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证的寒与热(上)——姜丹黎
李冠杰老师十分推崇胡老的经方医学理论,并深入研究了六经八纲学说,进一步提出了12字经方全面辨证体系:表里半、水血气、阴阳、寒热、虚实。
表里半气血水这6个字是界定人体疾病类型的6种方式。以表证为例,实际上就是说我们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区域或形式在哪个部位。比如说《伤寒论》中提到的太阳病提纲“其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表证的一个表现,即正邪斗争的一个区域或形式。
界定完人体疾病的6种类型后,我们需要通过阴阳寒热虚实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只有在疾病类型确定后,结合阴阳寒热虚实,才能确定相应的方证和治疗方案。
1.表证、寒、热证的定义及其表现
表证的定义是“以体表组织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的症状反应”。体表组织包括皮肤、肌肉、骨关节等。这些表证的症状反应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肌关节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胸闷、皮肤瘙痒、麻木等。这些症状常见于感冒,但单一症状不能确定为表证,必须结合症候群来判断。
寒证的定义是“某种类型的疾病因机能低下而导致的某些组织器官体温偏低,所表现出的一类症候反应群”。
寒证常见的症状有形寒肢冷、不喜冷食、食冷腹痛、腹泻、完谷不化、滑精、性功能减退,口唇紫暗、舌淡苔白水滑,咳痰白稀,小便清长,脉弦、紧、迟、缓等。
触诊时,患者胃区或腹部皮肤温度较低。口唇紫暗既可见于里寒证,也可见于血瘀,如果症候反应群主要是里寒,那么口唇紫暗也是里寒的表现,治里寒后症状会缓解。
热证的定义是“某类型疾病的病因由于机能亢进,导致某些脏腑器官温度偏高,从而表现出一类症候反应群”。
具体表现包括寒热往来,这在柴胡证中较为常见,且是其四大主症之一。表现为发热不恶寒或恶热,属于里热的症状。
此外,还包括口干口苦、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咳痰黄、尿色深黄、大便臭秽和脉洪数等,这些都是机能亢进的身体热象表现。
附图如下:
2.中医教材中的感冒分型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医教材中的感冒分型,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等类型。这些类型在教材中广为人知。
风寒感冒的定义是风寒湿邪外袭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身体疼痛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是荆防败毒散,这是常用的时方之一。
风热感冒的定义是外感风热邪气引起的,包括发热、咽痛、口干、流黄涕等症状。这些症状实际上有一些里热或半表半里的热表现,因此不完全是表证的表现。
暑湿感冒强调外感邪气,是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症状包括头胀、胸闷、恶心、腹泻等。实际上,这些症状在后期可能与水证、里寒等相关,不完全是单纯的表证。
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还涉及体质问题,但也强调外邪导致的恶寒发热。
气虚感冒的症状有咳嗽、自汗、脉浮无力,这些症候接近桂枝汤的表现。阴虚感冒的症状有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渴、手足心热,这些症状有里热或津虚津液不足的表现。
气虚感冒常用参苏丸,而阴虚感冒常用加减葳蕤汤,暑湿感冒用新加香薷饮,风热感冒一般用桑菊饮或双黄连类中药。
总之,中医教材对感冒的定义都强调外感邪气导致的症状出现。
3.判断寒热的指标
判断寒热的指标是什么?
首先,外部环境的寒与热是否能作为判断患者寒热的依据呢?让我们以过去不久的新冠疫情为例。当时,我在医院急诊科工作,每天接诊上百名患者,其中很多核酸检测呈阳性,但他们的症状各不相同。
即使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所差异。有的符合葛根汤证,有的符合小柴胡汤证,还有一些是白虎汤证或大青龙汤证。
这表明,外部环境不能决定患者的寒热。中医需要辨证论治,不能单纯依赖外部环境来判断寒热。
国家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一些经典方子,如清肺排毒汤,包含了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和五苓散等药物,这些药物治疗的症状中有里热的表现。因此,环境因素并不能准确判断寒热。
接下来,讨论患者体表温度的高低能否作为判断寒热的指标。
以麻黄汤为例,典型的麻黄汤症状是头痛发热、恶寒、脉浮紧无汗。患者体表温度高,但这是单纯的表实证,通过麻黄汤发汗可以退热。而麻黄汤中没有清热药,成分如麻黄、杏仁、甘草和桂枝偏温。所以,体表温度高并不能准确作为寒热的判断依据。
另外,白虎汤的条文提到“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里的“厥”指四肢厥冷,即四肢冰凉。这类患者虽然四肢冷,但有里热的表现,如口渴和舌苔黄腻。因此,体表温度的高低也不能作为判断寒热的准确指标。
那么,患者主观的寒热感受能否作为判断寒热的指标呢?以大青龙汤证为例,大青龙汤证恶寒非常重,兼有里热,患者常常见到体表高温和高热寒战。
这类患者体温有时高达39度,但感觉非常冷,即所谓“高热寒战”,同时可见舌红苔黄腻、口干舌燥、口渴、尿黄等里热表现明显。此时,单独解表是不够的,需要同时解决里热,即表里同治。
高热寒战时,一定要解决里热,同时解表,这样才能够退热。如果只用麻黄汤,病情可能加重。因此,患者的主观寒热感受也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寒热的依据。
最后,以通脉四逆汤为例,通脉四逆汤治疗的是里虚寒重证患者,里寒非常重,甚至重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中附子的用量非常大,主要治疗里寒。
这类患者可能表现出面红、低热或烦躁,但实际上是里虚寒。治疗时需要注重里虚寒,而不是体表的一些发热症状。
综上所述,外部环境、体表温度和患者主观感受都不能作为判断寒热的唯一指标。中医需要通过全面辨证论治,结合多种因素,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寒热。
4.袁洪雷师兄对方证敏感度的总结
袁洪雷师兄对于方证敏感度的总结,里边总结了有发热症状的方子,从表证到半表半里、到里热、到里实热都有,所以说发热这个症状覆盖了很多方证。如从表证桂枝汤,到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还有小青龙汤。
从发热类型看,有时发热;从发热时间上看,有日哺发热,还有潮热,调胃承气汤的蒸蒸发热,从里往外的发热,小柴胡汤的发热,大家都可以看一看,师兄对于方证敏感度总结的比较全,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