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伤寒论 > 伤寒论讲稿 >

20191221李老师讲课(经方辨证体系的解读)——2019年12月21日李冠杰讲稿

经方辨证体系的解读

2019年12月21日李冠杰讲稿

 

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经方辨证体系的解读”,在讲之前,我在这儿简单地说几句,我这一次跟大家讲的这些内容,今天这已经是第五次讲了,这些内容呢,都是经方理论最基础的内容,但是这些最基础的内容,恰恰是长期学习经方最后才得出来的,这大概也是经方医学的一个特殊点。

目前学经方,真正沿着这么一条路走进来的基本上还没有,那么我现在这一次讲的这几讲,春节以前,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许还能讲到一两次,因为具体条文的讲解,我2012年那一次的学习活动当中,伤寒论这一块基本上都讲过了,我这一次就等于是对前一次那个讲稿的一个补充。而且呢,这些都是我近十几年以来不断地深入学习经方理论、学习胡老的理论体系,感悟出来的一些最基础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现在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学经方,沿着经方这么一条路走进来的非常少,你必须经过对经方反复地学习之后慢慢才能体悟这些东西,那么我们今天呢,讲的是关于经方辨证体系方面的诸多问题,我也想了一下,我本来题目想用比如说“正确理解经方辨证体系”等等,后来,我最后用了“解读”两个字,为什么呢?因为经方辨证体系,历代医家都在解读,其实我们也只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对与不对,这里面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现在我们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历代中医界对经方辨证体系的误读是造成经方医学不能普及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去看一看那个经方的原著啊,也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的核心和主体是方证条文,那么对方证条文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就字面而言,应该出入不会很大的,那么,出现偏差主要的都在哪呢?都在字外,就是一个延伸,一个往哪个理解的方向问题,这是具体条文,但是经方的辩证体系在哪呢?实际上,经方的辩证体系隐含在章节和条文之间。经方原著里边真正论理的恰恰不是经方的缔造者,也就是说不是《汤液经》的作者写的,都是后人加进去,真正《汤液经》的内容几乎没有一句是论道理的,所以说呢,这个理解就是就成了问题了,那么条文还好一些,条文之间和这个篇章之间所蕴含的那些道理需要我们后人去正确的理解,但是这也就恰恰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个地方,对经方辨证体系的理解,可以说是经方医学传承当中的一个重灾区。

大家可以去简单地回顾一下,因为坐在这个地方听课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经方的学习经历,都有一些基础方面的知识。大家可以去回头再想一想,你是不是看过很多对经方辨证体系的各式各样的理解,最浅层次的,我在这举个例子,有一个大学生,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他有一次因为对经方自己感兴趣,问他的老师,当然他们老师估计肯定不是一个讲经方理论的,问他的老师说我现在学伤寒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给解释一下,老师扔给他一句什么话:伤寒论是是治伤寒的,现在还有多少得伤寒病的,你学这东西干嘛!这是一个最最典型的,而且是误解最严重的一个例子,我们再看一看现在流行的对经方……,指的不是理论体系,指的是辩证体系的理解,你稍一想就会能想到很多种比如说用内经的三阴三阳来解释伤寒里面的三阴三阳,这是最常见的;再比如说用易学来解释伤寒辩证体系的,从字面上看,比较靠谱的,大家是不是都知道有一个《三部六病》,从字面解释,理解上是比较接近经方辨证体系,但是这些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误读的结果就是临床不能应用经方或者说是很少用经方,或者说不能全用经方,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你可以去仔细地考察。

我曾经考察一个名老中医,当时我对他那些东西很感兴趣,他曾经有一个医案,他用的那个药量非常小,就是一个真武汤的加减治了一个严重的心脏,那个心脏病患者当时严重到了病危的边缘了,他用的那个方子(他用的饮片)加到一块儿,加到一块儿也就几克,结果服了以后很快消除缓解,服了以后就缓解了,就可以下床走路了。当时我觉得很神奇,我把他的相关的资料都收集起来,结果收集起来一看,他有他自己的一套用方的体系,尽管他有对伤寒112方的每一个方都有自己的解释,而且解释得有一些地方还是比较经典的,但是你看看他的临床,跟胡老比的话就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包括治感冒、治一些脏腑的病等等,治什么样的病,他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你仔细看他那一套体系,在临床当中经方实际是一个补充。

所以说,实际上这也是误读了,你再看他的后人,就是他的徒弟们整理出来的一些理论,通篇都是脏腑辩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实际上还是一种误读,检验对经方辨证体系理解的准确与否,最经得起推敲的办法就是看你的临床实践,因为胡老给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制定了一把尺子,胡老能做到的,如果说谁能做到,就说明谁把胡老的理论体系学到手了,也就是说把经方的辨证体系能够基本上正确的理解了,为什么历代的经方家们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或幅度大或幅度小的偏差?实际上就是对经方原著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们想把他拨乱反正、返璞归真,把经方的辨证体系理解深、理解得准确,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根本在哪呢?

首先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地理解经方原著中的三阴三阳的本意,这是一个关键。我们在这儿呢,先说胡老的讲座当中,胡老在这方面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胡老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吧,他把他的理论讲得相对比较清楚,但是他对其他人的误读,他一开始讲座从开篇,他就先说明了一个观点,就是经方的理论和《内经》无关,那么怎么无关了,并没有做很多的详细的解释。

其实啊,我们今天要想正确的理解经方原著里面的“三阴三阳”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本意是什么,你无法回避内经的“三阴三阳”这一说,所以我们首先从《内经》的“三阴三阳”说起,《内经》中的“三阳”分的是什么呀,这个非常简单,好说,好解释,好理解,为什么呀,因为世世代代都这么理解的,而且表达了原著原作者的本来意思,就是《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是对人体上的主要经络进行分类,也就是说他用的“三阴三阳”对人体身上主要的经络进行了分类,比如说足,这两条腿上各有六条经络,分别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肝经,就是说它用“三阴三”阳的方法对四肢上的十二条经络进行了分类。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如果说人体上的这些经络,我们不用“三阴三阳”分类可不可以?完全可以。他就是现在这样分类,也要给你说足太阳膀胱经在哪个部位,循行到哪儿,它也要有文字解释的。也要给你解释的,那么我们现在把足太阳这个字去掉,我们就说是膀胱经从哪个部位循行到哪个部位,经过哪里等等,行不行?也可以的。那么内经为什么要用“三阴三阳”来为人体上主要的十二条经络进行分类呢?

其实啊,这种分类方法有很多好处的,它里面之所以用这种“三阴三阳”的方法分类,分类以后每条经络的属性就等于说有所阐述了。你要不然的话,咱们还是说刚才那个足太阳膀胱经,你只说他从哪个部位循行到哪个部位,甚至你可以把每一个穴位也都给它标清楚,但是你要说这一条经络的性质和它跟其它经络的关系,你必须再另外行文。而且还是一个很麻烦的一个解释。但是用了“三阴三阳”这种方法,他一下就把这些问题变得很简单了,为什么?因为在当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含义。

其实,内经当初用“三阴三阳”的方法来对人体的经络进行分类很大的用意也在这个地方。而且我们今天有些人解释的也是非常好的。有人说了,说你要如果说把这当这一个人面朝下趴在地上,然后你再去看这十二条经络,离地近的是属阴的。离地最远的是是属阳的啊,这个中间的啊,就正好就是那介乎于中间的。就这么分了三类。也确实它就是带有这种属性,当然他还不是简单的一个部位问题,而且它还隐含了就是这个人体。这个部位和相应的脏腑的一个关系,他至少在内经理论上,他想包括这一块,他们的这个器官的重要性和发病的规律他都想用这个来把它阐述了。所以说这里面可以省得很多的文字。

同时呢,我们也看到这种分类方法,用来分人体身上的经络也并不是特别的适用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只分了两个上肢和两个下肢上面的十二条经脉,但是。像任脉督脉带脉都无法包括里边。那么不包括这里面怎么办呢,包括不了的就在另外论述。《内经》实际上就是是这样的思路来使用,使用这样的方式来使用“三阴三阳”的,而且这样的分类方式,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使用。

你看我在那个沂源会议的那个讲稿中,我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比如说啊,我们某一个班的学生,我们可以用这种“三阴三阳”的方式,把学生的按性格和性别进行分类,所有的女生都是阴性类,所有的男生都是阳性的。男生和女生里面性格趋于性格偏激内向的可以叫做太阴;那个女生里边性格内向的是太阴了,那么性格外向的呢,就是少阴,那么性格介乎于内向和外向之间的就是厥阴。那么这样分类的有什么好处呢?你随便拿出一个学生的,比如说啊,你在这个少阴群里边拿出一个学生来,你说。她是少阴群里面的一个学生。那么虽然第一次听你介绍的人,他对这个人的性格没有多大了解,但是他已经有了一个轮廓了。而且他不仅仅有了一个轮廓了,他知道这是女生里面性格比较外向的人,然后呢,她也知道了,她跟那个太阴人比的话,他性格外向的厉害,他跟那个厥阴人要比的话,他性格就外向的幅度没有那么大。同学它们之间的关系就都有了,是不是?所以说这种分类方法应该说,其实我们今天也能用,还是有相当的科学性。

那么,当我们能够这么去客观的看待《内经》里面的“三阴三阳”的用意的话,我们回过头来再给他看看经方的“三阴三阳”它分的是什么?

这个我跟大家已经说了不是一次了,经方中“三阴三阳”就是对典型方正进行了分类,那么要想理解这个事,把自己置于最初写经方作者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我在那个关于经方原著的版本问题上面我曾经都说过类似的观点,经方里面这些方剂我们大家都知道200多子,都是非常经典的方法,它可以等同于我们解放后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事,就是国家出面组织这个专业人员去搜集民间的,比较有价值的祖传秘方,把它编辑成册。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很难把这个中医里面的这些好方子都集中到一本书里面,而且中医历史上也没有先例。我们现在可以试试啊,如果经方原著这两本书我们假设他已经消失了,你还能不能再找一本书,特别是几百年以前的书,你能不能找一本书,跟他相提并论,这一本书里边儿也集中的几百个,到目前为止,任何人都无法造出一个替代其中一个方子的那么经典的方子,有这样的书吗?没有。那么这本书怎么形成的?一定是历史上有那么一个作者,至少他有条件有权力,有能力去收集这么好,这么多经方,其实这个事咱们可以很直接的去说,张仲景本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南阳太守吧!像他这样的,他的身份是一个有比较有名的民间的一个中医,站在他这个角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咱们不考虑那个战乱那种环境不好的因素,就是考虑当时他的身份,当时他的就那个时候那么落后啊!咱们现在可以想象,别说现现在的通讯方式没有,就当时那个时候就那个文化水平在一个村里面恐怕多半人都是文盲,就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说它能够收集这么多好的方子,这是不可能的,做不到也没有那个条件,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张仲景死了以后很长时间,几百年,有人记载,南方的哪个医生,有的人手里面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他匿不示人,不让别人看。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是后来,这个社会已经有了一定进步的一种状态,那么,张仲景那个时代他有什么能力,别人为什么要让他看,有的好方子为什么要给他呢?那是不可能的事啊,但是要如果说是一个国家的当局去办这个事儿,这个宰相要办这个事。特别是当他酷爱医学的时候,这是他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他有那个能力啊,大家如果说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在百度上输上那个伊尹,你去看看伊尹这个生平啊,你就相信那个皇普谧那句话啊,这个是伊尹写的汤液经。黄埔谧的那个记载应该是客观的,这才是真正经方原著源头。

那么,这个时候我说,我们站在伊尹的这个角度上,我们再去想想他酷爱医学,然后呢,他已经管理那个商代管理了几十年了,轻车熟路,把那个商朝管理的非常好,然后呢,他又有几乎可以说至高无上的那个地位,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像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他想搜集好的方子,这应该不是一个很难的事。而且他要如果说想把这个方子的使用者叫来跟他聊聊,那可是这个方剂的使用者,也就是这个方剂的发明家的荣幸。他很乐意告诉他,是不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才有可能出现这么一本书。

那么,我们站在这个伊尹的角度上去想一想,你收集到了上千个好方,你就要有遴选的一个经历,遴选的依据是什么?你得知道这些方子是治什么病的,治疗效果会怎么样的。什么情况下的相关的问题都得知道。但是你要是知道的多了以后,你就会因为伊尹这人确实是很有天赋的人,当你知道了这些知识,你就会把这些知识都会联系起来,里面就出来道理了。当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再写成书。

我为什么要去这么说呢?大家想想,经方原著里面首先第一个就是太阳病。作为太阳病论述的是什么?这个在学术界争议应该是最小的。他论述的真正的太阳病就是以麻黄汤和桂枝汤为典型方证的一类表证,就是这么一类的方证,这一类的方正它有什么特点呢?就正因为原作者了解的很深入、很透彻,他不仅仅了解了表证,也了解了半表半里证,也了解了里证,比较接近的方子他会放在一块儿比较。把这些他们治疗的那个方证,他会做一个比较,然后再去分类,分类以后就会发现这些病,哪些病是轻重缓急,他都能分开的,然后分开以后他会发现,有一些方证是比较捷径的。你比如说,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一个是症状表现比较接近,再一个就是疾病的轻重也比较接近。而且发病的特点,像这类的病啊,都是在一个人身上会发生若干次,很多人都会多次的发生这样的病,等等的。他把这些特点都有集中在一块,他就发现这种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治疗的当中一定要让他出点汗才能好。当他把这好多内容都有了深入的理解以后,如果没有深入理解的话,根本就不可能用“三阴三阳”把这个典型的方剂分出来,都是在深入的理解的过程当中,后来当他把这些东西都理清了,他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然后他要把它论述出来,要把他写出来,问题就来了。当然作为他,表述应该不是问题,但是怎么能用最少的文字把最经典的东西都写到书里面,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呢?大家想想,当时的书不都是写在竹简上了?

我们现在看看那个康平本,里边顶格的条文大概是不到200条可能是,你要如果说把它算到单的竹简上,一行大概是20几个字,这也是一篇巨著,再加上还有这么多的方子。而且方子写得都非常清楚,包括方后注等等,都写得非常清楚,把这些内容完全都记录下来,除了遴选之外,最后确定下来的这些东西,在当时来说也是一部巨著。

要如果说你觉得还不够形象的话,你可以去看看你们手里边儿我2012年的那个讲稿,那个讲稿我现在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记下来了,我都觉得他太啰嗦了,140多万字。要如果说把它写在竹简上,你得用汽车拉,那光放这个竹简就得专门的书库,才能把这本书放下。这只是我们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倒着往回推啊,实际上你要是从更早的文明往这推的话,我们中国的文字最初的时候是写在龟板上一点一点的这么发展起来,当时大家想在龟板上刻字,那是很困难的事儿。所以说,对这文字要尽可能的让它用最少的文字去表述最多的内容,其实我们今天你在看看那个文言文,文言文之所以,我们后来啊这个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中华民族要倡导白话文,为什么呀?因为文言文真的不好懂,它真的有一些地方,你就是几乎怎么解释都行,就是容易出现偏差,给理解带来一些很多麻烦,很多这个不必要的困难。当我们社会进步了,我们书写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就没有必要再去用那种方式。

所以说那么我们今天呢,再回到原作者那个角度,他能给我们记住他的东西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说,那么,他在写作的过程当中,跟内经是用了相同的方式,也是相同的用意,要用最少的文字来论述尽可能多的内容,尽可能多的观点,尽可能多的理论,所以说呢,他就用了三阴三阳这种方式。那么我们今天啊,来还原一下,带着这样的思路,你再去看这个伤寒论里边的三阴三阳,我们要看他论述的是什么?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很明确出来了,就是他肯定论述的不是人体身上的经络,他不是《内经》的经络,作者就是想用这种方式跟《内经》用了相同的分类方法,他分的是什么?分的是方证。

那么,我们先说太阳病。太阳病,这个就很就很明了了,它就是指的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的一类方证。这就是太阳病。那么,少阳病呢,指的是以柴胡剂和泻心汤类方证这个为代表的一类方证。那么阳明病呢?就是指的以白虎汤证和承气汤类方证为代表的一类方证。少阴病,它是指的以桂枝加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为代表的一类方证。厥阴病是指的以乌梅丸证和附子泻心汤证为代表的一类方证。太阴病是指以四逆汤证为代表的一类方证。但是啊,我在这跟大家说,这样的分类方法,实际上是胡老的理解。在胡老的理论体系之外,对这些东西也是有各自不同见解了,啊,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看一看别人家的论述,呃,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他认为啊,你像这个太阳病,它这个就是说啊,出入不是很大,特别是少阴病,少阴病呢,放在经络上面,少阴经是肾经,所以说呢,他们就一定要把这个跟肾有关的这些药呢放里面,所以说就会出现好多那个其他的理解,但是实际上呢,大家看看啊这种分类,像胡老的理解的这种分类,我刚才那把典型的方剂都数落了一遍,然后大家看看啊,你看太阳病,太阳病里边儿桂枝汤证和麻黄汤症,就是最浅表的疾病,在所有的经方这些方证里面它是最具浅表性的,也是最具亢奋性的一类疾病,就是比较浅表、比较亢奋的这一类的疾病。相比太阳病的话,少阳病相对来说就要重了一些,它不那么浅表了,这个病变的部位呢,也比较靠人体的这个内部的一些。那么阳明病呢,就更明显了,主要的集中在消化道里面,但是呢,他为什么,要这样的话,既然是一个医学著作,为什么不用人的脏腑直接来表明呢?这里面还另有含义!

因为经方所治疗的病,它这个病位是个模糊的,其实还是我们那种理解啊,经方实际上,它任何一个方证都是一种整体疾病。具体的病变部位并不是具体的一个脏腑或者一部分脏腑,它具体的病变部位不一定在哪儿。但是呢,它会有一个基础的,我们后面呢,还会做进一步的论述。

那么这样呢,我们就来从一个整体上,把这个经方原著的对三阴三阳的本意,他就是写的就是分的这些典型的方证,那么他这样分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实际上意义是很深的,你要如果说,大家看看胡老对经方的讲解过程当中啊,他常这么说,说经方这本书,你仔细的去品位,你越品位,你觉得它里面的内容含的越多,啊,尽管这本书,后人加了好多内容,但是我们依然从这些条文里面,特别是康平本的顶格条文里面,你可以看到这个经方原著的作者,他常常一种方式的论述,可以隐含很多的用意。啊,咱就看这个三阴三阳,用三阴三阳来分,来把这个典型的方证进行分类以后,第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它可以同时阐明不同类型的疾病的不同性质,咱们现在一说太阳病,你首先想到的是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是不是啊?那么这些方证是什么性质呢?你再回头来一看太阳这两个字,你就明白了。这就是这个最浅表性疾病,其他的都是,都是他们之间相对的,这六类疾病都是,互相之间都有相对的,你比方说少阴病和太阳病相比的话,他们都是表证,但是少阴病已经陷于阴证了,是不是?

这些关系,而且把这个疾病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有所论述,这是第一个好处。那么第二个好处呢,它可以阐明几类典型疾病方证同时蕴含了,它可以阐明,就是这六大类典型的方证,在这个同时呢,它也蕴含了什么呀?蕴含了这些方证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相互关系啊,也是分好几层的,那么咱们这简单说,刚才我们说了,你少阳它和太阳这个和阳明就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呢他才又跟这个厥阴也有一定的关系,是不是?所以说呢,这里边就构成了一个,它用很少的文字,几乎没有去论述,你一看你就知道它们之间会有一些相互病,疾病性质有一定的关联。在这个同时呢,还有什么呀?这里面还有一些,他还便于他来论述疾病之间的发生、发展和这个转归,这一个规律性。也很容易在原文里面用很少的文字,就可以把他给说清楚了。第三个呢?它可以阐明经方医学的疾病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啊,我们目前能见到的经方原著的版本,最接近经方原本面目的,就是这个康平本,那么康平本里面,每一章的那个题很明确,就是,你比如说太阳篇,就是辨太阳病,那么这里边就有个问题啊,这个太阳病,你看我们我们知道啊,在《内经》里面把太阳这两个字呢,用来命名人体的经络,那么这样呢,用来命名病,我们今天可以这么去认识,在当时,实际上当时的医学界对疾病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界定体系,从哪能看出来,从伤寒论六经以外的诸篇,像霍乱,嗯,还有就是《金匮要略》里面的,几乎所有的篇章都能看出来,那就是当时的对疾病的界定。那么这又返回来了,在上面那里边,经方的原作者恰恰用了六种不被当时承认的六类病,来论述它的主要的理论体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为什么呢?那我为什么这么说啊?呃,用三阴三阳来界定疾病,在人类历史上,除了伤寒论之外绝无仅有,没有,你再找不到了,在别的地方没有,那么谁承认过他,只有他自己承认,那么他为什么用了这么一套很另类的这些对疾病的鉴定呢,其实啊,非常简单,大家再回头想想,我上一次讲课的时候给大家提供的那两组数据,你就明白了。小柴胡汤证,你把它算个什么病?他有真正具体的病变位置吗?它包括了那么多的病,当然我们我们今天统计到的100多种病,在当时的那个医疗水平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不可能有这么广的病谱,但是我们从条文里边也能看出来,小柴胡汤在原著里面本身就治得不是一种病,治好几种病,就是说他明确地说出来的就好几种病,你像治黄疸,像治妇女病,是不是啊,所以说像这一类的情况,经方原著的作者是明了的,他从这个地方,也看出了当时医学界对疾病的界定是不够科学的。是不够客观的。虽然临床观察也好或者是,这个都找到了具体的病变部位,但那不是真正的病的最根本的原因,他理解到了这一层,所以说呢,他就另辟蹊径,用了一种其他的疾病的鉴定方法。其实,这里面就暗含了对当时医学界的那种对疾病界定的一种否定。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今天之所以常常把经方这套理论叫做经方医学,也就在这个地方。它实际上,中国古人两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把临床实践升华到这么高级的状态,就是现在目前,你看我们那组数据,那一组数据如果说,假设说,我们有一天,放到这个人类最顶级的医学讨论会上去,大家如果说能够正视这两组数据的话,这就是带有颠覆性的。说那100多种病涉及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它要如果表现的症状很相似的话,就可以用一个方子,都可以用一个方子治好,怎么可能?大家想想不懂经方的人,谁能接受了?谁能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其实这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那么,我们在再深入的去看经方的三阴三阳,它真的是典型的方证,但是这个分的过程当中的,因为这个三阴三阳这种方法,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内经当中就出现了有一些经络是无法概括到里面去的,那么经方里面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我们现在学经方,大家其实几乎每天你都能碰到这样的问题,你比如说,我们后面要讲到的是水证、血证,你放在哪里也不太合适,放到三阴三阳的哪里也不太合适。它不合适就不合适,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就跟那个任脉督脉是一样的,它是水证你就把它,其实那个经方原著里边也多处论述到水的问题,也有多处论述到血的问题,是不是?它无法合理的包括到三阴三阳里面去,就都把它硬塞进去了,就把它放在一边儿就行了,这又是另一类疾病,我们就只知道,就是一个疾病,跟这个经络是一个道理啊,那个任脉督脉没法放到这个三阴三阳里边去,就把他单独叫做任脉督脉行不行啊?怎么不行?是不是啊?其实经方里面不是很多这样的方证吗?你比如说五苓散啊,猪苓汤啊,你像抵挡汤啊,像桂枝茯苓丸啊,像这类的方证,你把它放到放到太阳病里面也不行,厥阴病里边也不行,是不是?放哪也不合适的。

从我们上边的分析,我们能看出来,其实三阴三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在学术界,是一种比较流通的一种分类方法,就像我们今天啊,今天我们谁都会说,你对待事物的时候你得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你既要看到它的那个正面作用,也要看到它的负面作用,这才是全面认识的。大家这个一分为二,张口就来,为什么呀?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空见惯的,大家都知道的,很容易说明问题啊,你说一个一分为二,听者就马上就能想到,你是想让他在关注事物的另一面,是不是?实际上这就是一类方法,在当时的那种历史背景下,这个三阴三阳恐怕就是学术界很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至60分钟)所以说《内经》用它分了人体的经络,咱们经方的这个理论呢用它就分了典型的方证,包括不了的,你还可以另外再作为一个,其实你看这个《内经》里面包括不了的那些经络有它的特殊性,是不是啊?你看这个手三阴三阳和足三阴三阳,都是具有对称性而且都是这个两条,但是任脉、督脉、带脉都是一个,是不是啊?它有它自己的特性。

其实我们看看经方里面这个水症、血症之类的,是不是也比较特殊啊?确实也比较特殊!咱们后面还会论述,它和那个你像这个太阳病啊,这个太阳病和少阳病之间的那种关系,它就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你看太阳病如果说你误治了,就有可能发展为少阳病,但是你要如果说太阳病误治了以后,可能发展为水症,这种事应该是没有那种必然性,就是说可能它还得有别的病,以后可能会有引起连带的。但是呢,那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种关联性比较小,这个水症和血症有一定的特殊性。

那么我们今天来解读经方理论,来解读经方的辨证体系,我们今天的重点是什么呢?我们今天的重点内容已经不应该是三阴三阳这种方法本身的,因为这种方法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可以帮助作者来论述很多的问题,我们今天完全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我们可以用我们今天现代的语言,把经方的这些方证再论述的更清楚一些。这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说我在那个沂源会议的那个讲稿当中,我就提了这么一个观点,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把这个三阴三阳这种分类的形式,把它给剔除出去,我们不要它,看看它里边儿论述的都是什么,我们今天不要三阴三阳的方式,我们去论述膀胱经,论述胆经、肝经行不行?完全可以,你可以论述的更清楚啊,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种古人用的这种方式把它剔除出去,我们这时候才能看到经方辨证体系的本来面目,才能把它的真正本意还原出来。

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呢,再回过头来看看经方的三阴三阳它论述的是什么?你看太阳病实际上它论述的,就是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的一类阳性表证,它就是一类阳性表症,也就是说肌能偏于亢奋的一类表证;那么少阳病呢?是以相关的典型方剂为代表的一类阳性半表半里证;阳明病是阳性里证;少阴病是阴性的表证;厥阴病是阴性的半表半里证;太阴病是指的阴性的里证。

这样呢,我们就把问题可以进行仔细的梳理了,那么为什么要梳理啊?我们就是想把古人以前用的那种,我们今天看着不太习惯,不太好理解的那种三阴三阳的那种方式把它剔除出去,然后再用我们今天的语言,再来看一看它到底这些都是什么啊!我们再慢慢的把它梳理啊,首先我们去看太阳病,太阳病这是一种阳性表证,那么跟它相同的,有相同性质的是什么呀?是少阴病,少阴病也是表证,而且呢都有一虚一实,它们区别在哪儿?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肌能偏于亢奋的阳性证,一个是肌能偏于沉衰的阴性症,而且我们从这个方剂上来看,也确确实实很接近,你看那个太阳病,里边的典型方证是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而少阴病呢?它的典型方证是桂枝加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药物也比较接近,疾病的性质也比较接近,相差的就是一个肌能偏于亢奋,一个肌能偏于沉衰。在这个地方顺便说一下啊,你看少阴病把这个桂枝加附子汤证,特别是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界定为少阴病,这是胡老的发明,实际上这是原著的本来面目,只是胡老理解的更准确,比别的医家更准确就是了。那么为什么别的医家会不这么去理解?特别大家看啊,桂枝加附子汤证这一条,这个论述没在少阴病里面,它不在少阴病里面,在太阳病里面,所以说呢,后世的解读啊,特别是我们近代的解读,常常就要去那个用“它不在这一篇里面,它怎么会是这个病啊?”用这种标准去衡量。实际上这种标准不适合去衡量这个经方原著,这个经方原著呢,里边有两个小因素是不能忽视的。第一个因素是什么呀?经方的条文里原本是不是这种顺序,这个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另一个就是古人论述问题跟我们今天论述习惯是不一样的,而且经方原著,就是很多本属这一种病的那个典型方证,它放到其它类型疾病里面去论述。这是它的一种特殊的用意,大家看啊,太阳篇里边包括了几乎这三阴三阳里边所有的方证,都有了,那么它这是一个自己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是按照我们今天的那种论述习惯,我这一篇是论述这个问题的,论述的典型的方剂一定要在这一篇里面首先加以论述。它不是这个样子的,行文不是这样的,它用了一种很奇特的行文方式,里边啊恐怕原作者也是有更深的含义的,你们大家自己去体悟体悟就行。

要如果说我自己的感觉啊,经方原著条文被调整的这种可能性,反倒是不如原作者就是这么写的这种可能性大,为什么呢?因为它明显存在着一些我们今天看不合理的方面。大家看一看,太阳篇是一个很庞大的篇幅,但是太阳篇以后的这些篇幅呢,有大有小,有的条数很少,这个问题太明显了,要如果说调整的话,我们今天调整的话,你像我们今天这么理解的话,我们一定想办法把桂枝加附子汤证这一个条文,我得想办法把它挪到少阴篇里边去。但是古人这么论述他有他另外的用意啊!这是表证,也就是说太阳病和少阴病,我们找到了一个它们共同的,它实际上属于共同的疾病类型,它就是一阴一阳的差别,里边疾病性质也非常相同,都是一虚一实。那么我们再看看这个少阳病和厥阴病,少阳病和厥阴病呢相对的说比较复杂一些,因为它这个都属于半表半里证。这个半表半里证从方剂上来看,很少有单纯你像那个表证的麻黄汤和桂枝汤证,麻黄汤和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基本上就是单纯解表,其它的那个作用都是为解表服务的,这个方剂你一看,就能看得很清楚,但是你象柴胡剂,柴胡剂里面几乎只有柴胡这一味药是典型的治这个半表半里的热的,而且用量也比较大。你说小柴胡汤当然还有黄芩啊,它跟柴胡都是来解半表半里的热的,你象四逆散里面只有一味柴胡是治半表半里的,其它的都不是半表半里的病。那么其实这样呢,从生理上倒是好解释,因为这个半表半里的这些器官,也就是消化道以外、体表以内这个诸脏器,这些脏器的状态良好程度,跟消化道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大家不能把人当做机器看,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如果说你这个消化道状态特别好的话,恐怕这个半表半里的诸脏器官也不会好好的会发生病变吧!所以说大家看,大柴胡汤在半表半里的热证同时有了里实,小柴胡汤有了里虚,是不是?但是我们如果说把那个少阳病和厥阴病放在一块儿,厥阴病也有这样的性质,寒热错杂,这个半表半里和那个里证呢也错杂。但是呢,它们主要的是用来治疗半表半里的,所以说它们呢同属半表半里这一类型的疾病,那么它们呢,单纯谈到半表半里的话也是一阴一阳的区别,其它的基本上都是半表半里的热,都是热证。那我们再看看阳明病和太阴病,阳明病和太阴病的都是里证,也是一阴一阳,但是它的那个疾病性质比较全,寒热虚实俱全,都有。

我们分析到这样呢,大家再去想想,有人把它归结成三部六病,也确实是真是得了这个经方的那个啊,就是说从某种程度来说对经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但是呢,实际上问题还远不是这么简单,那么三阴三阳还不能包括的那些方证呢?因为我们这个课呢,不是第一次讲课,大家也有一定基础了啊,你看有一些方证,比如说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真武汤证、泽泻汤证等等,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水症。那么这个水症里边呢,同时这些方证,刚才我点到的这些比较典型的方证啊,都是水症里边的,我们以前呢把它叫做停饮啊,都是停饮的,就是说是人体的体液太过,一种病态的太过。那么还有的像比较典型的像麦门冬汤证等,有一些方证呢属于津液虚的,还有一些这个方证属于津液虚的,那个津液虚的呢是身上津液,但是他也是人体体液方面的一个疾病,只是跟那个停饮呢是相反的一个方向。那么我们再看看血症,这个血症的这个方子也非常典型,你象抵挡汤、抵挡丸、桂枝茯苓丸的这一类的都是瘀血症,我们都把它叫做瘀血症。那么你像胶艾汤、当归芍药散这类的方子呢,又都是主要的是治的血虚证,这些方子实际上占的数量为数也很多,而且在疾病这层意义上来说呢,也非常重要。但是呢,就是因为它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啊,它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在经方里面呢,没把它们放到像三阴三阳这一类的论述啊,把这些这一类的方证啊,都作为另类用了其他的方式加以论述。那么还有一类啊就是跟气有关的,这个呢是我后来经过反复的梳理这个经方辨证体系,我觉得这一类的方证呢,如果说没有的话,有一些方子是没有着落的啊,就是气证。你比如说像这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表面上看它的病变是发生在肠道里面,但是呢?你把它算到里虚也不太合适,放在里实也不太合适,里寒里热也都不太合适,甚至连阴阳(都不太合适),就是它肯定不能算阴证了,所以说你放在哪儿也不太合适。再包括像橘子姜汤啊,像那个奔豚汤证啊,这一类的,像这一类的方证呢,我们把像这样的为数不多,但是它确实有这些方证,我们就把这些方证统统的把它称作是气证,就是人体的有形之气的循行出现了失常的状态。那么气证呢,我们把它叫做气虚有点儿牵强,但是因为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整个的辨证体系的一部分,就是说你像比如说那个栀子甘草豉汤,就是说人呢少气,这一类的方证呢,可以把它放在这个气虚里边。这一类的方证呢为数也比较少,所以说呢,我们就把它列这么一项,而保持这个经方辨证体系的一个完整性啊,一个合理性。不然的话呢,像这一类的方子,当然你像这个栀子草食豉汤呢,咱们假设说没有气虚这一项,但是这儿这个气虚啊,跟那个其它的辨证体系那个气虚不是一回事儿啊。他们那个气多指功能啊,咱们这儿不是,意思是有形之气——没有这一项,其实你辩方证的时候,他也会在辩方证的过程当中,也能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但是有这一项呢,就能让这个经方辨证体系呢,比较完整一些。

这样呢,我们就把这个经方的辨证体系梳理出来了六大项。但是这六大项不再是以前的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形成了经方辨证体系中的六大疾病类型的要素,就是表,里,半,水,血,气,这么六大要素。那么这六大要素啊,这实际上是我们把经方的整个辨证体系做了一个比较整体的梳理以后,又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把那个三阴三阳给打破了,然后呢,又把它归了六大类疾病,而且这六大类疾病涵盖了所有的经方方证,而且是非常合理的涵盖了所有的经方方证。那么它是怎么涵盖的呢?比如说,这个表证里面,这个表证啊,典型的方证呢就是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那么介乎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的有吗?有,有桂枝二麻黄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是不是?那么就是说桂枝汤证是一个典型的表虚证,麻黄汤证是一个典型的表实证,在表虚证和表实证之间还——这个表虚证和表实证,还可以同时发作,然后同时发作了以后他还有一个分量的多少。经方是不是想论述这么一个意思啊?这也就是说表证的不同性质的疾病之间有这么一种关系。

然后呢,表证和里证之间有没有同时发病的?有啊,像那个桂枝人参汤证是不是表里同病了啊?他就是理中丸加上了桂枝,他既解表又补里虚。就是这样,比如说像这个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可以看作是一个桂枝汤的一个简方,又合上了去水的药,就是里边又有水证了,你可以认为它是表虚证和水实症同时发作了,也就是说,停饮同时发作了,是不是?所以说,这六大类疾病之间错综复杂的并病或者合病84:12,然后呢,你就会出现在典型方证的这个之外,又出现了很多的组合。这很多组合都是以经方不同的方剂的形式表述的,然后这也都是人体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那么到这儿,我们已经把经方的辨证体系,把三阴三阳给剔除出去,我们用的一种全新的,更全面的那个方式,把所有的疾病类型,梳理成了六大类。

我们其实在论述这六大类的时候,不时的在说她阴性证,阳性证,寒证啊,热证啊,虚证啊,实证啊,大家是不是感觉到经方辨证体系里边还有一部分病理要素啊?是,那就是另外的,就是经方里面还有六大项疾病性质的要素。那么这六大项疾病性质的要素,就是阴阳寒热虚实。说到这了,顺便跟大家解释一下胡老的学术体系,咱们书里头这个地方,经方的这个辨证体系的12大要素就都完整说出来了,这个寒热虚实,后边我们还会还会仔细的再分析。但是大家会发现胡老并没有这么说,胡老怎么说呢?对经方的辩证体系是怎么说的,胡老说,先辨六经,后辨八纲,再辨方证。然后呢,六经来自八纲,胡老是这么说的。但是呢,胡老的话有它自己的内涵。他有他自己的表述方式,其实你要立体的,全面的去看胡老的,两本书——就是胡老的讲座——胡老论述的,就是这些东西。他只是没这么说。他都用了一种很奇特的方式说出来的,他说六经来自于八纲,什么意思呢?其实他就是想说,六经里边儿是不包括寒热虚实的,但是它包括了阴阳,是不是?包括了表里半,是不是?那么,他为什么说六经来自于八纲呢?就是八纲里面有寒热虚实。这样呢,这些辩证要素实际上就全了,但是他用了一种很奇怪的方式,他说六经来自于八纲。其实我们都知道。六经比八纲要少,六经怎么可以来自于八纲呢?他只是他自己的那一种描述方式,你去看看胡老对这些要素的解释,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解释,他理解的是非常深的。但是呢,就是——我常这么说,胡老把球给我们踢到了球门口,甚至都压到线了,就等我们最后用这种明确的方式把他论述出来就得了。只差这么一点。

那么我们在现在再看看这个阴阳寒热虚实这六项,88:14那么这六项它是用来干嘛的呢?就我们刚才在谈那个表里,就是表里半水血气的时候,就经常会提到这些字眼。实际上,如果光有一个,比如说,你光有一个表证,说这个人得到表证的,几乎什么问题,这问题说的很粗浅,只是一个轮廓,里边的详细内容一点儿没有,那么表证他怎么着呢?唉,你要如果说再用阴阳寒热虚实在鉴定一下,他的内容就丰富和具体的多了。甚至一下就想到具体的方证,比如说表证里边,他要是一个阳性的表虚证,你就会马上就想到桂枝汤了。你就会想到,这就是论述的桂枝汤证。而且呢,跟桂枝汤相关联的还有一大堆方,有一大堆的方子。你这个思路就在这一百多个方剂里边,一下有了一个框架,有了一个范围。如果说没有阴阳寒热虚实,没有这些病理要素的界定,你只是六大类,你用经方来辨证就很困难,几乎到临床当中很难去用。

而且这些疾病性质的这些要素呢?她也是离不开上面的疾病类型的,阴阳寒热虚实,在经方的理论体系里面,没有阳虚这一说。

我们中医界,其他的辨证体系里面,经常提到阳虚,阴虚啊,等等。但是在经方里面,大家看看,我让你给我找一个治疗阳虚的方子,你怎么找都不一定正确。或者说他肯定里边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什么疾病类型,光是阳虚,你是没法——如果说牵强地去界定也行,你让那些时方家们来界定,就能给你数出一大堆的方子。但是你手里拿着这些一大堆的方子,你根本就没法用。

所以说,我把阴阳寒热虚实这六项疾病类型,把这六大项病理要素把他叫做疾病性质的要素。他界定的疾病性质是界定什么呀,是界定的那个上面的某一种疾病类型发生了什么性质的疾病。所以说,这些疾病性质的要素,如果说离开了疾病类型,它一点意义都没有。它没有实际意义,没法去给他配方子。这样,我们就得到了12项经方辨证体系的要素组成。这12项我们把他放一块,这个表示一下,简称是表里半水血气阴阳寒热虚实,这一套东西,就是在经方原著的三阴三阳的基础上,我们经过梳理以后,得出来的经方辨证体系的全部内容。

那么为什么说他是全部内容啊?你提出任何一个方证,我们都能在这12项病理要素里面,给他找到一个合理的结构关系。比如说柴胡桂枝汤,这个方子给她做个病理鉴定的话,它应该是什么?应该是表,半表半里的热证合并里虚证合并表虚证,94:13总体上他又是一个阳性症。那么,大家可以在这12个字里面,你可以连一条线——实际上大家有兴趣的时候,大家可以用这么一种模式啊——就是,表里半水血气,在上边,是六个单独的字,拉开点儿距离。你在下边儿,再另起一行,隔一段距离,你再写上,阴阳寒热虚实。那么任何一个方子,都可以在这之间你画一个关系,画几条关系线。比如说,柴胡桂枝汤呢就是一个阳性的,在阳字和半字之间可以形成一条线;同时呢在半字和热字之间,也可以画一条线;那么在这表字和虚字之间,也可以画一条线;在里字和虚字之间也画一条线;这就形成了一个柴胡桂枝汤的一个病理结构图。非常简洁,也非常规范,那么大家再回头来看看,我们把停饮证叫做水实证。淤血症叫做血实证,这都不太符合我们中医里面的习惯称呼,但是我们这么叫是有道理的,你把它放到这里边,经方辨证体系就会变得很简洁,很规范,而且也没有改变它们的原来的疾病性质,他们对疾病的那个论述,它本身的性质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规范了经方的理论,好多,你比如说这个痰和饮,其实在这里边都是水实证。分的那么细,其实也没有那么大必要。我们要是一说水实证,你那些水实证的方子都说了,你再往下其实都面临着一个辩方证的问题。

那么这个辩证体系他在理论上有什么样的意义?这很重要啊。整个这一套是经方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什么意思呢?咱比如说啊,我们现在就说一个医案吧。大概是那个《经方实验录》上,写了这么一个医案,说是有一个农民在收工的时候——他是劳作了一天,天气也比较热,回到家以后呢,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在阁楼上,在那个窗边睡觉,晚上起了风以后,他感冒了,就是桂枝汤证,我们一说就明白了啊,头疼啊,发烧啊,这个有汗出啊,脉浮缓啊,就是典型的方证,然后呢,医者就给他桂枝汤喝,喝了就好了。这个医案,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医案,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强调他夜里起风了?实际上他言外之意,有另一层含义:他是中风啊。经方里面不是有中风吗?他是中了风了,但是像这个医案,当然他这个医案本身没有什么毛病,就是这个论述,他真的有这种意思,而且那医者也就是这么一个理论家,你看看他的书,他也就是这样子,他辩证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想,如果说这个人晚上没有吹风,他没在窗前,他要如果说得了这样的病呢?那么我们先想的全一点啊,他没有经过风吹,它会不会得这个病呢?完全有可能的。那么要没有风吹得了这个病,你还用这方子吗?还得用这个方子啊。那么跟那个风有关吗?那个风可能是一个诱因,他着凉了,我们这老百姓说话就是它着凉了,但是真正的问题在哪?问题在她得了病以后,所发生的症状反应。如果说她发烧头疼一点儿汗不出脉浮紧的,你再给这个桂枝汤会行吗?那肯定是不行的啊。所以说这里边包含了什么?100:03包含了,那么他得了什么样的病呢?那个医案就想跟你说,他是中风,放到我们这套体系里边,不是,他就是一个阳性的表虚证,就是具体辨出来,他是桂枝汤证。那么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实际上区别在哪儿?区别在于我们把病因放到不重要的位置上,重要的是这个人,他有没有吹风不重要?重要是按他现在得的这个病,按辨证,他应该是属于阳性的表虚证,他应该服桂枝汤,至于说有没有中风不重要!有没有那个吹风的经历不重要,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经方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得病以后的症状反应,为疾病的主要矛盾。至于说这个病怎么来的?具体的病病变位置是什么?这个都不重要。这就跟其医学发生了本质的区别。那么,这12个字的辨证体系是什么呢?这就是经方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或者说是对疾病本质的诠释。经方医学就是这么认识疾病的,这就是病,而且这是病的大类,在这个病的大类里面,还有具体的病,具体是什么病?刚才我说了这个医案,他具体就是阳性表虚证里边的桂枝汤证。这就是经方对疾病的阐释。

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解释呢?这里面还有问题啊。桂枝汤是什么呀?大家有机会的话,这就跟我给大家提供的那个数据又有关了。小柴胡汤治疗了将近100种病。等你有机会,你再去查查桂枝汤证,桂枝汤治一些什么样的病。其中还有胃炎呢。胃炎可是发生在里部的,是不是?但是他(患者)肯定得有桂枝汤证的一些表现,如果说没有的话,拿桂枝汤来治胃炎,这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可能治好。所以说,经方医学是一个跟其他的医学有本质区别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我们在经方的辨证体系里面,现在已经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1h43分27秒止)

那么既然我们把经方的这一套辨证体系给梳理出来了,那么我们下面就要用我们今天(现代)的语言来把它做一个更加准确的论述,或者说是分析。这个事儿是这样啊!我看过一篇钱学森老师,钱老对中医写过一篇关于中中医现代化问题的文章。写得很专业,而且他有一些观点很值得我们中医人去深入的思考,他不是一个医学家,他是在研究他的控制理论的时候,他觉得需要借助中医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他才去研究中医等。但是,他研究中医时,他发现中医里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很好的东西,但是也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说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他因为研究的深入了,他有感就写了一篇很专业的文章。这篇文章论述的主题就是论中医的现代化,那么他说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啊,一个是,中医中医理论的现代化,首先是中医语言的现代化。其实这个事儿,说起来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在中医里面,这却是一个原则问题。是一个很难整改的一个问题。现在流行整改啊,这是个很难整改的问题啊。大家现在去看看中医的讲座里面,很多人老在说病邪,我是我是很少用这个用这个词,大家想想这个病邪这个邪,你想说明什么?这是外邪,还是里邪?能不能用现代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完全可以用现代的语言描述,为什么不呢?是不是?所以说我们我们今天就面临着这一套辨证体系,既要完整正确的理解,同时又要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把它准确的描述出来。我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啊,我起这些年一直在反复的去思考这个。

我试着做了一些尝试,在这儿跟大家也跟大家说一说,这丑媳妇不怕见公婆,也就是说,迟早这些东西要拿出来。而且,我一直就是这样的态度,我做的这样的尝试,如果说谁能把这些东西再把它提高一部,再规范一些,谁就是对中医的一个(贡献),是对我的一个鞭策,一个促进,同时呢,也是对中医整体事业的一个贡献,一个推动,是不是?所以说,在我这个观念里边啊,整个这一套辨证体系,刚才我们书里的这12个字的辨证体系,这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如果说,大家谁能再找到更需要加进去的病理要素,随时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大家可以讨论,如果说有那样的病理要素,咱们完全可以再加进来。(1h48分20秒)。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啊,你只要是科学,大家都能接受,而且有助于经方的临床应用,完全可以加进来,咱现在是12个字,加到16个字行不行?完全可以,没有关系啊。

只要是他科学,能够反应经方理论的本质就行。那么我现在就说说我,我是怎么理解的这12个字啊,首先一个是表证,那么表证,应该怎么去理解它呢?我们给他做一个规范的定义,表证就是指人体体表组织的病变,以人体体表组织的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证,必须得有人体体表组织的一些病变,这是个基础。没有它就不称之为表证。那么人体体表组织的病变,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呢?他说是你这个人体抵抗力弱了以后,应该理解成体表的抵抗力降低,外界的致病因子进去以后,使你的体表组织出现一些病变。(1h50分10秒)但是呢,它只是一个病理基础,真正的病,具体的病变不一定是什么病。那么按照我们经方的理解呢,其实啊,现代医学的那个解释,也只是疾病的一个层面,解释得很清楚,那是体表的抵抗力降低了,那么体表的抵抗力降低,什么东西降低了?降低的是什么?降低了多少? 现在我们没有能力去研究,实际上还不如经方的对它的界定更科学。经方怎么界定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不是啊?这就是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一组症状群,但是呢,具体的说啊,咱们以后要如果说讲经方临床的话。我们会具体的再分析这个症状群是一个动态的,他不一定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全都表现出来。但是单独一个症状,肯定是不行的。这一个症状群在这个人身上可能全都有,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就表现为头疼发热,脉浮,呃,这个没有那个项强啊!他就可能少这一项。而在另外一个人,他还会有别的表现,是不是,那么它是一个动态的。这个跟临床关系就比较密切了。讲临床的时候,我会讲到这些问题。(1h52分)

但是我们今天,讲他理论上,把它提高到理论层面,那么它就是一组症状群。你符合这个症状群了它就是。你必须得有这个症状群里面的主要的症状反应,这是必须的。但是有这些症状反应的时候,具体的病变不一定是什么。这么这么说呢?咱比如说,刚才我说了桂枝汤里面还有一些皮肤病啊,一些像消化道里面的像胃炎,它(桂枝汤)还能治胃炎呢。但是这种胃炎,一定得在这种有汗出的,有点恶寒的啊,那种脉浮缓的,他得有这些症状,没有这种症状,胃炎是不能拿桂枝汤去治疗。像麻黄汤,麻黄汤还有治那个难产的呢,是不是?历史上有这样医案。按说难产是表表实证?不是!那么这个产妇一定当时表现出很明显的麻黄汤证。有很明显的表实证,有这个阳性表表实证的那种症状反应。如果说没有的话,麻黄汤也不可能治能够治疗。他是解除了这种表征以后,人体可以把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到,都集中到生产上去,她(产妇)才得以顺产啊。因为体表还在作战,它需要人体把大量能量输送到体表,就是生产的能力就差了。所以说,她那个难产是这么造成的,是不是啊?但是这样呢,我们可以看对表证的理解呢,他必须得有体表组织的病变。这是一个基础,但是他具体的病变位置呢?又不一定在哪儿,它又是一个整体疾病,所以说呢,这表证呢,是以人体体表的体表组织的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1H54分17秒)

那么同理,表半里证是以人体消化道以外,体表以内诸脏器的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这个呢,大家在那个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疗的现代疾病的那个数据里面,你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半表半里病)具体的病变,不一定是什么?在这种人身上他可能是那个额骨膜炎虹膜炎,就是眼睛红红的红眼病,在另一个人身上是腮腺炎,再换一个人可能就是肝炎,但是他必须得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一类的症状必须得有,不一定全有,但是必须得有啊。如果没有,你也没有(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机会。所以说,半表半里证,又是人体消化道内,但是这些病变像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一类病变是什么样?特别是啊,咱们从这个胸肌苦满,就能看出来。胡老解释的这个往来寒热很好,它就介于体表和里证之间啊,人体能量足一点的时候可能就会就会偏于体表,你就会怕冷。那个能量不太足了啊,那么它又不怕冷了。偏于里的时候,可能还会有点有点这个捂热啊,就是说一阵一阵的。实际上我们平时得病也真是这样,大家一般的都会有过发烧的感觉啊,你发烧的时候,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等发烧,体温高到将近40度的时候,烧着你迷迷糊糊了,你就会感觉哎呀,我是不是要死掉了?哎,等过一会儿啊,也就说,当时可能是没有治疗,半夜里边,你就自己在被窝里面,过了一会儿以后,你就觉得身上又感觉就轻松了一些了。那么再过一段时间他又烧上来了,人家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实际上人发病也就这样,那么半表半里的病呢,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偏于体表的时候,你就会恶寒。偏于里面,他可能就会相对说感觉又有点怕热。就是往来寒热。说这一类的病就是集中在这个消化道以外,体表以内。当然,你要如果说具体的疾病啊,你看有肝炎呢,有肾炎呢,有肺炎呢,是不是,这都是小柴胡汤治的那些疾病吧?但实际上,往往,这都是我们能够看清的病。我还是那句话啊,如果五脏六腑都很健康的话,他单独会得肺炎吗?这个人五脏六腑,各个器官都非常健康,他只是肺单独去发炎嘛?不会的!其实如果说,构成了单独肺发炎的条件,你比如说,像我前面说过的那种,因为毒气造成咳嗽,她那种也不会单独光是影响到肺,其他的器官也会受影响的。所以说整个半表半里证,也是这么一种状态。就是消化道以外,体表以内的诸脏器,以这种诸脏器的某种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它也是一类整体疾病啊。(1h58分15秒)。

往下啊,我们不说这么具体了,只是这个定义。

里证是以人体消化道内的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水证的是以人体体液代谢异常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

那么血证呢,是以人体血液的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

气证是以人体内有形之气的循行失常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

那么这样呢,我们就把这六大类,这个疾病类型的病理要素都做了一个比较规范的一个定义啊,只是说,能不能经得起推敲?这需要时间和大家的参与啊,大家可以都可以参与进来,对这些东西进行一个推敲,使它更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解。

那么对疾病性质的六大要素,我们呢也给他做一个比较规范的一个定义。

像阴性证,就是阴证指人体整体或者局部的机能偏于沉衰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你比如说,桂枝汤证就是一个典型的阳性表虚证,那么,桂枝加附子汤证跟桂枝汤证的区别是什么?像人少气懒言了,浑身无力了,无精打采了,然后像那个肢体的挛急啊,(2h)就像那个拘急!论文里面论述的,那是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发汗过多以后,体液损失太重了,那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他为什么会列举了那么一个症状,而没去列举这一大堆的这些事儿,他主要是说阴症的时候,它说了一个就是这个脉微细,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人可以有这种情况啊,他有典型的桂枝汤证。就是表虚证,同时呢,他会出现这个精力不足啊,他就因为整体的机能沉衰了,它会出现精力不足。这个精神不佳,少气懒言,体乏无力,进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如果说出汗出的过多的话,它也可能会出现手脚挛急2:01:55这种情况。还有一个临床当中常见的,就是汗流不止,那个汗毛孔打开以后就没有能力关上,有点喝一口水就出一口水的汗,我自己就很多年以前就就得了这病啊,那就是真是,你喝了一口水马上身上就出一口水的汗。那么它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它本质上还是一个桂枝汤证,但是呢,他就是整体机能偏于陈衰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附子,所以说呢,我们把这个阴性症就把他给界定成……,那么有的属于局部的机能陈衰。你比如说薏米附子败浆散也是比较典型的,像这样的病人啊,很少有那种像少气懒言啊,体弱乏力啊,这样的表现得很少,但是呢,它也用到附子,为什么?因为他局部机能陈衰需要振奋机能才能打达到愈病的目的,这是阴性症,那么阳性症,相反,就是指的人体整体或局部机能偏于亢奋,而表现出来的一类症候,这个呢就很多了,因为阳性症的方子是比较多的,那么寒症是指人体某组织器官因机能偏于低下而发生的温度偏低,而表现出来的一类症候,这个啊!是不是准确,我们有待商榷,大家可以去推敲,但是我是从临床当中在经方的应用中,这十几年我不断地去思索,不断的去观察,你比如说,这个里虚寒的病人,你像理中汤症患者,或者说是吴茱萸汤症患者,常常你会在复诊的时候,你会摸着他。胃部的体温,就是胃部的皮温啊,胃部的皮温就比其他的位置体温低,你很难想象古人把这一类的像那个不愿愿意吃凉东西,这个吃点凉的东西就拉肚子之类的,把它界定成里虚寒,它不仅仅是组织功能不足,你像体表温度都低了,大家想想就腹部这个地方,你用手摸肚脐这个地方温度就是正常体温,但是胃这个地方,那个体温就低了。这真是古人用这个寒字来来界定是很科学的,那么这个热证呢,是指人体某组织器官因机能偏于亢奋而发生的温度偏高而表现出来的一类症,像这个啊,我跟大家说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你就在这个季节,说不定几年才能碰见一个,偶尔在大街上能看到穿那个不是T恤衫,就是那个带两个带的那种背心儿,我碰到了一个这样的人,三九天,她在大街上走,像这样的人啊,都是有严重的里寒。如果她没有精神失常的话,他一定是有严重的里热,刚才说错了,他这种里热需要把它散发出去啊,你现在看啊,在相同环境下,不是短时间内处在相同环境下,长期处在相同环境下,那么穿衣服比较薄的人,如果特别是这个冬季、春秋那个穿的衣服比较少的、比较薄的人,就有可能有里热,当然这只是一个表象,那么为什么呀,就是因为这种里热呀,它使你那个内脏器官都很亢奋,耗费的能量也多,它产生的热量也大,然后它也消谷饮食啊,2:07:15她喜欢吃,消化也比较好,食欲也比较好,食量也比较大,然后呢,他怕热,到夏天的时候,他吃一顿把衣服都湿透了,因为别人就稍微微出点儿汗,所以说这个呢,就是他的因为某些器官的机能过度亢奋,它表现出来一些症状,这些症候就是因为里面温度偏高了。那么虚证呢,是指人体某些物质呈病态的不足而表现出来的一类症状,像精液不足了,口干啊,像那个血液不足了啊,面黄肌瘦,舌质也发黄啊,舌质淡,

扒开下眼睑看,有的甚至连点血色都没有,这都是不足的,你像那个体表出现汗毛孔关闭不良,然后个有点水分就出来,体表就水分有所失,相对来说,比那个麻黄汤证的表湿证体表水分就是少,相比之下这也算是一个体表的虚症,那么实证呢就相反,就是指人体的某些物质呈病态太过而表现出来的一类证候。比如说像淤血了,停饮了,像下肢一按一个坑,明显的那个废水太多了,这种太过是病态的,其实太过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啊,这是对这12个字的这个辨证体系啊,对他进行了一个比较,我就说每一项都给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啊,至于说这个对与不对,咱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大家的参与呢,我们可以在不断地去验证,也可以不断地修改啊,最终我们渴望能形成一个很规范的经方的辩论体系。那么,经方的这个辨证体系啊,我们现在把它,等于说完整的给大家梳理出来了,这里面还有一些很具体,咱们没有时间去,我们不可能说的很详细了,我呢,就几个问题啊,跟大家讲,简单的说一说。

一个是什么呀?就是这12个字的辨证体系之间,它们互相之间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关系,我们把这些关系来梳理一下,这些东西看起来是在扣理论,但是实际上直接影响了你的临床,首先一个是疾病类型的这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啊,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它可以单独的发病,也可以同时发病。你比如这个柴胡桂枝汤中,柴胡桂枝证就是,它既有半表半里的热证,也有表虚证,就是这两个两大类型的疾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么有的人呢,也还会可能会多一些,但是这样的,在同时发作的就不同类型的疾病之间就会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着一个比重的、大小的问题,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你要是说单独发病,那个轻和重是一个度的问题,是这一种病的度的问题,只是这一种类型的疾病的一个度的大小,但是我如果说是两类疾病同时发生,比如说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柴胡桂枝汤证,他是两种类型的疾病同时发生,同时发生了以后,这里边儿就有一个什么呀,你比如说这个人头疼,微微汗出,脉浮缓,然后这个也怕冷啊等等,就是说桂枝汤证俱全,而且很明显,但是她仅仅是稍微有一点点口苦,这已经是柴胡桂枝汤证已经具备了,但是我们应该心里面知道他的柴胡证是比较轻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说你要是真正想让他辩证和这个用药丝丝入扣的话,这个时候你可以在柴胡桂枝汤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份桂枝汤,这是完全可以的,所以说这里面就有一个比重的问题。那么像这一类的,当然像刚才我说的那种情况,你单独用柴胡桂枝汤,也没有问题。但是你要如果说再有其它的疾病,我们现在临床当中啊,实际上这六大类型的疾病和这六大疾病性质在临床辩证过程当中,每一个患者几乎你都要想到,而且都要去辩一下,它没有就没有,但是你不能不辩证,所以说有时候有一些慢性病的病人,她会病情非常复杂,这个时候好几种类型的疾病同时发生,这是很常见的啊。

你比如说这个人他烧心反酸,不喜欢吃凉东西,这有吴茱萸汤症的,然后呢,他又有口苦,有点往来寒热,那么他有了柴胡证,然后呢他又有比如说他这个颈椎不好,也没有汗出,脉有一点偏浮紧,这他又有大柴胡汤症,如果说偏于里虚的,这个时候他可能就是小柴胡汤合上吴茱萸汤合上葛根汤,那么如果说是这样的一个方子,这个人很有可能找你的时候可能就是个感冒,但是感冒药,如果说她真存在这些问题,你不用也不行,但是这里边可以有个问题啊,你要是如果说像比如说吴茱萸汤,他仅仅是烧心反酸的话,你可以用的量少一点,因为他平时没有,但是他又不敢吃凉东西,这就不行了,那吴茱萸汤就得同等看了,所以说这里边就有一个,那么仅仅是偶尔烧心反酸的人,我为什么少用吴茱萸汤?你可以用,他好得快呀,,吴茱萸汤减了量,其他的量就相对增多了,就是说小柴胡汤和葛根汤的量就相对增多了,而且呢,这吴茱萸汤的量减少了以后,咱要进去恢复疾病的时候,他都要耗费人体能量,那么它肠胃恢复的过程当中耗费的能量要少一些,他可以有更多的能量去解表、去和半表半理,这样他就会好得快。那么又如果说这是重病的话,这就更严重了,你要如果说这个分寸把握不好,那你的效果就会很差,甚至无效,你要如果说把这个比重把握的好了,它见效就会非常快,这是不同疾病类型之间存在着一个比重的问题。

同时在治疗上呢,还有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你比如说阴性证,是比较重要的,只要是有了阴性证确切的症状反应,这是你首先要考虑的,那么再次一点的,就是像半表半里证,阴性证和里证是比较重要的,那么再次一点就是半表半里证和里虚证,半表半里证和水证、血证,特别是治疗慢病的时候,血证也是比较重要的。

但是你要是说这个急性病,水证重了,你也得把它排在前面,所以说这个 呢,要如果说得详细呢,这就涉及了一个经方的治疗原则的问题。咱们呢,抽个时间,如果说方便的时候,也许会给大家专门的去聊一聊这个经方治疗原则,这很重要的,有时候在这个治疗过程中,这儿一个就是我常跟大家说,那个薏米附子败酱散治疗皮肤病是个很好的方子,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用啊,就是因为他辩证不全,有一些比他重要的那个方证,他忽略了,你像里虚寒,人有肠鸣的时候,那个像有半夏泻心汤证或者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你如果说去治薏米附子败酱散证根本就不管用,其实说透了还是这些病理要素之间的一个关系问题,而且这个关系的背后是隐含了人的生理特征和生理规律,这都是很重要的,你要如果说把这些东西理解得比较深入、比较全面的话,你在临床当中用经方就会用到很活,方子开了以后,他大概好到什么程度、会出现哪些变化,你都会心里都比较有底,这是说六大疾病类型之间他们有一些关系。

还有一个呢,就是水与血气的关系,相对说比较独立,实际上从这个地方折射出来,为什么伤寒经方理论在《伤寒论》里面用“三阴三阳”来论述它的辨证体系,而没有单独地去论“水、血、气”这一类的因素,是捎带着论的,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看啊,表证,你失治或者误治2:21),他有可能往里发展成里证,或者说是半表半里证,甚至发展成阴性证,这个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说失治或者误治所发展成血证的,或者发展成水证的,这种可能性,发现如果说发展成水证,那一定是其它的器官病,也是患者表半里证,或者说还是那个问题,直接发展成这个水证或血证或气证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那个条文就是发汗后,说就是发汗以后误治的,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它是指什么呀?你发汗不当对人体造成的损失,到时候造成损害,有可能引起腹胀满的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发汗的经历,你也可能会得这种病,实际我们临床当中,有几个是发了汗以后得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没有。实际上经方论述它是有别的用意的。

也就是说,像这一类的这三大要素和另外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点点没那么密集,但是像“表、里、半”他们这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密切了,他们治疗之间影响的也比较多,病的演化什么的也比较多,发展变化他们之间互相都会有很多的牵扯,但是这个“水、血、气”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

你像水证。有表证的时候,如果同时有明显的水证,你一定要把治疗水证这一项要加进去,不加进去肯定要出问题了。你像治慢性病的时候,有血证,这一定也要把血证这个因素加进去,这就是这12个要素之间的这个关系有一些变化啊,不是像我们说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等量的,这个关系呢值得我们在临床当中去体悟啊,然后去关注他,你在临床当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到的,那么在这个经方辨证体系里面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特殊的问题啊,我在这儿呃说几项啊,咱们没有时间说的很全面了,我这就当提问题给大家提出来,但是有一些要紧的,还是要给大家说透的。

你比如说里证。里证有一个特点,就是阴阳、寒热、虚实俱全,那么说其它的就不是吗?大家再仔细往下看啊,我们先看看水证和血证,水证和血证有没有寒热的问题,虚实是都有了,有没有寒热的问题呢?有,那这个血分药,有温性的,有寒性的,你像生地就是寒性的,这个当归就是温性的,是不是?那么去水的药也有这个问题啊,像比如说像这个白术,性温,然后呢,茯苓是性平,然后泽泻就是性寒,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了,我在这儿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吧,我的体悟啊,实际上我们在治疗水证也好,治疗血证也好,你辩证寒和热,要么是里寒,要么是里热或者是半表半里的热,说水证是热证,是什么样的症状表现,恐怕你不好找的,它或者是半表半里的热,或者是里热,那么这个水症的药里面又确实有寒热倾向,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水证的寒热呢?

血证也是这样啊,同样的,实际我的理解是什么呀?当你人体有里热或者半表半里的热时,你的这个代谢物就和里寒是有区别的,人体这个机能偏于低下,然后造成体温里面的温度都低了,他在这种情况下,他代谢不管是水也好,血也好,他从脏腑里面代谢出的,从气管里面带代谢出来那些废物,那些废物的性质和偏于亢奋、温度偏高的时候,代谢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有区别的,水和血的寒热是应该指的这个东西,实际你在临床当中辨的,还是里和半表半里的热和寒。

这是关于一个水证和血证的一个寒热问题,那么刚才大家可能听到这样就注意到,我还特意说寒热的时候躲开表证。

表证是没有寒热,(表证无寒热)表证只有阴阳和虚实,没有寒热,说这个问题呢,我当初是整理这些方剂书,我把这些方剂都整理好了以后,我给每一个方子就按着这一套辨证体系去给它做病理鉴定,但是我发现,你像桂枝汤我给它鉴定出来,它是阳性表虚证,麻黄汤它是阳性表实证,那么这个桂枝加附子汤是阴性的表虚证,这样都给它界定完了,我发现没法去给它确定寒热,它没有寒热属性。

那么,这个在它们延伸的那些寒热属性,也不是属于表证的,你比如说大青龙汤,它有热,但是是里热,若麻杏石甘汤有热,那也是里热。柴胡桂枝汤,既有表证,也有热,但是那是半表半里的热,你找不到治表证的药和方子。

那么,我们光是找不到药和方子这还不完,我们再去看表证临床反应,在表证临床反应里边,哪个算是表热证,哪个算是表寒证?大家去想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寒热之说吗?这个恶寒算寒证吗?不能算。那么他用这个,体温恶寒的原因就是体温高了,就是发烧。体温高算是他是证吗?不会,肯定不能,因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都有体温高的可能,而且包括典型的寒性病。你比如说,像四逆汤症都有可能是体温升高,所以说这个体温高,它不代表这个寒热的性质,它不能来鉴定寒热的性质,这个体表的病变不能用来确定疾病的本质,那么舌苔黄、舌质红算不算表热证,这种肯定不是,你舌苔一黄,你就没有用麻黄汤和桂枝汤症的机会了,你得用葛根芩连汤,那么葛根芩连汤指的是什么样?指的是半表半里的热和里热,葛根解表也是解的表热的,它有解表的功能,但是它也不会解表热,葛根有治疗那个里证的热利的那种功能,是不是?

所以说,你找不到那个表热证的热。后来为了这个问题,我进一步再去推敲,然后我就去看中医界最权威那个资料,他们对这个表证是怎么界定的?后来我记得就跟大家说过了,我就查那个《中医辞海》。里边对那个表热证的那个鉴定是什么?他给它定义是什么?当人体感受了风热以后所发生的表证就是表热证,这种这个定义本身就经不住推敲。

首先,他说的人体感受了风热,这个风热是什么?是空气的流动?还是温度的升高?而如果不是,反正我们现在把它作为一个不确定因素,但是呢,是一个特定因素,肯定得是一个特定因素,他若不是一个特别因素,这个定义本身就没有意义了,那么咱们就把这个风热定义成一个特定因素。那定义这个特定因素,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它以后一定发生相同性质的表证吗?

比如说,十个人同时都在这种特殊因素呆过以后都得了感冒了?而且他这个感冒是一样的吗?不一定。

没有一个人敢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所以说这个定义本身就是一个空对空,就是一堆书生关在房子里边,他们会不会临床都不好说,他在房子里造出来的,臆想的,就是啊,这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其实所以说,那么至于说怎么去理解这个表证,反正是你找不到他的寒热的症状,也找不到他真正是解表不含热的那种药,所以说,甚至包括那些像桑菊饮、银翘散,那些寒凉的那个药,它们同时有解表半表半里热的那个功能而已,它也不是解表热,那么临床意义是什么?当你治疗表证的时候,你在辨证的过程当中,你根本不用去考虑寒热的问题,一旦有了寒热了,有寒了,一定是里证,有了热,你看他是半表半里热还是里热,你是不是这样就好分了啊?

而且这里边的相关的生理方面的一些规律,我们有待于再进一步的认识啊,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呢,就是半表半里证多热少寒、少虚实,我们在这儿没用无而是少,这个呢,咱们大家都共同地去研究,去审视。

这个半表半里,大家看看半表半里这些方法。柴胡剂,这个黄连黄芩栀子剂全是去热,大概这个半表半里的寒和里寒,如果是有的话也会同时放,那么用治里的药是一样的,我为什么会这么去想啊?在《金匮要略》里边,那个叫人参汤吧,用理中丸治疗的一种肺部的病,那个是个典型的寒证,它影响到肺了,但是它治疗方剂里面全都是治里虚寒的,因为方子很好理解啊。

所以说,能不能可以去这么理解,但是你这是一个寒热,这个虚实、半表半里的这些方子,所以说你看啊,在中医里边,历史上,大家会把这个半表半里叫做合,也挺有意思,所以说这些方子你看涉及的虚实,全是里或者表,就跟半表半里无关啊,小柴胡汤是里虚,大柴胡汤是里实,柴胡桂枝汤是表虚,合里虚,但是呢,就唯独没有半表半里的虚实啊,那么像这种,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啊?

就是说,这个半表半里这些脏器啊,它是耗费肠胃里面提供的营养,提供的都是一些按中医说都是精微,都是一些营养成分,然后呢,它代谢出来以后,要经过是水分也好,这个废物都是进入血液,然后通过这个消化道和泌尿系统排出去,所以说它在这些器官里面,这些东西停留量也比较少,能造成这个病变的机会相对的时间也比较少,是不是可以这里理解?不一定准确啊,但是方剂当中确实就是这么一种情况,而且这个半表半里的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事,他在阳性病里边治疗的这个重量级是比较靠前的,也就是他比较重。

比如说,他有表证,一旦有半表半里的热,你得先考虑以治半表半里的热为主,再考虑去治表证,不管是虚实,所以说这个半表半里的热就很重要,但是这个半表半里的热,以前呢,在大家的印象里边儿主要是柴胡证,但是实际不是,黄连黄芩和栀子、栀子类方都是,而且还挺重要,大家以后呢一定要引起重视,在这个临床当中,不能小看这些差别,差别很重要,在临床当中,你一旦辩证不准了,平时耽误事啊,但是最轻是疗效差,严重了你就会给你添乱了,你会出医疗事故了。

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多多地探索,大家齐心协力把我们这个经方,现在胡老已经在正确理解的路上,给我们奠定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在这个基础上,把这一把这个经方的大厦能够建得更好更完美啊!

今天呢,我们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联系我们

微信号:sishisuinanian

经方医学公众号
14:16 202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