1. 首页 > 全面辨证 >

阴性半表半里证详解——孟庆贺

阴性证的定义:某类型疾病出现的人体整体或局部机能偏于沉衰的一类症状反应。

半表半里的定义:以消化道以外,体表以内诸脏器组织的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的症状反应。

阴性半表半里证代表方剂:乌梅丸、附子泻心汤、八味肾气丸、黄土汤等方证。


乌梅丸证

《伤寒论》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非为蛔厥也。此为脏厥·(注)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论)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注)蛔上入其隔·故烦·(论)须更复止,得食而呕,又烦,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注)又主久利。

本条主述两种手足逆冷的厥证,都是寒厥,一为脏厥、一为蛔厥,一不可治,一可治,一未出方,一出方乌梅丸。二者预后吉凶差之甚远矣。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共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今相得,内白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黄连黄柏清半热,细辛、附子、干姜、蜀椒祛除里寒,人参、当归补益气血;桂枝降其冲气。蜀椒是一个辛温的药,有温中祛寒和发汗解表的作用,药性有点像生姜,所以后世的医家常用蜀椒代替生姜。

这个方剂中主要用蜀椒来温中祛寒,同时对肠道内的寄生虫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

主药乌梅在《本经》中是性平,但从实际应用看这个药略偏于寒性,有除热解烦满以及止咳、止泻的作用。

另外,它对人体消化道内的寄生虫(不仅仅是蛔虫)有麻醉作用,这也是乌梅丸可以治疗蛔虫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方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既可以助人参、当归补虚,又助黄连、黄柏止泻,并制约细辛、附子、干盖、蜀椒的辛散。

此方是治疗中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良法,辛酸苦寒热并用,亦驱虫积的妙策,不可不知也。

乌梅丸证的病理:阴性 半表半里虚热证 合并里虚里寒证 合并血虚证。

下边是临床统计资料中乌梅丸方证的症状反应,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腹痛、恶心、呕吐、四肢冷或不温、腹泻、便溏、吐蛔、便蛔、食欲不振、不能进食、烦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汗出或大汗淋漓、大便干或不通、口渴、发热、腹胀、胸胁胀闷、神昏、嗳气吞酸、口苦、头痛。

附子泻心汤证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此处的"恶寒汗出"指的是无热恶寒汗出,为已陷入阴证之候。如果胸烦且心下痞,同时又恶寒汗出的,为附子泻心汤主治之证。

附子泻心汤病理:阴性 半热合并里热。

方解:大黄2两、黄连1两、黄苓1两、附子1枚。

黄芩、黄连都是寒性的去热药物,特别是对半表半里的热也包括里热了,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大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助黄芩黄连清泻浊热,在这个地方主要就是下热。附子呢,说明机体陷于阴证,机能沉衰。

学习附子泻心伤方证先要学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证,这样更容易。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解表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就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方加了附子。

如果结合到临床的话,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不仅仅局限于"胸烦"和"心下痞",临床常见症状:心下痞满、胸痞满、胸痛、胸中滞痛、腕痞、胃痛、腹胀满,衄血:鼻衄、肌衄、目衄,吐血、呕血、咳血、便血,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反应。

如果陷入阴证,加附子,同样的道理,也不是只局限于"恶寒汗出",凡是符合这个病理特征的症状反应,都可以包括在这个范围之中。比如,精神不佳,但欲寐,脉又细又沉又弱等等的症状反应。

肾气丸证

《金匮要略6篇 血痹虚劳》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虚劳腰痛,虚劳病而腰痛,少腹拘急,亦少腹不仁之属。虚寒所致。寒能收引故可致拘急不舒,为附子的药证。

《金匮要略12篇 痰饮咳嗽》17条: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实证用苓桂术甘汤;虚证用肾气丸。

《金匮要略13篇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3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虚证的消渴用宜肾气丸,实证的消渴用五苓散。

《金匮要略22篇 妇人杂病》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病不在胃,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半由于血虚、不得溺也;水不得下行,上碍于胸膈,故倚息不得卧。转胞之胞指膀胱;胞系了戾是指输尿管屈曲不顺,由于胞系了戾,而不得溺者,谓为转胞。用肾气丸利小便治愈。

肾气丸组成:干地黄8两,山茱萸山药各4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3两,桂枝附子各1两,以上八位药物,炼蜜为丸如梧子大,酒下15丸,日再服。

干地黄:养血祛瘀、凉血止血,除热。

山药:甘平,补中益气,解消渴,长肌肉,充五脏。

山茱萸:酸温 收摄固脱。

牡丹皮;解烦热 逐血痹。

茯苓、泽泻:利小便除湿痹。

附子起沉衰,桂枝降冲气,本方是瘀血水毒交互为患而陷入阴虚证。

肾气丸病理:阴性 半虚热 血虚 血瘀 水虚。

肾气丸适应症: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消渴,转胞不得溺,倚息不得卧者,老人小便失禁证属下焦虚寒者。


黄土汤证

 

《金匮要略16篇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15条: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各3两、灶心土半斤。

灶心土为温性收敛药,而有止呕止血之作用,和以地黄,阿胶止血更为有力,甘草温中,白术利尿,黄芩解热烦,附子逐阴寒。

本方主治血虚出血,吐血、鼻血、便血,手足烦热,小便少,或微肿。


附1:

四逆散方后注:腹痛者加附子一枚。由此可见,临床上,所有阳性半表半里方证(包括柴胡剂、栀子剂、芩连剂、地黄剂)基础上,又出现了阴性证,均可加上附子,从而成为阴性半证。

附2:

关于阴证和阳证的区分,临床上,阴证和阳证之间有一个从量到质的过程,如:
下利(阳)——下利清谷(阴)
汗出(阳)——汗漏不止(阴)
脉细(阳)——脉细而微无力、不耐按(阴)
腹部肌肉无力(阳)——少腹拘急、少腹不仁(阴)
关节疼痛(阳)——肢体挛急、屈伸不利(阴)
小便不利(阳)——小便难或失禁(阴)
烦躁(阳)——躁无暂安(阴)
所以并不很难区分。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联系我们

微信号:sishisuinanian

经方医学公众号
14:16 202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