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证的寒与热——陈贵石
在目前整个经方界,研究这个半表半里寒证的可能不多,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去借鉴,也没有比较系统的资料可以去查阅,所以这个就靠我们自己不断的摸索。
寒性证与热性证的定义
寒性证的定义是某类型的疾病因机能偏于低下或沉衰,导致某些组织器官体温偏低所表现出来的一类症状反应,这是一个症状的反应群。
体温偏低,特别是组织内部器官的体温偏低,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因为你不可能去摸到这个体内的体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症状反应总结出来,这是一个寒性症候。从这一类的寒性症候当中我们通过对于经方的思考和把握,李老师总结了这个定义,就是这个机能沉衰或低下,导致的体内的组织温度偏低。
热性证是某类型的疾病因机能偏于亢奋导致某些脏腑器官体温偏高,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症状反应。
李老师对寒性证的论述
寒性证在经方体系里面,主要集中在里证。因为在咱们体系里面,它没有表热表寒这么一说,师兄们可以去看看李老师的讲稿,这上面已经讲的很清楚,这里就不讨论表寒表热问题了。
里寒证典型的方证就是理中汤和吴茱萸汤,比如说理中汤,他是一点儿凉的东西都不敢吃,吃了之后,他就会拉肚子,就会不舒服,比如说吴茱萸汤,有胃口,总想吃点东西,但是吃了之后,他不舒服,或者说不消化,难受,甚至重的情况下,他会拉肚子,腹泻,这就是理中汤和吴茱萸汤这种里寒的方证。
这个寒性证,若是表现在半表半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看到关于半寒的代表方剂当中,有比较有代表性的巴豆剂,我们看到是一个热性的去水的温里的这么一个药,比如说走马汤,这都是这个比较常见的。
半寒的方剂,还有像薤白类,薤白是个温药,它主要是偏于说身体上部的,它里面的病理状态的有寒的。还有红蓝花酒,还有蛇床子散,蜀漆散,蜘蛛散。
那关于红花、云母,到底算不算半寒呢?我们大家可以去挖掘一下。这个蛇床子散以及这个半表半里的虚,半表半里的虚实这一块,可以解释到这里,我对这后面的这几个像红蓝花酒,蜀漆散,蜘蛛散,我是没有用过的,本身也没有很多的经验。
拓宽思路,加深理解
我们可以从一个药当中,或者是从一个方剂如甘草干姜汤或理中汤当中,进行学习半寒证。
我们先看干姜。《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是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这是《本经》里记载的,特别是这个胸满咳逆上气。
胡老《用药心得十讲》中的干姜,辛,温。温中,温下祛寒,回阳救逆,和胃降逆止呕,主治胸满,咳喘不得卧,干呕,吐涎沫而不渴,风寒湿痹,四肢厥冷肠澼下利,主在太阴,常与附子同用,治疗脉微欲绝的心衰垂危症。又常与黄芩黄连,柏叶等合治上热下寒的阳明太阴病,厥阴病。
我们的李老师在讲稿当中所论述到的这一块内容,它主要是以吴茱萸做一个对比,吴茱萸的主要作用是温里,但是跟干姜比,得进一步的细化,吴茱萸的温里主要是治疗消化道内的虚寒证,并且可以治疗由这一类的疾病引起的如头痛,头晕,烦躁等一系列的症状。
但是干姜不同,它用的面宽很多,不仅仅治疗里虚寒,也就是不仅局限在消化道里,同时还有亢奋人体机能方面的作用,并且包括一些半表半里的寒证。
比如,一些肺寒,就是因为虚寒造成的咳喘的这一类的病都能用,这就是胸满咳逆上气。因为是虚寒造成的。这个肺寒,我们可以看两个条文,其中39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以理中丸。
那么这个上面的是《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第五》,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所以从这个甘草干姜,从干姜这个上面我们来看到这个寒,它肯定是个寒。里寒,干姜他能够处理。这个寒偏于上呢?比如说,上面讲的肺寒这一类的,它的表象就是喜唾,唾涎沫,甚至是有眩冒,这样的一个情况,那么这个干姜也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半寒与里寒的区别
半寒与里寒的区别有一些难,因为它同属于一种病理因素。如果我们要完全区分这两个,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都是寒证。但是它又有可以区分的可能,因为我们把定位定出来了就是。半表半里是一个病位,那么在这个病位发生的寒,我们叫做半寒,不在这个半表半里是在里的,就是里寒。我们可以通过病位的不同,它所反映出来的这个寒的特点,我们来辨别。
半表半里的寒证,主要的表现,第一个,就是胸中冷,甚至是冷痛,那我们临床上可能会碰到这种病人。比如说。你不要说让他去喝水啊,就是他听到这个水,他都觉得胸中这个胸口这里冷,或者是后背也会冷,甚至是冷痛。这个上面是集中在这个胸腔这个部位的。
另外一个就是在下焦,就是在腹腔的偏下的这个生殖系统这个部位的,比如说性功能低下,生育能力弱,阴囊潮湿,阴头寒,会阴冷,少腹寒冷寒疝疼痛等,当然寒疝疼痛里寒也有这样的一个表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这个寒排除在里,它是在我们半表半里的这个病位发生了,那我们可以把它定作为半寒。
个人的观点觉得半表半里,多热少寒的原因到底是这个半寒证和里寒证它基本都会同时存在,很少单独存在,而且多数的半寒的表现,它不明显,比如说这个理中汤,或者说是甘草干姜汤证。它有里寒的同时,假如说是里寒波及面要广一点,到上面或到下面,导致的这种肾着汤类,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是,阴头冷,阴囊潮湿。
这个少腹寒,它也有半表半里的表现,但是它肯定先有里寒的表现。所以多数因为他这个半寒,表现不典型,而我们给的药当中,比如说温中温里的药,他基本上在解除里寒的同时,解除了半寒,只有少数的半寒中表现特殊的,比如说像巴豆剂这一类的,像薤白剂这一类的,它很特别,就是说得了这个症,不用这个药,它不行,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加上半寒的药,你用别的温里的药,它就不行。所以我们在临床当中会发现这个半寒的概念会比较弱,可能提出来半寒的也比较少,就是像胡老体系体系李老师体系会进行这样的探讨。
下面是半表半里的热证,这个临床非常的普遍,代表方也很多。所以呢,我们就不过多的去讲述,临床中大家如数家珍的这些方剂,比如说柴胡剂,芩连剂,栀子剂,百合地黄类的瓜蒌类的,像甘李根白皮这一类的,可能大家也用的相对不多,龙骨牡蛎类的。
半热与里热的区别
同是一种热,都是一种病理属性,都是机体反映出来的一种热性的症候。都是热,但是因为病位的不同,就是疾病发生的或者病变发生的病位不同,还有热的程度的不同,它所反映出来的热也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说半热常常反映出来的是口干咽干口苦,里热也会反映出来咽干、口干、口苦这样的症状。但是,里热他有口渴多饮啊,渴欲饮水,热的程度也不同,方向也不一样,而半表半里的热,它一般它不会说达到口渴多饮或者是大烦渴,饮水数升这么一个状况。就算是有,它也比较轻微,达不到这个。那么半热,它表现出来,它会有头晕目眩,心烦,但是里热,相对来说,眩晕的相对比较少,而头痛会比较多。
在汗出方面,半热的出汗,它较为局部,出汗的量也相对少,比如但头汗出,胸口有汗,腋下出汗,但是里热的汗,相对来说就比较多,比如说手脚汗出,大汗,这个汗的范围,它也比较大,这个汗量也比较多,汗的这个味道,它可能也比较浓,也比较浓稠。热的程度不一样。
那么,由这个半表半里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半表半里多表现在,第一个表现在诸多孔窍方面的热,比如咽干口苦,目眩,目赤鼻衄,口舌生疮,耳聋耳鸣,齿龈肿痛,嘴角起泡,面部的痤疮,还有下二阴的孔窍的尿道灼热,痔疮出血,血精等,这是在诸多孔窍方面的热表现出来的。排除里热,那么它就是半热了,因为里热有时也会产生这些症状。
第二个,就是在我们的胸腔这些部位的热,比如说,这个胸胁苦满就是最典型的了,不管它是胁痛还是肋痛还是腋下痛还是腋下胀,这个经方这个语言比我们描述的好,就是苦满。还有食管的这种炙热感都属于半表半里的热。
简单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它两个之间的区别,其实半个半里的热和里热,大家在临床上也掌握的挺好,就是半寒我们需要共同去探讨去发掘的。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