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伤寒论 > 伤寒论讲稿 >

经方基础1-经方医学溯源---李冠杰

我们今天呢,讲一些有关经方理论基础方面的东西,在我们正式开始讨论之前,先跟大家说一些关于我们今年学习方面的一些情况吧。

现在呢,春节已经过了,我们新一年的这个学习已经开始了,然后我们整个群的管理层,他们这个委员会把我们整个2021年的这个学习,做了一个非常周密的学习计划。而且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微信群里边讨论的内容,比以前要深入和实际的多,就是接触到一些理论问题;而不是像以前,都是发一些自己的作业,现在大家学习的比以前要深入的多了,大家关注的问题,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这说明我们的学习,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在新的一年里,为了配合大家的学习,我们想做一个比较好的,适合我们这个学习团队的一个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我们会一步一步的展开我们的集体学习的活动。我今天在这儿跟大家交流的呢,等于说是我们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活动的一个起始端。我先开一个头。

有一点需要跟大家特别事先说明的,就是我今天给大家交流的内容,大部分吧,都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至于说大家在中医圈里边都能看到的一些东西,咱就都从略了。主要是讲什么呀?讲我们学胡老的理论体系、学的比较深入了以后,站在胡老这个理论角度上,对经方理论的一些特有的认识吧。但是呢,我在这跟大家交流,我今天讲的这些东西,只是我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不作为标准,大家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有不同见解的,我们可以一块讨论。

今天我们交流的题目,就是经方医学溯源,我们找找经方医学的源头。我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内容,因为,从我们现在的这个学习情况看,许多同学,大多是抱着一个实用主义的态度,学了经方理论,哪怕学一条,也想把它用到临床当中去。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的跟大家说一个我自己的体悟,这是不现实的,我一再跟大家这么说,这个经方医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你对这个理论体系,掌握的一知半解、只掌握一部分,你要如果说想把它用到临床当中去,短时间内可能,你会有点比较好的体悟,因为经方里面就方证相应嘛,但是时间长了,你一定会碰钉子的,一定会出现问题,要如果说临床当中用经方出了问题,比时方这个反应还要厉害一些。所以说,在这儿就建议大家,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不能指望一年半载我就能把它学的很好了,然后就用到临床当中就没有问题了,大家去想想看,我在以前跟大家交流的时候,经常说这一类的意思,经方医学这两本书,中医界自从张仲景以后,一直到解放前后的胡老,一千八百多年的一段时间里面,真正读懂了,就出了一个胡希恕,而且呢胡希恕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都具备了优势,所以说他才得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因为了解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中医圈里边不缺悟性强的人,不缺人才,那么为什么,就这么两本小册子,以至于出现了久攻不下的这么一种局面,为什么?

这是因为,要真正正确理解经方医学的这一套理论体系,有多方面的障碍,一个是这一套理论体系和一般的医学理论体系,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其一;再一个呢,也就是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历代医家对经方医学都有误解,有这个掌握了其他医学理论之后,再来学经方理论的,他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这是其一;另外呢,经方原著里边儿,被后人加了好多的内容,也对我们正确的理解经方理论产生了很大的误导,所以说呢,这个经方医学学起来,让人感觉到是一个很难的事。

但是,我们应该感恩的是,现在我们有了胡老的这个阶梯,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学会经方变得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要容易一些,尽管这样,你要如果说真想掌握这一套理论体系,把它在临床当中用好,也还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希望大家呢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准备,扎扎实实的把自己的基础打好,那么要如果说,想深入的、系统的理解经方医学的理论体系,经方医学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了解,而且是深入了解。

那么我们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呢,就是经方医学最基础的一些问题,经方医学是怎么来的?经方医学理论产生的背景。你只有知道它的源头,你才能更好的系统的学习这一套医学理论,这也算是我们今天交流的经方医学溯源的一个意义。这里边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什么呢?大家去看我那个康平本的讲稿,穿插在里边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呢,一个是不系统;再一个呢,有些地方也不是说特别到位。这是经方医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说我们这个平台将来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能成为中医界学习经方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的话,今天我们交流的内容应该放在第一课。但是实际上,按以前我们这种按部就班的那种学习,你要如果说把这一块内容放到第一课,反倒是没有太大意义,而且,特别是我们今天交流的这些内容,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

再一层意思是什么呢?这一些个内容,都是在深入的学习胡老的经方理论体系之后,逐渐的一点一点的感悟出来的,假设我要是在康平本讲稿之初就先讲这些内容的话,那绝对不是现在这样,也讲不了这么深入,这就是我们这个经方医学溯源的一个意义。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经方医学的溯源说的这么严重,其实所谓的经方医学(经方医学这个提法,在我们这儿是人人都能认可,但是出了我们这个圈子,好多人是不认可的),实际上就是大部分中医人所说的经方或者说经方理论。那么我们现在常说的,就是所谓的经方医学也好,经方理论也好,他所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以及这两本书里边所蕴含的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和方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方医学。

如果说把在我们圈子里边所称的这个经方医学和那个中医里边大家都约定俗成叫经方的那一块,两者之间画一个等号的话,那么其实在中医界,对于这两本书的产生背景早有定论。那么这两本书呢,我们最常见的说法就是:这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来是同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张仲景不在了以后,就因为当时的时代比较混乱,然后就失散了,后来到了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又发现了这本书,他又重新把它搜集起来,又对它进行了撰次,他把它进行了整理编辑,重新出版发行,所以才得以流传于世,这是这本书的大家都知道的这么一个背景。

但是,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这个结论是有瑕疵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实际上考察这两本书的来源、作者、以及他的背景,真正比较详实、比较可靠的资料,就是《伤寒论》的序和这个《金匮要略》里面的序,这个序,我指的是,宋朝的那个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写的那个序,他呢,有官方背景,所以说可信度比较高,所以说,其实这个序,关于《伤寒论》的成书,相关背景的介绍,也是,比较粗线条的,没有很翔实的资料,实际上这个事儿呢,这不怪古人。当时,对这本书的了解,其实也不是很多,宋代那个时候,站在我们今天这个角度,那个时候也是古人,是不是?但是在宋代,他们在整理、校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那个年代,他们再去看张仲景、王叔和,他们认为那也是古人,因为中间已经隔了近八百多年,隔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

所以说呢,我们从林亿他们加的这个序里边,能明显的看出来,他们当时对这两本书的的了解、知道的相关资料也不是很多,甚至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把《伤寒论》校正完了以后,他发现,只知道有《金匮要略》这么一部分,但是《金匮要略》的书,他们都找不到。大家得这么去想,那是官方背景,朝廷里面的,在那个中国古代,这个朝廷是有绝对权威的,就是有这么强大的背景,他们一开始依然是没有见到《金匮要略》,后来那个《金匮要略》的那个序里边写的也很清楚,后来还是在国家档案馆里边,让另外的一个专家,才在那些个蛀简里边,也就是被虫子蛀了的竹简里边找到了这个,实际在那个时候算是《伤寒杂病论》嘛,找到了这本书,也就是说当时社会中,这本书本身就不很多,那么我们跟大家去分析这个有什么用?因为,我们现在,要如果说想把经方这两本书的来历弄清楚,就得去深入的分析林亿他们所书写的这个序里边,给我们交代这些背景里边,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个序?实际上这个序本身并不复杂,几块内容,真正跟书有关的大概就是前三分之一吧,这儿呢,我在这跟大家简单的说一说吧。

原文是这样的: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到这儿,基本上真正介绍这两本书的来历的,就这么一段文字,那么把它大致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看他说的什么意思,他这是说:我们大家都叫做《伤寒论》的这本经典的书,应该是记述的大圣人的那个思想,其他诸家的那些著作和学说都跟这两本书没法相比,所以,晋代的皇甫谧,他在这个《甲乙针经》的序里边曾经有这样的记载,伊尹以元圣之才,他根据神农本草,写了《汤液经》这本书,那么汉代的张仲景呢?论广汤液,写了十数卷的这么一个著作,而且这本书用之多验,他用到临床当中,疗效非常好。那么晋代的这个太医令王叔和呢,他整理编次张仲景所遗留的这本书呢,做的非常详细、精深,所以说呢,这本书对于林亿,应用到临床,是很实用的,下面呢,他就等于说又重复了一下,说这本书,其实就是张仲景本着伊尹的那个理论写成的,那么伊尹呢,又是根据《神农本草经》这个写的这个《汤液经》,所以说,他最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所以说,这个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继承了大圣人的这种思想,大概就这么一个意思。

但是这里边,就是因为这个记述,后来慢慢的,整个对这个《伤寒论》作者的理解,逐渐的就把伊尹给淡化了,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看看刚才这段文字,他本身,就有淡化伊尹的这种倾向,但是呢,他记载比较忠实,因为他这里边,有他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如实的记载了历史上的这个相关的记述,你看实际上这里边,真正有价值的,就是晋代的皇甫谧,他在《甲乙针经》里边的那个序里边的那一段话,是真正记载的这本书的这个成书的背景,那么咱们仔细看看林亿他们,等于说是前边的一句话和最后的一句话呢,他们实际上都淡化了伊尹,为什么呢?这里边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汤液经》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到他这个时候就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个《汤液经》的内容是什么,见不到,可是张仲景这一条线是皇甫谧记载得非常清晰的,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张仲景论广汤液,这个论广,实际上就是,他根据《汤液经》又做了补充添加之后形成的书,这实际上才是这本书的真正的来源,那么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按照皇甫谧的记载,这本书原书应该是,伊尹写的,张仲景论广,论广的什么?伊尹写的是些什么?后边还有一个王叔和撰次,那么他又做了哪些,是不是又往里面加了内容?

在当时林亿他们整理的时候,这个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说呢,就用了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因为没有证据可考。但是到后来慢慢的,在历史的这个传承过程当中,因为这种意识的一代一代的强化,到最后,到我们今天,就成了这么一个结论了,说这本书就是张仲景写的,然后呢,王叔和后来收集了以后又重新编辑了,就成了这么一个结论。

那么,伊尹的《汤液经》,把它放在哪儿呢?《汤液经》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因为无证可考,就等于慢慢的一代一代的就把这个事儿给抹杀掉了,其实我们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大家去看一看胡老对这本书作者的那个态度,胡老对这本书的作者的态度非常的客观,而且呢,值得深思,你要是如果说看胡老的态度,好像是他把作者模糊化,胡老的意思呢,就是这本书张仲景一个人不可能写得了。按照皇甫谧的记载呢,应该是在伊尹的《汤液经》的基础上经过了论广而成的,那么胡老的态度一样也非常明显,恐怕是伊尹也是托的名字,伊尹一个人也难以写成这样的一本书。

这个发人深思,因为我们是胡老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我们会体悟的比较深一些,胡老为什么持这么一种态度?实际上,胡老有切身体会,等你们慢慢经过临床以后,大家你越临床,在这方面的体悟会越深,那是什么呢?这两本书,说一个人写成这两本书,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现在我们这个平台里边百分之百用经方的人,或者说接近于百分之百用经方的人比较多,凡是在临床当中用的人,逐渐地他回头看看,都会有这种感觉,说用了好几年了,回头看看发现才用到了经方里边的几十个方子,不到一百个方子,常用的也就是那么二三十个,也不超过五十个方子。

那么咱们再去粗略的看一下这个历史的记载,在中医历史上,恐怕你找不到任何一个,不管是对经方研究多么深入的人,也包括胡老,说经方这两百七十多个方子,这一辈子,不管次数多少,都用过,这样的医生是没有的。

实际上,你临床当中常用的就那么四五十张方子,后来我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常用经方方剂的一个粗略的介绍,那么也就百十来个方子,有的方子大概也就用过一两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两本书所收录的这些方子,涵盖了一个很宽的疾病谱,几乎囊括了人类常见疾病的各种类型,你看咱们说的具体一点,比如说,《金匮要略》里边的这个奔豚病,我们看这个临床医案,历史上有医案记载的就很少,而且我这个学经方、用经方这么长时间,我就在电视台上,看过一次这样的病例报道,而且那是从头到尾都看完了,他一共报道了三次,第一次是报道说发现了有这么一个奇特的病症的病人,然后呢,说就因为到处治这个病证,已经就把家里边的积蓄全都给花光了,但是始终没人给他治了;第二次报道是说经过第一次报道之后,这个人的病情反映出来,山东省中医院有一个老大夫,有这方面的知识,看来对经方比较熟,就说这应该是历史上古书里面记载的那种,奔豚病,就把他接到济南去了,在济南,他给他治疗;第三次报道的时候,是这个人已经治好了以后,又报道了一次,这三次我恰恰都看到了,正好那段时间呢,报道这件事的节目,就是吃晚饭的这个时间,而且呢,他的节目里老报一些比较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内容,就比较喜欢看。真正在临床当中我们碰见这种病人的机会是比较少的。而且这里边还有一层意思,你看我这个年龄,我小时候也在农村待过(就是我在农村有一个奶妈,我就在农村呆过),而且到后来懂事儿了以后,还是有一段时间,每一周都会到农村呆两天,说我这个印象是比较深的,在农村你看,这个因为那时候年龄小嘛,其他家里的事儿咱可能不太往心里走,但是自己家里面的事,那真是看见了,自己家里人有时候得了病或者肚子疼什么的,那就是弄一块砖,在那个灶火里边烧热了,然后用一块布,包一包就放在这个,就是热敷,放在肚子上,暖一暖,而且,这个人得病的机会很少,那时候就是有点小病,自己差不多也就扛过去了,其实我们现在,有好多病都是过度治疗的,有好多病实际上你治不如不治它,你靠自己抵抗好了以后,反倒是对人体有好处,就是那样的,那么我们可以再往前推,推到两千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社会,人民的医疗条件,相对来说比我们现在更落后,更不方便,大家经济情况就更差一些,所以说治病的机会更少,我跟大家交流的过程当中,经常给大家说这个意思,经方这两百七十多个方子,没有哪一个方子是用其他的经方可以代替的,而且也没有哪一个方子可以用时方直接代替,或者说比它疗效好的,这样的方子你找不到,这么多的好的方子,集中到这一本书里边,而且作者,肯定他有些方子是没用过,那么,这个可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写出来的,那么这里边呢,也有个问题,在《伤寒论》的张仲景自序里边,有这样的自叙,你看张仲景这个自叙,很值得我们研究。

首先是他前半部分,写的内容非常好,也非常深刻,而且有很高的价值,他写的那一块儿,你仔细去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在疾病方面、在医学方面,依然保持着当时的这种特点,还是这个样子,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医学,但是人们对疾病的态度、甚至包括医学对疾病的态度,现在还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这个应该说是很有水平的,但是后边有一些问题,其中呢,最能说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来源的这一部分,就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你比如说,这个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深入研究《伤寒论》的人,有的学者就对这个提出有异议,你比如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钱超尘老师,专门搞古文字研究的,他就曾经对这个说法提出过文字方面的一些质疑。

那么我们今天再看,我们站在胡老这个角度上,胡老为什么说这本书张仲景一个人是写不了的?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从书的内容里边我们能看出来,勤求古训,这个古训指的是什么?肯定就是张仲景以前的医书,这个毫无疑问吧,那么,后边的文字更成问题,后边的文字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后边就是那个撰用素问九卷等等后头这些内容,在康平本里边,这些内容是注解文字,这个呢我们待会儿再说,但是这个内容里边已经列举了好多这个医学方面的古书,实际上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王叔和认为,勤求古训就是依照着这些书的理论写成了《伤寒论》,但是,胡老为什么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里边,胡老本身就有这个意思,凡是对经方理论有所实质性的了解的人,或者说是这个了解的比较深入的人,其实都有这种感觉,或者说他有这种感觉,但他不说,那是另一回事,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特别是他的主体内容,跟那个撰用后边说的那种素问九卷等等那些书,毫无关系。所以说胡老就斩钉截铁的说嘛,经方的这个理论跟《内经》无关,他实际上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这儿,我用一种很形象的说法跟大家说,大家去看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就算是我们把后来王叔和加的内容全都算进去,这可是一本很专业的医学书籍,但是整个这个书的从头到尾,有记录脏腑的地方非常非常少,你连心肝脾肺肾这几个字,恐怕你能找全都不容易,他不是说这五个字完全没有,不是这个意思,他记录的非常非常的少,而且,他论述也跟其他的著作完全不一样。你比如说胃,他在那个阳明病里边记了一个阳明病胃家实是也,他写了一个胃家,而且这个胃也没有进一步的论述,但要如果说,大家去看看《内经》里边怎么去记录的胃,《内经》里边那个藏象学对五脏六腑的论述,要如果相比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医学专著呢,研究的才真正的是人体呢。

那么我们反过来说,经方原著的作者不知道心肝脾肺肾是干什么的吗?不可能,甚至我们都可以这么理解,实际上是有意的在回避那些论述,因为他跟他们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等我们在讲到经方医学的医理的时候,这个事就比较明确了,他不是一回事儿。

这个勤求古训,我们把这个事儿,从头到尾大致想一想,如果说我们是张仲景本人,在那种历史背景下,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还是从老师那儿继承的,还是从别的医家手里边接过来的,找到了这么一本好的书,而且他也读懂了,后来呢,他加了一些内容,补充了一些内容,补充一些内容以后,他给它起一个名字,然后就把它变成了一本很完整的书,这在当时来说可算是一部巨著了,他又给它写一个序,就算这本书的主体不是张仲景写的,按张仲景这个水平也能意识到,这个书里面的主要的论述内容跟什么素问呢,跟那些东西,也就是说跟古训的东西是不能接轨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是不能接轨的,那么他自己再厚着脸皮写上一个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合适吗?如果是我们的话,你会做这样的事儿吗?

所以说,很多人怀疑这一段文字,那么后边的这个,就是撰用后边的这些文字呢,在康平本已经证实了,那是后人加的一个注解,那么前边这个,是不是出自张仲景之笔,这个事也是值得怀疑的一个事儿,那么要如果说这个事儿澄清了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林亿他们写的那个序,你会发现,皇甫谧的记述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胡老就是持这种观点,其实皇甫谧记述的就是一个比较实在的历史过程,张仲景就是论广汤液,那么汤液呢,《汤液经》是伊尹写的,这里边有个事儿,那个胡老这个意思呢,伊尹本人也写不了这么厉害的书,那么这个事呢,咱们后边再做一个考证。

我们以前大家都知道的那个,我们中医界已经成了定论的这两本书的这个源头,是有瑕疵的,不全对,或者说甚至这个主要的问题给忽略了。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去强调这个东西呢?问题就在于我们今天有了康平本。我现在一直持这个观点,胡老就没见过康平本,咱们现在看的胡老的那个讲座,是胡老一生最后一次讲座,他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在当时他讲座里边,就许多地方,他提出了一种什么观点,他说这个东西、这就是王叔和搞的,特别是对那个《伤寒论》里边的六个欲解时,他明确就是持批评批判的态度,他就说那是王叔和加进去的,要如果说胡老当时他见到了康平本,他绝对不是这么一个说法,胡老其实在讲座当中多处提到了那个《金匮玉函经》,要如果说他见到康平本的话,他一定会提到康平本。

康平本从回归以后,一共在国内分两次,出了两个两千本,一共四千本,所以说这个影响面非常小。这样呢,就造成了以前的对这两本书的形成的定论呢,就没有人仔细的去再重新审视。

现在我们这个平台上对康平本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我们认为呢,康平本是我们见到的这个《伤寒论》版本里边最接近古本原本面貌的一本书,这是最接近的。

那么康平本这本书里边呢,它的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它最主要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正文是由三种类型组成的,一类呢是顶格条文,一类是降一字格的条文,另一类呢是降两字格条文,就是这么三类条文组成的,那么这三类条文呢,按照咱们古代人这个习惯,这应该是三个不同的作者,这个问题就就很大,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那么你看在这个康平本里边,除了正文分了这么三种排版方式以外,还有一些像旁注、嵌注、夹注、附注,还有好多注解文字,那些文字,虽然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他的意义远低于这三种不同排版方式的正文,这三种不同排版方式的正文,非常非常的重要,那么,这里边会有一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考证,考证什么呢?这三种不同排版方式的正文,我们能不能肯定他是三个不同的作者,而且呢,我们从历史记载看,这三个作者也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是伊尹,一个是张仲景,一个是王叔和;其他人,那都是大概宋代的时候,林亿他们校正的时候加了一些说明,那跟医学理论就无关了,那都是一些注解文字,还没有其他的记载说是别人还往里面加了一些东西,这个就没有记载了,那么这里边我们就需要考证一下,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个原文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虽然说有三个作者的记载,在这个康平本里边也有三种不同的排版方式的正文,那么他是不是三个作者呢,其实这个事儿要想证明并不难,我们从这么几个点上粗略的看一下。

在伤寒例里边,有一个条文,首先说伤寒例的正文一共两类,一类是降字起行的,一类是不降字起行的,就这么两类。而且这两类里边,其中有一段里边出现了什么字据呢?就是出现了“今采仲景旧论”,这就能肯定,那一段文字不是出自张仲景之手了,那么如果不是出自张仲景之手的话,伊尹肯定不会写出来张仲景这三个字是不是,那么,就肯定是王叔和的呢,我们可以粗略的这么认为,伤寒例是两个作者的内容,那么其中一个作者就是王叔和,他肯定是王叔和,那么好,如果说我们能肯定这一点,你再把伤寒例里边所有的这一类的文字,就是降格了的这些文字,你再把它凑到一块儿,你去读一读,去感悟一下,他跟那个正文里边儿降两字格的那个条文的作者,不管是语韵上,不管是理论观点上,如出一辙,这应该是一个人的手笔,这是一个可以证明降两字格的条文是出自王叔和手笔的途径。

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宋本《伤寒论》里边,有诸可与不可篇,这个一开篇,他就写的很明白了,就说后边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前边条文的内容的一个重新整理,为了使用方便,把可发汗、不可发汗,可下、不可下,这些条文集中到一块,让你读着比较方便,而且,也有那种分类的意思。加注的这些个文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后边这些就是前边原文的那个条文搬过来的,但是,这不是原书里边的,这是原书里边把它搬过来的条文,但是还有一些不是前面条文的内容,那么,不是前面条文的内容一定是后人加的,是不是?他一定是后人加的。那么大家如果说有兴趣的话,你们去看一看,那个诸可与不可诸篇里边,除了就是三百九十七条里边的那个条文的重复之外,还加了一些其他的内容,那些其他的内容,我们基本上肯定那是王叔和的内容,你再把那些内容品一品,你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三百九十七条里边那个,降两字格的那些条文,那也是一个人的手笔,无论是理论观点上还是这个文风与语韵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这个降两字格的条文,就基本上可以肯定这就是王叔和所作,就是王叔和的内容,而且这里边还有一个可以更宏观的再看的一个办法,如果你有兴趣,你把这些所有的降两字格的条文集中到一块儿,你再去看,你会有所发现,我们评价古人呢,没必要太刻薄了,但是你能明显的看出来,他和那个降一字格和顶格条文,无论是理论体系上,还是这个语法语韵上,还有甚至包括一些文字水平上,就写作能力方面,都不在一个层面。

但是呢,我们今天得出这样的结论,全都依赖于康平本,没有康平本的时候,我们也读不出来,像胡老这么有见地的人也没有全读出来,但是他读出了一些,这就本身就跟那些死于句下的、那些研究古书那些人就不在一个层次上,胡老就已经高出他们很多了。

如果说我们确定了降两字格的条文的内容,是王叔和所做,那么就剩了一个顶格条文和降一字格的条文,这个时候就几乎就变得非常简单了,那个皇甫谧的记述里边,已经写的很明白,其实我们想,你把自己当做作者之一的话,你去论广《汤液经》的时候,你会把你的内容让他顶格吗?这种可能性不太大,几乎没有,是不是?所以说,剩下的这两个作者就已经比较明确。

这里边还有一个客观的事,我们需要事先说明的,顶格排版也好,降一字格也好、降两字格也好,这个条文不能绝对化,不能有一个条文算一个条文,有的条文很可能起笔的时候,本来不是顶格的,一下就顶格起笔了,古代的书都是抄的,有时候抄写者或者发现不了,或者说发现了以后,他没法再更改了,也就那样,因为这个条文里面确实有这种条文,像真武汤那个条文,就是他本来是这个降一字格的条文,但是到转行的时候,他顶格起行了,也就这个样子了。

所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条文的这几种分类方式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我们从内容分析,他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分类的认识,就是有问题的应该是极少数的。我曾经有一次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说你把那个太阳病的第一篇,就是三十条之前这一部分,你把那个降两字格的条文全部剔除出去,把降一字格的条文也剔除出去,就只剩下那个顶格条文,你会发现你读起来以后那种前后的一致性,这个包括文笔方面给你的那种感觉,他就是出自一人之手,而且内容既简、又深刻又准确,里边一个废字没有了,这是一个。如果说把全书的这三类条文,你把它分开,你再去看一看,你会发现,确确实实它应该不是一个人所作,应该就是三个作者,而且差别还是很大的。既然是我们大致能肯定这三个作者谁写了哪些东西,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分析一下这三个作者的情况,因为我们现在继承到手里边的就是这么样的一本书,这些东西我们应该有所了解,只有你了解了,这个才能认识到,不同条文之间的差别。

我们先来看看降两字格条文的作者,我在这儿说几个点,一个是我们回到张仲景在《伤寒论》写的那个序,里边有一段注解文字,就是撰用九卷,这个撰用素问九卷这一部分内容,肯定是出自王叔和之手,一个是张仲景自己的序,他没必要再加注解,这是其一;再一个呢,他自己写的书,他后边儿书的内容跟这些书没有关系,写这么一大堆的这种东西,自欺欺人、没有意义了,像张仲景这样的人,这种智商的人不会做这样的事,而且呢,这个序是张仲景自己写的,如果说张仲景后边的人的话,那么就只有王叔和,那么这些个字是王叔和加进去的。从加这些字里边,从这一个事儿上,我们能看出王叔和这个人,最起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叔和这个人治学态度不严谨,很不严谨,这个书实际上是他整理、后来又加了好多内容,甚至整篇的像那个平脉辨脉,整篇的内容都是他自己加进去了,所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他是很熟的,而且他要想往里加内容呢,特别是加注解内容,那得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加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这么一大堆与这个书无关的书,而且他说是撰用这些书,这些书写的,用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说法,就睁着眼说瞎话,他后边这些个内容跟这书根本就无关了,那么他这里面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因为他加了好多内容,他加的内容呢,跟这些书呢是有一些关系的,因为他就不是这个体系里边的人,他始终就没真正进入经方的理论体系,所以说,他是不是在给他加的那个内容做一个佐证,这个事我们现在不好说,但是,就算是他为了给他加那些内容做佐证,也能看出这个人的治学态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是一个事儿,另外一个呢就是我们从正文里面,就是从降两字格的这个条文,我们可以看出王叔和这个人有一种什么倾向呢?一个是,玩文字游戏,有好多地方,文字不单单不精练,颠三倒四、絮絮叨叨,只要是你一看康平本,看的时间长了可能在这方面都有这种感觉,这个不够精炼,这个人呢,历史大概也是这么一种评价,搜集、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功,但是这个人按我们今天的一些说法,就是从情商和智商上比另外两个作者有所不及。

第二个作者是张仲景,人们把张仲景评为医圣。当下人们对张仲景的评价,高的无以复加,但当我们看到康平本以后,你会发现真正的那些要紧的内容,构成经方理论的要素不是出自张仲景之手。这个时候你再去想想别人对张仲景的评价,这种评价就很空洞,没有实实在在的依据。我们依据《康平本》可以给张仲景一个很贴切的评价,张仲景这个人就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很伟大,为什么呢?先举两个条文,第一个条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现在都是经方人的口头禅,它成了经方的治疗原则,很经典,这在康平本里边明显出自张仲景之手。第二个条文,血弱气尽腠理开这个条文,讲得既实在又科学。在中医历史上,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可是我们需要客观的去看啊,张仲景是个什么人呢?真正有记载的,按我们今天的话说,他就是个好民间中医。说他当过长沙太守,但这个官方没有记载,但记载过张仲景被当地推举为孝廉,孝廉就像我们今天的积极分子,或者先进工作者或者劳模,但是也不全一样,那时候从二十三十万人里边才推举出来几个或者几十个这样的人,说明张仲景这个人确确实实有本事有能力,但是他的身份一直也不是很高。他在当时那个社会条件下,那个社会别说到农村,就在城市里边文盲一抓就一大把的那种社会环境下,他竟能把这么深奥的经方原著读得透彻,应用到临床,那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有记载说仲景比他老师水平还高,这说明张仲景确确实实是有能力,很有天赋。但要如果说伤寒论这本书完全是他写的,这又回到胡老观点上了,仲景没那个条件,他写不了,没那么大能力。

其实我们仔细看看这个康平本的条文,你会发现。他加进去的这些东西跟王叔和加的不一样。王叔和加的有些条文违背了方证的原则,有的条文不是方证,像那个麻子仁丸条文,说明王叔和没真正读懂伤寒论,写几个症状不行吗,又是“浮涩相抟”又是“其脾为约”的,弄一大堆虚的。你再看看张仲景加的条文,例如发汗后脉沉迟身疼痛新加汤条文,如果把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名字改成新加汤,后边再附上桂枝加上这几味药那就是一个方子,那这个条文跟顶格条文就是一样的。但是他用的这么一种方式出来,他没有附上原方,因为他那个原书中,那个原方在第三册上。那么他把药加到方名里边去了,这说明什么呀?这说明是张仲景在临床当中,他用过了以后,他觉得疗效很好,还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类条文,这都是张仲景的发明。说明张仲景既把经方的理论读懂了,而且在临床当中还有所创造有所创新。这方子我们在临床当中也验证了确实好用,你像这个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你可以把它想成表虚证的小青龙汤,他这个方子里边没有涉及到水证,那么有真正有水证的,你可以简单的加上茯苓白术,或者说是再合上一个相应的水证的方子也可以,我在临床当中用这个方子治过汗出咳嗽,再排除其它方证,这个方子确实好用。我还曾经用他治过一个咳喘的病人,这个病人有汗出,且陷入阴证,我给他加了附子疗效非常好。只有我们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你再去看这个原书的这些作者,这些经方界的先驱们,活生生的,该伟大就是伟大,有问题的就是有问题。

最后剩下的一个作者就是伊尹。我们从康平本这本书看,伊尹这个人是顶格条文的作者,这个呢估计也没有很大的出入。不过现在大部分人接受不了这种观点,就说历代都是这么说的,你这冷不丁出来这么一个说法。伊尹你认识吗?当然这是当笑话说了。你把伊尹塞到这个地方,就说是伊尹写的,连胡老也不敢肯定,你有什么依据吗?我们首先一个问题得肯定,就是皇甫谧在《甲乙针经》的序里边有一段记述,你得给他一个落脚点。因为什么?因为皇甫谧是晋代的,他离张仲景和王叔和都很近,而且他是医学界的人,所以,如果说会怀疑他这个记述有虚假成分,得有证据。这里边呢就有个问题。皇甫谧的那一段记录把伤寒论整个发展脉络说的很清晰。林亿他们这些宋代的校正医书局的官员们,专门做这个事儿,他们在写的序里其实也有这个意思。他为什么把皇甫谧的这一部分原文给转载过来,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真正的依据,但是里边有多少是伊尹写的内容,他们也没法肯定,所以说就用一种比较含糊的评价,就说这本书是继承的大圣人的那种思想,然后张仲景写成这本书,就是比较粗轮廓的一种说法。

还有一个问题,林亿把皇甫谧的这一段内容附在他的序里边,就跟张仲景自己的那个序产生了矛盾。张仲景宋本的自序里边的“撰用素问九卷…”就不是注解文字,他已经挤到原文里边去了,也分不清哪些是注解文字,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这样的一种形式。那么林亿为什么又要把皇浦谧的记述附在他的序里边呢,实际上他就是想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历史背景。这就是本来面目。我们今天一开始研究这个的人,就不能把“伊尹以元圣之才”那一部分内容给它悬空起来。但是客观说就是因为没有康平本这样的参照,又没有其他的历史记载,也没有原著里边的一些可信的证据,于是就把伊尹这个主要人物给舍掉了,后人也逐渐的把这个事给忽略了。其实张仲景在离他比较近的年代,没人叫他医圣,都是后人,慢慢的一点一点地就把功劳全都放到张仲景身上了。

我们再看看伊尹这个人。他有可能写成这本书吗?

我以前曾经有那么几次跟大家简单的说过,伊尹这个人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百度上有一句话说:伊尹是商朝最早的丞相,传说他通晓天文地理,无所不能,人称活神仙。这个说的有点悬了啊。还有,毛泽东主席早期对伊尹的评价非常高,说“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太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这个评价就很高。那么笼统的说,跟伊尹能够相提并论的宰相,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再一个就是周恩来总理。但是他们各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伊尹这个人应该比后边这两个人还要高一个层次。这个可能大家觉得说的有点重了啊。

我跟大家说说伊尹这个人身上比较明显的几个特点:

首先一个伊尹的出身,他父母都是奴隶,父亲是这个大奴隶主的厨师,母亲就是一个采桑叶的桑农。据资料介绍伊尹从小聪明好学,非常聪明,像这种论述好像没有太大意义,现在有好多小孩子都能用这种话来形容,但是伊尹他是有事迹在这放着,等你知道这个事迹你就知道他了不起了。就说伊尹年龄稍大就做了奴隶主家的家庭教师,商朝那个时候,离我们现在三千多年,应该很落后了,特别是文化方面,他作为一个奴隶家的孩子去当奴隶主家的教师。凭什么?不过没有记载他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并且他在当教师的同时,他学会了父亲的厨艺。他还喜欢研究治国之道,后来名声逐渐增大,慢慢就有名了。后来创建商朝的商汤,当时还不是君主,就想请伊尹辅佐他创业,去打天下。商汤曾三次请伊尹,就跟刘备三顾茅庐有点相似,带着礼物请他。可是请不动,为什么?因为伊尹是个奴隶,身不由己。伊尹当时是有莘国的人,商汤就想了一个联姻的办法,商汤娶了有莘王的女儿,提出来条件,把伊尹当做陪嫁,就这样把伊尹给想办法弄到他的身边去了。伊尹去了以后实际上就跟商汤的老师差不多,在商汤成为君主之前,整个的这个过程当给他出了很多主意。商朝建立以后,伊尹被封为商朝的第一任宰相,尹这个字就是宰相的意思,伊尹在商朝当宰相将近五十年,一直是举足轻重,辅佐的君主就有五个(包括商汤)。其中有一个君主叫太甲,太甲登基以后,不按照以前的大政方针去行事,后来伊尹把他弄到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边,让他学习修炼。太甲学习修炼这个时期伊尹就跟朝臣们集体治理国家,实际上就是伊尹主管,后来太甲学习好了,伊尹让太甲重新做了皇帝。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岁,在他死的时候,当时的商朝按照君主的标准给伊尹办的丧事,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儿,也是空前绝后的。伊尹的经历大致是这样,不过这里边也隐含了很多问题。伊尹这个人完全可以自己当皇帝,当他把太甲赶下去以后,他自己当皇帝不就行了,而且实际他也在做皇帝这个事儿,为什么他不当,这就是一种信念。

伊尹不仅仅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大厨、医学家,还有记载他是中国谍报工作先驱者。

大家想想这样的一个人,他在位五十多年了,商朝这时候他已经管理的轻车熟路了,所以说他有精力有时间,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条件。

如果说他爱好医学会怎么样?我们可以去想象一下,接近一国之君、或者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么一个人,他爱好医学。他能做什么?他可不可以让他下边那些个管卫生的人,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找祖传的好方子,把医生给我带来,我跟他聊聊,这种事完全有可能。我们回头看看经方原著,这经方里面的两百七十多个方子,每个方子你用对了,都效如桴鼓,都像祖传秘方一样灵验。怎么来的?这是有官方背景的。光有官方背景也不行啊,咱们想想在毛泽东时代,就是文革期间,中医界曾经做过这样的事儿,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提倡大公无私,所以说那个时候搜集了好多祖传秘方,有这样的专著,但是也就仅仅是一个众多治疗具体疾病的众多方子的一个大杂烩,一个集合,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而伤寒论却是一个既有完整的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疾病的一套成熟的方子,同时在这些方子的基础上,又归纳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这不是一般的人能完成的。

医学方面的这些事,能够真正了解的实情不是很多,因为好多东西没有记载,但我们从一些现象上可以分析出来。 古医书中,跟伤寒论近似年代,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本书,那真是一个好医生写的,就是一个人写的。当你仔细去看那本书,那本书就反映了勤学古训,博采众方,那本书可以这么来说他,因为有理论,有一些脏腑辨证的一些要点,有方子,理法方药里边都有。关键是里边有一部分方子,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边的方子,另外的方子基本上就是在几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加减减形成的。那才是以一己之力完成的,他跟我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比的话,那个治疗的病谱差得很多,他就是有数那么几类方子,有些疑难病他治不了。

另外一个情况,国内马王堆辛追夫人的那个墓里边出土了好多医学专著,后来整理出来出了书,有一本专门的医书叫《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上有一百多个方子,涉及到两百多味药,大家听说有谁在临床当中用那个书上的方子了吗?这都不在一个水平上。再跟大家说一句只能在我们平台上说的话,现在学中医人,哪一个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有专门的方剂学专家,有研究理论的专家,有谁取得超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成就?尽管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顶格条文就是伊尹写的,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就是汤液经的内容,但是经过了这些分析,有一个点可以肯定,皇甫谧记录的史实必须得到尊重,不能把它忽略了,他得有个落脚点。

我们把这个问题分析到这里,又引出来另一个问题,我们这些观点的所有的依据几乎都来自康平本,康平本是不是真实的?如果说它不是真实的,所有这些东西就得再重新审视。如果说是真实的,我们这些都是合乎客观事实,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情,待会儿呢我们再讨论一下康平本的真实性。我插一个小内容,就是经方原著的书名也非常能说明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知道了伤寒论这本书原本是汤液经,然后张仲景论广以后就是伤寒杂病论,后来分成了两本书,一个是伤寒论,一个是金匮要略,这也就是这本书的书名的演变。但是这里边有两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书名是不是就这么一条线?伤寒论版本里边有一个版本叫金匮玉函经,而且胡老比较重视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伤寒论这个书名是谁写的?是张仲景起的吗?从张仲景手里边出来的时候,这本书是不是叫伤寒杂病论或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对不对这个都可以一块讨论。按现在记载的,在张仲景手里边出来的时候这本书名叫金匮玉函要略方。为什么?在金匮要略林亿加的这个序里边,对金匮要略的成书背景有一个简介,说张仲景写了这个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他们发现在传的伤寒论的十卷是有,杂病部分就没有了,那其中的方子,在别的书里边,在这本书记着一两个,在另外书上又出现一两个,都不系统。后来就是翰林院的一个学士,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科学院的院士,有一个叫王洙的人,这个人在当时宋朝是个大学问家。王洙在国家档案馆的蠹简里边,在这个被虫蛀了的,准备销毁的竹简书里边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当时的书名叫金匮玉函要略方。这本书发现的时候共三卷,上卷是伤寒论,中卷是杂病部分,下卷记录的上卷和中卷的各个方子,其实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的原貌,就是这么一种结构。

林亿他们就是从王洙找的这本书里边发现了杂病部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金匮要略部分。那么伤寒部分也有,他说:伤寒文多节略,所以说他就没用到,就只是用了杂病这一部分。这里边就带出了好多问题来,一个是伤寒文多节略,节略就是说少了好多内容,少的什么?大家去想一想,我们的康平本和宋本比的话,那个伤寒论是不是少了些内容?少的什么?少的是平脉辨脉诸可与不可,包括子目,好多篇都没有,估计那个伤寒部分比较接近于康平本这种情况,但是呢我估计,他条文的三类不同排版方式已经显示不出来了,要如果说能显示出来的话,当时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儿,他不可能把他给忽略了。他只是用了杂病这一部分,这里边又带出一个问题,林亿他们说伤寒文多节略,这儿我给大家埋了一个伏笔,后边我们还能用到这一点。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金匮玉函要略方是怎么来的?他在哪呢?他在宋代的国家档案馆里边,也就是说离张仲景、王叔和他们已经七八百年了,它在国家档案管里边。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得澄清。这本书怎么进到国家档案馆里边?它在国家档案馆里边,尽管经过了朝代的更迭,但如果说有兴趣研究研究历史的话,每个朝代更迭的时候,前边这个国家的那些书都是备受重视的。在宋代发现它的时候已经被虫蛀了,这已经是存了很长时间了,很有可能宋代以前就进了国家档案馆。再一个,它离晋代比较近,这就有一个问题,晋代初的时候,王叔和整理的这本书。王叔和是太医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卫生部部长,他整理这本书,是为了要让他下边的这些医学界的人都去学,以后他有一个发行的过程。那么他发行了这个书,这样的书还有人再拿着它去献给皇帝吗?宋代那个时候有人献给皇帝,晋代那个时候离王叔和那么近,有人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说我发现了一本好书。你发现什么呀?就是他前边卫生部长写的书,怎么是你发现的,所以说他献给皇帝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人做这个事,只有一种可能性,这是王叔和献给朝廷,要领功的,今天说叫政绩,只有这一种可能性,所以说这本书的书名叫金匮玉函要略方。我们可以想象作为王叔和,他发现了这么好一本书,他在没整理完的时候,他心里时时刻刻在想一个事儿,我赶紧把它弄完了,交给皇帝显示一下我的政绩,显示我的功劳。因为这本书别说在晋朝那个时候,就是到了唐代的时候,还有省级的干部收集到这本书以后,献给皇帝。

这书是王叔和献上去的,就很有可能是王叔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原书名就是金匮玉函要略方,而且伤寒论里边还有一个金匮玉函经,还有这么一个版本,也能佐证他原来书名很可能是叫这个名字。

后来怎么又成了伤寒杂病论了?这个都是推想啊,没有历史记载,也就是因为有这个结果,我们得给这个结果一个,最起码是我认为比较合理的一个解释。我推想:王叔和找到这本书以后,他要把它整理出来以后,让更多的医家知道,也就是说他需要发行,他首先要整理,还需要献给皇帝,所以说他觉得整理差不多了赶紧献给皇帝,献给皇帝的书也应该是比较完备的一个版本,这个就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或者说我尊重原书的这个原名。后来为什么又成了这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里边就反映出,我们经方书的这个传承过程当中,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死于句下的这个情况。那个时候人们就说:张仲景的序里边就有,说他这一家人因为得伤寒,那个时候看来伤寒这个传染很厉害了,就是说得伤寒死了多少人。这本书有可能是跟这个有关,就把它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把前边这部分叫做伤寒,后面那一部分就叫做杂病,跟这个杂病形成了对照。

我也不是说平白无故的在这么说,就是因为有了伤寒杂病论,或者后来又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样的书名,一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有人认为伤寒论是治伤寒的。当初的王叔和是不是有这种倾向?恐怕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张仲景都说了,他就是针对着伤寒病弄了这么一套,到现在我们大学里的教授还有这么答复学生的,学生问伤寒论经方挺好,学学可以吗?教授就说了,伤寒论是治伤寒的,现在哪里还有得伤寒的了?

我为什么把这种态度叫死于句下?你看过那个书的内容吗?你说中医界多少人都没看过伤寒论?那里边的白虎汤、理中汤、四逆汤跟伤寒有什么关系?如果跟金匮要略合成伤寒杂病论的话,那里边还有那么多杂病的方子,而且杂病的那些方子在伤寒部分里边也有。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学术上出现了这样的倾向,把这么好的一本书说成是治伤寒的方子。还有一些稍微客观一点的就说是治外感病的,伤寒论的方子全治外感病吗?什么外感病、外感热病这都不客观。我们澄清了这些问题,再去看经方原著,你会觉得它更伟大。

接下来我们就涉及到这个康平本。一个是这个康平本怎么来的,这个我不细说了,说多了大家会认为我是臆想,是推理的,大家想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我那篇文章《经方原著的版本问题》。这里有一个方面的问题,我必须跟大家说清楚,今天我们讲的关于经方原著的这个源头,很多问题的要点都集中到了康平本身上。如果说没有康平本,那些东西是我们想不到的,我们也不敢去这么想。那么康平本儿是真的吗?它要如果是假的,我们今天讲的内容都是瞎忙活。那么我们有必要去考证一下康平本这本书到底是不是真的?因为时间问题,我们尽可能的简,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也可以去看看我相关的文章,在这里我把要点给大家交代一下,这个康平本和宋本之间,宋本是公认的善本,康平本出现以后,就跟宋本之间有很多区别。没有区别的地方,几乎是大同小异,基本上相同;那个有差别的地方,有这么几个点。一个是康平本当中没有平脉辨脉,诸可与不可,这些篇与篇名都没有;二是康平本当中没有宋版当中林亿加的那些注解内容;三是康平本所有的正文都是分了三种排版方式;四是康平本里边有诸多的注解文字,有旁注,有嵌注,有附注;五是康平本当中有很有许多缺字,是以方框的形式标注的;六是康平本当中有个别的比较关键的字不同。我们想辨康平本和宋本谁真谁假的话,就是说康平本是不是个真的,我们与宋本比较一下,再去看看这些差别,看有什么道理,我们就容易明白了。首先康平本和宋本之间有一大部分内容,包括伤寒例的内容、张仲景的序的内容和这三百九十多条原文基本上是相同的,大同小异,中间差别不是很大。那么这里边他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我的结论是啊,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造假的,这种造假没有意义。今天有人有这种想法吗,把这个宋本的里边那个平脉辨脉摘掉,把诸可与不可篇去掉,把一些条文的这个次序稍微做一点调整,再把一些文字强行的拉到外边来改成注解文字,用这种方式造另外再造一本书有意义吗?一点意义都没有,别说日本人,中国人这么去做也没有意义。那么有造假的吗?有。大家去看看那个桂林古本,我当时拿到那个我觉得特别兴奋,总算找到一个完整的版本了,我先去看那个宋本里边没有的那些内容,结果我一看心里就凉了,尽管说伤寒论里边的作者这么杂,但你再去看看那个,你一看就知道,那根本就不是这里边的文字啊,所以才真是造假呢,像这样的造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从总体上、宏观上看,这本书不可能是一本假书,日本人做这样的事一点意义都没有。

另外一个就是这三种不同的排版方式,你不管是中间的人抄的也好,还是后来的人改也好,要说把这么好好的一本书硬行改成这种东西,这个事也是没有意义的。你看宋版的伤寒论,虽然中间有一些东西,有真知灼见的人,比较较真儿的人,像胡老就提出异议,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提出异议。没有人会想到把正文改成三种不同的排版方式,而且改完之后,你再仔细去看,这三类条文确确实实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这个也不可能是造假。如果这个是造假也太不可思议了,除非原书里边就有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康平本里边有的字跟那个宋本的字不一样,比如说大,这个我们叫太阳病,它是大阳病,所有的这个太字都改成了大少了一个点儿。你真要仔细查这个事,据说古代有这种说法,就是大和太是通用的。这个也不可能是造假,今天时间有限,咱们不过多的去抠了。只要你站在的康平本这个角度,你再回去看看,与宋本比较一下。因为我把这个宋本和康平本逐字逐句的进行对比,对比后会发现特别是那个注解文字加到正文里边儿,只能是把注解文字塞到正文里边去,这么一种方法形成那种东西。如果有意的把一些文字提出来,伪造成注解文字,那是不不可能的,那提出来以后也不是那个样子。你去研究一下有一些点上就能看的很清楚。

上次有一个同学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值得肯定的是,研究历史研究经典著作就应该用这种态度,你设身处地的站到那个历史的角度上去看,他说了一个什么意思?他说晋代以后就发明了那个活字印刷,活字印刷以后这个字都是一个一个的字,再出现那种注解文字就不好排版了,所以说注解文字就给挤到正文里面去了。我觉得这种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但是里边有一个问题,不管什么样的排版,这个顶格条文和降一格条文、降两格条文,这种方式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不会影响排版的方式,但是后来的书是没有的,只有康平本有,这一点说明里边还是有其他的问题。

再一个,我跟大家简单的说说这个康平本怎么传到日本的。这个事儿没有直接的历史记载,就是李顺保的那个《伤寒论版本大全》这本书里边,记载的非常详细,考察的也非常有意义的。根据那个考察,日本的僧人在宋代的时候漂洋过海来中国取经,他在中国找了好多经典的书,雇人给他抄,他回去的时候带回日本去。那么为什么去考察这个呢?他抄这些东西(这个事)是历史事实,是真实的。但是他抄没抄康平本,没有具体的记载。从这个康平本在日本出现的年代和地域看只有这一种可能性,因为这不是日本人写的,他写不了,只能从中国过去。根据历史上的记载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来往都是有数的。而且往回带书的就是那些僧人,其他的人跟这个无关,所以说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后来又怎么回到咱们中国大陆,这个都有记载,记得前边我也跟大家说过,今天就不详细说了。

今天说这些,我希望大家不要认为说你有这些事儿,伤寒论还是这些内容,我也是学这个,没有这些事儿,我也是看这两本书,这里边你越是学习的深入,你越会觉得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你得知道你学的是谁的东西。我在以前讲过这个意思,就是只要是你这个康平本能证明是真实的,哪怕你认为那个降两字格的条文的水平比顶格条文的水平还要高,那是你的认识,那也没关系,但是你说这是出自一人之手,那绝对是不能让人信服的,那不是事实。

今天呢我们就等于说是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这些来龙去脉,粗略的这么理顺一下,加上我们整理康平本的过程当中感悟到的这些东西,这就是我们交流的这么多内容,对与不对,大家可以共同探讨。

这样呢我们就等于说把经方的溯源这个事儿就完成了。

我呢今天就是一个抛砖引玉,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的角度再去审视这些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啊。因为经方医学不是一般的一个小事,这是人类医学里边的一点精华,巅峰的东西。

我们这次学习,我给大家准备了三大块内容,今天讲了一块,还有两块内容,一块内容是重新认识经方医学,也就是说经方医学的这个理论,医理和病理;另外一个内容是经方医学的辨证体系。明天后天接着讲,我们连连续交流三天,这样我们整个就把经方理论基础的一个概貌跟大家做了展示,也便于大家以后的学习有这么一个入门的方向。

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儿,大家晚安。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联系我们

微信号:sishisuinanian

经方医学公众号
14:16 202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