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全面辨证 >

表证的阴阳(上)——李雪林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是表证的阴阳,在咱们体系有一个规范的说法,就是阳性表证与阴性表证。

(一)阴阳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阳的概念,胡老和李冠杰老师对阴阳的定义跟传统中医对阴阳的定义是有一定区别的。对比如下:

1.1传统中医的阴阳界定:凡是在表的、实性的、热性的,就为阳性证,反之,在里的、虚乏的、寒性的就是阴性证。

1.2胡老的阴阳观念:功能和物质的太过为阳,不及为阴。临床上,凡用到强壮药物(如附子、天花粉、地黄、人参、当归、川芎等)的,都为阴性证。反之则为阳性证。

1.3李老师的阴阳定义:A.人体机能偏于亢奋而表现的症状反应,就是阳性证;B.人体机能偏于沉衰而表现出来的症状反应,就是阴性证。凡用附子的都是阴性证!

其中,我们重点看一下李老师给出的定义。李冠杰老师的定义与胡老相近,他在《伤寒论》康平本讲稿中明确提出:人体机能偏亢奋而表现出的症状为阳性证,人体机能偏衰退而表现出的症状为阴性证。

简单来说,人体在面对外邪或内部问题时,自愈能力亢奋就是阳性证,自愈能力低下就是阴性证。

那么,在临床上,怎么辨别阴性证和阳性证?到底哪些方子是阳性证,哪些方子是阴性证?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李老师提出,凡是用到附子的就是阴性证。这一下子把阴性证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为临床分析病情、选方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按照胡老和李老师关于阴性证的定义,凡是出现神倦乏力、汗出不止、恶风恶寒明显、漏尿厉害或脉微欲绝等明显机能不足的症状,都可以看作是阴性证。

(二)阳性表证和阴性表证

——表阳性证和表阴性证

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阳性表证就是太阳病。阴阳作为疾病的性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表、里、半三个病位相结合,才能在临床上用于具体的遣方用药。

比如说,临床上不能简单地判断一个人是阴性证,还必须明确他是表阴证还是里阴证,里阴证也就是太阴证。今天是表证专题,我们重点讨论表证的阴和阳。

胡老和李老师都明确提出,太阳病代表阳性证,其典型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分为表实证和表虚证两种属性。

表实证是阳性证,容易理解,就是表的功能太过,不能发汗,需要用麻黄汤、葛根汤等发汗解表。

表虚证以桂枝汤为代表,表的功能不足,导致容易汗出。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表虚证是表的不足,为什么不归入阴性证呢?因为阳性的表虚证只是体表的正气不够充足,抵抗邪气的力量有所欠缺,但体表组织的功能并未达到衰退的程度。

与表实证相比,表虚证更接近阴性证,更容易发展成阴性证。然而,无论表实证还是表虚证,如果发汗太过或用了下法,导致表的机能进一步衰退,就可能发展为阴性的表证。

附表如下:

阳性表证 太阳病
阴性表证 少阴病
少阴病就是在表的阴性证,是与太阳病阳性表证相对应的阴性表证!
少阴病的症状不但有类似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还有“脉微细、但欲寐”、人没有精神,体倦乏力、懒言少动等明显不足的症状
胡老、李老师都认为,表证陷于阴性证,必须用到附子,换句话说,阴阳的判断标准在表证上,两个体系是一致的。

少阴病的治疗及传变

A.少阴病多传于太阴,故少阴与太阴合病的方子较多

B.阴性证必须先治,表阴性证也不例外

 

2.1阴性的表证——少阴病

接下来重点讲一下阴性的表证,也就是少阴病。伤寒论中涉及少阴病定义的条文有两条,一条是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还有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胡老依照这两条,加上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少阴病与太阳病同属表证,必须汗解,但少阴病的发汗必须加附子、细辛等温性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胡老的这一论断颠覆了中医界把少阴病视为少阴肾病的看法,是震古烁今的见解。

因此,表阴证的三个基础方:桂枝加附子汤、麻黄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他多是少阴太阴合病,或少阴夹杂其他病理。

胡老认为,少阴病是表证,其症状不仅有类似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还应有“脉微细、但欲寐、精神倦怠、乏力”等明显不足的症状。

胡老说,“少阴病皆虚”,但是虚在哪里?答案就是津液虚、血液虚,此病在老年人和身体虚的患者身上多见。临床上我们遇到病人感冒,脉虚或者是脉微细欲绝、人疲乏没力,都可以判定为少阴病。

李老师也非常推崇胡老的看法,明确提出少阴病是三阴病中的表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表证方面,胡老和李老师的认知是一致的。

他们都认为表证陷于阴性证,必须用到附子,换句话说,阴阳的判断标准在表证上,他们这两个体系认为,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又用到附子,那就一定是少阴病。所以,胡老将麻黄附子甘草汤归为少阴病,但没有将瓜蒌桂枝汤、桂枝人参汤等归为少阴病。

 

2.1.1阴性的表虚证的形成

我们知道,表虚证更容易出现阴性证,这也符合传统中医认为的“阴性证多虚寒”的认识。然而,很多人困惑的是,既然人虚了会陷入阴性证,为什么还会出现麻附甘、麻附辛等表实证?

这个问题我也是思考了很久,通过这次研讨会,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比如附子泻心汤,泻心汤是里实半热的,但如果恶寒加上附子,就变成了附子泻心汤,也就是说,即使是阴性证也能出现里实热的情况。

胡老的论断“虚实无常,而寒热有常”解释了这种情况,即虚实的发作伴随寒证或热证,虚实的性质随寒热变化。李老师从附子泻心汤中,又进一步提出“寒热也无常,而阴阳有常”,即不管是热证寒证,只要陷入阴性证,哪怕它是个实证,甚至是个是实热证,也随之变成阴性证。

总结来说,少阴病中可能出现表实证,阴性病中可能出现里实证。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阴阳包含了寒热,寒热中又包括虚实。

传统中医认为,人生病后,只有两种:阳性证和阴性证。我们的体系则认为表证无寒热之分,因此表证中阴性的表证只有表实和表虚之分,没有阴性的表寒、表热之分。

2.1.2阴性的表实证的形成

 

最后,探讨一下阴性表实证的形成。为什么机能衰退的情况下会有表的实证?

我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人体素体本弱,邪气来时,人体应激反应太过,汗毛孔关闭;二是人体肠胃功能虚寒,在表的功能虽然不足,但还有一定功能,感受外邪时,机体会把仅有的一点功能调节到体表,使得体表功能突然加强,关闭汗毛孔。

这一点,我是从少阴与太阴合病最多猜测而来,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人体太过复杂,具体少阴病的表证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2.2少阴病的治疗

 

下面咱们说说少阴病的治疗。南方新冠疫情后,许多人出现气喘乏力或汗出不止的情况,这可能与少阴病有关。虽然我身边这种病例不多见,但在临床上,如果少阴病治疗不及时或失误,胡老认为大多数会传至太阴,而到了太阴病阶段,病情就比较严重。

胡老有句话说:“病人的死亡大概都在太阴病的阶段。”因此,李老师提出,患者如果有机能陷入沉衰的阴性证,就要先治疗阴性证,再治其他;表阴证也不例外。

昨天分享的师兄也提到,只要有阴性证,不论是阴性表证还是阴性里证,都要先治阴性证。

李老师有一个医案,一位患者有明显的柴胡证和阴性表虚证,李老师给他开了桂枝加附子汤,没有处理柴胡汤证,结果患者的阴性表虚证和柴胡证都好了。

从中可见我们体系一直强调的治疗顺序,即首先治疗阴性证,其次是里虚寒证。阴性证和里虚寒证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时,必须首先解决。

当然,少阴病还可能传为阳明病。少阴病人精血本虚,如果胃肠有热,就容易传为阳明病。一旦传为阳明里实证,李老师说需要及时用下法,否则人一旦津液虚衰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肠胃燥结,导致出现危险。

最后,关于少阴病涉及的方剂,我大概搜集了十几个,但纯少阴的方子不多。

李老师认为桂枝加附子汤是阴性表虚证的代表方,麻黄附子甘草汤是阴性表实证的代表方。李老师还提到,阳性的表证中有表虚与表实兼见的情况,例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但是阴性的表证中没有提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合用的情况。李老师认为,这可能与阴性证本身有关系,但我个人认为,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是少阴病中的虚实夹杂证。这个方子去芍药一是因为芍药性凉,不适合虚寒证;二是,这样的患者应该同时有水饮。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联系我们

微信号:sishisuinanian

经方医学公众号
14:16 202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