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证的寒与热(下)——姜丹黎
5.寒热的类型
寒热的类型,比如说寒热如疟,实际上是定时的发热,小柴胡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等。
西医发热类型也是分很多种,例如弛张热、稽留热等。咱们经方的这种发热实际上描述的更细,这种细致的分类与西医中的发热类型相比更为详尽,而细致的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类型的发热。
对于寒热的理解,李冠杰老师提出“表证无寒热”的观点,这里讨论的寒和热是指患者发病后的两种不同的病理属性。
表证无寒热,是李老师在总结表证方证病理时,发现并提出的观点,虽然《伤寒论》、《金匮要略》原书中没有直接阐述表证无寒热,但这一观点始终蕴含在经方医学体系的治疗原则中。
例如,《伤寒论》中提到“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一条,实际上是在阐述对于寒热的理解。这种理解指出了病人体表发热而体内寒冷,或者反之的情况。
治疗的原则是要治患者的里寒或里热,而不是单纯治疗表面的寒热。“表证无寒热”并不意味着表证本身没有体温变化,而是指体表温度的变化不能反映疾病的实质,对治疗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表证无寒热不是说表证本身没有体表温度高低变化,体表的发热、恶寒只是人体在抗御疾病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症状反应,不能反应疾病的实质。体表温度高低对治疗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只有在“里寒、里热、半寒、半热”这些病理环境下,才能真正反映人体寒热的病理属性,决定寒热治疗的方向。
因此,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患者的病理环境中,只有在了解并治疗患者的里寒、里热或半寒半热等病理环境下,才能真正解决寒热问题,指导治疗的方向。
下面举一个例子,患者出现发热、恶寒、身痛、鼻塞等症状,且已经持续一天。当这样的患者前来就诊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信息呢?
首先,我们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汗。如果患者有汗,或者曾经出现过汗出,且触摸起来感觉温和、舒缓,那么他可能属于阳性的表虚证,即太阳病的阳性表虚证,这类病症通常适合使用桂枝汤等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了无汗的情况,且脉浮、紧实,那么可能是阳性的表实证,对应太阳病的麻黄汤证,这是一个典型的表实症状。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需要区分阳性的表虚实,例如桂枝汤适用于阳性的表虚,而麻黄汤则适用于阳性的表实,这种区分有助于理解。
接下来,我们考虑阴性的表证,即所谓的少阴病。
阴性的表实证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无汗、乏力,脉微细等表现。针对这样的症状,适用的方剂包括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这类方剂适用于体质年龄较大或者体质虚弱的患者,他们在感冒后容易出现阴性的表实症状,例如无汗、乏力,伴有胸闷等症状。
此外,阴性的表虚证,实际上桂枝汤类又出现了精神衰,“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这也是桂枝加附子汤的方证条文中提到的。
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汗流不止、汗液持续流失、小便困难、四肢肌肉紧张、难以屈伸、四肢无力等特征。这类症状适用于桂枝加附子汤等方剂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暗示了表虚陷入阴证的状态。表虚陷入了阴证,在这个基础上辨证没有结束,我们还要排除有没有合并其他病理,有没有合并半热、水实、水虚,里虚、里寒、里热、里实、血虚。如果有这些病理因素的话,它们的优先治疗等级都要排在表证的前面。
在优先治疗等级中,阴证>里虚寒>水实>半热>里实>里热>表虚>表实>血虚>血实>气实。
因此,在处理表证之前,必须兼顾这些病理情况的治疗,否则仅仅治疗表证将无法使患者好转。
附表如下:
阳性表虚 (太阳病) |
有汗、或已发过汗,脉浮缓 |
阳性表实 (太阳病) |
无汗、脉浮紧 |
阴性表实 (少阴病) |
无汗、乏力、但欲寐,脉微细 |
阴性表虚 (少阴病) |
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
6.总结
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首先需要确定患者的病理方向,即是表证、里证还是半表半里。接下来,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有特殊的症状反应来进行辨证。最终,根据病理方向和病理症状反应,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根据《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的方子归纳,可以明确每种方剂的特殊病理,如麻黄汤适用于阳性的表实证,而桂枝汤适用于阳性的表虚证。
通过明确病理,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即所谓“A病理方向+ B辨证要点(症状反应) = C方证(辨证的尖端)”。
胡老曾说过一句话,即太阳病多半愈于少阳或阳明阶段。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感冒后,许多患者往往自行服用药物,例如退热药等。
当他们来到中医诊所就诊时,通常已经出现了一些变证或者其他病症,此时一般处于少阳或者阳明阶段,表现为半表半里的热或者阳明里热。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通常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常见的方剂,比如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等。这些方剂实际上是我们每天门诊都会接触到。但实际上,单独使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的情况并不多见。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方剂更多用于阴性的表实证。对于这样的阴性表实证患者,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认识到它,准确地辨证,病情很容易加重。
我们遇到许多患者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衰、肺部慢性疾病等,他们最终需要住院治疗,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表证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辨证不准确,或者由于一些不当的药物使用而导致疾病加重。因此,我们不应低估表证的重要性。
附表如下:
表证常用方 | |
阳证(太阳病)表实 |
麻黄汤、葛根汤 |
阳证(太阳病)表虚 |
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 |
阴证(少阴病)表实 |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
阴证(少阴病)表虚 |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表证合并其他病理 | |
表实、里虚、里寒、水实 |
小青龙汤 |
表实、里热、水实 |
大青龙汤 |
表实、里热 |
麻杏石甘汤 |
表虚、里实 |
桂枝加大黄汤 |
表虚、半热、里虚 |
柴胡桂枝汤 |
表虚、里虚、水实 |
苓桂术甘汤 |
表虚、里虚 |
桂枝加黄芪汤 |
表虚、里虚寒 |
桂枝人参汤 |
表虚、里热 |
白虎加桂枝汤 |
表虚、水实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表虚、水虚 |
栝楼桂枝汤 |
表虚、里虚、里寒、血虚 |
小建中汤 |
表虚、半热、里热、里虚 |
葛根芩连汤 |
表证可以加重许多慢性疾病,在ICU工作多年的经验也告诉我,许多患者最终因为一开始的小感冒,自行服药或者在诊所接受治疗,导致疾病加重,最终需要住院治疗。
因此,我们在处理这些患者时一定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在体系里工作时间较长,经常接触这些情况的医生,应该能够识别哪些患者容易出现疾病加重的趋势,做出早期的认识和判断,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每个方剂的具体内容,大家都比较熟悉。例如,大青龙汤被一位儿科医生称为治疗小孩发热的良药,他发现只需服用一剂药就能使发烧的小孩好转。
这个例子说明,当我们正确使用经方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这种疗效是其他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总结。我们学习的医学理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理论,都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如果一个理论不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那么这个理论就是有偏差的。而经方医学的理论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更接近于临床实践,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我们都应该因经方而结缘。胡老通过提出经方医学这面大旗,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李冠杰老师则以康平本讲稿为基础,提出了“表证无寒热”的辨证体系,进一步促进了经方医学体系的完善。
我们应该携手共进,弘扬经方医学,造福人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