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方证系列 >

经方症状反应系列--汗出(下)(整理小组:耿月霞 田华静 孟庆贺)

《金匮要略》 2 痉湿暍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瓜蒌桂枝汤
6、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 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17、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匮要略》3  百合狐惑阴阳毒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金匮要略》5  中风历节

3、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9、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金匮要略》6  血痹虚劳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金匮要略》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

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金匮要略》10  腹满寒疝宿食

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一云沉紧,一云弦)者, 大乌头煎主之。

《金匮要略》11  五脏风寒积聚

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 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千金》作肾着汤。

《金匮要略》12  痰饮咳嗽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金匮要略》14  水气病

2、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抟,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 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4、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 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12、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8、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金匮要略》15  黄疸

2、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 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金匮要略》16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

4、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9、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金匮要略》17  呕吐哕下利

28、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33、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3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4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18  疮痈肠痈浸淫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5、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金匮要略》 21  妇人产后病

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8、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 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金匮要略》22  妇人杂病

4、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伤寒论/金贵要略}共涉及汗出 121处

涉及方证:

偏表阳证: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瓜蒌桂枝汤、瓜蒌桂枝汤、防己黄芪汤(腹痛加白芍)、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越婢汤

偏表阴证:真武汤、甘草附子汤

偏里阴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大乌头煎

偏里虚证: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偏里实证: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十枣汤、蜜煎导、大黄硝石汤

偏里热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偏半表半里热证:葛根黄连黄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栀子豉汤、小柴胡汤、茵陈蒿汤

偏水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肾着汤

偏血证:赤豆当归散、大黄牡丹汤

个人理解,“汗出”表达的意思有如下几点:

汗出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如太阳表虚证、少阴表证、阳明里热证、半证以及水证、血证等;

汗出以后病解,如身体自身调节后自汗出乃解,以及桂枝汤类方服药后适当出汗病乃解;还有水证以汗解等等。

汗出以后加重病情,主要是误用汗法造成,如疮家、衄家等;

汗出是禁服某些方药的症状之一,如汗出恶风者,禁服大青龙汤。

大汗出的原因主要是服了解表药后护理不当或误治造成的。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联系我们

微信号:sishisuinanian

经方医学公众号
14:16 202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