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方散剂 >

李冠杰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经方药物集萃

 

¦

 

 

 

 

李冠杰经方医学委员会整理----2021年8月4日---11月12日

集萃说明:

本经方药物集萃是李冠杰经方医学委员会成员参与整理的经方药物的汇总,旨在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经方药物,为下一步研究方证做准备,同时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查阅。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国药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国家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中药学》、《皇汉医学》、《药征》、《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李冠杰康平本伤寒论讲稿》等。

参与整理人员名单(排名顺序不分先后):袁洪雷、刘登勇、董洪坦、陈贵石、张烈、王玉亮、汪中宽、张永杰、王振贤、李伟、姜文娟、曹贵文、李汉荣、王中、吴永坤、樊海涛、徐文灿、张学国、矫浩田、杨鑫涛、孟庆贺、翟洪钧、刘乔良、李立、葛云展、吕永生、庄克川、刘国玲、张维伟、左聪华、曹显俊、张艺蓬、颜无己、胡根彪、汪阳、赵凯、漆永帮、王燕、颜鸣鹤、李国平、魏秀红、魏康诚、郭娇燕、王娇、姜慧生、闫君峰、李宏、徐广信、宋东林。

 

 

 

 

 

 

 

 

 

 

 

 

A.1.艾叶......................................................................................................................... 9

B.2.巴豆....................................................................................................................... 10

3.白粉.......................................................................................................................... 13

4.百合.......................................................................................................................... 14

5.柏子仁...................................................................................................................... 17

6.半夏.......................................................................................................................... 18

7.败酱草..................................................................................................................... 23

8.白蔹.......................................................................................................................... 25

9.白蜜.......................................................................................................................... 26

10.白前........................................................................................................................ 29

11.白头翁................................................................................................................... 30

12.白薇........................................................................................................................ 32

13.白鱼........................................................................................................................ 34

14.白术附:苍术38........................................................................................... 34

15.贝母........................................................................................................................ 42

16.鳖甲........................................................................................................................ 45

C.17.侧柏叶................................................................................................................. 47

18.柴胡........................................................................................................................ 48

19.赤石脂.................................................................................................................... 51

20.赤小豆.................................................................................................................... 54

21.陈皮........................................................................................................................ 55

22.川芎........................................................................................................................ 59

23.葱白........................................................................................................................ 60

D.24.大豆黄卷............................................................................................................. 61

25.大黄........................................................................................................................ 62

26.大戟........................................................................................................................ 67

27.大麦........................................................................................................................ 68

28.大枣........................................................................................................................ 69

29.代赭石.................................................................................................................... 73

30.淡豆豉.................................................................................................................... 75

31.当归........................................................................................................................ 76

32.冬瓜子.................................................................................................................... 78

33.冬葵子.................................................................................................................... 80

34.独活........................................................................................................................ 81

E.35.E........................................................................................................... 83

F.36.矾石...................................................................................................................... 86

37.防风........................................................................................................................ 88

38.防己........................................................................................................................ 90

39.茯苓........................................................................................................................ 91

40.附子........................................................................................................................ 96

G.41.甘草................................................................................................................... 104

42.干姜...................................................................................................................... 112

43.甘李根白皮.......................................................................................................... 115

44.干漆...................................................................................................................... 116

45.甘遂...................................................................................................................... 117

46.葛根...................................................................................................................... 119

47.瓜蒂...................................................................................................................... 121

48.瓜蒌...................................................................................................................... 123

49.桂枝...................................................................................................................... 125

H.50.海藻................................................................................................................... 129

51.寒水石.................................................................................................................. 130

52.诃子...................................................................................................................... 131

53.红花...................................................................................................................... 132

54.厚朴...................................................................................................................... 133

55.滑石...................................................................................................................... 136

56.黄柏...................................................................................................................... 138

57.黄连...................................................................................................................... 140

58.黄芪...................................................................................................................... 144

59.黄芩...................................................................................................................... 148

J.60.鸡屎白................................................................................................................ 151

61.鸡子黄.................................................................................................................. 151

62.桔梗...................................................................................................................... 152

63.椒目川椒目.................................................................................................. 155

64.粳米...................................................................................................................... 157

65........................................................................................................................... 158

66.菊花...................................................................................................................... 162

K.67.苦酒....................................................................................................... 164

68.苦参...................................................................................................................... 165

69.款冬花.................................................................................................................. 166

L.70.连翘.................................................................................................................... 168

71.龙骨...................................................................................................................... 169

72.露蜂房.................................................................................................................. 175

73.乱发(血余炭).................................................................................................. 176

M.74.麻黄.................................................................................................................. 177

75.麻子仁.................................................................................................................. 180

76.麦门冬.................................................................................................................. 181

77.芒硝...................................................................................................................... 184

78.虻虫...................................................................................................................... 186

79.丹皮.................................................................................................................. 189

80.牡蛎...................................................................................................................... 191

P.81.蒲黄................................................................................................................... 196

Q.82.蛴螬Qi Cao).................................................................................................. 197

83.铅丹...................................................................................................................... 199

84.蜣螂(Qiang Lang)................................................................................................. 200

85.秦皮...................................................................................................................... 201

86.瞿麦...................................................................................................................... 203

R.87.人尿(童便)................................................................................................... 204

88.人参含:党参).............................................................................................. 206

89.戎盐...................................................................................................................... 215

S.90.桑白皮............................................................................................................... 216

91.山药...................................................................................................................... 218

92.山萸肉.................................................................................................................. 220

93.商陆...................................................................................................................... 221

94.芍药...................................................................................................................... 223

95.蛇床子.................................................................................................................. 230

96.射干...................................................................................................................... 231

97.神曲...................................................................................................................... 233

98.生地...................................................................................................................... 234

99.生姜...................................................................................................................... 241

100.升麻.................................................................................................................... 245

101.生梓白皮............................................................................................................ 247

102.石膏.................................................................................................................... 250

103.石韦.................................................................................................................... 253

104.鼠妇.................................................................................................................... 254

105.蜀椒.................................................................................................................... 256

106.蜀漆.................................................................................................................... 257

107.水蛭.................................................................................................................... 260

108.蒴藋(Shuò Diào)细叶.................................................................................... 264

109.苏叶.................................................................................................................... 265

110.酸枣仁................................................................................................................ 266

T.111.天花粉............................................................................................................. 268

112.天门冬................................................................................................................ 271

113.天雄.................................................................................................................... 272

114.葶苈子................................................................................................................ 274

115.桃仁.................................................................................................................... 276

116.通草.................................................................................................................... 279

117.土瓜根................................................................................................................ 280

W.118.王不留行........................................................................................................ 282

119.苇茎.................................................................................................................... 283

120.文蛤.................................................................................................................... 285

121.乌梅.................................................................................................................... 289

122.乌头.................................................................................................................... 291

123.五味子................................................................................................................ 295

124.吴茱萸................................................................................................................ 297

X.125.细辛................................................................................................................. 300

126.仙鹤草................................................................................................................ 304

127.小麦.................................................................................................................... 305

128.薤白.................................................................................................................... 307

129.新绛(茜草).................................................................................................... 308

130.杏仁.................................................................................................................... 309

131.雄黄.................................................................................................................... 311

132.旋覆花................................................................................................................313

Y.133.羊肉................................................................................................................. 314

134.饴糖.................................................................................................................... 315

135.薏苡仁................................................................................................................ 317

136.茵陈.................................................................................................................... 320

137.禹余粮................................................................................................................ 322

138.玉竹.................................................................................................................... 323

139.芫花.................................................................................................................... 324

140.云母.................................................................................................................... 326

Z.141.皂荚................................................................................................................. 327

142.灶心土................................................................................................................ 329

143.泽漆.................................................................................................................... 330

144.泽泻.................................................................................................................... 332

145.䗪虫.................................................................................................................... 334

146.知母.................................................................................................................... 336

147.枳实.................................................................................................................... 338

148.蜘蛛.................................................................................................................... 340

149.栀子.................................................................................................................... 343

150.猪胆汁................................................................................................................ 347

151.猪肤.................................................................................................................... 349

152.猪膏.................................................................................................................... 350

153.猪苓.................................................................................................................... 351

154.竹茹.................................................................................................................... 352

155.朱砂.................................................................................................................... 354

156.竹叶.................................................................................................................... 355

157.紫石英................................................................................................................ 357

158.紫参.................................................................................................................... 358

159.紫菀.................................................................................................................... 359

160.紫葳....................................................................................................................360

1.艾叶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䘌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風。

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中国药典》: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生艾叶:艾叶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醋艾炭:取净艾叶,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醋,炒干,每100kg艾叶,用醋15kg,本品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煎服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中药学》: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为“蕲艾”。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生用、捣绒或制炭用。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用于出血证,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的主要原料。煎服,3-10克;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欲生用。

《皇汉医学》:为温性收敛性止血药,兼有强壮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辛,温。温中祛寒,止血,止利。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下血,吐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痈疡,疥癣。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方(柏叶汤)中柏叶,干姜,艾叶,阿胶均可止血。

2.你看咱们上面讲的柏叶汤,这孙思邈加阿胶,很有道理,他不加生地为什么,这个是温性药啊,柏叶干姜艾叶都是温性药,他是虚寒,虽然不到阴证,但是虚寒,可以搁阿胶,不能搁生地。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艾叶:半虚 半寒 血虚。

 

2.巴豆

《神农本草经》:辛温有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

《名医别录》:生温熟寒,有大毒。主治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可练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生巴郡。八月采实,阴干,用之去心皮。(芫花之使,恶草,畏大黄、黄连、藜芦)

《中国药典》: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根、叶全年可采,根切片,叶晒干备用。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生巴豆:去皮取净仁。种子:辛,热;有大毒。根、叶:辛、温。有毒。种子:归胃、大肠经。种子:泻下祛积,逐水消肿。用于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肠梗阻。根:温中散寒,祛风活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冻疮,并可杀蝇蛆。 种子:0.5~1分,内服去种皮榨去油,配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根:1~3钱。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中药学》: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仁或制霜。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用于寒积便秘,腹水臌胀,喉痹痰阻,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入丸、散服,每次0.1-0.3克。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巴豆、大黄均具有较强的攻下祛积作用,用于积滞便秘。但巴豆辛热,性猛力强,主要用于寒积便秘急症。大黄苦寒,主要用于热结便秘,若用其治寒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温里药配伍。

《皇汉医学》:巴豆。本药含巴豆油,为泻下作用之峻烈者,虽西医亦所知悉,然不知阴阳虚实之法则,不通药物配合之机微,故仅单用于顽固之便秘。本药之应用,岂如是其狭窄乎?是以宜熟读玩味仲景之论及上记诸说,以扩充其用途也。然性峻烈不比他药,故初学者不可轻用。

《药征续编》:主治心腹胸膈之毒。故兼治心腹猝痛、胀满吐脓。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泻寒结积聚,通官窍,逐痰,行水,杀虫。主治寒实结胸、中恶、客忤卒死、心腹胀满、大便不通、气急口噤、或急性胸腹胀满痛、血瘕、痰癖、泻痢等。用法及用量:仲景书用巴豆,常先去皮心,熬,研如脂,并配以对应药物如桔梗、贝母、巴豆、杏仁、大黄等,为丸或散服。近代则常取巴豆霜,入丸以散服。其用量约为0.3-3.0克(巴豆霜)。一般视病情而定,多从小剂量试服,渐加量。巴豆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服热水、热粥促下,服冷水、冷粥则止,因此,可以此辅佐用量的大小。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巴豆剂呢是一个下寒的(方剂),它是个热药。

2.巴豆这个药呀,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下,而且吐下都是相当猛峻。

3.巴豆是热性的,又涌吐,又催下,这个药非常的猛峻,但是温热,寒湿古人都用巴豆,不用大黄。

4.巴豆我早些时候常用,巴豆用都要做成巴豆霜,先炒压成面子,用吸水纸把炒出的巴豆油吸尽,油非常厉害,故巴豆霜不那么猛暴。利过不止,喝凉粥一杯,就行,马上就止。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巴豆剂这个东西猛急的很,也是都属于亡失体液。

2.这个巴豆这东西,相当得有力量,但它不很伤人,它是一个温性的泻下药。这个巴豆是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泻啊,吃了有时候上吐下泻。

3.这个巴豆它是个温下的法子,遇上寒的它就解了,你喝点冷水啊,就是冷粥什么都行的,越吃热的越是厉害。这个巴豆以前本来是医家常用的药,小孩这种,像以前妙灵丹里头都有,搁点巴豆霜,它不伤,别看这个药挺猛峻,小量用它不伤人,尤其是把油提得干净,也不怎么吐,这个吐还是与巴豆油有关系。

4.巴豆是一种快药,吃了让人上吐下泻。

5.巴豆这个药是个温下药,它是热药的下药,所以他里面寒实、有用巴豆机会。

6.巴豆的毒都在它这个油,咱们都制巴豆霜,把油给弄掉,他这个熬就是把油弄出去,我们自己做呀,把巴豆炒了,压了,早先有很粗糙的草纸,粘,一粘草纸上就有油,一直粘一直粘,慢慢就变成霜,霜就是粉子了,把这个油去了少伤人,毒在那里。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巴豆本身是一个温性的泻下药。巴豆是一味热性药,有毒,它有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的作用。《金匮要略》在二十二篇以后附的那些方子,里边好多是用巴豆的,而且是治一些急症、重症。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巴豆:里寒 里实 水实。

 

3.白粉

《神农本草经》:粉锡,辛寒。主治伏尸毒螫,杀三虫。锡铜镜鼻,主治女子血闭,癥瘕伏肠,绝孕。一名解锡。

《名医别录》:无毒。去鱉瘕,治恶疮,堕胎,止小便利。

《药征》:即铅粉,今胡粉也。《释名》曰:胡,胡糊也,和以涂。本粉锡条可考。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寒。内服外用杀虫。主治皮肤疮疡,虫菌感染。慎用于内服杀虫。铅粉研末干撒或调敷或熬膏贴。内服0.3-0.6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甘草粉蜜汤治痛的力量相当的好,甘草、粉蜜这种甜药都能缓痛,同时这里面也有杀虫药,他这个粉就是知铅粉了,铅粉就是杀虫的。所以古人药虫子的法也挺妙,他用甜药,虫子也喜欢甜药,所以这是诱而杀之嘛,这甜药下去它尽量吃,它把铅粉也都吃了,所以容易下来,同时甘药也缓疼。这个药方不只能驱虫子,由于能治胃疼,你看他治心疼啊,就是心下,所以我们遇到胃疼,不论溃疡,或者是胃炎疼痛的厉害,我们用这个药很好使,但这个粉就不要搁了,药虫子搁粉,我普通都搁白芨,白芨这个药和王不留差不多,也是去淤定痛,同时止血,假设胃溃疡的这种病,有潜血的情形就更好了,就用甘草蜜加上白芨,很好使,怎样疼厉害的溃疡,怎样治也不好,这个药下去就好,这很奇怪。不过分量啊,我不是用这个分量,我用的重一点,甘草一般我都用 24 克,最高 30 克,一般 24 克就行,蜜我都用 45 克,白芨用 4 钱,就是 12 克,制法和这个相同,把甘草和白芨先用水煮,剩下一茶杯,去掉药渣滓,把蜜搁里头再煮,把水分烤一烤就可以用了,我常让疼的厉害的一次全吃了,不厉害就分2 次吃,特别顽固的胃疼,吃上都好,这个你们可以试验。可有一样,吃这个药因为大量用甘草,有的时候不疼就停药,吃多了,肿腿,这个甘草啊影响小便,所以利尿药里头大量用甘草的很少,五苓散,猪苓汤里都没有甘草,所以我们用这个药的过程中,这个人有水肿的话,甘草这个药量不要太多了。这个药不只治疗蛔虫疼,一般的胃疼用这个药很好,我是通过实践才说的。

2.他用这个药呢,是“温阴中坐药”,主要的是妇人自己觉得子宫里头有寒,但也许是生疮,也许是湿痒,你们用蛇床子散这种坐药的法子都好使的。就用这一味药,把它做成“末子,和白粉少许”,白粉是指铅粉说的,铅粉也杀菌把干,总而言之湿去湿去痒,但是有湿就寒。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白粉:水实 血实。

 

4.百合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根,曝干。

《名医别录》:无毒。主除浮肿,腹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肿,止涕泪。一名重葙,一名重迈,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荊州。二月、八月采。

《中国药典》: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 或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 的干燥肉质鳞叶。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本品呈长椭圆形,长2~5cm,宽1~2cm,中部厚1.3~4mm。表面类白色、淡棕黄色或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白色维管束。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弯曲。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角质样。无臭,味微苦。蜜百合:取净百合,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每100kg百合,用炼蜜 5kg。甘,寒。归心、肺经。功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煎服,6~12g。

《中药学》:为百合科植物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 或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 的肉质鳞叶。全国各地均产。以湖南、浙江产者为多。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生用或蜜炙用。甘,微寒。归肺、心、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及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煎服6-12克,蜜炙可增加润肺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润燥清虚热,微利二便。主治阳明里证的百合病。亦用于急慢性血虚内热者。近代因其具有润燥清热作用,多用于干咳,吐血,虚烦惊悸不寐。苦,平。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未述及。补充胡老弟子段治钧论百合及百合地黄汤:百合,甘寒,强壮性滋津清热药,兼通二便;功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中益气;主热病后余热不清、虚烦惊悸不眠、神志恍惚、肺热咳嗽咯血、两便不利。百合地黄汤中的百合、生地均为寒性强壮性补益药,生地解热力更强一些(尤其鲜生地汁)。中医袪瘀血药一般都合利尿或通便药,以使邪有出路。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百合是个甘寒、养液治虚热的,也能通利二遍,所以百合病非它不能治。

2.百合这个药啊,在本草上有了,它是甘寒,这个甘寒的药都是养阴补虚,同时去热。那么在《本草经》上呢,说大量吃百合呀,能够通利二便,它这个小便赤涩,当然吃这个百合合适呀是吧。

3.这个百合是甘寒,去热的、滋阴的力量都有。

4.百合滑石散,百合通利二便。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当然滑石不下利,它是利小便的,使它下利的还是百合,这个百合它是整个吃下去的,它是作散嘛,不象上面用水泡一宿,完了搁泉水煮汤汁,煮的时间最少,它说搁二升,煮得剩一升。这个它是整个吞咽下去的,所以吃的量虽然少,但是它整个把百合吃了,吃了就有通利二便的作用。假设一天吃三回,要得微利,就不必那样吃了,因为治虚热这个病,大下利是不行的,可是热已经去了,这个热从哪儿去了呢?它还是从二便去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李老师著述中未见有对百合一药的专论,但有对百合地黄汤的论述,参考如下:百合地黄汤,有人有这样的经验,我现在碰到这样的病人我也会用,比如这人稍微有点口干、嘴唇干得也比较明显,他食欲特别好,有这样的糖尿病的病人,食欲特别旺盛,老得控制食欲,这样的病人,给他这个方子,很快食欲就抑制住了,像口干这样的症状也会减轻,有人专门做过尿糖指标的观察,也能治疗糖尿病,大家可以试,中医治的是证,像这种指标最后可以治好,但是呢,他有这个证你用这个方,没这个证再用这个方就没效果,这个方本来不是治这个病的,这也是临床当中的一个探索。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百合:里热 水虚。

 

5.柏子仁

《神农本草经》:柏实甘平。主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毒。主治恍惚、損,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生太山。柏尤良。

《中国药典》: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 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本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7mm,直径1.5~3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点,基部钝圆。质软,富油性。气微香,味淡。柏子仁除去杂质和残留的种皮。柏子仁霜取净柏子仁,照制霜法制霜。本品为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微显油性,气微香。 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煎服,3~10g。

《中药学》:为柏科植物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 的种仁。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此外,陕西、湖北、甘肃、云南等地亦产。冬初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压碎种皮,簸净,阴干。生用。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于心悸失眠,肠燥便秘。此外,本品,甘润,可滋补阴液,还可用于阴虚盗汗、小儿惊痫。煎服,10-20克。大便溏者宜用柏子仁霜代替柏子仁。

柏子仁与酸枣仁皆味甘性平,均有养心安神之功,用治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证,常相须为用。然柏子仁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而治肠燥便秘;酸枣仁安神作用较强,且味酸,收敛止汗作用亦优,体虚自汗、盗汗较常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养血安神,滋养润肠。

主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月经不调,便秘。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柏子仁:血虚 水虚 半虚。

 

6.半夏

《神农本草经》: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名医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黃,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示姑。生槐里。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l~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本品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本品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本品为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煎服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中药学》: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煎剂。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凝证,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煎服3-10克,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痰热,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反乌头。

附药:水半夏 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深秋采收,用石灰水浸泡1天,搅拌去皮后晒干或烘干。味辛,性温,有毒。功效与半夏类似,但无降逆止呕作用,兼有止血之功。临床多用于咳嗽痰多,痈疮疖肿,蛇虫咬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同半夏。

《皇汉医学》:半夏者,因胃内有停水而上逆,发为恶心呕吐为目的而用之。若恶心呕吐已愈,则心痛逆满,咳,悸,腹中雷鸣诸证,虽不治亦自然消散也。本药以恶心或恶心呕吐为目的而应用之。 

《药征》:主治痰饮、呕吐也。旁治心痛、逆满、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鸣。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平。降逆性化饮祛痰药。温中化饮,降逆止呕,并疗寒热,咽痛。凡有停饮而呕,咳,悸,头晕,腹中雷鸣者,胃气不振,胃有停饮而呕者,均加半夏。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半夏能够去水,这个胃虚爱停水的,同时它是与甘药一起发挥健胃作用,所以我们用葛根汤的时候就要这一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呕,他这个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这个是我们在临床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知道的这种问题。

2.半夏配伍生姜它止呕的。

3.有半夏、生姜,哪有没恶心的。

4.半夏、生姜,这是小半夏汤,能够逐饮止呕的。

5.这个黄连与瓜篓都是苦寒,祛热,解凝祛热,半夏祛水,这个大陷胸汤也是用苦寒泻热,用甘遂祛水,可是半夏不等于甘遂,半夏没那么大毒,也是个毒药,但是它这个常用的药不是那么毒,而这个黄连、瓜篓实只是能解凝润下而已,不是那么一个大泻下的,所以这个药轻得很,也祛热逐水,但是比大陷胸汤,这个力量是不同了,这个小陷胸汤的药也常用。

6.半夏、干姜皆温中去水,半夏下气去饮。

7.半夏这个药,在古人说是下气治咽痛,它这个以半夏为主的,它搁十四枚,就是重用这个半夏。

8.同时用大量的半夏,来治这个嗓子疼痛,这个半夏治咽痛,是古人说的,这个桂枝也治咽痛呀,桂枝这个药呀,你们看一看神农本草经里有,治喉痹,所以桂枝这个药也止痛,所以身疼痛没有不用桂枝的吗?它也治喉痹这种痛,那么这个药现在很少有人用了,遇到嗓子疼呀,大概都是在解热这方面,滋阴解热这方面下手,但是有这种病我认为还是要用这个方子还是能好的。

9.半夏有毒,不当散服,是指生半夏了,生半夏是有毒的,现在咱们的半夏都是制的,也有拿姜制的,也有矾制的,用姜制是最好了,与生半夏差不多,但是毒性没有了。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半夏也下气啊,同时它也去水。

2.古人呢认为半夏这味药治眉棱骨痛,古人谓之痰厥,它就下痰饮,这个水和邪热不得出表,都是往上壅逆,最厉害了影响到两目,如脱状者,就是这个眼球就像突出来一样,就像掉出来一样。这个病是真有啊,在喘得厉害的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那这种情况,越婢加半夏相当好使。

3.半夏这个药啊下气也逐水,说是去饮了,饮也是水嘛。

4.半夏这个药降逆下气、祛饮,咱们说是祛痰饮的药,就是去水。

5.但是要用这个药,大家现在要注意,这个药是正相反罗,它有这个半夏乌头,究竟是不是没关系,但是我们开始学呀,用这个方子要注意,肯定这个方子开出来,是被议的,你这附子乌头相反,你都不知道呀,药房也不能给抓,甚至还有人说你旁的话。其实古人这么用了,那不会有毛病的,我们半夏与附子用,乌头与附子一样的,用川乌是没问题的,用草乌就另当别论。他这个方子我们要是用的话,大家总是要躲避一下,尤其是问你们,跟谁学的啊?你们那个先生,他连乌头反半夏也不知道吗?搞的让人笑话。所以这个方子在《医宗金鉴》里头不足为法,它说这个条文也太简,这法子教人也不怎么好,它是这样来看它的,其实是没关系的,肯定没关系,因为附子半夏我们常用,用乌头也肯定行,没问题。所以这个方子,假设里头有水气,又有寒挺甚,而这种寒的疝痛,腹中痛,四肢厥冷,当然是可以用这个方子。

6.半夏下气也利水。

7.半夏、生姜都去饮,咱们说生姜散寒去饮,半夏是降逆去饮,也都是去水的。

8.这个半夏是降逆,止呕,他也是治水饮,通通治水饮呀,没离开治水饮呐,加了半夏就行了。

9.他这个书单独提出来,说治呕的药啊,那么有半夏生姜这一类的药,这个专治水饮一类的呕,不是水饮的呕没效。

10.半夏这个药下气逐饮治呕。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但是这里边可就有一问题,大家可能会想,葛根汤加的半夏是一个温性的药,是不是因为里虚寒而呕啊?这个寒绝对不重。我自己体会这也不是因为胃寒而呕,主要的问题是停饮。就是胃虚弱,吸收水分的能力差,喝进去的水,一些流食停在胃中不得消化,就要吐出来,是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呢?因为加了半夏的量有限,这个是其一。再一个,半夏偏温的性质如果跟干姜、吴茱萸、附子相比的话,没有那么热,只是偏温。但是葛根用量一个是比较大,再一个就是葛根偏寒得比较厉害。如果说胃中因虚寒而呕的话,光加半夏也不行的。

2.半夏是一个温性的祛水的药。重点是去胃中水饮,有明显的止呕的作用。

3.白术和半夏都有去饮的功能,但是半夏的止呕是白术没有的。

4.半夏寒热倾向不明显,性平,它是一味以降逆、去饮、化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它同时还有治疗咽喉部位疾病的特殊的功效。

5.那么这个“若不能散服”,指的是什么呀?生半夏对咽喉部位刺激非常大。但是实践证明,我在临床当中感觉就非常明显:不同的患者,半夏对咽喉的刺激程度也不同。这也奇怪啊,用相同的剂量,相同的方剂,有的人喝了就说,我喝了以后就跟得了喉癌一样难受。但是有的人就说,我不觉得怎么样啊。所以,不同的患者之间差异比较大。这儿的“不能散服者”,就是指的对半夏刺激比较敏感的那部分病人,那就变个方式,可以改成汤嘛。不但方后注解有要求“散服”的明文,而且在临床当中证明半夏完全可以作散剂服用。半夏所产生的副作用主要是对咽部和胃部的刺激。比如半夏厚朴汤,半夏的量就不少,如果当散服,服到胃里后,短时间胃里边也有一段时间难受。不是特别难受,明显感到刺激胃。事实上,如果是生半夏,就是做汤,这种刺激作用也还是比较明显的。不然的话,制半夏何来?实际上制半夏就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用矾制也好,用姜制也好。我现在用半夏,就是自己用姜制。但是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刺激的程度不同。原文里边那句话就是这个意义上的。

6.半夏在方剂中主要也是止呕下气;所以竹叶和半夏都有降胃气的作用。

7.古人用半夏就是整个用,一个球一个球地用。对半夏的要求就一个洗,从洗上也能看出来,多是指的生半夏,就是鲜半夏说的。 65g 差不多相当于古人说的半升。一升是 120g 到 130g ,半升就是 65g 左右。要是用饮片,或者粉碎的话,就适当减少一点。真正的旱半夏,有点刺激嗓子,但是真有这个症状,比如说半夏厚朴汤,半夏量比较多,没有关系,因为他有那个病的时候啊,嗓子不刺激,他还好不了呢。半夏是一个温性的祛水的药。它重点是去胃中水饮,有明显的止呕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半夏:水实 气实。

 

7.败酱草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名医别录》:味咸,微寒,无毒。主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中国药典》:本品为败酱科植物黄花龙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或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 的干燥全草。夏季花开前采挖,晒至半干,扎成束,再阴干。 黄花龙牙 全长50~100cm。根茎呈圆柱形,多向一侧弯曲,直径0.3~1cm;表面暗棕色至紫棕色,有节,节间长多不超过2cm;节上有细根。茎圆柱形,直径2~8mm;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节明显,常有倒生粗毛;质脆,断面有髓或呈细小空洞。叶对生,叶片薄,多卷缩或破碎;完整叶片羽状深裂至全裂,裂片5~11,先端裂片较大,长椭圆形或卵形,两侧裂片狭椭圆形至条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深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疏生白毛,有短柄或近无柄,基部略苞茎;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裂片狭长,有的枝端带有伞房状聚伞圆锥花序。气特异,味微苦。 白花败酱 根茎节间长3~6cm,着生数条粗壮的根。茎无分枝,表面有倒生的白色长毛及纵向纹理,断面中空。茎生叶多不分裂,基生叶常有1~4对侧裂片;叶柄长1~4cm,有翼。辛、苦,凉。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祛瘀止痛,消肿排脓。主治肠黄痢疾,目赤肿痛,疮黄疔毒。煎服,6-15克,外用适量。

《中药学》:为败酱科植物黄花龙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或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 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和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夏、秋季采收,全株拔起,除去泥沙,洗净,阴干或晒干。切段,生用。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治疗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煎服,6-15克,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本药为消炎,解凝,排脓性之利尿药,而带有驱瘀血作用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生肌。配伍苡仁祛湿排脓,再合附子有助排脓,祛湿作用。主治肠痈,痈脓,湿疹。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败酱也去瘀也排脓。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败酱草:半热 水实 血实。

 

8.白蔹

《神农本草经》:苦平、微寒。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一名菟核,一名白草。生山谷。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下赤白,杀火毒。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中国药典》: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釆挖,除去泥沙和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本品为不规则的厚片。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翘起或略弯曲。体轻,质硬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岀,气微,味甘。苦,微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療痂,烧烫伤。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注意事项: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中药学》: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产于华北、华东及中南各省,广西、广东也有生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洗净,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苦、辛、微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用于疮痈肿毒,瘰疬痰核,水火烫伤,手足皲裂。煎服4.5-9克,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末敷于患处。反乌头。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苦,平。清热解毒敛疮,消痈散结止痛。多用于疮痈肿痛,瘰疬,或溃久不敛或水火烫伤。如痈疽发背初起或疮疡痈肿,以白蔹配赤小豆,共研细末,用鲜鸡蛋白调和外涂;水火烫伤,亦可用白蔹末外敷或与地榆共研末外敷。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白蔹:半热 气实 水实。

 

9.白蜜

《神农本草经》:石蜜,甘,平。主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

《名医别录》:石蜜,微温,无毒。主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

《中国药典》:本品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Linnaeus所酿的蜜。春至秋季采收,滤过。甘,平。归肺、脾、大肠经。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15~30g 。

《中药学》: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Linnaeus所酿的蜜。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至秋季采收,过滤后供用。甘,平。归肺、脾、大肠经。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脾气虚弱,脘腹挛急疼痛,肺虚久咳,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解乌头类药毒。此外,本品外用,对疮疡肿毒有解毒消疮之效;对溃疡、烧烫伤有解毒防腐、生肌敛疮之效。煎服或冲服,15-30克,大剂量30-60克;外用适量,本品作栓剂肛内给药,通便效果较口服更捷。

《皇汉医学》:本药为缓和黏滑药,其作用酷似于甘草,所异处,甘草通用于表里内外各证,更不含滋养成分,蜂蜜专用于里证,有多少之滋养成分。

《药征》:主治结毒急痛,兼助诸药之毒。蜜同乌头用,则治寒疝腹痛;同甘草用,则治心痛急迫;同大黄用,则治胸腹结痛;同甘遂用,则治水毒结痛;同半夏用,则治心胸硬满。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黏滑滋润性,缓和滋润补中,缓急止痛,解毒药。主润燥,缓痛,通大便。可治脘腹虚痛,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目赤,口疮,溃疡不敛,风疹瘙痒,水火烫伤,手足皲裂。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那么这个蜜,我们刚才说的是甜的都缓,它也缓疼,也缓药力。

2.蜜煎导就是食蜜,他是用的七合,那么这一味药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就是软软乎乎的,欲可丸,我们观察呀可以做成丸的时候就拉倒了。并手捻做挺,就是做一个挺,就是膏状的,令这个头啊锐,比较尖,大如指,就像人手指头这样子,指大拇指了,二寸许,长二寸许,这个二寸许古书的寸没有现在的寸大,当热时急作,当那个蜜热的时候赶紧作,它一凉就要硬了,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要大便的时候你不要拿手捂着了。

3.加白蜜,凡是甜药都能够缓痛,加白蜜就治嗓子痛。

4.另外它又以蜜而为丸,这也是安中补虚嘛。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川乌五枚,大乌头煎里,是大乌头五个,把它弄碎,拿蜜把它煎了。蜜二升就是两小碗,把五个乌头搁在里头煎,煎取一升,两碗剩了一碗了,就别煎了,把这乌头就不要了,乌头的成份就溶解到蜜里头了,所以叫乌头煎。

2.蜂蜜就治疼,是甜药都缓痛。

3.他搁蜜煎,有道理的,一方面加强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乌头毒。古人用药,这地方都从经验来的,这怎么知道的,没法知道。这个乌头拿蜜煎之后,他怎么瞑眩状态就轻。平时也是,我们给开附子,病人就说我吃这药好晕,那就是附子毒。可是这个没有关系,只是晕,像喝醉酒似的。要是用五个乌头,那了不得了,那或者他要吐,要是搁上蜜煎呢,没有这些毛病,能解这毒。所以古人用药,那是有办法,有办法是从经验来的,这么用还增加了效能了,为他治痛了,同时还免去它的毒。这个地方都很好,后世的方药,不讲究这些。

4.这个蜜也是个补中的药啊,大量的生地,芍药配合蜜,所以这个药是在通之中它补,所以叫缓中补虚。

5.它搁这蜜煎大有道理,蜜既能缓痛,是甜药嘛,同时又能解乌头之毒,你可知道,假如不用蜜煎就用水煎,这个受不了,折腾人更厉害。

6.这个乌头煎有的不搁水,就搁蜜煎,搁二两,搁二杯蜜,放乌头里煎、不用煎太长时间,那么二杯蜜剩一杯半,这样煎更稳当些,比水煎再搁蜜更稳当些,蜂蜜有解毒作用,光用它这个乌头的温性去,再去乌头的毒,古人配方很有道理的。

7.这个蜜啊,它不象甘草大枣是壅腻,他呕,呕不用甘药,是吧?所以甘药不可吃附、建中嘛,那么这个他这么用,他这个脾胃虚不用甘药不行。可这个蜜呢?它虽然是甘药,但有些个润,它不是往上壅。这个用药啊,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假设是需要用甘药来安中补胃,那么配合人参的,你不要配些甘壅的药,象甘草啊,大枣啊,都与胃有好处啊,那饴糖更不行了,是吧?那蜜可以的。所以他这个呢,就用这个人参、白蜜和半夏,那么这就是胃反由于这个中虚而呕吐。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大陷胸丸方剂里的蜜是用来缓解甘遂的毒性,也能缓解整个方剂的剧烈程度。

2.蜜煎导同时有一些补益的作用,所以比较适合这种单纯因为津液虚,并且人体体质也偏于虚弱的这种情况而发生的便秘。比如老年人、儿童、体弱的出现便秘的情况。

3.丸剂中用的蜜也可以补虚润下。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白蜜:里虚 水虚 半热。

 

10.白前

《名医别录》: 味甘,微温,无毒。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中国药典》:本品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l.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 (Decne.) Hand.-Mazz.的干燥根茎及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柳叶白前: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节明显,节间长1.5~4.5cm,顶端有残茎。质脆,断面中空。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长可达10cm,直径不及1mm,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气微,味微甜。芫花叶白前:根茎较短小或略呈块状;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节间长1~2cm。质较硬。根稍弯曲,直径约1mm,分枝少。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白前: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蜜白前:取净白前,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辛、苦,微温。归肺经。降气,消痰,止咳。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煎服,3~9g。

《中药学》: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l.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 (Decne.) Hand.-Mazz.的根茎及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或蜜炙用。辛、苦,微温。归肺经。降气化痰。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煎服,3-10克;或入丸、散。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微温。降气化痰,宽胸理气。主治咳喘,胸满闷。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泽漆汤就是个下水的药,搁白前三两下气止咳。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白前:水实 气实。

 

11. 白头翁

《神农本草经》:称之白头公,苦温无毒。主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创。

《名医别录》:有毒。主治鼻衄。一名奈何草。生嵩山及田野,四月采。

《中国药典》: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苦,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煎服,9~15g。

《中药学》: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主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叶及残留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绒毛,晒干。切薄片,生用。苦,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疮痈肿毒。煎服,9-15克,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消炎性收敛药,有作用于大肠之特能。

《药征》:白头翁主治热利下重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十讲》:苦,温。清热凉血行血。主治热利腹痛,鼻衄,脓血。于热毒凝滞大肠而见下重,腹痛,便脓血时用之,亦可捣根取汁涂肿痛,秃疮。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它都有收敛的作用。

1.白头翁汤中这几个药相当的好,这几个药都是苦寒,都起收敛作用,所以用白头翁,本草上就有,既治痛又治血,所以脓血便用白头翁是相当好的,这个收敛作用,有苦寒消炎,止利止血的作用。我遇到过热利下重,只是用这四个药,白头翁汤可用,要加大黄,这个你们在临床上加没有错的,不用加太多,就搁6克(二两)就行,这里白头翁应该三两,这几个药是等分,全是三两,热利,有脉数下利,有热,或者渴而下利,脉数,都是热利,热重而且下重,这正说的是痢疾,如果有血便呢,下血,这个赤痢呀,这我遇到过,解的就是血汤子,没有粪便,这病厉害,说死就死,这个你要用白头翁加阿胶,妇人在妊娠的时候,下利凶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这个阿胶对这个赤痢非常好,同时加甘草,只要有里急后重加大黄没问题的,没有里急后得加甘草阿胶,这个方子最常用了,一般的痢疾也有里急后重,我们用白头翁汤就行,有里急后重可以加大黄,如果现柴胡证,就用大柴胡加石膏。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白头翁是白头翁汤主要药物。白头翁汤呢由四味药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这个方剂当中这四味药,都是寒性的、收敛止利的药,而且呢,也都有清热除烦的这个作用。其中这个白头翁,它还有凉血行瘀,治疗腹痛、衄血、便脓血的这一类特殊的功能。但在《本经》当中,它说白头翁这种药呢,属于温性药。但是在实际临床应用当中呢,就说这个凉血行瘀,清热解烦,这不都是些去热的作用吗。所以说,它应该算是一个寒性药。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白头翁:里热 血实。

 

12.白薇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名医别录》:味咸,大寒,无毒。主治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三月三日采根,阴干。恶黄芪、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中华本草》: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 [Vincetoxi-cum atratum(Bunge) Morr. Et Decn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uersicolor Bunge[Vincetoxicum versicolor Decne.]的根。栽种2-3年后,在早春、晚秋,挖取根部,洗净,晒干。白薇又名:直立白薇。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植物体具白色乳汁。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的条状根,根长达20cm以上,直径2-3mm,外皮土黄色。茎直立,绿色,圆柱形,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约5-10cm,宽约3-7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绒毛,尤以叶背及脉上为密;侧脉6-7对。花多数,在茎梢叶腋密集成伞形聚伞花序;无总花梗,花深紫色,直径约10mm;花萼绿色,5深外面有绒毛,内面基部有小腺体5个。花冠幅状,5深裂,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缘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状圆形,与合蕊柱等长;花药先端具一圆形的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长圆状膨大;柱头扁平。蓇葖果单生,长5-9cm,直径5-15mm,先端渐尖,基部钝形,中间膨大。种子多数,卵圆形,有狭翼,长约4mm;种毛白色,长约3cm。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或树林边缘。直立白薇分布于东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地。蔓生白薇:与白薇相似,区别在于植物体不具白色乳汁,茎上部缠绕下部直立,叶质地较薄。花小,初黄绿色,后渐变为紫色,花冠裂片内面被柔毛。生于山地灌木丛中。蔓生白薇,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地。炮制:1.拣净杂质,除去茎苗,洗净,稍浸,润透,切段,晒干。2.《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白薇后,用糯米泔汁浸一宿,至明取出,于槐砧上细锉,蒸,从已至申,出用。3.《纲目》:酒洗用。苦,咸;寒。归肺、胃、肝经。清热益阴,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主治温热,身热斑疹,潮热骨蒸,肺热咳嗽,产后虚烦,热淋,血淋,咽喉肿痛,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内服,煎汤,3-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贴;或用鲜品捣烂敷。

《中药学》:为萝藦科植物白薇Manchurian atratum Bun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uersicolor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切段,生用。苦、咸,寒。归胃、肝、肾经。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阴虚发热,产后虚热,热淋,血淋,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阴虚外感。煎服,4.5-9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凉血清热。主治血虚里热,烦乱,产后虚烦血厥,汗出虚烦不得眠,惊狂。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我说的遗精有夜间出汗烦躁的,那你非加白薇不可,白薇它是去烦热的。

2.本方用竹茹配石膏白薇清胃热以解烦乱。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白薇:里热 半热 水实。

 

13.白鱼

《神农本草经》:咸温无毒。主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儿中风项强,皆宜摩之。一名衣鱼。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淋,堕胎,涂疮,灭瘢。

《中药大辞典》: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体长而扁,长约1厘米。外被银色细鳞,头、胸、腹之区别不甚明显;头小,复眼细小,单眼缺如;触角细长,多节,成鞭状;口器虽退化,但善于咀嚼。胸部最阔,中胸及后胸各有气门1对;无翅,胸下有足3对。腹部10节,至尾部渐细,第1~8腹节各有气门1对。腹部末端有尾须3条,由多数环节组成。咸,温。利尿,通淋,祛风,解毒。治淋病,小便不利,小儿惊痫,疮疖,目翳。煎汤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点眼。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温。利尿活血药。主去水气,消疝瘕,理血脉。治疗小便淋漓,尿血,涩痛。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白鱼:水实 血实。

 

141.白术

《神农本草经》:術,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名医别录》:術,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防风、地榆为之使。)

《中国药典》: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本品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土白术:取白术片,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有土色,筛去多余的土。每100kg白术片 ,用伏龙肝细粉20kg。炒白术: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焦黄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每 100kg白术片,用蜜炙麸皮10kg。苦、甘,温。归脾、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煎服,6~12g。

《中药学》:为菊科植物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冬季采收,烘干或晒干,除去须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麸炒用。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用于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煎服,6-12克。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补充:白术与苍术古时不分,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

《皇汉医学》:本药以尿利障碍与胃内停水为主目的,身体疼烦为副目的。随胃内停水被驱逐,而关节内之水毒亦随之消失,则身体疼烦不治而自治也。本药用于身体疼烦者,乃以由尿利障碍,水毒久于关节内停蓄,则引致身体疼烦。

《药征》: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温。温中祛湿健胃利尿。主治里有停饮之心下痞满,眩冒,渴而小便不利,风寒湿痹,肌肤瞤动,便秘。白术偏于治胃有停水,所以可治心下满,微痛,但白术健胃,并非遇到胃虚就可用,胃虚有停水用白术非常好,而胃非停水,白术要少用,白术性温,易刺激胃粘膜充血,所以若胃有炎性病变而且胃没有停水,用白术有害无益。此外,白术主要是利小便的,也可治小便自利,频数,尤其是老年人若膀胱失收,小便频数,可用附子配合茯苓白术,如金匮肾气丸,真武汤。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象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他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健脾吗。他这个健脾啊,胃里头如果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呀,是有坏处,没有好处。他这个性温,他这个刺激这个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码要达到发炎呀冲血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呀,就用点术吧(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

2.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的药,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呀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3.他们说白术健胃健脾呀,这东西也不能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这个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这个白术是有害而无益,白术这个药是温性药,据西医说也是有一种刺激性挥发油,能够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发炎吃了更坏,所以古人用这个药,胃停水就是胃虚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术就对了。

4.我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这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这个白术不如苍术,古人不分白术、苍术,那么后世给分了,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白术好像有点燥似的。

5.津液虚为什么加白术利尿呢?白术现在用苍术,古人不分,术与茯苓这类药,既可治小便不利,也可治小便利,频数,小便自利也治,尤其老年人,如果膀胱失收,小便频数,可用附子配苓术这类药,如真武汤等有效,金匮肾气丸等,由于机能沉衰,膀胱括约肌松弛,致尿频。因小便多而致大便硬,这时不能发汗。在金匮有唯小便数,大便泻皆不可发汗。以发汗最丧失人的津液。小便数津液亡失致大便硬,非治小便不可,用附子术使小便恢复正常,使小便不自利,大便也不硬了。同时附子术二味配合可治湿解痹的。

6.白术不但利小便,还能治小便不利。一方面去湿解痹,一方面治小便自利而治疗大便硬。

7.干姜、白术这是温中祛湿的药,祛水的。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白术古人这个术是不分苍术白术的,据我的临床经验,苍术比白术好,大概古人这个苍术就是白术,他不分,这后世他把它分苍术白术哇,后世发汗对这个表证啊他用大概都是苍术,我就用苍术,觉得比这个白术强。

2.这个术是个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术健脾,健脾就是健胃了。胃这个脏器啊,喜燥不喜湿,胃停水,不愿意吃东西,所以咱们说白术健脾,就从这一点看的。那么胃停水,头爱晕,我们方才讲的,这个白术,专去胃水的,它是温性药。可胃要是没水用它是不行的。

3.白术是祛水的,利尿的,白术是温性的药,胃有停水我们多用白术。现在我们用的术,头先讲过了一般用的是苍术,古人的苍术白术是不分的,那么后世分开了,古人说的白术就是苍术,因为我们临床上我们用到,我认为苍术就比白术好,白术这个药有些燥不如苍术。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把人参跟白术比较一下:白术呢,也是胃对水份吸收不好,但是这水分在胃里边停滞的,这个时候喝白术这类的药,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人喝水以后,未必在胃这个地方停着,但是人体还是缺少津液。这个时候,胃有效转化水分的效率太低了,这方面的功能不好。人参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说,人参是增加津液的;白术呢,是祛水的。它们都能改善胃的功能。胃里边如果没有停水的话,要是吃白术的话,反倒是不好。如果胃在吸收水分方面没有缺陷,没有虚弱的状态,甚至偏于实,要是吃人参的话也不好。大柴胡汤证是实证,里边就没有人参;小柴胡汤里边有人参,是虚证。

2.白术能改善胃中停饮的情况,当然白术还能治一些因为体表停饮造成的痹症。

3.白术在治疗寒性水饮的同时,还有治疗因为这种寒性水饮所造成的痹证的作用。治寒又有水饮的药很多,能够同时去水又能治疗痹痛的药,白术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一味药,它的这种功能比较明显。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白术:里寒 里虚 水实。

              

142.苍术

《神农本草经》:術,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名医别录》:術,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防风、地榆为之使。)

《中国药典》:别名赤术、枪头菜。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苍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麸炒苍术:取苍术片,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深黄色。本品呈类圆形或条形厚片,灰屑不得过3%。辛、苦,温。归脾、、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腕腹胀满、泻泄、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煎服,3~9g。

《中药学》: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或北苍术 atractylodeschinensis(DC.) Koidz.的十燥根茎。前者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名茅苍术。后者主产于内蒙古、山西、辽宁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茅苍术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香气较淡,味辛、苦。以切面朱砂点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或麸炒用。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塞,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证,风湿痹证,风寒挟湿表证,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煎服,5-10g.

《皇汉医学》:本药以尿利障碍与胃内停水为主目的,身体疼烦为副目的。随胃内停水被驱逐,而关节内之水毒亦随之消失,则身体疼烦不治而自治也。本药用于身体疼烦者,乃以由尿利障碍,水毒久于关节内停蓄,则引致身体疼烦。

《药征》: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温。温中祛湿健胃利尿。主治里有停饮之心下痞满,眩冒,渴而小便不利,风寒湿痹,肌肤瞤动,便秘。白术偏于治胃有停水,所以可治心下满,微痛,但白术健胃,并非遇到胃虚就可用,胃虚有停水用白术非常好,而胃非停水,白术要少用,白术性温,易刺激胃粘膜充血,所以若胃有炎性病变而且胃没有停水,用白术有害无益。此外,白术主要是利小便的,也可治小便自利,频数,尤其是老年人若膀胱失收,小便频数,可用附子配合茯苓白术,如金匮肾气丸,真武汤。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象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他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健脾吗。他这个健脾啊,胃里头如果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呀,是有坏处,没有好处。他这个性温,他这个刺激这个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码要达到发炎呀冲血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呀,就用点术吧(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

2.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的药,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呀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3.他们说白术健胃健脾呀,这东西也不能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这个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这个白术是有害而无益,白术这个药是温性药,据西医说也是有一种刺激性挥发油,能够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发炎吃了更坏,所以古人用这个药,胃停水就是胃虚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术就对了。

4.我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这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这个白术不如苍术,古人不分白术、苍术,那么后世给分了,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白术好像有点燥似的。

5.津液虚为什么加白术利尿呢?白术现在用苍术,古人不分,术与茯苓这类药,既可治小便不利,也可治小便利,频数,小便自利也治,尤其老年人,如果膀胱失收,小便频数,可用附子配苓术这类药,如真武汤等有效,金匮肾气丸等,由于机能沉衰,膀胱括约肌松弛,致尿频。因小便多而致大便硬,这时不能发汗。在金匮有唯小便数,大便泻皆不可发汗。以发汗最丧失人的津液。小便数津液亡失致大便硬,非治小便不可,用附子术使小便恢复正常,使小便不自利,大便也不硬了。同时附子术二味配合可治湿解痹的。

6.白术不但利小便,还能治小便不利。一方面去湿解痹,一方面治小便自利而治疗大便硬。

7.干姜、白术这是温中祛湿的药,祛水的。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白术古人这个术是不分苍术白术的,据我的临床经验,苍术比白术好,大概古人这个苍术就是白术,他不分,这后世他把它分苍术白术哇,后世发汗对这个表证啊他用大概都是苍术,我就用苍术,觉得比这个白术强。

2.这个术是个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术健脾,健脾就是健胃了。胃这个脏器啊,喜燥不喜湿,胃停水,不愿意吃东西,所以咱们说白术健脾,就从这一点看的。那么胃停水,头爱晕,我们方才讲的,这个白术,专去胃水的,它是温性药。可胃要是没水用它是不行的。

3.白术是祛水的,利尿的,白术是温性的药,胃有停水我们多用白术。现在我们用的术,头先讲过了一般用的是苍术,古人的苍术白术是不分的,那么后世分开了,古人说的白术就是苍术,因为我们临床上我们用到,我认为苍术就比白术好,白术这个药有些燥不如苍术。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把人参跟白术比较一下:白术呢,也是胃对水份吸收不好,但是这水分在胃里边停滞的,这个时候喝白术这类的药,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人喝水以后,未必在胃这个地方停着,但是人体还是缺少津液。这个时候,胃有效转化水分的效率太低了,这方面的功能不好。人参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说,人参是增加津液的;白术呢,是祛水的。它们都能改善胃的功能。胃里边如果没有停水的话,要是吃白术的话,反倒是不好。如果胃在吸收水分方面没有缺陷,没有虚弱的状态,甚至偏于实,要是吃人参的话也不好。大柴胡汤证是实证,里边就没有人参;小柴胡汤里边有人参,是虚证。

2.白术能改善胃中停饮的情况,当然白术还能治一些因为体表停饮造成的痹症。

3.白术在治疗寒性水饮的同时,还有治疗因为这种寒性水饮所造成的痹证的作用。治寒又有水饮的药很多,能够同时去水又能治疗痹痛的药,白术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一味药,它的这种功能比较明显。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苍术:里寒 里虚 水实。

 

15.贝母

《神农本草经》:辛,平。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治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药实,一名苦华,一名苦菜,一名商草。

《中国药典》浙贝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l~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煎服,5~10g。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煎服3~9g;研粉冲服,一次1~2g。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中药学》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原产于浙江象山,现主要产于浙江鄞(yin)县。此外,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亦产。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擦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浆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块。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用于风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费用。煎服,3-10克。反乌头。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鳞茎。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煎服,3-10克;研末服1-2克。反乌头。

川、浙二贝母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二者共有,但以浙贝母为胜。

《皇汉医学》:为祛痰排脓药,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与桔梗大同小异。

《药证》: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平。祛痰,利尿,清热。治肺痈,喉痹,小便不利。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看看白散,以桔梗、贝母二药排痰,寒痰凝聚,故用此二味排痰药。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那这个排脓呢,都有大量的桔梗贝母,它都是排脓。

2.肺痈治疗,如果实证,也还是以桔梗贝母排痰(脓),搁巴豆通便。

3.咱们平时用的桔梗啊,贝母这都是排痰排脓的。

4.贝母这个药,咱不是说排痰、排脓吗,同时它也利小便,所以在这个本草上也有啊,说它治淋沥邪气。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贝母呢是一个偏凉性的药,也就说微寒,它有润肺、散结、止咳、化痰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贝母:水实 气实 半热。

 

16.鳖甲

《神农本草经》:咸平。主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肉,味甘,治伤中,益气,补不足。生丹阳,取无时。恶矾石。

《中国药典》:本品为鳖科动物鳖 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10~15cm,宽9~14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及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曲,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鳖甲: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净,晒干。 醋鳖甲:取净鳖甲,照烫法用砂烫至表面淡黄色,取出,醋淬,干燥,用时捣碎。每100kg鳖甲,用醋20kg。咸,微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癓瘕,久疟疟母。煎服,9~24g,捣碎,先煎。

《中药学》:为鳖科动物鳖 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主产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全年均可捕捉,杀死后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硬皮能剥落时取出,除去残肉,晒干,以砂炒后醋淬用。甘、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用于肝肾阴虚,癥瘕积聚。煎服,9-24克。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并可去其腥气,易于粉碎,方便制剂。

龟甲与鳖甲,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同治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以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但龟甲长于滋肾,鳖甲长于退虚热。此外,龟甲兼有健骨、补血、养心等功效,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鳖甲兼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癥瘕积聚。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平。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癥。主治心腹癥瘕,劳疟疟母,肝脾肿大。10-30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当归鳖甲,是活血化瘀。

2.尤其它主用的是鳖甲,攻坚祛瘀。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鳖甲:血实 半虚。

 

17.侧柏叶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治吐血,衄血,利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风寒,去湿痹,止饥。四时各依方面采,阴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枝梢和叶。多在夏、秋二季采收,阴干。本品多分枝,小枝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苦涩、微辛。侧柏叶:除去硬梗及杂质。侧柏炭:取净侧柏叶,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黄色,本品形如侧柏叶,表面黑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焦黄色。气香,味微苦涩。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 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煎服,6~12g。外用适量。

《中药学》: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嫩枝叶。全国各地均产。多在夏、秋季节采收,除去粗梗及杂质,阴干,生用或炒炭用。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血热出血证,肺热咳嗽,脱发,须发早白。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皇汉医学》:为收敛性止血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凉血,清热,止血。主治吐衄,血痢,崩中,咳嗽,风湿痹,皮肤疖疮,烫伤。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侧柏叶:半热 血实 水实。

 

18.柴胡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一名芸蒿,辛香可食。生洪農及宛朐。二月、八月採根,曝干。(得茯苓、桔梗、大黃、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入硝石三方寸匕,治伤寒寒热、头痛、心下烦满。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中国药典》: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北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微苦。辛、苦,微寒。 醋北柴胡:取北柴胡片,照醋炙法炒干,本品形如北柴胡片,表面淡棕黄色,微有醋香气,味微苦。南柴胡: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外表皮红棕色或黑褐色。有时可见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或有细毛状枯叶纤维。切面黄白色,平坦。具败油气。醋南柴胡:取南柴胡片,照醋炙法炒干,本品形如南柴胡片,微有醋香气。归肝、胆、肺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煎服,3~10g。

【注意】 大叶柴胡 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的干燥根茎, 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中药学》: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陕西等省;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本品还可以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煎服,3-9克,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皇汉医学》:主治胸协苦满,兼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药征》:主治胸协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清热疏气,推陈致新。

主治半表半里的寒热结气,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多用于凡心腹胃肠中结气或积食,或脑、心、肺、胆、肝及生殖器、血管等部因水、热、食、血之毒而发炎或凝聚等证。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黄芩与柴胡这两个药,全是苦寒药,解热去烦。这个柴胡这个药啊,在本经上说的很清楚,它就是主心腹肠胃间结气邪气。结气,就是结于胁下这个结,所以它治胸胁苦满,它从胸到心下就是胃到腹,胃肠中结气邪气,推陈致新,它的作用就是这个作用。所以柴胡配合黄芩,既能解热,又能够去胸胁满和痛。

2.柴胡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上只是说它味苦平,苦不大苦,平,不是象黄连那个苦法。微寒,它是一个寒性解热的药,苦味、寒性解热的药。那么它主治什么呢?《神农本草经》上说是主治心、腹、肠胃间结气、积聚,就是心到腹,肠胃之间的结气,或者是有积聚。结气,无形的东西才能结滞,那么有形的就是积聚,成痞块的东西,寒热邪气它也治,它能解热嘛。推陈致新。在《神农本草经》上就这么几句话。那么结气也好,积聚也好,都是在心腹这个空间,所以它治胸胁苦满,那么在仲景这个书上看是治胸胁苦满。那么根据《神农本草经》上的证侯分析呀,也是绝对有胸胁苦满。那么柴胡与黄芩为伍,黄芩治烦呀,那么这两味药都是解热,去烦。

3.它不是发汗药,这个一般注家呀就根据这句话,说柴胡啊升散,把柴胡也弄个发汗药,不是的,他就讲柴胡汤有这么种情形,如果下之后柴胡证不罢,可以与柴胡汤,没有问题的,但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发生冥眩状态,蒸蒸而振,然后发热汗出,但是病马上就好。

4.柴胡这味药它对于疏泄胸胁这个部位很有用,它不是升提,后世医家都说它是升提,它不是升提,它就起疏泄作用,尤其是瘀血证我们常常用小柴胡汤,尤其是大便干,后边不是有这么一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结于胸胁也就是热与津液结于上,它不往下行,吃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也能对微结证起作用。

5.柴胡大量用,柴胡这个药有些疏泄,也能通大便,所以《本经》上说是推陈致新啊,那么如果是上有些热结,它只是心下满,这都是上边,对于胸膈这个地方有所结滞,柴胡就都疏泄了。所以小柴胡汤对于胸胁苦满,它是通上焦,这块儿有所结滞,津液它不下,所以柴胡汤使津液可以下的去,大便也通。由这一段咱们也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它也有通大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治感冒日久不了了,这种情形咱们是能遇到的,就是不爱吃东西,自己量的体温还挺高,这个时候啊,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证,又有柴胡证,不能用汗法啊,下啊,不能用,所以这一段在临床上很重要。那遇到这种病,脑袋出汗,恶寒很轻了,微恶寒,手足冷,容易看成是阳虚啊,容易看成是这个,但是呢底下又有大便硬,大便燥结,所以你得全面看问题,这个病很不好措手的,那么它说可与小柴胡汤,实在不好了,得屎而解,这个得屎而解也是比较含蓄的话,就让你临证适应用药,也可以小柴胡汤加点儿大黄啊,或者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啊,或者用调胃承气汤啊,稍稍的用啊,得屎而解。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柴胡和黄芩同用,有很强的祛半表半里虚热的功能。《神农本草经》对柴胡是这样论述的:味苦,平,无毒,治心腹,去胃肠中结气,饮食积蓄,寒热,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都跟《神农本草经》的描述有密切的关联。比如寒热邪气,就是往来寒热,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反应;特别是推陈致新,小柴胡汤所治的,涉及到五个方面所有的器官,这个推陈致新,古人总结得非常有意思。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柴胡:半热 气实 里实。

 

19.赤石脂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黄疸、泄利、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名医别录》味甘、酸、辛,大毒。主,明目,益精,治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髓,好色,益智,不身,延年。生南、射,及太山之采无时。(大黃,畏芫花。)

《中国药典》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四水硅酸铝〔Al4(Si4O10)(OH)8 .4H2O〕。采挖后,除去杂石。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质软,易碎,断面有的具蜡样光泽。吸水性强。具黏土气,味淡,嚼之无沙粒感。赤石脂除去杂质,打碎或研细粉。煅赤石脂取赤石脂细粉,用醋调匀,搓条,切段,干燥,照明煅法煅至红透。用时捣碎甘、酸、涩,温。归大肠、胃经。涩肠,止血,生肌敛疮。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外治疮疡久溃不敛,湿疮脓水浸淫。9~12g,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Chishizhi

《皇汉医学》有收敛、止血、止泻作用

《药征》: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脓血。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温,涩。理血,固脱,止利。主治虚寒下利,便脓血而腹痛者。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赤石脂禹余粮,此二药固涩力量相当强,但真下有热不是虚脱时此药不可用,如痢疾等,滑脱不止可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古人认为寒往上乘的厉害疼的厉害,所以集中蜀椒乌头附子干姜大温药,这是温性群药,但是辛,怕散,所以搁赤石脂,赤石脂是收敛药,节制那几味药辛温怕散,所以古人的方子有一些妙的地方,用一种赤石脂收敛养心,不让他太散

2.他主要用赤石脂这一个药,是收敛,那么稍稍加点温药,干姜啊,所以非虚寒不能用,滑脱的这种便为血的这种痢疾。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所以这个方证,应该是以肠道功能虚衰为主要的一个里虚证。长期下利之后肠道机能,有这么一种滑脱不收,虚惫放弃的这么一种被动的表现。像习惯性的下利,而且下利不止,不能自收;再一个就是肠道松弛滑脱这一类的症情,常在这个方剂里面出现。离了赤石脂、禹余粮这两味药,这一类的下利治不了。

2.赤石脂性偏温,禹余粮是平性的药,这两个药都是固涩性的药物。

3.赤石脂是一味温性药,有涩肠、止血、敛湿、生肌的这种作用。但是这个药的温性,好多药典上说是性平,但是从它治的病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虚寒证,方剂当中仅仅干姜这一点点量,肯定不足以治疗这样的虚寒证。也有的资料上说它是个温性药,我就持这个观点,它应该是一个温性药。那么,这是一种矿物质,是多水高岭土当中的一种红色的,就跟粘土差不多的一种东西。

4.粳米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作用有点像白虎汤当中的那个粳米,跟那个作用比较相似,特别像这个方剂当中的赤石脂这味药,它有使其吸附在胃肠粘膜上。但是还不完全,它对那些病变,胃肠粘膜发生的那些病变,它既有保护作用,也有治疗作用,应该这么理解。那么这个粳米当中的黏性肯定可以辅助,因为它本身就能保护胃黏膜嘛。它跟赤石脂合在一块,你可以想象到,这好像就是什么啊?就像那个你刷涂料的时候,像咱们刷涂料,涂料里边的颜色实际上是涂料里边的添加物,那么我们可以把粳米的黏性想像是涂料,赤石脂等那些药物就相当于添加物,添加在里边。它粘附在胃肠粘膜上,既起到保护作用,又起到治疗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赤石脂:水实 里寒 里虚。

 

20.赤小豆

《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名医别录》:味甘,酸,平,温,无毒。主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滿。主治小便数,去烦热。

《中国药典》:本品为豆科植物 赤小豆 Vigna umbellata Ohwi et Ohashi 或赤豆 Vigna angularis Ohwi et Ohashi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气微,味微甘。赤豆: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煎服,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皇汉医学》:赤小豆除其滋养性外,有消炎,利尿,缓下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下水利湿药。下水消肿,利小便,排脓血。适用于体表黄肿,痈肿,脓血,痔疮下血。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赤小豆也祛湿,在瓜蒂散中与苦寒药搁在一起,它(赤小豆)也有养正的作用。

2.赤小豆祛湿。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赤小豆这个药,也是排痈脓的药物,这个药很好,所以我们在治泌尿系感染,有病人如果溃疡稍微厉害一点儿的,加点赤小豆,就好使,同时也去湿热。能够在这个地方排痈脓,在旁处也可以排痈脓啊,不要就限定在眼睛箕角,眼睛箕角的痈脓它能治,旁处的痈脓就不能治了。所以读书不要局限,这两药(赤小豆当归散)所起的作用,哪儿有痈脓用它都可以的。只是症候得对头,不对头不行。只是有痈脓的事实,没有其它的症候合乎赤小豆当归散是没有用的。

2.赤小豆也祛湿,在瓜蒂散中与苦寒药搁在一起,它(赤小豆)也有养正的作用。

3.赤小豆祛湿热。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赤小豆也是一个寒性的祛水药,但是赤小豆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所以说与瓜蒂合用,既能增强袪水的力量,又能缓解因为瓜蒂的这种强烈地催吐的作用对人体的一些损伤。

2.赤小豆是一味平性的药,就是说它寒热属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它有祛湿、下水、和血、排脓、消肿、解毒和退黄的这种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赤小豆:水实 血实 里虚。

 

21.陈皮

《神农本草经》:辛温。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口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

《名医别录》:无毒。主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淋,利小便,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久服轻身长年。生南山,生江南。十月采。

《中国药典》: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阴干。苦、辛,温。归肺、脾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煎服3~9g。

《中药学》: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主产新会者称新会皮、广陈皮。切丝,生用。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嗽,胸痹。煎服,3-9克。

《皇汉医学》:主治呃逆,兼治胸痹停痰。镇咳、镇呕、镇痉、健胃,兼有利尿及解鱼蟹毒。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宽中下气,除满增饮食,止咳逆。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旋覆代赭往下性的力量相当大,此方治胃疾之嗳气与陈皮之嗳气不同(橘枳姜汤,也治嗳气),后者之嗳气是,觉得闷打嗝后舒服,希望打嗝才好,为橘皮证,茯苓饮也有此证侯,一般胃不好,食欲不振,有逆气,但打嗝较舒服,主要以痞闷为主,用茯苓饮就好,健胃行气利水,而旋覆代赭石不是的,它是苦于打嗝,嗳气不除嘛,难受,故此方有治噎膈的机会,就是胃食道发炎,癌证等打嗝相当凶,用此方好。另胃泛酸,胃痛、打嗝、大便干,此方好使,如果酸太多,可加乌贼骨,注意大便稀不行,用茯苓饮比较好,这些都是常用的方,苦于嗳气所以说“嗳气不除”。

2.小柴胡汤亦治黄疸,加橘皮治干咳或哕逆,加石膏治腮腺炎及淋巴腺炎,用之屡验。

3.橘皮是一个消食的药。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橘枳姜汤方也就是橘皮枳实生姜三味药,你们看看这药用得相当重的。后世把这个橘皮也说错了,橘皮也就是燥湿的,二陈汤祛水的,再者说破气,一般运用都不这么重,我可常用,一两八钱我常用。你看这个橘皮用多少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一斤,就十六两,古人一两合现在三钱,一斤十六两不四十八钱吗?就是四两八,四两八是两付药,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两付药是四两八,一付药是二两四,也够重的,现在你开橘皮二两四已经很重的,可是不这样不足以下气、去气塞,不足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对于我们用橘皮,古人说你看书就明白了,不是就用二三钱就不能多用了,再用就破气了,哪是那个事。枳实是佐橘皮以行气、消胀满,就是胸中气塞。

2.我们治梅核气这类的咽喉不利,常常大量用橘皮也起作用,我们常用的是不是半夏厚朴汤吗?半夏厚朴汤合用橘枳姜汤也挺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噎塞习习如痒“,咽喉老是不利落,习习还干,还老感觉发痒。“喉中涩燥唾沫“喉中感觉干,后世方剂,一看到喉中干,橘皮生姜就不能用了,其实这个方子健胃,橘皮生姜都能健胃促进食欲,如果胃不好也有用橘枳姜汤的机会,要是加上人参茯苓就不是茯苓饮吗?茯苓饮就治胃。

3.橘皮治一般的不能吃东西,有胃病,甚至打嗝、嗳气,可以把橘皮加量。我们后头,到呕吐哕那一章里关于橘皮应用说的非常清楚,橘皮的量有时候用的很重很重。所以(茯苓饮)橘皮二两半,我们一般根据他这个吐水,吐完不爱吃东西,感觉疼闷胀饱,用这个分量也行的。如果真的胀满厉害,发闭塞,再打嗝、嗳气等,这个橘皮可加量。

4.干呕,或者是哕,哕者就是干呕的频繁,连连不断。以至于手足厥,这个气往上逆啊,也阻碍这个,这个气机受阻也影响手足厥冷,这胃气不行了啊,也影响手足厥冷。因为这个时候呢,所以不搁半夏,搁橘皮行气,这个气啊,一畅,这个厥逆也就好了,哕也就好了。所以橘皮这个药啊,也是一个下气的药,要不它治咳嗽呢,同时呢它健胃进食,食欲不振,加橘皮就好使了。咱们现在这个陈皮了,橘皮了,古人都叫橘皮,配合生姜。所以生姜这个药啊,不但它能够治呕,治那个逆气,它降逆,健胃降逆,它去饮去水。橘皮它是行气也下气,行气也降逆,所以这两个药配合来,它偏于行气,偏于下气,所以干呕哕,影响到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这个很好使,真要是由于气逆而使手足厥逆者,这个药吃了就好。

5.这个厉害,这个你看这个橘皮用多少啊?用二斤啊,这搁现在这份量可大了,那么就是三付药的量也相当重了。这个“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这个哕逆是相当重,这个在《三因方》上他说的,他说这个哕逆啊,连连致可惊人,不断就是干呕啊,不断,那个惊人的很,所以他搁个哕逆者,所以哕逆者,就是频繁不去,那么这橘皮得大量使用,所以橘皮对这个哕逆,看起来是有相当疗效的一个药。

6.这个橘皮它有健胃作用,所以咱们这个胃不好,食欲不振,这个橘皮较为好。同时这个哕古人都认为是虚啊,那么胃虚,它可以用二斤橘皮,可见橘皮没害处,可是后世可不是这样。后世认为橘皮破气,都不大量用,真正遇到这个,你看咱们常常遇到心下逆满,打嗝啊,但是不是旋覆代赭石汤证,大概都是橘皮汤证。那么这个橘皮的作用,我用橘皮都多用,你要用个三钱五钱不起作用,所以我常用一两,也就是 30 克,有的人看的就奇怪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你要这样用啊,病人马上他就舒服。这个它不是破气,哪是破气啊,这个胃虚哕逆,不食,你还破气?破气还行啊,它不是破气。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陈皮:气实 水实 里虚。

 

22.川芎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生川谷。

《名医别录》:无毒。主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一名胡穷,一名香果。其叶名蘼芜。生武功、斜谷、西岭。 三月、四月采根,曝干。(白芷为之使,恶黄连。)

《中国药典》: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为不规则厚片,外表皮灰褐色或褐色,有皱缩纹。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具有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散生黄棕色油点。质坚实。气浓香,味苦、辛,微甜。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煎服,3~10g。

《中药学》: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以四川产者质优。系人工栽培。5月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用时切片生用或酒炙。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血瘀气滞痛证,头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散温通,能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治风湿痹痛,常配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等药同用。煎服,3-9克。

《皇汉医学》:为温性强壮药,有去贫血性瘀血之特能。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温性强壮活血补血药。主治胸腹寒痛,寒痹筋挛,月经不调,经闭,头痛眩晕,产后腹痛,痈疽疮疡。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当归和川芎都性温,它是个温性的强壮祛瘀药。

2.当归川芎是不是一样呢,也不一样,如果这个强壮,病痛,那么当归比川芎强;如果祛瘀散邪,这个川芎辛温啊,这个川芎胜于当归,也有点不同。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川芎治血虚。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川芎:血虚 血实 气实。

 

23.葱白

《神农本草经》:辛温。主明目、补中不足。其茎,可作汤,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名医别录》:平。主治寒伤,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葱Allium fistulosum L.以鳞茎或全草入药。全草四季可采,洗净鲜用;葱白(鳞茎)用时需剥去外膜,去须根及叶。辛,温。发汗解表,通阳,利尿。用于感冒头痛,鼻塞;外用治小便不利,痈疖肿毒。0.3~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脐部或患处。

《中药学》: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葱Allium fistulosum L.近根部的鳞茎。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随时可采。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去外膜,鲜用。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用于风寒感冒,阴盛格阳。此外,葱白外敷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治疮痈肿毒,兼有解毒散结之功。煎服,3-9克。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为温性兴奋药,兼杀虫杀菌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温中发汗解表。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葱白是个发汗药,温性发汗药。

2.葱白是个发汗药,辛温发汗。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这个葱白要跟麻黄和桂枝比的话,要平和得多。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葱白:表实 水实。

 

24.大豆黄卷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湿痹筋挛膝痛。

《名医别录》:五藏(一作‘五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毒(一作‘止痛’)。去黑皯,润泽皮毛。

《食疗本草》:破妇人恶血。

《本草纲目》: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

《中华本草》:别名:大豆卷、大豆蘖、黄卷、卷蘖、黄卷皮、豆蘖、豆黄卷、菽蘖。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秋季采收,脱壳后放阴凉干燥处,备用。原形态大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全国各地广泛栽培。种子椭圆形或肾形,稍扁,长0.7-1.4cm,宽5-8mm;表面灰黄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横向皱纹,一侧有长圆形种脐,长2-3mm。种皮常裂开、破碎或脱落。子叶黄色,肥厚,胚根细长,伸出种皮之外,弯曲,长0.5-1cm;质脆易断。也有少数未发芽的种子,种皮完整。气无,昧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大豆黄卷:取黑大豆洗净,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竹箩内,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发芽;至芽长1cm时,取出摊在内,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防止脱壳),再行晒干即成。制大豆黄卷:取大豆黄卷置锅内,加入用淡竹叶、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至药汁吸尽后,取出晒干(每大豆黄卷100斤,用淡竹叶20两,灯芯草10两)。甘,平。归肝、胃经。清热透表,除湿利气。用于湿温初起,暑湿发热,食滞脘痞,湿痹,筋挛,骨节烦疼,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内服:煎汤,6-15g;或捣汁;或入散剂。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祛湿利关节。用于暑温,湿温,暑湿等湿温初起,湿热不化,发热汗少,胸痞等症。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大豆黄卷:水实 表实。

 

25.大黄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大黄 (将军)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中国药典》: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髄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中药学》: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为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治疗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痛,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煎服5-15克,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为冷性泻下药,主通利结毒也,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兼治发黄、瘀血、肿脓。

《药征》: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上历观此诸方。张仲景氏用大黄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焉。合浓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攻下阳明里实热,破积滞,行瘀血,荡涤胃肠,推陈致新。主证阳明里实热谵语发狂,痢疾便秘,癥瘕积聚,时行热疫,食积痞满,痈肿疮毒,吐衄,瘀停经闭,阳黄,热淋,烫火伤等。用量用法:入煎剂5-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大黄与芒硝合用,根据药物配伍的关系呀,这个大黄能加强肠子的蠕动,肠子蠕动就使着大便往下走。这个芒硝能稀薄大便,尽是干便,怎么蠕动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咸能软坚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么加上大黄这个蠕动就了不得了,大黄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话,说是大黄没有芒硝,就像快刀不开刃一样,它这个攻破的力量还是差的,所以搁一起呢泻下比较重。

2.这个大黄呢也不能说不去热,但是解热的力量照芒硝差得多。

3.这个大黄、芒硝这个药啊,只能够攻下、祛热,它配上什么它起什么作用,你象前面那个讲瘀血,它配桃核、水蛭、虻虫、丹皮这类药物,它就下血,它配上黄连、黄芩这类药物,它就下热、解烦,它配上祛水的药就下水,那么这个呢,它既下湿祛热又下水

4.大黄配苦寒药可下热,所以叫泻心,心就是火,就是去火,下火的意思。

5.有人说生大黄泻下不厉害,就看怎么用大黄,有时泻心汤比承气汤还凶,这都是不看药量及用法,少放大黄,则泻不会重,相等分量生大黄当然比熟大黄厉害。且煎生大黄比渍生大黄更有力,有效成分提出多故有力。渍是泡一下即可,我常用,我们用它不用绞去滓,就拿此方用开水泡一下就可以,少用点时间,把大黄取出,下次再用,这个不大泻,非要这样用,否则泻下重。如柯韵伯等认为此药下的了不得,心下痞按之濡,怎么能吃生大黄?其实不大泻。

6.这个在风湿、类风湿都有用的机会,以至于骨刺类的病,即骨质增生,脊椎,颈椎等,但如果是偏侧痛,尤其骨质增生的有压迫神经,不是整个疼,哪一方着重,哪一方就疼的厉害,这时要加大黄,后来要学的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一侧痛。古人通过临床所下的结论,每每都有效。大概骨质增生这类病,都是一侧痛的多,加大黄不要太多,一般六克即可,最多加十克。这个很好使。骨刺我也治多了。

7.大黄这个药啊,重用它通大便,少用它就走前阴,它不泻。

8.一般的痢疾也有里急后重,我们用白头翁汤就行,有里急后重可以加大黄。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大黄不仅利大便也利小便,所以吃大黄的尿特别黄,因他有利小便的作用。

2.这人面仍然还有“热色如醉“,这是胃里面有点热。“胃热上冲熏其面“的一种关系,这时稍加大黄就可以了。

3.如果热的比较重,撒尿也疼的比较剧烈,可以稍加大黄,大黄不要多加。大黄这个药有几种用途,大黄不是通大便嘛,通大便,也能使其它脏腑的炎症也撤消,远离脏腑的炎症也可以撤消,这是一。二要小量用它,他就走前阴,所以吃了大黄,小便特别黄,说明走前阴,他通利二阴,你要小量用,大便不泻,他就走前阴了。所以大黄不过 3 克,一般用 1 克,2 克,顶多 3 克,不要过一钱。 这很好使,是最常用的药。

4.这个大黄是下实热的,也去黄。如果里不实不能用大黄。

5.咱们一般用这方子(泻心汤)啊,有两种用法,不是让它泻的,下大热,这个大黄啊不要搁里头煮。这我常用啊,现在可以这么用,就是拿水冲一冲,冲一会啊用这个水来煎药,这个不大泻,这是高血压啊这个法子也是常用的。只是上边有热,上焦有热。上焦有热表现的症状是什么呢?颜面潮红啊,脸红,唇红,那么心烦,心悸,这个黄连黄芩证候,用这个方子就好使。大黄下热,这热真盛,可以搁里头一起煮,这是大黄黄连黄芩。这个大黄它这个量很重了,你们看看,他说顿服啊,顿服,古人一两,就是现在三钱。这个大黄二两,这就多了,就是现在的六钱了。六钱三六一十八啊,十八克啊。我们用啊不要用这么重,这个大黄我们一般用,顶多也不能超过十克, 要是为这治这血证,一般用六克就行了,这个六克呢,黄连黄芩各三克就行了,我们黄芩多搁点也没关系,是吧。黄芩跟这个大黄一样二、三两,黄连用这个药啊现在少啊,可以搁三克,全好使。尤其是小儿他没有虚寒证,小儿的鼻衄啊,吐血,这个方子最好使了,我常用,这方子最常用不过了。所以他提出个心气不足,这个不是,这个很重要。心烦,心悸,心烦悸,这是上焦有热,那么这一种的吐血啊,衄血啊,用泻心汤都好使。

6.如果里急后重得厉害,里急后重就是蹲肚,就是自下,这类的呀大概都要搁点大黄,书上没有,这是根据临床实践上那么体会。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大黄这味药,主药功能就是祛实,而且祛实挺有意思,跟什么药配到一块祛什么样的实。跟细辛附子配伍到一块可以祛寒实,尽管是一个寒性药,要跟温性药配伍的话,可以祛寒,在经方里面主要祛里实热。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大黄:里实 里热 血实 水实。

 

26.大戟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有小毒。主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反甘草)

《中国药典》:别名大戟、龙虎草、天平一枝香、膨胀草、将军草、震天雷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晒干。本品呈不整齐的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1.5~4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横向皮孔及支根痕。顶端略膨大,有多数茎基及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苦,寒;有毒。归经归肺、脾、肾经。主治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用法用量1.5~3g。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中药学》:为大戟科植物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四川、江西、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挖,洗净,晒干。苦,寒;有毒。归肺、脾、肾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煎服,1.5-3克;入丸散,每次1克。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附药:红芽大戟,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 的干燥块茎。功用与京大戟略同。但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红芽大戟消肿散结力胜。

《药征》: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烦。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强有力利水清热。

0.5-6克。主治里实热的胸腹水,腹满急痛,癥瘕,积聚,皮肤疼痛。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大戟,是下水的毒药,所以用量都特别的轻,泻下相当的重。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大戟,它的攻破力量更大一些,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大戟:水实 里实 气实。

 

27.大麦

《名医别录》: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蜜为之使。

《中华本草》: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颖果。采收和储藏:4-5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越年生草本。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cm。叶鞘松驰抱茎;两侧有较大的叶耳;叶舌膜质,长1-2mm;叶片扁平,长9-20cm,宽6-20mm。穗状花序长3-8cm(芒除外),径约1.5cm小穗稠密,每节着生3枚发育的小穗,小穗通常无柄,长1-1.5cm(除芒外);颖线状披针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无毛,有5脉,顶端延伸成芳,芒长8-15cm,边棱具细刺,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腹面有纵沟或内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时与外稃粘着,不易分离,但某些栽培品种容易分离。花期3-4月,果期4-5月。我国各地普遍栽培。甘,凉。归脾,肾经。健脾和胃,宽肠,利水。用于腹胀,食滞泄泻,小便不利。煎汤,30-60g;或研末,外用:炒研调敷或煎水洗。大麦含尿囊素,以0.4-4%溶液局部应用,能促进化脓性创伤及顽固性溃疡愈合。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微寒。和胃宽肠,益气生津,止渴,利水。主治腹胀,食滞泄泻,消渴,水胀。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你看咱们这个枳实芍药散,它拿大麦粥,在把这个排脓汤里头搁鸡蛋黄,都是鼓正气,古人就是这样,这个证虚啊不足以排脓,他用一种强壮亢奋药辅佐其它的药物,使它达到排脓的目的,是这样的。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大麦:里虚 气实 水实。

 

28.大枣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中国药典》:本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Bunge)Reh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其根、树皮亦入药,随时可采。本品呈椭圆形或球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香,味甜。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破开或去核。甘,温。归脾、胃经。主治果(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根: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煎服,6~15g。

《中药学》:为鼠李科植物枣 Ziziphus jujuba Ma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甘,温。归脾、胃,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证,脏躁,失眠证,本品与部分药性峻烈或有毒的药物同用,有保护胃气,缓和其毒烈药性之效,如十枣汤。劈破煎服,6-15克。

《皇汉医学》:主治挛引强急,兼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大枣之主治挛引强急者虽同于芍药,但芍药适应于肌肉拘挛而为凝结充实之触觉,而大枣则适应于肌肉知觉过敏且牵引痛甚,故大枣兼有利水作用也。此所以有水毒而禁忌芍药时而反适用大枣也,即于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之驱水剂亦用之也。

《药征》:主治挛引强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安中健胃,生津血,益气,缓急迫。主治在太阴,而扶正驱邪,应用于各经证,且配伍泻下药能保护胃气。常用于治疗发热,心动悸,脏躁,水肿,呕逆,奔豚。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哪,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

2.大枣这个药也去水呀,你看十枣汤他不搁甘草,搁甘草不行,这个甘药里头唯独大枣利水,一般甘药都不利小便,所以这甘草不行。

3.这大枣也治肚子疼,也治挛痛。

4.大枣这个药,古人方子中用猛峻的药都用甘药调和,都用甜药,甜能补脾呀,就是安胃,你不顾正不行啊,胃不都给治坏了吗,所以胃不能给治坏,他为什么不要甘草而用大枣啊,大枣这个药,甜药之中能利小便,能去水,既能顾正而制这个毒药,同时也能去水,可是这个枣得多用,药只是用几分(按现在说),就搁上十个肥大枣,药如果多用大枣也得多用,所以这个方子我常用,他不但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真正的实证的腹水也可以用,但不要这么用,我用这个大枣最少用半斤,有时我用一斤,这大枣先煮他,煮得没魂似的,把皮和核挑出来不要,只是汤和枣肉都在里头,我用汤剂不用这个粉剂,这几个药芫花、甘遂、大戟,我都用二钱到三钱,用的好象挺重的,其实没多大关系,你要这么大量的枣,把这么几味药搁到枣汤里煮,要大沙锅,要一斤得用大沙锅,搁里头煮,煮一个差不多,把药捞出来,就喝这个枣汤,吃枣肉,让他少吃,一下子吃多少?那得泻的不得了,一会吃一点,稍稍的下了,那就暂停,我这么治好很多人,尤其胸水,相当保险,你们可以这么用,心里没底搁二钱也行啊,不过这枣必须得搁,没枣可不行,我就根据这个来用这个汤剂的,在胸水、腹水我都用

5.大枣是安中的药,也治肚子疼。

6.黄芩汤所以治腹痛,他有芍药大枣的关系。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方子(桂枝芍药知母汤),它仍然是桂枝汤的底,它以桂枝汤去大枣,大枣有点壅满,这个它往上冲。这种甘药不要用太多,他把大枣去了。

2.皂荚丸以枣膏和之,这大枣这个药啊也去水,十枣汤也拿大枣配,同时呢它能制药的猛烈,能够缓其峻烈,所以古人配伍这个药相当好。所以既炼蜜为丸,为什么用枣膏来和之呢,主要的原因是就在这,这个枣啊、甘草这类药物都能起这种作用,但我们去痰去水,甘草不行。甘草它不利于去水。所以甘草大量用,这人还能浮肿呢,小便少。想去水,不要用甘草,用大枣,都是甜药,甜药都能够安中啊,所以这个配伍的法子是挺好的,也不至于有什么大毛病。

3.这个大枣就治葶苈的峻。

4.我就因为这个,我把这个大枣加大量,大枣我用过一斤,就咱们市斤,其码也要用半斤,我也不是搁药末子,我把几味药呀也都搁二三钱重,三钱也搁过,二钱也搁过,都行。大枣多,要拿大锅,沙锅了。一斤大枣也这么吃,搁大沙锅,小沙锅搁不下,要那个枣不要有虫子的,好好挑挑,要把枣煮到什么份上呢,煮烂熟,枣核枣皮都不要了,就留汤,这个汤很多了,连枣肉都搁里面,然后把药下里头,煎这么一会,把这个药捞出来也不要了,就这么的拿枣汤子当饮,一会儿少吃点,一会儿少吃点,一下了就不要吃了。这个非常好,肝炎腹水我也这么用,太顽固的,一般药不行了我这么用,这个病人没伤,吃来吃去,他这个肚皮发皱纹了,一发皱纹就要好了。很好,尤其胸水最好使,他不是治悬饮吗,这饮在上头,尤其胸水十分有效,这我用了多少次了,所以本来是个毒药,因为他大量用枣没问题的。像现在我们用 6 克,一个药搁 6 克,问题不大的,先把大枣弄好了,把它搁里头,煎一会把药捞出去扔了,我治几个都挺好。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甘草和大枣,就是辅助剂,辅助桂枝和生姜安中养液,改善肠胃的吸收功能。它们改善的方面又补充了桂枝和生姜的不足,而且这两个是典型的甜药,都有缓急的作用。

2.这个大枣挺有意思,在经方里边,大枣一般是用十二枚,合方的根据合方的情况进行调整。有出入的这个方剂是一个,大概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一个,当归四逆汤的大枣是二十五个,但是实际上我们在临床应用当中,十五枚大枣和十二枚大枣,严格地说没有质的区别。另外大枣还有个头大小的问题,要是普遍的都小一点,实际上那三枚枣的量也就出来了。这儿,我的理解和其他的方子用十二枚大枣的,可能不是一家的方子,这是有可能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3.茯苓大枣,这两味药的作用,在治疗停饮证的同时还有治疗因为水证而造成悸动的作用,这是大枣和茯苓共同都有的作用。其中尤其是大枣,特别是在这个方剂(苓桂枣甘汤)里边,应该说大枣是治疗“脐下悸”的一个专门的药。因为这个方剂跟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一比较,你就会发现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别。而且,这个“脐下悸”是这个方剂的最大特点。所以大枣在这方面有它独到的一个作用。机理是什么,恐怕不是我们现在能够解释得了的,但是这个方剂治疗这个病那是效如桴鼓。别看这个方剂里边没有一味很特殊的药,而且专门用来治疗他这个特征症状的药恰恰是一种食物,是大枣,量也不少特别得大。

4.十枣汤中的大枣即能补里虚、又能缓解这个药的毒性,同时大枣本身也能下水。

5.大枣在黄芩汤当中,有安中去饮的作用,同时对于腹痛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大枣:里虚 血虚 水实。

 

29.代赭石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墮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兒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一名血师。生齐国,赤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采无时。(畏天雄。)

《中国药典》:别名:代赭石、钉头赭石、红石头。本品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采挖后,除去杂石。性状本品为鲕(ér)状、豆状、肾状集合体,多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暗棕红色或灰黑色,条痕樱红色或红棕色,有的有金属光泽。一面多有圆形的突起,习称“钉头”;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体重,质硬,砸碎后断面显层叠状。气微,味淡。赭石:除去杂质,砸碎。煅赭石:取净赭石,砸碎,照煅淬法煅至红透,醋淬,碾成粗粉。每100kg赭石,用醋30kg。苦,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降逆,止血。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内服,9~30g,先煎。

《中药学》:为三方晶系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Haematitum的矿石。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开采后,除去杂石泥土,打碎生用或醋淬研粉用。苦,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呕吐,呃逆,噫气等证,气逆喘息,血热吐衄,崩漏。煎服,10-30克;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克。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代赭石与磁石均为铁矿石类重镇之品,均能平肝潜阳、降逆平喘,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及气逆喘息之证。然代赭石主入肝经,偏重于平肝潜阳、凉血止血,善降肺胃之逆气而止呕、止呃、止噫;磁石主入肾经,偏重于益肾阴而镇浮阳、纳气平喘、镇惊安神。

《皇汉医学》:收敛、止血、补血。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降逆和胃收摄药。主治胃气上逆,下利,白带。

《胡老伤寒论讲座》

1.代赭石是收敛性健胃药,此药在治本病不要重用,多用反伤胃,后世说是镇重使逆气不往上来,其实是收敛性的健胃药,有点补益的性质,此药重用,对胃不好,所以用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半夏,就是健胃降逆,用旋覆下气去结气,代赭有点健胃镇逆作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代赭石咱们都知道,收敛降胃了,这也是安中养液的法子,他得收敛,不收敛他津液丧失太多了,仍然用大量百合治他的本病,就是养阴去热了。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代赭石按中医的理论认为可以补血。所以这个方剂所治疗的就是在里虚寒证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痉挛的情况,这就佐证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打嗝是膈肌痉挛、胃痉挛这类的情况,能跟经方的治疗接轨,这个地方是能吻合起来的,参考意义比较大了。但是现代研究旋复花利尿的效果不明显,当然在经方里很少看到用旋复花来利尿的,我觉得中医对它利尿的功能或许是总结的名不副实。代赭石是平性的,寒热倾向不明显,它有镇逆、凉血、止血的作用,有的说它可以治疗血虚,现代医学研究它能够收敛胃肠壁,能够保护胃粘膜,促进血细胞的新生。但是我觉得现代研究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胡老明确说了这个药用的量不能太大了,大了反倒是对胃不好。那么要如果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它能保护胃粘膜的功能,又能促进细胞生长,用的量大了那不挺好嘛!但实际真用得多了还不行。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代赭石:气实 里虚 血虚。

 

30.淡豆豉

《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冷疼。

《中国药典》: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苦、辛,凉。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煎服6~12g。

《中药学》: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全国各地均产。晒干,生用。苦、辛、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宜宣发郁热。用于外感表证,热病烦闷。煎服6-12克。

《汉皇医学》:为消炎解热性之解毒药,有作用于脑及心脏之特能。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解热,去烦满,护胃和中。主食毒郁结,烦满,懊恼。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豆豉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大豆做的东西了,那个东西不能使着人吐啊,根本也不使着人吐啊。这个瓜蒂散涌吐的作用也不在豆豉。这个就是不经临床,这个临床试验,谁吃栀子豉汤吐啊,没有一个,哪有这个事呀。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豉是解烦解热。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淡豆豉是寒性的、去热解烦的药,同时也有一点补益作用,而且有开解胸咽部的郁结这种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淡豆豉:半热。

 

31.当归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名医别录》:味辛,大温,无毒。主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痓,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生陇西。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恶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中国药典》: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或具数个明显突出的根茎痕,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和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cm,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和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当归: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橢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外表皮浅棕色至棕褐色。切面浅棕黄色或黄白色,平坦,有裂隙,中间有浅棕色的形成层环,并有多数棕色的油点,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酒当归:取净当归片,照酒炙法炒干,本品形如当归片。切面深黄色或浅棕黄色,略有焦斑。香气浓郁,并略有酒香气。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煎服,6~12g。

《中药学》: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根。主产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岷县(秦州),产量多,质量好。其次,陕西、四川、云南、湖北等省也有栽培。秋末采挖,除尽芦头、须根,待水分稍行蒸发后按大小粗细分别捆成小把,用微火缓缓熏干或用硫黄烟熏,防蛀防霉切片生用,或经酒拌、酒炒用。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血虚肠燥便秘。煎服,5-15克。

《皇汉医学》:作用与川芎大概无异,然强壮作用则盛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温。温性补血、活血、润燥滑肠药。主治虚寒胃腹疼痛,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癥瘕,积聚,痿痹,痈疽疮疡,跌扑损伤,虚寒性便秘。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当归补血。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所以这个当归呀、川芎呀、生地啊都是祛瘀药,不过它是强壮性的。你看当归吧,当归它是一个苦温,它温性,它不利于热性病,你看这个病不能搁当归,他虚热,那么虚寒呢,当归就好了,所以呢肚子疼那种瘀血证都用当归,他不用生地。

2.阿胶、当归滋补阴血。

3.在临床上遇到病人,他要是虚,有瘀血证,你用攻破不行啊,你就得用强壮的去瘀药,有热,用生地这一类的,有寒用当归川芎这一类的,都是去瘀啊。

4.当归和川芎都性温,它是个温性的强壮祛瘀药。

5.当归、川芎是不是一样呢,也不一样,如果这个强壮,通便,那么当归比川芎强;如果祛瘀散邪,这个川芎辛温啊,这个川芎胜于当归,也有点不同。

6.妇人在妊娠的时候血虚,你要更加小心,当归补虚润燥,血虚它容易动热,所以他搁当归,它也是一个补血润燥的这么一个法子。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当归是温性的补血药物,可以改善血液虚损。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当归:血虚 血实 表虚。

 

32.冬瓜子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

《名医别录》毒。主除烦满不乐,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令悦泽。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肠胃脾壅要。一名白瓜子。生嵩高。冬瓜仁也,八月之。

《中华本草:别名白瓜子、瓜子、瓜瓣、冬瓜仁、瓜犀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nincasa hispida(Thunb.) Cogn.采收和储藏:食用冬瓜时;收集成熟种子;洗净;晒干种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1-1.5cm,宽0.5-1cm厚约0.2cm。表面黄白色,略粗糙,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外缘各有1环纹(双边冬瓜子)。一端稍尖,有2个小突起,较大的突起上有珠孔,较小的为种脐,另一端圆钝。种皮稍硬而脆,剥去种皮,可见子叶2枚,白色,肥厚,胚根短小。体轻,富油性。气无,味微甜。以颗粒饱满、色白者为佳。拣净杂质,用时捣碎。或用文火微炒至黄白色。味甘;性微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用于痰热咳嗽肺痈肠痈白浊带下脚气水肿淋证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服。外用:适量,研膏涂敷

《中药学》: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 Cogn.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均为栽培。夏末初秋果实成熟时采收。甘,凉。归脾、小肠经。清肺化痰,利湿排脓。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白浊等证。用量10-15克。

《皇汉医学》:为消炎性利尿药兼缓下药,而主治痈肿有特能焉。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建中益气,祛湿排脓。主治肠痈,肺痈,咳喘吐浊痰,皮肤暗斑。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瓜瓣现在就搁的冬瓜子,它也排脓。

2.可见大黄牡丹皮汤这药也排脓,它有这个冬瓜子,冬瓜子排脓。它说这个脓已成、脓未成啊,指是没有完全化脓,你比如说像上边这个薏苡附子败酱散那种情形,那万下不得了。那么有一些是已经是有脓了,但是没全化脓的时候,吃大黄牡丹皮汤还是无害的,可以的。

3.冬瓜子是最有作用于痈脓,这个疮痈,它能够消肿排脓。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冬瓜子:水实,里实。

 

33.冬葵子

《神农本草经》:甘寒。主治五藏六腑寒热羸瘦,破五淋,利小便。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乳难内闭。生少室。十二月采。黄芩为之使。

《中药大辞典》:别名葵子(《金匮要略》),葵菜子(《妇人良方》)。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被疏毛或几无毛。叶互生;掌状5~7浅裂,圆肾形或近圆形,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锯齿,掌状5~7脉,有长柄。花小,丛生于叶腋,淡红色,小苞片3,广线形;萼5裂,裂片广三角形;花冠5瓣,倒卵形,先端凹入;雄蕊多数,花丝合生;子房10~12室,每室有一个胚珠。果实扁圆形,由10~12心皮组成,果熟时各心皮彼此分离,且与中轴脱离,心皮无毛,淡棕色。分布全国各地。干燥种子呈圆形扁平之橘瓣状,或微呈肾形,细小,直径约1.5~2毫米,较薄的一边中央凹下,外表为棕黄色的包壳(果皮),具环形细皱纹.搓去皮壳后。种子呈棕褐色。质坚硬,破碎后微有香味。以颗粒饱满、坚老者为佳。甘,寒。归大小肠、膀胱经。利水,滑肠,下乳。治二便不通,淋病,水肿,妇女乳汁不行,乳房肿痛。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

《中药学》: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nerticllata L.的干燥种子。多为栽培。全国各地均有产。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生用或捣碎用。甘、涩,凉。归大肠、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下乳,润肠。用于淋证,乳汁不通、乳房胀痛,便秘。煎服3-9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寒。强壮利尿通淋。主治淋证或有虚热者。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葵子是利尿,但是个强壮性的利尿,它不伤人,所以大量用它,用一斤,稍稍搁点茯苓来利尿,它不能够伤津液,所以这个伤津液亡血液嘛,在这个妊娠这个阶段啊,你得爱惜这个血液津液啊,你不能让它大丧失,所以这个方子都好极了,大量用葵子和茯苓。它这个病也不是很了不起的那么急,虽然身上肿得是挺厉害,脑袋一动呢就晕眩,这病人是挺痛苦了,你就给她吃这个,用这个方子,用汤剂也未为不可的,但是丸药是最好,它不是马上啊,丸药就是求缓治的,这是散,不是丸药,用散。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冬葵子:水实。

 

34.独活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风寒所击,金创,止痛,奔豚,痫痉,女子疝瘕。久服轻身耐老。

《名医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药性论》: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

《医学启源》:能燥湿,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

《滇南本草》:表汗,治两胁、面寒疼痛。

《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目赤肤痒。

《本草正》: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现代实用中药》:发汗,利尿,消浮肿。

《中国药典》:别名:香独活、肉独活、川独活、资丘独活。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本品根略呈圆柱形,下部2~3分枝或更多,长10~30cm。根头部膨大,圆锥状,多横皱纹,直径1。5~3cm,顶端有茎、叶的残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有隆起的横长皮孔及稍突起的细根痕。质较硬,受潮则变软,断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形成层环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煎服,3~9g。

《中药学》: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炕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炕至全干。切片,生用。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湿,止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少阴头痛。此外,其祛风湿之功,亦治皮肤瘙痒,内服或外洗皆可。煎服,3-9克。外用,适量。

羌活与独活,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头痛。但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治头痛因于风寒者;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羌活为弱,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治头痛属少阴者。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相须为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解表祛风湿。主治风湿痹痛。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另外,麻黄、独活、黄芩,它是发表解热的法子,也有外表,也有表证,要不然也是不行的。

2.独活这个药发汗没多大力量,它是一个有点类似葛根的药,它是一种滋润性的,清凉性的这么一种发汗药,也发汗,但是发汗的作用不大。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独活:表实 水实 气实。

 

35.阿胶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恶大黃,得火良。)

《中国药典》:本品为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m L.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将驴皮浸泡去毛,切块洗净,分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可分别加入适量的黄酒、冰糖及豆油)至稠膏状,冷凝,切块,晾干,即得。本品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状。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气微,味微甘。 阿胶:捣成碎块。阿胶珠:取阿胶,烘软,切成1cm左右的丁,照烫法用蛤粉烫至成珠,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甘,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内服,3~9g。烊化兑服。

《中药学》:为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m L.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古时以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得名。以山东、浙江、江苏等地产量较多。以原胶块用,或将胶块打碎;用蛤粉炒或蒲黄炒成阿胶珠用。甘,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滋阴,润肺,止血。用于血虚诸证,出血证,肺阴虚燥咳,热病伤阴,心烦失眠,阴虚风动,手足瘛瘲。内服,5-15克,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皇汉医学》:阿胶之止血作用限于因血液之凝固性减弱与血管壁弛纵致血液之渗透亢进而出血者可知。又本药为一种黏滑药,其缓和包摄作用,缓解组织之紧缩,或包摄糜烂面等。其滋润性能医组织之枯燥,故由此等原因而发为疼痛、出血、排脓、尿量减少或频数、咳嗽等,亦为本药之主治。为黏滑性滋润性补血止血药,治因血液之凝固性减弱与血管壁驰纵致血液之渗透亢进而出血者。

《药征》:阿胶主治诸血证,故兼治心烦、不得眠者。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补血止血,生津清热。主治衄血,下血,咳血,吐血,月经不调,崩中,胎漏。6-15克。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阿胶这个药啊,他是个养血的,他止血嘛。那么由于热所伤,对于阴分他也好,所以有小便走血的时候,这个药也有可用的。

2.这个阿胶对这个赤痢非常好,同时加甘草,只要有里急后重加大黄没问题的,没有里急后得就加甘草阿胶,这个方子最常用了,一般的痢疾也有里急后重,我们用白头翁汤就行,有里急后重可以加大黄,如果现柴胡证,就用大柴胡加石膏。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阿胶这个药,他既止血同时也养阴。

2.你看咱们上面讲的柏叶汤,这孙思邈加阿胶,很有道理,他不加生地为什么,这个是温性药啊,柏叶干姜艾叶都是温性药,他是虚寒,虽然不到阴证,但是虚寒,可以搁阿胶,不能搁生地。

3.那么真正里急后重要加大黄好;要是血便呢,要加阿胶。咱们遇到的痢疾有的是,尤其这个一痢,就是一型痢疾,他下的东西就是血汤子,这种痢疾啊,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比较好的,这个大黄可以不加,真正的血便,他并没有里急后重,这个咱们说的这种就是病菌感染的痢疾,这样的有,这个痢疾不好治啊,他大便这东西就像熟米饭的米汤那个样子,红的,可是那里头其实全是血,这种痢疾也是热痢,用白头翁加上甘草、阿胶,比较好的,这个我也用过。

4.阿胶不但止血便,以其味甘与甘草协力亦缓中补虚也。本方为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故治白头翁汤证其人虚惫甚,下黏血便,或血便,或有其他出血证者。

5.本来这个下血数十日不止了,所以他这个虚啊就用强壮药,这个当归、川芎、芍药、阿胶、牡丹皮,仅仅用这么几中药,这几种药是强壮祛瘀,而且有止血的作用,它有阿胶嘛,但是也的确祛瘀,它这个药啊是生新祛瘀,无一不备,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你光祛瘀不生血,她这个人就虚的不得了啊,唇口干燥,血虚津液虚,五心烦热,所以我们调理这个妇人月经啊,用温经汤,温经这两人字非常有意思,这个胃喜温不喜寒,所以他以温经为主。

5.她这个血还是少啊,大黄甘遂汤不用其它的俊烈的祛瘀药物,他搁点阿胶这非常好,祛瘀之中讲育阴之道嘛,这个阿胶虽然是血分药,配合大黄也能祛瘀,但是它这个药主要还是有育阴的作用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生地黄和阿胶都是寒性的而且有补益性的血分药。生地有补血、活血、止血、生津解热的作用,由于血虚、津液少所造成的烦热、出血、瘀血一类的症状都能够治疗,但是必须得是虚热性质的,因为它是补益的、寒性的药物,这是它的前提条件。可是这个药用到了一斤,就是十六两,是现在的250克左右,用量非常大。阿胶有补血、止血、活血这类的作用。这两味药的药性从主要方面比较接近,从寒热属性上、对血液的作用上都比较接近,都是补益的。

2.阿胶是一味寒性的止血、补血的药物,并且它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也就是补虚的作用,但从经方对这个药物的应用来看,实际上阿胶止血和补虚的作用,应该大于补血的作用。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服阿胶,认为可以补血,但实际上,阿胶的补血作用在中药里面,起码在经方的应用里面,它的补血作用不是很大。凡是有阿胶的方剂,主要的作用就是止血补虚,这是比较主要的,真正补血的是当归、川芎、地黄这类的药。

3.那么芍药、阿胶、鸡子黄补血虚。阿胶同时有止血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阿胶:半热 血实 血虚。

 

36.矾石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炼耳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涅。生河西山谷。

《名医别录》:无毒。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岐伯云久服伤人骨。能使铁为铜。一名羽泽。生河西及陇西武都石门。采无时。(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药性论》:治鼠漏,瘰疬,疗鼻衄,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中国药典》:别名明矾、矾石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气微,味酸、微甘而极涩。白矾: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枯矾:取净白矾,照明煅法煅至松脆。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聤耳流脓;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枯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用于湿疹湿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鼻衄齿衄,鼻瘜肉。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0.6~1.5g。

《皇汉医学》:矾石为明矾之别名,有收敛、消炎、催吐、防腐等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酸寒。收涩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主治癫痫,黄疸,肝病,白带,阴蚀恶疮,疥廯,虫伤。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白矾这个药非常好。真正的霍乱拉得什么样呢?不是一般的屎,是看不到的。就是红水汤啊!那是没完没了,要不这人怎么渴呢?就这个白矾挺好。白矾这个东西它起一个,它这个东西是挺苦挺酸,可是有这个病的人喝下去呀。我那是没办法了,来我家里头,因为那时我病了,打算在家开一个小药铺算了,养老,打算那么样的。好,到那找不到房子。那时候我在北京认识一个姓马的大夫,他以前在这个华北医学院。他直接跟我说,您老把我带去吧,我在这也搞不出饭吃来。那时来北京考取的大夫,那时在家搞这个自己开业是不很好的,没人找。他直跟我说,那我说好吧。我就带回去了,带回去没等帮他往外介绍事呢,他在我家住这,恩,他就得了。他找我,我在楼道上住,他在楼底下。他就招呼我,他说不好,我说怎么呢?我霍乱了!那阵沈阳闹得最厉害。这就是一个一两点钟的时候,从外面买药也来不及了,那时候市面上还不很太平,我说怎么办呢?还不敢声张,一声张这一家人就坏了,就被隔离开了。我说得了,我就去厨房,我说有没有白矾,我家说有,我就弄了一大块呀,浓浓的我给他弄了一大碗,我说你喝吧。他就喝了,喝完了他就好了。你看这个东西,这个我亲身有体会,白矾这个药最好。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矾石,就是现在所说的明矾。把他弄弄水,洗脚,浸脚,这个治脚气。

2.他说治脚气冲心,矾石这个药啊,它祛湿有收敛作用。如果脚肿了,或者有点作用,但是要脚气冲心,我看治不了。

3. 矾石这个药,所以妇科常用为佐药,它虽然也去湿祛热,同时它也有去瘀的作用,你们看《本经》上有的,不过去瘀的力量不强。

4.这个矾石丸就是矾石、杏仁两味药,这个药还是一个祛湿去白带的一个办法了,杏仁咱们也讲过是一种祛水的药物,但是这个干血,这个是治标的办法,先去白带,矾石丸也只能去白带,那么这个干血呢,还得用其它的药来帮着治,就是那个大黄蛰虫丸什么的都可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矾石:水实。

 

37.防风

《神农本草经》:甘温,无毒。主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

《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名医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中国药典》: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有的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密集的环纹或残存的毛状叶基。切面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特异,味微甘。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煎服,5~10g。

《中药学》: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根。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春、秋二季 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煎服,4.5-9克。

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同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皇汉医学》:防风之医治效用: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胁风痛,四肢挛急。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之滞气、经络中之留湿,主上部见血。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去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倦者,风也。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温。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止痒。主治风湿痹痛,头痛,痒疹。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防风,祛风,散外邪。

2.防风解表。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防风,解表药。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防风:表实 水实。

 

38.防己

《神农本草经》:辛平。主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名医别录》:味苦,温,无毒。主治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廯,虫疮,通腠理,利九窍。

 《中国药典》:本品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防已片: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为类圆形或破碎的厚片,周边色较深,切面灰白色,粉性,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苦,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高血压。煎服,4.5-9克。

备注:防己自古以来分为汉防己和木防己两大类,一般习惯所称的汉防己实际上是防己科的粉防己,而不是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商品木防己则为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和汉中防己,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现时中医应用防己的经验是:汉防己偏于利湿走里,可利小便以消肿;木防己偏于祛风而走外,用于祛风湿以止痛。

《中药学》: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

及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L.D.Chow etS.M.Hwang的干燥根。前者习称“汉防己”,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后者习称“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切段,粗根纵切两半,晒干。切厚片,生用。苦、辛,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正,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湿疹疮毒。此外,本品有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煎服,4.5-9克。

    汉防己与木防己均有祛风湿、利水之功。但汉方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偏于祛风湿止痛;若症偏于下部,湿重于风者,多用汉方己;症偏于上部,风重于湿者,多用木防己。

《皇汉医学》:本药具有消炎缓下作用,兼利尿。

《药征》:主治水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平。利水逐饮清热。主治膈间支饮,肠间水气,喘满,癫痫。防己、川椒目有利肠间水气作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防己祛湿利尿。

2.防己利饮清热。

3.木防己这个药去水相当有力量,大量的用他能通利二便。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防己:水实 半热 里实。

 

39.茯苓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名医别录》: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中国药典》: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煎服,10~15g。

《中药学》: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片,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生用。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煎服9-15克。

附药: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能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煎服15-30克。

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能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应用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皇汉医学》:治小便不利,或小便自利,心悸,胃内停水,肌肉痉挛。

《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利饮祛湿,祛胃内停水,安神。主治心下悸动或结痛,小便不利,湿痹疼痛。茯苓与白术都是利饮祛湿药,但白术以治头晕眩及肌肤湿痹或肌肤动为特长;而茯苓以治心下悸动及安神定志为特长。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象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他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这个茯苓这个药呀性最平,那么他这个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利小便很有力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他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健脾吗。他这个健脾啊,胃里头如果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呀,是有坏处,没有好处。他这个性温,他这个刺激这个胃呀很容易充血,起码要达到发炎呀冲血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呀,就用点术吧(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这个临床应用上有,我们随时解释。这个茯苓这个药呀,在水气里有个一种神经官能证用的机会多,象心跳呀,或者是烦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们像是这个酸枣仁汤,搁茯神,茯神茯苓这个作用是一样的。总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过程中,他有治神经官能证的机会多。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的药,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呀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2.这个茯苓治烦是肯定的,治烦治心跳。

3.茯苓这个药啊,睡觉安眠都用茯苓啊,它治悸烦,心跳,烦,它同茯神差不多。

4.这个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烦,象肉跳,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啊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药常用它,尤其咱们现在说神经官能症,关于神经方面的,由于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药,酸枣仁汤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搁茯苓都不行的,它对神经官能这方面的病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他地方跳,它也治。

5.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茯苓这个药啊,也治心悸,不然安眠药里怎么老搁茯苓呢,茯苓茯神是一样,尤其配合桂枝一起,对神经官能病治疗这方面很多,像苓桂术甘汤也是。你看人眩晕啊等等的,我们用利尿药,经常用,苓桂术甘汤啊,苓桂枣甘汤啊都用。心跳得厉害,桂枝茯苓就加量就可以。

2.这个茯苓治悸动的。所以这个利尿药里头,也各各不一样的。这个茯苓起安定作用,你看酸枣仁汤也用茯苓,一般安眠药里头搁茯苓的多,起镇静作用,也就是从惊发得之,根据前面的解释。这是古人的看法,在临床上不一定是先有惊,这个悸也不是惊悸那个悸,这就是停水,停水要是感觉烦悸,这是茯苓证。

3.我们现在治高血压,如果人心跳得厉害,气上冲得厉害,心脏病常有心跳,你就是桂枝加量,茯苓加量就行。这桂枝我用过七八钱,一点问题都没有,不是像咱们说桂枝那样热啊,不是那样。这茯苓更是个平稳药了,茯苓这不寒不热的,平和药,它治心悸。所以我们对心血管病,心悸得厉害,用旁的药的时候,可以用桂枝茯苓这两个药。那如果现柴胡证呢,我认为柴胡合用这种桂枝茯苓,有用的机会。

4.茯苓我们知道的,利尿祛饮去水。

5.如果心悸厉害大量用桂枝,这桂枝可以大量用没有关系的,他是用过一两桂枝,茯苓也可以用,茯苓也治心悸,这要在心血管病上试验试验看看怎么样?我用是挺好使的。

6.这个茯苓术都治头晕头眩,治心悸,尤其茯苓治心悸,也治头晕,但没有术和泽泻治晕更好。

7.大概利水的药有三种药,以泽泻最有力量,但泽泻性偏寒,如果病并不是那么有热,还得配伍术,术是个辛温的药,苦温,去胃水,也治头晕治头冒,所以这两个药配伍起来,对于这个苦冒眩者,以冒眩为苦那是相当厉害。再有一个药,茯苓也治,但茯苓治眩方面,不如这两个药有力量,它治心悸,这两个药都不能治,后头要有的。所以中医治病不是有水饮去水饮就行,你看这个就知道了,读这个书非要在这下手不可。同是治水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用那个方子(木防己汤),用这个方子(泽泻汤)决不行,那个方子治什么?治水饮,也去水饮嘛;这个方子也不二例,也去水饮,可是苦冒眩,非有这个不可。所以仲景这个书,咱们研究古人的所谓经方法律甚严,我们唯独在这上面才能治病,现在辨证只是辨个水饮去饮就行了,那治不了病。

8.是不是心悸就得用茯苓啊?得水饮。炙甘草汤也治心悸,那是血虚,血少不得养心的心悸,那得用补药。所以一个证侯不足以说明能用一种方药,如果水饮的这种心悸那肯定是茯苓证,所以说辨证用药是最要紧不过的了,可现在呢,这个不讲也久了,现在一般治病啊,能想到这么细的人他不会不治病。所以古人讲用药丝丝入扣,即此之谓也。

9.茯苓治眩冒(当然这里面也有心悸,肯定是有的),去水,这个气冲夹着水往上来,所以它搁着茯苓。

10.桂枝配合茯苓,他就治筋惕肉瞤、肉跳,那是桂枝、茯苓结合在一起就有这个情形。桂枝治气上冲,茯苓去水。

11.那么桂枝、茯苓呢,治气冲心悸的,气往上冲、心跳,那么胎动在脐上者,也是悸动啊,那个悸动就有桂枝茯苓有关系,一方面气冲,一方面它是悸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茯苓:水实。

 

40.附子

《神农本草经》:辛温有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名医别录》: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及广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黃芪、人参、大豆。)

《中国药典》: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昀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成而麻,刺舌。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lOO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lOkg。  本品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柬。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3~15g,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中药学》: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煎服,3-15克,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皇汉医学精华录》:治阴证,即新陈代谢机能之极度沉衰者。主逐水,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亦治腹痛、失精、下利。

《药证》: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乌头旁生的块根(子根)。辛,温。祛阴寒,起沉衰,亢奋代谢功能。据六经配伍适证用药,而治心脏衰弱,瘀血厥冷,下利体痛,倦怠脱力,寒湿痹痛,历节痛,可用于一切阴证而腹壁软弱无力,无热恶寒,手足厥冷,大便滑或溏,口中和,脉微弱者。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附子这个药啊,他是个辛温,是个热药,他有亢奋作用,同时这个药在临床上体会,他能够复兴这个代谢机能。是生物都老在新陈代谢,这种机能要是陈衰,附子很有恢复他的力量。如果这种机能陈衰,反映在里,就说下利清谷,四肢逆厥,反映于里,你要用附子配合干姜这个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是。那么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表,这就是反映于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如少阴病,后来要讲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他也同太阳病一样,该发汗也得用麻黄,该解肌也得用桂枝,这个法度,这里也是。这个汗漏不止还直门出汗,这个发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得解肌因这么样子虚,而现阴寒的状态,你使用桂枝汤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附子。这个吃下去,既能够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这种沉衰机能也能恢复。所以附子这个药啊,有这些作用。那么这个可见也是少阴病范围,但是少阴病里头,。。。。。。,也就是桂枝汤证,而现阴虚证(此处指阴证)的话,加附子。

2.如果陷于阴寒证的话,要加附子。

3.四肢厥逆,没陷入阴证,陷入阴证非用附子不可,没到那个程度,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了。如果你再使他大虚,非陷于阴证不可,只是用甘草干姜汤还不行,你还得加附子。

4.干姜、附子这两味药,古人也说附子不得干姜,不足建其热,这也是一种术语说法。这两个药全是温性热药,这个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温里的药。要是呕吐呢常用干姜,所以干姜温上。那么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不可。

5.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温中的时候,都搁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现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论个了。一个没法考据的,大个的附子都 1 两 8 钱的,小的 3~4 钱 2~3 钱,我们现在用呢就附子、干姜等量用就行,干姜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生附子有毒啊,咱们得另学用,同时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这个原方是生用,咱们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药不死人啊,不能说药死人,但折腾人,常常使人头眩,头眩冒,常有这种情况。大量用也能死人的。

6.人参与附子啊都能够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拿现在话说就是代谢机能沉衰了,但是用处各有不同的,真正现虚寒的这种证候,你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参这味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阴证里可以用,在阳证里也可以用。真正虚寒,寒得厉害,真正纯阴证,人参不能用,你看复脉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都不用人参。用它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证候,就是心下痞硬,这个病人呐,他说心下痞,按着这块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种胃虚的反应,这时候就要用人参。要是没有这个证候呢,用着是有害无益,用什么药都这样。

7.由于陷于阴虚证,得搁附子,有振寒,恶寒得厉害。

8.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量的药了,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9.有人说附子是回阳,治阳虚,这也不免片面,附子既能亢进机能的药,哪个机能沉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等可用,后面通脉四逆汤就看出来了,那是心衰厉害重用附子,故此药能振奋机能,单独说能回阳(机能沉衰都见于阴证)是不全面的。这里虽有心下痞,但机能沉衰,故外面一味恶寒,同时汗出不已,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即脱汗,虚的特别厉害,故在泻心汤加附子,恶寒是正虚,正虚皮肤失去收摄而汗出,附子可振奋这些机能。所以附子泻心汤证是泻心汤,而陷于阴虚的证候,这个阴虚是阴证的虚证,即是虚,且又为阴寒证的合称。

10.附子这个药已讲过,起亢奋作用,凡机能沉衰即可用此药恢复机能,其次附子是温热药,去寒湿,《本经》说:治结痹,治风湿拘挛,不得屈伸。所以治风湿痛,不用附子的机会少,当然阳性证不用它,阴性证必用。

11.附子这个药有个反应,要大量用就有眩冒的,不但冒而且晕,甚至象喝醉酒样,还想吐,这都是过量了,我们用此药开始不要大量用,逐渐加量没事的,开始用三四钱、四五钱都没问题的。附子中毒得用到几两,大概七两,可药死人。少用没关系的。桂枝也可以加量,疼的厉害,也可给四两。这个在风湿、类风湿都有用的机会,以至于骨刺类的病,即骨质增生,脊椎,颈椎等,但如果是偏侧痛,尤其骨质增生的有压迫神经,不是整个疼,哪一方着重,哪一方就疼的厉害,这时要加大黄,后来要学的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一侧痛。古人通过临床所下的结论,每每都有效。大概骨质增生这类病,都是一侧痛的多,加大黄不要太多,一般六克即可,最多加十克。这个很好使。骨刺我也治多了。就用桂枝汤加术附加大黄。当然痹也不只是这个方子,但以这为多。有一次开会用桂枝汤加术附做一个定方治关节痛,很有效。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附子啊,在那个《本草》上说的,啊,解寒去湿解痹。

2.附子它这药的作用,无论身上哪个机能沉衰了,不得了了,附子能使这个沉衰恢复。你比如说小便数,它总是这个约束尿的那个肌肉啊麻痹,就是机能衰减了,有尿它就要拉拉出去,附子呢,它能使这个机能恢复,加上术的力量,那小便就不会数了。那个肾气丸啊,咱后头就讲到就有了,说妇人转胞啊,就是尿系(输尿管)曲折,所以小便不利,那吃肾气丸呢,它能使这个更紧张的组织,使屈曲的尿系啊恢复正常,小便自然就通畅了嘛。所以它附子这个药啊,凡是机能沉衰,在咱们临床反应是个阴性的反应,用它是没错的。

3.附子就是温阳去寒,同时关节拘挛痛它都治。所以我们治这个不得翻身的关节痛呀,有用这个的机会。

4.附子有这个毛病啊,我们在临床上要知道,附子有些反应,它不但有的时候吃了身上感到身麻痹,最常见的头晕,所以我们用这个附子在临床上啊,开始用的时候,用三、五钱是没问题的,最好先用三钱就是10克,逐渐加,你要是大量用,人吃上了那不得了,常常得头晕得厉害,如喝醉酒的样子,病人胆小就不敢再吃了,你告诉他清楚也行啊,但是开始不要大量用,逐渐增加,用个一钱八钱是没问题的,药不了人,它是有毒嘛。术附这两个药走皮中逐水气,所以它祛湿解痹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在这个时候,这个如冒状,是水气还没去呢的情形,这一点还是对的,不过这只是附子毒的问题了,这个毒害不到人的,人也不是大难受,就是感觉头晕而已。你要用10克没问题,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开始用从10克起还是比较稳当。

5.附子是祛湿解痹的,就是痹痛,它能够从皮肤外祛水气的。

6.附子这个药,看看方剂上研究得了,它能够,机能沉衰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非附子不能把它振兴起来。附子这个药,阴寒客冷到极点了,也得大量用它。就是一般机能沉衰,阴证没有不用它的,它就能够使机能沉衰让它恢复,它能起这个作用,不是光祛寒而已。

7.这个附子、乌头的作用,就能够有使你组织的松弛重新恢复正常的机能,一恢复紧张的机能,肠子如折叠了它就开了,他就恢复原有状态就不梗阻了,他就好了,肠子漏出去一紧张就又回来了,那也就好了。我们对附子乌头以前认识不多,就是认为它热,究竟它这个作用,的确是恢复生理机能的,尤其代谢机能。你看心脏衰弱,以至于他无脉,附子也起作用,四逆汤就是了,通脉四逆汤。他恢复这个不光是治寒,心脏衰竭到那个地步了都虚脱,当然这时寒是有了,他为什么能促进他的恢复呢?他不就强心作用嘛。所以附子乌头的作用,性温是一面,另一方面,它能促进身体上哪一方面的生理机能衰竭它都能促进恢复,这一点通过临床、通过古人的书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光是热。

8.凡是这个重证啊,这个虚寒的,阴寒重证啊,都用生附子,生附子有力量。你象这个炮附子啊,治的力量都差了,所以古人都搁生的。现在我们用这个药啊要,只能用川附子,生的他不给你,生的认为有毒,不过要多用一点,那要是,用这个一枚这个熟附子没多大用,起码要搁个五钱六钱。它这一枚啊分成三付,那一付很轻了,那非生附子不可。咱们要是现在用呢,就是一副也得搁个五、六钱,四、五钱的样子,就是制附子了。

9.这个薏苡附子败酱散啊,这个附子用量非常轻,它不是准现于一种阴虚证而用附子的。这个郁脓的排出,大概都搁一些振奋的药,或者是,你看咱们这个枳实芍药散,它拿大麦粥,在把这个排脓汤里头搁鸡蛋黄,都是鼓正气,古人就是这样,这个证虚啊不足以排脓,他用一种强壮亢奋药辅佐其它的药物,使它达到排脓的目的,是这样的。

10.附子这个药啊,它能够使沉衰的机能得到振兴。由于这一段说的八味肾气丸啊,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象这个妇人阴吹,就是子宫下垂呀,用八味肾气丸的机会也很多,它就是这个组织太松驰了,肾气丸它能够恢复这个机能,所以肾气丸的应用啊,头前有,它对下焦虚衰是起作用的,古人对肾气丸这个名字起得也好,它对下焦沉衰引起的一切症候使起作用的。阳痿不是补不得,也有这种阳痿,真正是下焦沉衰的,用肾气丸也有治好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附子是温性的,有亢奋作用的一味药。它对的病理是阴证,就是人的机能偏于沉衰,或者一部分机能偏于沉衰,用附子都有好处,它都可以治。有的方剂明显能看出来,用附子并不特别的合适,但是要的就是附子振兴机能的这种作用。比如肾气丸八味药里边,后世把桂枝和附子去掉了,改成六味地黄丸,就成了一个典型的寒凉的药。但是肾气丸对的是一种虚热证,又虚又热,又有血虚又有血瘀还有停饮,是这样的一种病理状态。但是他有热,这个热你要说桂枝和附子用到里边不太合适,但是,就是因为机能沉衰的厉害。机能沉衰到喝了水以后下焦都控制不了,喝多少尿多少,或者感觉到小腹麻木不仁,那都沉衰的挺厉害,离了附子桂枝解决不了。但是这两味药又特别偏于温,那么减少用量,用量都比较少。大家看看古人经方的方剂用药非常的巧。

2.附子实际上对的是什么?对的是人体机能的沉衰和里虚寒的存在,停饮的存在。

3.附子是一个热药,在真正属于寒性的病里边它的用量就比较大;但是在热性病里边,又不得不用它的时候,它的用量非常小。像薏苡附子败酱散、肾气丸里边,附子的用量都很小。因为它的寒热属性跟病症不太相应,但是你又没有别的药物,能够起到这种振兴机能的作用,那怎么办呢?少用。这很重要!你在临床当中用久了以后,逐渐地,经方慢慢的就变了,经方的方剂之间的比例不是不能动,关键是动的依据是什么?你有没有动这种比例的相应的知识,这很重要!

4.细辛和附子既有温里,又祛水,特别是附子还能振兴人体的机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附子:阴证 里虚 里寒 水实。

 

41.甘草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中国药典》: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甘草: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甘草片: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切面略显纤维性,中心黄白色,有明显放射状纹理及形成层环。质坚实,具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煎服,1.5~9g。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中药学》: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e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e Bat,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春、秋季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甘,平。归心、肺、牌,胃经。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用于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调和药性。煎服,1.5-9克,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皇汉医学》:甘草主治急迫也,故治里急,急痛,挛急而兼治厥冷、烦躁、冲逆等诸般急迫之毒也。又云:仲景之用甘草也,其急迫若剧则用甘草亦多,不剧则少。凡秘结之证,倍加甘草而得屡效。

《药征》:主治急迫也,故治里急、急痛、挛急,而旁治厥冷、烦躁、冲逆等诸般迫急之毒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益气安中,缓急滋润,清热解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腹痛或筋肉急剧紧缩性疼痛及其他诸般急迫。本药亦可减缓或防止毒药吸收,故与毒药调剂时常配用甘草。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哪,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

2.粳米、甘草,这两个药啊,它都是一个甘药啊,咱们说甘药补脾嘛,其实那也不光补脾。它这种甘药啊,尤其这个粳米,咱们这个一般拿这个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种胶粘质,那么西医说它这个是种粘滑药了,甘草也是,这个搁到一起煎,我们吃下去,它能把这个胃使它不吸收,在胃里头,它能够挂一层这个粘滑药,就起这个作用的,它能保护胃,它对这个知母石膏这么个大苦寒的,对胃没什么毛病,所以古人这个药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搁大量的甘药。

3.这个甘草又缓急迫,配合干姜,辛甘并用啊,它配合干姜又是温中健胃,所以他是主要地扶胃气,养津液,治这个四肢厥逆。

4.咱们这三个承气汤啊,大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就是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有大黄、芒硝,搁个甘草,所以甘草这个药对胃是有好处的。大黄、芒硝本来是泻下非常有力了,那么搁上甘草叫调胃,所以这个甘草看起来呀,起码有护胃的作用,保护胃的作用。就像我们讲的白虎汤(的粳米)是一样的,它是甘味的一种粘滑药,所以这个泻下它不重,你要配合厚朴、枳实呀,就是不搁芒硝,这个泻下也挺重,小承气汤也比调胃承气汤重。因为什么呢?你看它(小承气汤)没有甘草,所以古人这个配伍啊从这个方剂中咱们也可以理解。甘草呢,据说也没有那么大作用,但在临床上确实(作用很大),所以咱们少气呀什么的都要用甘草,也许与它这种缓急迫作用也有关系,从急迫证候也可以解释得通的。你看挛急也是的,脚,本来平常没有这个病啊,冷丁就是由于丧失津液,脚发挛急,这也是一种急迫证候,所以搁个芍药甘草汤,这个甘草同芍药量是一边大的,现在我们用都是六钱了,都是18克了。在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体会这个,这个甘草啊,小便数用它是对的,大量用也可以的。如果这个人有浮肿,这个甘草啊影响小便不利,你看依着这个前后这个病啊,都挺适应的,这个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数,他本来是太阳伤寒,不应该出汗,由于胃虚不能治水,所以小便频数,影响他汗出,这个小便数在这一段是个主要的证候。这几个方剂都治小便数,甘草干姜汤也是的,这个小便失禁呐、遗尿啊,这个甘草干姜汤都起作用。我们后头还要讲这个苓姜术甘汤,就是甘草、干姜,再加上苓术,这个也治腰痛,治遗尿,都有用的机会。这个芍药甘草汤也大量用甘草,所以甘草不利于浮肿啊,要是浮肿啊,用甘草要加小心,影响到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他由于小便数呢,这个甘草要用。

5.芍药甘草汤也能治小便数,也能够所谓育阴生津啊这个,他有甘草这个药嘛。

6.那么这甘草呢,咱们常说它是调百味,其实它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们看看这个症(葛根芩连汤证)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都有急迫的症状,这个病现急迫之情,这个时候都用甘草,急迫啊。

7.这个甘草呢也缓急迫,喘病本身就是急迫的证候啊,那么尤其这个疼,身上无处不疼,这个甘草也缓痛啊。

8.这个方子(干姜附子汤)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汤了,他的这个病啊不急迫,只是烦躁脉沉微,没有其他的急迫的证候,所以他不搁甘草。你象四逆汤证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证候,用甘缓的药,搁甘草。

9.你看桂枝甘草汤这甘草大量用,也是搁六钱,它就是急迫,这种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缓的法子,都用这个,一般都用甘草。

10.大枣这个药也去水呀,你看十枣汤他不搁甘草,搁甘草不行,这个甘药里头唯独大枣利水,一般甘药都不利小便,所以这甘草不行。

11.这个甘草啊,在病情上缓急迫,可是它也缓弱药力,所以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的关系,甘草这味药啊你象我们用泻下药啊,有甘草不会有虚弱的情形,所以甘草这味药也能缓和药力,所以叫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里都没甘草,那就是急攻。

12.为什么搁甘草啊,就是这个热烦陷入急迫状态,呼吸短促,这个在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就行了,甘草缓急迫嘛。同时这个甘草啊,多少都有点补益性,但是在本草上没有这么说的,根据临床上的应用来看,它也多少有安中的意思,是甘药都有补益作用,甘药补脾胃。

13.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它有时还下血,抵挡汤证这个绝不下血,所以这个瘀血证比较顽固,只是用桃核一味是不行了,所以它给水蛭虻虫。同时它也不用甘草,甘草这个药缓哪,它能缓药力。所以大黄芒硝泻得厉害,你加上甘草就叫调胃承气汤,你看它们两个挺厉害,加上甘草这个东西呀它能缓这个药力。想用大力的驱瘀下血,甘草它不合适,所以把甘草去掉。

14.甘草泻心汤,把甘草增量,由三两变为四两,甘草主要缓急迫,这里心烦不得安,用甘草缓急迫,但此方也不只限于这个,金匮要略有,口腔溃疡类的病,挺奇怪的,非常有效,也要加减。

15.调胃承气汤在承气汤中最轻的泻下剂,调胃,指胃不和,而加以调,主要是甘草的作用,大黄加芒硝泻下相当的重。芒硝软坚去热,大黄刺激汤道蠕动。配以甘草可缓其猛下,甘草在急迫的情况,如痛的急迫,能缓解症情的急迫,如烦得睡不着,或痛的厉害等。在药力方面也起缓的作用。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使其泻下作用缓缓发作,调和胃气。临床上大泻下,大利尿剂,甘草不能用,如五苓散利尿最厉害,猪苓汤、大承气、小承气也没有甘草。

16.甘草,要是生甘草,它也解热解毒止痛,要是重一点的,要是红肿轻,吃甘草汤是可以好的。

17.它凡是咽痛呀都是说局部,很轻,所以用甘草汤类的,甘草汤不好,用甘草桔梗汤。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甘草可以少搁一点因为这个去湿啊,这个甘草这个东西它不利小便,所以小便要是少这个它就不能多用。

2.甘草这个药它缓药的力量,尤其是攻什么东西,它不用甘草。

3.这个方子(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桂枝汤去甘草,为什么去甘草呢?它要引领阳气,让气外达,快药不用甘草,甘草药缓,所以咱们泻下药,你像承气汤,用大黄、芒硝配上甘草叫调胃承气汤,它就能够使的下,这个猛暴没有那么厉害,你要去了甘草,大黄、芒硝力量大了,加上厚朴、枳实,力量更大,那叫大承气汤。那么我们让阳气尽快出表所以加黄芪,甘草不要它,主要的桂枝汤,还是调理营卫。

4.甘草干姜汤,大量用甘草,这甘草是甜,甜以养脾嘛,这个甘入脾,它也就是同时治胃,还是辛甘搁一起,就是温胃治胃。

5.这大枣这个药啊也去水,十枣汤也拿大枣配,同时呢它能制药的猛烈,能够缓其峻烈,所以古人配伍这个药相当好。所以既炼蜜为丸,为什么用枣膏来和之呢,主要的原因是就在这,这个枣啊、甘草这类药物都能起这种作用,但我们去痰去水,甘草不行。甘草它不利于去水。所以甘草大量用,这人还能浮肿呢,小便少。想去水,不要用甘草,用大枣,都是甜药,甜药都能够安中啊,所以这个配伍的法子是挺好的,也不至于有什么大毛病。

6.茯苓杏仁甘草汤,那么少搁点甘草,因为短气急迫,所以用甘草缓其急。

7.这个方子(甘遂半夏汤)用起来呀,不过他有个相反的药,甘遂不能跟甘草搁一起,他给搁一起去了,但是他用蜜解,蜜解药毒。这个方子不是可以用甘草,因为这个病挺急迫,心下老这么坚满,他有个急迫情况跟着,所以甘草应该用,这个方子我倒用过,一点不药人。

8.甘草泻心汤,它这个甘草加量,就能够治口疮,也挺有意思,你不加量就不行,这个咱们临床上这个,也是常用的办法。

9.大黄甘草汤,这甘草缓其急迫,这个吐也是很急迫的,吃了就吐。

10.甘草、粉蜜这种甜药都能缓痛,同时这里面也有杀虫药,他这个粉就是铅粉了,铅粉就是杀虫的。所以古人药虫子的法也挺妙,他用甜药,虫子也喜欢甜药,所以这是诱而杀之嘛,这甜药下去它尽量吃,它把铅粉也都吃了,所以容易下来,同时甘药也缓疼。这个药方不只能驱虫子,由于能治胃疼,你看他治心疼啊,就是心下,所以我们遇到胃疼,不论溃疡,或者是胃炎疼痛的厉害,我们用这个药很好使,但这个粉就不要搁了,药虫子搁粉,我普通都搁白芨,白芨这个药和王不留差不多,也是去瘀定痛,同时止血,假设胃溃疡的这种病,有潜血的情形就更好了,就用甘草蜜加上白芨,很好使,怎样疼厉害的溃疡,怎样治也不好,这个药下去就好,这很奇怪。不过分量啊,我不是用这个分量,我用的重一点,甘草一般我都用 24 克,最高 30 克,一般 24 克就行,蜜我都用 45 克,白芨用 4 钱,就是 12 克,制法和这个相同,把甘草和白芨先用水煮,剩下一茶杯,去掉药渣滓,把蜜搁里头再煮,把水分烤一烤就可以用了,我常让疼的厉害的一次全吃了,不厉害就分2 次吃,特别顽固的胃疼,吃上都好,这个你们可以试验。可有一样,吃这个药因为大量用甘草,有的时候不疼就停药,吃多了,肿腿,这个甘草啊影响小便,所以利尿药里头大量用甘草的很少,五苓散,猪苓汤里都没有甘草,所以我们用这个药的过程中,这个人有水肿的话,甘草这个药量不要太多了。这个药不只治疗蛔虫疼,一般的胃疼用这个药很好,我是通过实践才说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甘草和大枣,就是辅助剂,辅助桂枝和生姜安中养液,改善肠胃的吸收功能。它们改善的方面又补充了桂枝和生姜的不足,而且这两个是典型的甜药,都有缓急的作用。

2.甘草在这个地方(白虎汤),起到一个缓急迫的作用。

3.甘草这味药的寒热倾向不是特别得明显,甘草有补里虚的作用,再一个能增加津液,还有一个缓急的作用。在这个方剂(甘草干姜汤)里边主要就是补虚、增加津液。干姜是一味温性的补中虚的药,是一个热药,健胃作用非常明显。

4.甘草的作用在葛根芩连汤中比较简单,就是补里虚、缓急迫。

5.甘草的作用是缓急、补中、补津液。

6.这个方子(甘草干姜汤)可以看成四逆汤去掉甘草,而且增加了附子的比重。实际上就是说,振兴人体机能的功能就比较强一些。那么为什么要去掉甘草呢?他虽然病来得快,而且也比较重,但是从症状上看,他没有很急迫的症状,就是白天烦得睡不着觉,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其他的明显急迫的症状,所以把有缓急迫作用的甘草去掉了。同时也免去了对其他两味药的药性的缓解作用。甘草不但能够缓解人体的急迫症,也能缓解药物的比较剧烈的一些作用。

7.这个方剂(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要求是用炙甘草,但是在实践当中证明,特别是在治疗口腔溃疡这一类疾病的时候,使用生甘草的效果要优于炙甘草;而且实际用量,往往比原方里的四两这个量还要大一些,常常是在六两以上。由此可见,这个甘草不单可以补虚缓急,它还有治疗因为虚热而导致孔窍部位的这些粘膜溃疡性疾病的这一类功能。那么,现代医学研究,说这个甘草啊,能刺激人体这个粘膜粘液的分泌,从而起到一个保护修复粘膜溃疡面的这么一个作用。这只是说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可以看得到的这一块。说它为什么有这个作用?实际上还是不知道。但是这也毕竟是一个进步,可以让我们对甘草这一味药的功能理解得比较具体一些。所以说,对于像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之类的这一类粘膜性溃疡疾病,这个方剂就有比较好的疗效。

8.我们根据刚才对甘草药性的分析,可以做一个延伸,假设这个病人表现为葛根芩连汤证,但是他同时又有口腔溃疡,那么你在葛根芩连汤的基础上,加上生甘草,疗效肯定会优于仅用葛根芩连汤。所以这是提高经方疗效的一个有效的途径,而且也不失为是经方理论“有是证用是药、有是证用是方”的一个灵活应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甘草:半热 里虚 水虚。

 

42.干姜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大热,有毒。消胸上淡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力视。又堕胎。

《中国药典》: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本品呈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本品形如干姜片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煎服,3~10g。

《中药学》: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c.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冬季采收。纯净后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腹痛,呕吐,泄泻,亡阳证,寒饮喘咳。煎服,3-10克。

《皇汉医学》:本药与附子俱为大热药,兴奋新陈代谢之机能、驱逐水毒二者相等。然其异处在附子剂证有下利、厥冷等水毒下降之征,而少上迫之候;而本药证则水毒下降之征少,上迫而发呕吐、咳嗽、眩晕、烦躁等证者多。换言之,即附子治水毒下降为主,而治上迫为客也,本药治上迫为主,下降为客也,可知二药之别矣。

《药证》:主治结滞水毒也,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干姜,辛,温。温中,温下祛寒,回阳救逆,和胃降逆止呕。主治胸满,咳喘不得卧,干呕,吐涎沫而不渴,风寒湿痹,四肢厥冷,肠澼下利。主在太阴,常与附子同用,治疗脉微欲绝的心衰,垂危证。又常与黄芩,黄连,柏叶等合治上热下寒的阳明太阴合病,厥阴病。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干姜啊它是温中、健胃、缓紧迫的这么一种药。

2.这个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呀,温里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这个药啊偏于治下,像这个下利呀,那么它是温下元的,后世说它是入肾了,那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了,它是偏于治下。这个干姜偏于治上,所以呕吐什么都要用姜,不用附子。可是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呢,是彻上彻下,无处不温,所以这个四逆汤必须把这个干姜和附子搁在一起。那么古人也有这么说的,说这个附子啊,有了干姜,它才真热。那么就是这两个药配伍起来,这个温中回阳的作用才特别大。

3.干姜、附子这两味药,古人也说附子不得干姜,不足建其热,这也是一种术语说法。这两个药全是温性热药,这个附子偏于治下,比如下利呀偏于用附子,全是温里的药。要是呕吐呢常用干姜,所以干姜温上。那么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不可。

4.这个干姜证我们知道了,呕逆呀,胃虚有寒呀,或者有下利,这个干姜都可以治疗的。

5.半夏、干姜皆温中去水。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只是用干姜,这干姜偏与治呕,这个附子呢偏于温下,所以这个下利用附子的时候多,呕吐用干姜的时候多,所以胃寒大概用干姜的时候比较多。

2.干姜是温中的,干姜治呕,所以我们说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常治呕症。

3.干姜啊,所以非虚寒不能用。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干姜,是一味温性的补中虚的一味药,它是一个,应该说是一个热药,它的健胃作用是非常的明显的。

2.五味子和干姜,干姜也能治咳嗽,你像那个理中汤,理中汤还治那个因为里寒造成的咳喘这一类的病,那么就是说实际上主要还就是干姜的功能吧。

3.干姜温中补虚,用来治疗里虚寒证。

4.把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和四逆汤中的干姜做个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从这个区别中能够感悟到吴茱萸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吴茱萸的主要的作用是温里,但是跟干姜比还得进一步细化,吴茱萸的温里主要是治疗消化道以内的虚寒证,并且可以治疗由这一类的病理引起的如头疼、头晕、烦燥等一系列的症状。但干姜就不同,用的面就宽很多,不仅仅治疗里虚寒,也就是不仅局限在消化道里,同时还有亢奋人体机能方面的作用,而且包括一些半表半里的寒证,比如一些肺部的,后世叫肺寒的,就是因为虚寒造成咳喘这一类的病都能用,但是吴茱萸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就非常少。所以这样就能明显看出吴茱萸主要是集中在治疗胃肠内的里虚寒证这一环节,而且治疗的疾病都有一些显著的特证,比如有明显的里虚寒同时伴有头疼或者头晕,确定是吴茱萸证的机会就比较多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干姜:里寒 里虚 水实。

 

43.甘李根白皮

《本草易读》:大寒,无毒。入足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止消渴而除烦逆,断痢疾而收。

《中医百科》: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皮。全年均可采挖。李,乔木,高达9-12m。树皮灰褐色,粗糙;小枝无毛,紫褐色,有光泽。叶柄近顶端有2-3腺体;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密浅圆钝重锯齿。花两性;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状,萼片及花瓣均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数;排成不规则2轮;雄蕊1,柱头盘状,心皮1,与萼筒分离。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5-5cm,栽培品种可达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绿、黄或带紫红色,有光泽,被蜡粉:核卵圆形或长圆形,有细皱纹。花期4-5月。果期7-8月。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 除内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根皮呈卷曲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块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0.2-0.5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栓皮;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气微,味苦而涩。苦;咸;寒;无毒。归肝、脾、心经;降逆,燥湿,清热解毒。主气逆奔豚,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脚气,丹毒疮痈。内服:煎汤,3-9g。 外用:适量,煎汁含漱或磨汁涂。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清半表半里之热。善治奔豚气上冲。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甘李根白皮,就是李根白皮,甘的。李子这个东西,有甘的有偏苦涩的,这是讲甘李根白皮。这个药解热作用跟柴胡差不多,但它有下气治奔豚的特征。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甘李根白皮:半热 气实。

 

44.干漆

《神农本草经》:辛温。主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

《名医别录》:有毒。主治咳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蛔虫。生汉中。夏至后采,干之。(半夏为之使,畏鸡子。)

《中国药典》:本品为漆树科漆树属植物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Stokes)F.A.Barkl. 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一般收集盛漆器具底留下的漆渣,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块状,黑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有蜂窝状细小孔洞或呈颗粒状。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具特殊臭气。取干漆,置火上烧枯;或敲成小块,置锅中炒至焦枯黑烟尽,取出,放凉。辛,温;有毒。归肝、脾经。

破瘀血,消积,杀虫。用于妇女闭经,瘀血症瘕,虫积腹痛。煎服,2.4~4.5g。

《皇汉医学》:为驱逐陈旧瘀血,发挥杀虫杀菌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活血祛瘀,通脉杀虫。主治瘀血癥瘕,虫积腹痛,妇女经闭,色素沉着。入丸散内服。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干漆:血实 里实。

 

45.甘遂

《神农本草经》:苦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 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有毒。主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中国药典》: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生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 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生用。

《中药学》: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 Wang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外皮,晒干。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疮痈肿毒。入丸散服,每次0.5-1克,外用适量。,内服醋制,以减低毒性。

《皇汉医学》:甘遂、大戟、芫花、葶苈之医治效用:此四药者,为主治泻下胸廓之停水的峻药,但以甘遂为最有力,大戟、芫花次之,葶苈更次之。故虽皆主治胸痛及咳嗽喘鸣,但其异处,前三者镇痛作用为主,喘咳作用为客;后者治喘咳作用为主,镇痛作用为客。

《药征》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烦、短气、小便难、心下满。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峻通利二便,利水清热。

0.5-6克。主治阳明里实,见胸腹胀满,水结或水与血互结者。

无论煎服或散服,皆要配伍大枣,甘草,蜂蜜,缓其急,解其毒。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甘遂呢,这是个毒药,但祛水的力量相当的有力量。

2.甘遂这个药不能多用,这是个毒药。

3.那么这个甘遂大概吃都是得快利,他就泻下相当的厉害,不要让人连着吃。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甘遂下水的力量相当凶了,不过它有个相反的药,甘遂不能跟甘草搁一起,但是甘遂半夏汤给搁一起去了,但是他用蜜解,蜜解药毒。甘遂半夏,半夏下气也利水,甘遂下水是没问题,两个搁一起呢就治心下坚满。

2.甘遂在临床上应用,它是毒药,对于咱们一般的肝病的有腹水啊,顶好不用它,迫不得已,我们用的时候,对扶正的药要加的,那十枣汤就是,大枣大量用可以,但凡不用它,还是不用好。以为治病把胃气治坏了,再有腹水那非死不可,那活不了,甘遂这个药猛劲的泻下药,有毒,对肝更不好,虽然书上提到这个,他说的这个像肝硬变肝腹水,心下坚满,肝硬变水你看吧,尤其上腹部他往外,他特别硬而满,还老是那样子,还不见消。也就因为这个,肝癌腹水我给使上了,那个效果还是相当好的。后来我再没用它,因为这方子开了,药房他不给你抓,甘遂反半夏,十八反都知道,你还得下注角,不然的话他不给抓。

3.甘遂配合阿胶也驱淤,也就是在泌尿系感染有血,潜血了,咱们现在说潜血了,甚至于血尿他都治。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甘遂是一味寒性的药物,有毒,它的功能是破积逐水,有很强的祛水能力,可通二便,在大陷胸汤中的作用主要就是起祛水的作用。甘遂这个药既有毒,而且药性也非常强烈。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甘遂:水实 里热 里实。

 

46.葛根

《神农本草经》:葛根一名鸡齐根,味甘平,无毒,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治下利,十岁以上,生川谷。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伤寒壮热。

《中国药典》: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野葛: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无臭,味微甜。 粉葛: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甘、辛,凉。归脾、胃经。主治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中药学》: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省。甘葛藤多为栽培,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四川、云南地区亦产。秋冬二季采挖。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药征》:葛根:主治项背强也,旁治喘而汗出。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解肌清热药。主治太阳表热,有治项背强几几,解痉的作用。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2.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

3.太阳病只是项强啊,这个牵连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4.葛根这个药它是解肌,这个肌肉,尤其在这个颈背部发痉挛,这个葛根是有特效。这个肌肉痉挛就是肌不和了,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于热,这个热伤津液嘛,津液枯燥,这个组织营养失调发痉挛,也有由于这个热。那么葛根这个药呢,他是一个专务解肌(的药),它治那个肌肉痉挛。

5.葛根这个药呀,我们方才讲一面,有解肌的作用,同时它有治下利的作用。

6.葛根呀是一个寒性的,它是甘寒,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上说它:“治身大热,消渴”,它起这个作用的。这个药于胃不怎么合适,我们平时用葛根汤的时候,那么这个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这个半夏能够去水,这个胃虚爱停水的,同时它是与甘药一起发挥健胃作用,所以我们用葛根汤的时候就要这一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呕,他这个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这个是我们在临床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知道的这种问题。

7.葛根这个药同样先煮的,因为葛根这个药它不好在水里溶解的。

8.葛根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时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葛根汤的项背强,就是这个津液充斥于上体部,那么既是强急,也是发痉挛,也是肌不和,咱们说葛根解肌嘛。葛根的肌不和跟柔痉肌不和是两种,那种肌不和是由于组织枯燥,而有热;这个热是有的,由于水气太多,湿热这么两种东西,也能使得肌肉不和,而发生痉挛,这刚痉是这么一种情况。

2.我顶爱用这个葛根汤,这个葛根汤的药啊,它是发汗不燥,葛根这个药是一个清凉性的解表药,搁到麻黄桂枝一起,它不那么燥,所以我更喜欢用它。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葛根不仅仅可以解表,也不仅仅可以治“项背强几几”,还可以治下利。

2.葛根这味药,是一味寒性的解表药。

3.葛根对人体体表神经方面的一些疾病呢,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4.用葛根的时候注意呀,只要是葛根量比较大的地方,你一定要注意这个人的胃功能怎么样?这个人是不是胃平素就比较弱?再一个是不是有胃寒的这种情况?如果说有的话,你用葛根一定要小心。这个药还是比较寒的,是偏于寒的。

5.葛根能改善人体的某些运动神经因失养而出现的以拘急为典型症状反应的病理状态。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葛根:表证 半热 里热。

 

47.瓜蒂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名医别录》:有毒,去鼻中息肉,治黄胆,其花,主心痛咳逆,生嵩高,七月七日采,阴干。

《中药大辞典》:别名:甜瓜蒂(陶弘景),瓜丁(《千金翼方》),苦丁香(《本草衍义补遗》),甜瓜把(《山东中药》)。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蒂。6~7月间,采摘尚未老熟的果实,切取果蒂,阴干。全国大部地区均产。干燥的果蒂,其果柄略弯曲,上有纵棱,微皱缩;连接果实的一端渐膨大,即花萼的残基。表面黄褐色,有时带有卷曲的果皮。质柔韧,不易折断。气微,味苦。以干燥、色黄、稍带果柄者为佳。苦,寒,有毒。归脾、胃经。吐风痰宿食,泻水湿停饮。治痰涎宿食,壅塞上脘,胸中痞梗,风痰癫痫,湿热黄疸,四肢浮肿,鼻塞,喉痹。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搐鼻。

《中药学》:为葫芦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蒂。阴干,生用或炒黄用。苦,寒。有毒。归胃经。涌吐痰食,祛湿退黄。用于风痰,宿食停滞及食物中毒诸证,湿热黄疸。煎服,2.5-5克;入丸散服,每次0.3-1克;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

《皇汉医学》:瓜蒂,本药属于苦味催吐药,以其刺激黏膜之力弱,夺取水分之性强,为催吐药之上乘。于胃肠有上逆之蠕动或有其机转为主要目的,其他诸症状为副目的而应用之为宜。

《药征》: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考征:瓜蒂散证曰: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又曰:心中满而烦,饥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味苦,寒。利湿清热,催吐。主治身重浮肿、黄疸、胸满温温欲吐者。用法及用量:入煎剂,每用2-10克。搐鼻:鼻吸入细粉适量。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瓜蒂这个药,它是苦寒祛水的药,所以它也治浮肿,那么它是苦寒的,它有涌吐的作用,它祛水,有吐下,上面吐,这个药也能随水饮而下,但它主要是涌吐。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瓜蒂汤你要是小量服,它只祛湿祛水下水下湿它并不涌吐,所以一物瓜蒂汤不是说用吐法。

2.瓜蒂这药是个苦味的涌吐药,最好,不伤人,他有涌吐作用,但瓜蒂能去水。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瓜蒂就是甜瓜的瓜把,就是那个柄。在方剂当中是主药,药性偏于寒,有毒,有催吐的作用,还有退黄的功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里热,水实。

 

48.瓜蒌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名医别录》:无毒。主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治胸痹,悦泽人面。茎叶,治中热伤暑。生洪农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中国药典》: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橢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压扁,切丝或切块。本品呈不规则的丝或块状。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9~15g。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中药学》: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成熟果实。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安徽、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秋季采收,将壳与种子分别干燥。生用,或以仁制霜用。甘、为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咳喘,胸痹,结胸,肺痈,乳痈,肠痈,肠燥便秘。煎服,全瓜蒌10-20克,瓜蒌皮6-12克,瓜蒌仁10-15克打碎入煎。

本品入药又有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之分。瓜蒌皮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瓜蒌仁重在润燥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则兼有瓜蒌皮、瓜蒌仁之功效。

《皇汉医学》:为冷性之消炎解凝药,主治心肺原因性喘咳胸痛,有特效。

《药征》: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饮。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除痰清热,理气宽胸。主治胸痹,心痛,短气,痰饮咳喘。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天花粉苦寒,治消渴,解热,有缓下的作用,宽胸作用不如瓜蒌实,去痰宽胸就用瓜蒌,去热解渴,用花粉。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栝楼实这个药,它是开胸、祛痰、下水,它起这个作用,所以大量吃也能有缓下。

2.栝楼是治咳嗽的一个圣药,咱们都是知道的,一般治咳嗽常用栝楼,它能够开胸下气祛饮,所以喘息咳唾用这个栝楼是很有道理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栝蒌是一味寒性的药物,它有解凝、缓下、去水、清热的功能。

2.它特别有作用于热结于胸或者上腹部的这一类的疾病。

3.它和薤白如果合用的话,专门用来治疗胸部疼痛。小陷胸汤这个方剂当中,这个栝蒌用量,写的是“一枚大者”,实际临床经验看,这个栝蒌用量宜大不宜小,如果你要是用量偏小了,它那个作用就不太明显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瓜蒌:水实 半热 水虚 里实。

 

49.桂枝

《神农本草经》: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生南海。

《中国药典》: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l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煎服,3-10克。

《中药学》: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证,痰饮,蓄水证。

,心悸。煎服,3-9克。

《皇汉医学》:主治上冲也,兼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有发汗、解热及止汗作用,兼有镇静、镇痉、镇痛作用,兴奋、强心、强壮作用,以及健胃、通经、利尿作用。

《药征》: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温中健胃,调和营卫,解外,解热,降冲,治痹。主治表证寒热,上气咳逆,痹痛,眩晕,胸满,气上撞心,奔豚。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都是辛温。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桂枝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能泄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桂枝和生姜,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这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

2.桂枝这个药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这个我们在治心脏病啊,有的时候用在这个心悸,你要用个三钱二钱一点不顶事,你看看,这个桂枝他用了四两,甘草用二两,它是顿服啊,顿服这个量大着了,这个桂枝就顶一两二,拿到现在度量上,这个甘草是六钱了,这个桂枝我一两是用过,就是这种心脏病啊,特数的这个特殊心悸,烦悸,那么这个时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这个药,最平和不过。

3.桂枝可通利关节,表证身疼痛都有桂枝的作用。关节疼呢,当然以桂枝汤为主,由于阴性虚证去寒性的芍药,加附子治关节疼。(桂枝附子汤)。

4.桂枝不但发汗也治小便不利,治气上冲。利小便的药都有桂枝,没桂枝的很少,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很多,桂枝治气上冲,凡气上冲,都诱导小便向上,不下行。所以用桂枝使小便往下走。

5.桂枝也治咽痛呀,桂枝这个药呀,你们看一看神农本草经里有,治喉痹,所以桂枝这个药也止痛,所以身疼痛没有不用桂枝的吗?它也治喉痹这种痛。

6.桂枝的应用呀,全是在津液丧失之后,如自汗呀,时汗出呀,鼻衄也丧失津液,桂枝汤是甘温养胃益气的作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没有桂枝那种往上冲的力量,所以没有气上冲,换言之就是脑袋不疼,这个气上冲啊,你象这个脑袋头面的刺激呀,都指的,你象这个表证吧,这个脑袋的血管蹦,这也是往上冲的一种反映。

2.这个桂枝附子汤啊,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伤寒论里有这么一个方剂,他治这个风湿呢他把这个桂枝又加量,你们看看这个桂枝是四两,桂枝去芍药汤啊是三两,他这个桂枝这个药哇,它不但能解表,它能够止疼,所以他这个,这关节疼痛啊,这桂枝这个药啊,少不了的,你看他这个表证太阳病的时候就知道了,那桂枝汤,那没问题了,有桂枝,是吧,以桂枝为主的,麻黄汤身疼痛它也得搁桂枝,所以桂枝呀这个解痛作用还是很强的,因为这个关节疼他比普通的表证疼的厉害所以他加量用之。

2.桂枝是个辛温药,它也是甘温解肌,所以它也能治关节疼,同时也更治气上冲。

3.二加龙骨牡蛎汤不去桂枝,因为他这个病有气上冲,头眩、发落,上冲的非常厉害,气上冲,不往下走。

4.我们现在治高血压,如果人心跳得厉害,气上冲得厉害,心脏病常有心跳,你就是桂枝加量,茯苓加量就行。这桂枝我用过七八钱,一点问题都没有,不是像咱们说桂枝那样热啊,不是那样。这茯苓更是个平稳药了,茯苓这不寒不热的,平和药,它治心悸。所以我们对心血管病,心悸得厉害,用旁的药的时候,可以用桂枝茯苓这两个药。那如果现柴胡证呢,我认为柴胡合用这种桂枝茯苓,有用的机会。

5.桂枝治气上冲,治胁下逆抢心。

6.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是镇痛药,我们在表证身疼痛也离不开桂枝,那么心疼呢也离不开它,所以它以桂枝为主,有诸逆,桂枝也治气上冲,也治逆。

7.如果只有水,没有气上冲,他不会动的,所以桂枝配合茯苓, 他就治筋惕肉瞤、肉跳,桂枝治气上冲,茯苓去水。

8.桂枝、茯苓呢,治气冲心悸的,气往上冲、心跳,那么胎动在脐上者,也是悸动啊,那个悸动就有桂枝茯苓有关系,一方面气冲,一方面它是悸动。桂枝、茯苓,它治气冲心悸,你凡是上边的病啊,大概都是有气冲心悸这个方面,尤其心血管病,没有心悸的很少喽。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桂枝既能解表又能健胃。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有共同的特点:都是解表剂, 都是健胃的药。它治的是人体有些不足了,汗毛孔关不上了,体表又出现疾病。人体不足首先能量不足,能量的来源在哪?不就来自于肠胃嘛。这两味药既能改善肠胃的吸收功能,同时又把吸收的这些能量最大限度地给运送到体表,用来解表。

2.桂枝还能降气冲、解表,比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有降气冲的功能,但是这个桂枝降气冲,我们应该这么说它治的气冲,就是一种人体有从表解除疾病的趋势而形成的这么一种气冲,而不是其它的你比如说像肚子里边有气往上来那个。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桂枝:表虚 气实 里虚。

 

50.海藻

《神农本草经》:苦咸寒。主治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疗皮间积聚,暴癀(患时咽喉发生脓疱或痈),留气,热结,利小便。

《中国药典》:本品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Turn.) C. Ag. 或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 (Harv.) Setch. 的干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夏、秋二季采捞,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大叶海藻:皱缩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长30~60cm。主干呈圆柱状,具圆锥形突起,主枝自主干两侧生出,侧枝自主枝叶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状突起。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5~7cm,宽约1cm,全缘或具粗锯齿;次生叶条形或披针形,叶腋间有着生条状叶的小枝。气囊黑褐色,球形或卵圆形,有的有柄,顶端钝圆,有的具细短尖。质脆,潮润时柔软;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气腥,味微咸。小叶海藻:较小,长15~40cm。分枝互生,无刺状突起。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稍膨大,中空。气囊腋生,纺锤形或球形,囊柄较长质较硬。除去杂质,洗净,稍凉,切段,晒干。苦、咸,寒。归肝、胃、肾经。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煎服,6~12g。

《皇汉医学》:为解凝性利尿药。

《药征》:主治胸腹及脐下动剧者,故兼治惊狂、火逆、疟疾。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散结化痰,解凝性利尿药。主治水毒凝结,颈下硬核痛,痈肿,癥瘕积聚,瘿瘤,疝气下坠,脚气,浮肿。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海藻也是祛湿祛水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海藻是寒性的,同时又是祛水的药物。

2.海藻可散结化痰、解凝。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海藻:水实 气实。

 

51.寒水石

《神农本草经》凝水石,辛寒。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一名白水石。

《名医别录》凝水石,味甘,大寒,無毒。主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止渴,水腫,少腹痹。一名寒水石

中华本草:出自《吴普本草》。《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前者多用于北方,后者多用于南方。原矿物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1.《名医别录》: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拆者良,盐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邯郸。2.陶弘景:常山属并州,中水县属河间郡,邯郸即赵郡并属冀州域, 此处地皆咸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psum;Calcite 【原形态】1.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单个晶体呈板状,集合体呈块状、片状、纤维状或粉末状。无色或白色、粉红色。有时透明,具玻璃光泽,解理面显珍珠光泽,纤维状者显丝绢光泽。硬度2,薄片具挠性。相对密度2.3-2.37。辛咸;寒 。归肾经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丹毒;烫伤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中药学》: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天然晶体。主产于山西、河北等地。全年可采。采挖后,去净泥沙及杂石,研碎生用或煅用。甘、辛,寒。归、胃、肾经。清热泻火。热病烦渴,癫狂,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寒。主清热泻火。其作用与石膏相近,,内服多与石膏相配,治热在气分壮热烦渴。外用消肿止痛,治丹毒,烫伤。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风引汤中加入寒水石、滑石、石膏、大黄清里热。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寒水石:里热 。

 

52.诃子

《中国药典》:别名诃黎勒。本品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 Terminalia chebula Retz. 或绒毛诃子 Terminalia chebula Retz. var. tomentella Kurt.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为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4cm,直径2~2.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略具光泽,有5~6条纵棱线及不规则的皱纹,基部有圆形果梗痕。质坚实。果肉厚0.2~0.4cm,黄棕色或黄褐色。果核长1.5~2.5cm,直径1~1.5cm,浅黄色,粗糙,坚硬。种子狭长纺锤形,长约1cm,直径0.2~0.4cm;种皮黄棕色,子叶2,白色,相互重叠卷旋。无臭,味酸涩后甜。诃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诃子肉:取净诃子,稍浸,闷润,去核,干燥。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涩肠敛肺,降火利咽。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煎服,3~9g。

《中药学》: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 Terminalia chebula Retz.  的成熟果实。主产于云南及广东、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取。晒干。生用或煨用。若用果肉,则去核。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用于久泻,久痢,久咳,失音。煎服,3-10克。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又名黎勒。苦,酸,涩,温。涩肠止泻,敛肺利咽。常用于久泻,喘咳痰嗽,久咳失音者。利咽宜生用,涩肠止泻宜煨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诃梨勒,它是虚胀冷气,它起这个作用。虚胀,里头有冷气,那么这种气利需要用这种收敛药。诃梨勒是收敛,它治这个虚胀冷气。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诃子:里寒 半热。

 

53.红花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煮酒服。亦主盅毒。

《中国药典》:别名草红花。本品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采摘取管状花,注意勿伤基部的子房,除去杂质,阴干或微火烘干,此时质较软,色深红最佳。(采收花朵时,应趁早晨露水未干、苞叶锐刺较软时进行,但也不宜过早。)本品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煎服,3~9g。

《中药学》: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筒状花冠。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于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浙江等地。夏收开花,花色由黄转为鲜红时采摘。阴干或微火烘干。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瘀滞斑疹色暗。此外,红花还可用于回乳,瘀阻头痛,、眩晕、中风偏瘫、喉痹、目赤肿痛等证。煎服,3-9克。外用适量。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活血祛瘀通经。主治瘀血作痛,经闭,癥瘕,产后恶露不行,痈肿,跌扑损伤。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红兰花啊,就是咱们现在用的红花,它起行瘀定痛的作用,把它做成药酒喝肯定起作用,这个都是普通的常备的一个药物了。如果妇人的血气刺痛久久不愈,攻也攻不得,补也补不得,用药酒的法子也是挺稳当的。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红花:血实。

 

54.厚朴

《神农本草经》: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名医别录》:大温,无毒。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一名厚皮,一名赤朴。其树名榛,其子名逐杨。治鼠漏,明目,益气。生交趾、宛朐。三月、九月、十月采皮,阴干。(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

《中国药典》: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Rehd. et W 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0.2~0.7c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长13~25cm,厚0.3~0.8cm,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根朴):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质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枝皮(枝朴):呈单筒状,长10~20cm,厚0.1~O.2cm。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煎服,3~10g。

《中药学》:为木兰科植物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Rehd. et W 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咳喘。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煎服,3-10克。或入丸散。

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性能辛苦温,具有燥湿之功,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之证。但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又下气消痰平喘,既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要药;而苍术辛散温燥为主,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可祛风湿。

《皇汉医学》:主治胸腹满也,兼治腹痛。治宿食不消、去结水、化水谷、止吐酸水,即治因食毒或食兼水毒之胸腹满。

《药征》:主治胸腹胀满也,旁治腹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温。温中化饮,理气消胀止咳。主一切寒湿或热结腹痛胀满(湿毒水毒而致之胸腹满),痰结气壅之咳喘。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小承气汤是以胀满为主,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到一起的,但是它去热的力量差,没有芒硝啊,这个调胃承气汤啊偏于去热,对这个胀满作用不大,没有厚朴、枳实。

2.厚朴、枳实去胀满。

3.枳实、厚朴消胀去满有余而攻下不足。

4.如几种承气汤,要想大黄去实水积滞,所以配厚朴、枳实,厚朴、枳实这二味药在健胃中常用的,平胃散不也是半夏厚朴吗?它里头有宿食、燥屎,就胀满,就只是说行气消胀,其实由于食积的方面最多,所以大黄配厚朴枳实就去宿食,燥屎等。

5.枳实、厚朴,这类药消胀,也有祛水、祛湿,那么小便不利呢,行气也利水。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厚朴也是行气药了,在一般的刀伤药中做为调理之用。

2.他用厚朴,准有胸满,胸腹都可以满,所以心下坚,心下也较比硬,坚是虽然但不一定有,咽中如有炙脔,所以心下这个地方当然也不宽快了。

3.厚朴消胀行气。

4.另外搁消胀行气的厚朴,既能够行气也能够去饮。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厚朴杏子这两味都是温性的药,厚朴在这个方剂里面主要是用来行气,杏子就是杏仁,它可以定喘。

2.厚朴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主要起着祛气逆的作用,行气,消胀除满。

3.厚朴,有行气消胀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厚朴:气实 水实 里实。

 

55.滑石

《神农本草经》:甘寒。主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脆石,一名番石。生赭阳、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采无时。

《中国药典》: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釆挖后,除去泥沙和杂石。本品多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白色、黄白色或淡蓝灰色,有蜡样光泽。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气微,味淡。除去杂石,洗净,砸成碎块,粉碎成细粉,或照水飞法水飞,晾干。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煎服,10~20g。外用适量。

《中药学》: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滑石的矿石,主产于山东、江西、山西、辽宁等地。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洗净,砸成碎块,研粉用,或水飞晾干用。性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收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湿温,湿疮,湿疹,痱子。煎服,10-20克。宜包煎。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本药黏滑性能缓和包摄膀胱、尿道、肠管之炎性粘膜面,故能利尿或止泻,且其寒性同时有益于消炎作用。简言之,本品为黏滑性消炎药,主治小便不利,兼治渴也。

《药征》: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烦渴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寒。缓和性清热利尿。通六腑九窍津液,利涩结,下垢腻,逐实热。主治小便黄赤,膀胱、尿道炎,暑热,烦渴。

《胡老伤寒论讲座》

1.五苓散里头也有猪苓,那么猪苓汤呢,他把桂枝换成这个滑石了。那么这个滑石也是寒性利尿药。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搁滑石是分解作用,使水分从小便走,这大便就不治而治了。

2.搁滑石利小便,它这个利小便,当然这个发热的小便就更艰涩了,它根据头前咱们知道,是这个小便艰涩的情况。这个热虽由下让它解,可是这个滑石利尿并不重,它是解热的力量倒是挺强的,所以咱们那个治热常用,滑石甘草嘛,这不就常用的方子嘛。

3.滑石不下利,它是利小便的。如果发热了,给发汗不行,吃泻药是不行的,但是用这种法子,大量甘寒滋阴的法子,用点滑石可以的,滑石起粘滑作用,也能够配合百合得微微而利

4.滑石是消炎利尿也止痛,滑石粘滑药,挂一个粘滑面,减轻摩擦,也止痛。滑石也性寒,有消炎止血利尿的作用。滑石就是利尿解热。

5.寒水石、滑石、石膏、大黄清里热。

6.猪苓、滑石、泽泻都是一个寒性利尿药。

7.蒲灰、滑石这两种药前面讲过,都是利尿药,那都是偏于治热。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那个猪苓汤里边那个滑石啊,在药性方面啊,跟石膏比较相似,但它有一些石膏代替不了的作用。你比如说,它利水,实际上它本身有滑性,能够提高,能够增强特别是尿道里边那个滑利的程度,使人在小便的过程当中,减少那种涩痛感,它有这种作用。那个石膏是没有这种作用的。所以说这个地方猪苓汤里边用的是滑石,但是这改变不了它有里热的那种特征。

2.滑石是一味寒性的、有清热利尿通淋作用的一味药。咱们在这儿,把阿胶和滑石药性认识一下,对方证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一些。在经方当中,用到滑石的方剂,有六到七首,其中有一个方剂,滑石是往里面加的(就是什么情况下加多少滑石),咱们也把它算一个。其中的大部分方证都是虚热证。从这个地方,比如说像百合病里面,有两三首的方子都有滑石。百合病是一个典型的虚热证,你再去看看其他的有滑石的方剂啊,都是对的虚热证。从这儿就能看出,滑石的清热作用和石膏差不多少,但是它跟石膏相比的话,它更适合虚热证;如果伴有停饮证的话,其作用要比石膏好一些。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滑石:里热 水实

 

56.黄柏

《神农本草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名医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

《中国药典》: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黄柏: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润透,切丝,干燥,本品呈丝条状。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纵棱纹。切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味极苦。盐黄柏:取黄柏丝,照盐水炙法炒干,本品形如黄柏丝,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味极苦,微咸。黄柏炭  取黄柏丝,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本品形如黄柏丝,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或棕黑色。体轻,质脆,易折断。味苦涩。苦,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煎服,3~12g。外用适量。

《中药学》: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清明之后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炙、炒炭用。苦,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主治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温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痿证,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煎服,3-12克,外用适量。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皇汉医学》:为消炎性收敛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清热除烦,止利,祛黄药。主治清里热,清上热。配伍黄连,黄芩,大黄,用于阳明里热证,显示其清热除烦,止利,祛黄作用。配伍干姜、附子用于厥阴证,显示其清上热,止利作用。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黄柏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治下利。

2.这个黄芩、黄连、黄柏也治烦,但是这些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们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药,在临床的应用也不一样,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如果病人烦躁,当然要用苦寒药了,大便要是溏薄,当然就不用栀子,可以用黄芩、黄连这类的药。

3.人特别烦燥,如果遇到这种黄疸,病人烦燥不安,但大便不实,即大便通调,里不实,有热而无寒,这就用一派苦寒药就行了,所以用栀子黄柏甘草,栀子黄柏是苦寒解热的药……黄疸的发生也很多,主要是烦,烦的厉害,所以用栀子为主的,另外加黄柏。

4.黄柏解烦治逆,这个黄连黄柏的苦寒药啊,虽然苦寒,它燥,他能治啊这个下利,下利这个不用芩连的很少,同时烦。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苦药之中,唯独黄芩黄连黄柏都是个燥药,它是苦燥,所以它能够去水,能够止利。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黄柏是一味寒性的药物,在这个方剂当中有清热、除烦、利湿、去黄,而且还有止痢的作用。

2.乌梅、黄连、黄柏解热除烦。都是寒性的、收敛止利的药,也都有清热除烦的这个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黄柏:半热 水实。

 

57.黄连

《神农本草经》:苦。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二月、八月采。(黃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中国药典》: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l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黄连片: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本品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炒干。每100kg黄连,用黄酒12.5kg,本品形如黄连片,色泽加深。略有酒香气。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炒干,每100kg黄连,用生姜12.5kg,本品形如黄连片,表面棕黄色。有姜的辛辣味。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100kg黄连,用吴茱萸10kg,本品形如黄连片,表面棕黄色。有吴茱萸的辛辣香气。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煎服,2~5g。外用适量。

《中药学》: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生用或清炒、姜汁炙、酒炙、吴茱萸水炙用。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煎服2-5克。外用适量。

本品入药,除生用外,还有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等特殊炮制品,其功用各有区别。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热和胃止呕,多用治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皇汉医学》:主治心中烦悸(心脏触诊有热、精神不安),兼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李东垣:凡眼爆发赤肿,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宜黄连、枳实。

《药征》: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以清热除烦,止利,治吐衄,皮肤肿疡为特能。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黄芩黄连咱们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药只要是热利就行,像白头翁汤啊,这都是用苦寒。可是苦寒药不全治下利,栀子就不行,所以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它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治下利。那么栀子,大黄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药了,所以苦寒药咱们也得分析。

2.黄芩、黄连治协热下利。

3.这个黄芩、黄连、黄柏也治烦,但是这些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们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药,在临床的应用也不一样,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如果病人烦躁,当然要用苦寒药了,大便要是溏薄,当然就不用栀子,可以用黄芩、黄连这类的药。

4.这个黄连与黄芩,黄连有治肚子痛的作用,黄芩没有,黄芩汤所以治腹痛,他有芍药大枣的关系,那么这个治腹痛与黄连有关系,同时治胸中烦热呀,也比黄芩好,这个凡是在临床上用三个泻心汤,人颜面潮红呀,大致黄连用的多,黄芩也有这种情况,但不如黄连更明显,所以黄连汤以黄连为主,特别提出胸中有热。咱们那么黄连上清丸呀,清上边的热,这个热往上边涌,所以颜面潮红呀,胸中也特别叫烦热,那么另外要还没水,它不会呕吐的,它如果激动水,下面腹痛,这个药也治痢疾,也治下利,同时热来上头,寒饮也往上走,那么也容易呕吐的

5.黄连、黄柏解烦治逆。这个黄连黄柏的苦寒药啊,虽然苦寒,它燥,他能治啊这个下利,下利这个不用芩连的很少,同时烦。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黄连这个药苦燥,苦能够消炎解毒,所以黄连能解热毒了,燥能够去湿,就是去这个黄水。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黄连黄芩都是寒性药,去热的力量比较强,同时又都有止下利的作用,同时它可以解烦。

2.黄连去半表半里之热;

3.黄芩、黄连,它既可以去半表半里之热,同时又都有止下利的功能。

4.黄芩黄连都是寒性的去热的药物,两味药特别是对半表半里的热也包括里热了,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5.在寒性药里,一个黄芩、一个黄连,对下利,但是得是热利,都有治疗作用。

6.黄连黄芩清半表半里之热,除烦,并同时可以治疗因热而造成的一些出血症;

7.乌梅、黄连、黄柏解热除烦;都是寒性的、收敛止利的药,也都有清热除烦的这个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黄连:半热 水实。

 

58.黄芪

《神农本草经》: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中国药典》: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甘,微温。归肺、脾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煎服,9~30g。

《中药学》: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甘,微温。归脾、肺经。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用于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煎服,9-30克。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兼能补血。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皇汉医学》:主治身体虚弱,皮肤营养不良而水毒停滞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内之一种强壮性止汗利尿药。

《药征》: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兼治身体肿或不仁。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微温。益卫,固表,解表,生肌,利湿。主治汗出恶风明显,久病表不解,及在表的水肿,关节疼痛,皮肤黄染,黄肿,痈疽,疮口不收。用于表虚,勿用于表实。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如果根本就是自汗,也是表证现桂枝汤证的,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情况,就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也去黄。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如果要是无汗,恶风还厉害,用这个,恶风厉害是黄芪的关系啊。虽然无汗,但是表虚,就是正气不足于表,要不然不搁黄芪的。

2.这个黄芪啊,有恶风特别厉害的这种关节疼,黄芪都可以用,但是对这个风必须特别敏感。咱们就说这个正不足于表啊,无论风邪也好,湿也好,在体表,你不吃这个黄芪它祛不了,你发汗更不行。

3.如果恶风特别敏感,你要加黄芪。

4.黄芪这个药大家得注意,古人说的黄芪啊,补中益气,是个甘温的药,凡是甘药都健胃,所以说它补中,那么胃健,水谷之气才充于外,水谷之气是什么?也就是精气津液,养人的东西。那么黄芪剂,黄芪这个药我们用它在什么时候呢?就是体表虚衰,什么虚衰?你看前面的那两个脉你就知道了,全是津液不足于外,津液就是我们饮食化生的水谷化合物,再加上阳气,总而言之,它就是一个营养成份。营养成份不足于外,就是外面的营养不够了,营养不良了,由营养不良,在这个部位就是很多地方要出病了。你像西医说的肢节神经麻痹,神经末梢它靠外头,它没营养也受不了,所以你像皮肤、肌肤有病都生疮,所以黄芪,你看本草上讲,治大恶疮,所以咱们关于疮疡用黄芪机会最多,道理一样。它这块营养不良,这是一,营养不良它恢复不了。第二,这块虚,有外邪去不了,所以我们不能去外邪,还是人的身体的机能啊,它自然的驱外邪,那么它这块儿不够,营养不良,怎么营养不良就是我说的这个,所以它用补中益气的。总而言之,里气也是虚,胃也是不好,所以他用黄芪,补中益气,增加这个地方,阳气也好,津液也好,营养成份也好,这块充足了,那么由于营养不良形成的疾病也要好,那么就是这地方有毒物因为虚,它能待得住,一实了,它待不住了,所以病毒也能去。所以说这个黄汗啊什么的,有很多了,由于皮肤这个地方不良造成的比如恶疮啊,那都由于这个地方虚,用什么药?用黄芪,所以黄芪的作用就在这儿。后世都看它是补气,有肺病也吃黄芪,这是错的,大错,它不是补那个气。仲景所说的阳气啊,通通的说的是津液,我们拿更通俗的话,就是养人的营养成分,我们吃了东西,血管吸收,它住各处的细胞都输送营养成分,古人管这个东西,在血管内叫做营,也叫做血,血是本体的,血是作用的,血管外叫做卫,也叫做气,所以这两个东西啊,它出血管,它给组织细胞,它当然得出这个血管啊,所以这就是西医说的毛细血管通透作用。古人也认识,不是不认识,他也知道“多汗则亡血”,要是大发汗,血液就少,你要亡血呢,他就没有汗。古人也看到这个,看到这个不细腻,它没有系统的说明,所以这个地方还是要参照西医看一看好的。但是很奇怪,西医尽管知道什么叫肢节神经,这病它治不了,中医不知道他会治,可见中医辨证是有道理的,可是不是他讲的这个,讲的这个是解释,解释这种现象。那么中医把这个叫表虚证,又是营卫不和,他用的桂枝汤嘛,表虚加上黄芪,他就能治,遇到这种病,你就用黄芪,刚才我讲半天了,遇到黄芪的这种适应情况,就是说这种表虚,特别的恶风敏感,你用黄芪没错。不是随便你脑子想,气虚了你就吃黄芪,不是那样子。

5.我们让阳气尽快出表所以加黄芪。

6.所以黄芪呀,我们讲了半天,它实表的,固表,表虚了他用黄芪,你像我们一般地麻黄这个药,谁都知道治喘,他西医现在也用麻黄素嘛,他为什么呢,他受了外感了,表气闭塞,这个人的这个排泄废物啊,他不是就从尿或者是呼吸排出,他这个汗腺排出一大部分啊,他这个表气闭塞了,应该从表排出的都担负到肺上了,肺上就受不了了,就喘,所以拿麻黄,还要解表嘛,你还要搁黄芪补?一补一个坏呀,这个东西才糟心呢。所以后世这个医书,他连这个药物都弄的这么弄,黄芪补气的,人家知道了,反正气虚就加黄芪啊,这就坏了,不是这个事儿,所以他这个地方都要不得的,这都后人搞的,都不是原来的东西。这个黄芪的应用你得知道,真正表虚,非他不可,就像我方才讲的那个,不然的话,有害无益,尤其肺病,你往里加黄芪,这不是找死吗,你像肺结核,这都不行,你不能把表再闭塞了,那再给肺上找担负,那不行了。

7.表虚有恶风,尤其黄芪剂,这个黄芪这个药啊,它是实表的,表虚到极点了,那恶风非常敏感,这个在临床上要注意。

8.黄芪还是实表,因为这个皮水呀都是络脉虚,黄芪这个药既能补中,又能实表,所以补中益气要用黄芪的。

9.我们治这个麻痹这种情况里头,当然又是表虚的,得用黄芪。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黄芪:表虚 里虚 水实。

 

59.黄芩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其子,主肠澼脓血。三月三日採根,陰乾。(得厚朴、黃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蔹、赤小豆治鼠漏。山茱萸、龙骨为之使,畏丹參、牡丹、藜蘆。)

《中国药典》: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中药学》: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煎服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可炒炭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

《皇汉医学》:主治心下痞,兼治胸胁满,呕吐,下利。黄连、黄芩:皆治疗“充血或炎性机转”诸证,如心下痞、腹痛、吐利、出血等。

《药征》:主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清热除烦。主治烦躁,出血,痞满,下利,呕逆。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黄芩黄连咱们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药只要是热利就行,像白头翁汤啊,这都是用苦寒。可是苦寒药不全治下利,栀子就不行,所以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它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治下利。那么栀子,大黄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药了,所以苦寒药咱们也得分析。

2.黄芩与柴胡这两个药,全是苦寒药,解热去烦。

3.这个黄芩、黄连、黄柏也治烦,但是这些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们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药,在临床的应用也不一样,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如果病人烦躁,当然要用苦寒药了,大便要是溏薄,当然就不用栀子,可以用黄芩、黄连这类的药。

4.黄芩就是去热,解烦。

5.这个黄连与黄芩,黄连有治肚子痛的作用,黄芩没有,上面黄芩汤所以治腹痛,他有芍药大枣的关系,那么这个治腹痛与黄连有关系,同时治胸中烦热呀,也比黄芩好,这个凡是在临床上用三个泻心汤,人颜面潮红呀,大致黄连用的多,黄芩也有这种情况,但不如黄连更明显,所以这个方(黄连汤)以黄连为主,特别提出胸中有热。咱们那么黄连上清丸呀,清上边的热,这个热往上边涌,所以颜面潮红呀,胸中也特别叫烦热。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黄芩解热解烦。

2.黄芩清出血后之烦热。

3.黄芩黄连它是治下利的药啊,这苦药之中,唯独黄芩黄连黄柏都是个燥药,它是苦燥,所以它能够去水,能够止利。

4.黄芩、黄连解烦解痞。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黄连黄芩都是寒性药,去热的力量比较强,同时又都有止下利的作用,同时它可以解烦。

2.柴胡是主药,按古人的半斤算应该是125克左右,和黄芩同用,有很强的去半表半里虚热的功能。

3.黄芩、黄连,它既可以去半表半里之热,同时又都有止下利的功能。

4.黄芩、黄连都是寒性的去热的药物,两味药特别是对半表半里的热也包括里热了,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5.黄芩在黄芩汤当中是主药,它既能去半表半里的热,又能去里热,同时还有止痢的作用。

6.在寒性药里,一个黄芩、一个黄连,对下利,但是得是热利,都有治疗作用。

7.黄连黄芩清半表半里之热,除烦,并同时可以治疗因热而造成的一些出血症。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黄芩:半热 水实 血实。

 

60.鸡屎白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伤寒,寒热。

《名医别录》:微寒。破石淋及转筋,利小便,止遗溺,灭瘢痕。

《国家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本品为雉科动物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苦、咸,凉。利水,泄热,祛风,解毒。治臌胀积聚,黄疸,淋病,风痹,破伤中风,筋脉挛急。内服:晒干,文火焙炒,炒时洒入白酒少许,研末为丸散,1~2钱,或浸酒。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微寒。清热利水生津。主治消渴,伤寒,寒热,转筋,腹水。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如果腿抽筋,上入少腹不去,有用鸡屎白散的机会,咱们可以这么体会,这个我也没经验,我看很多病案也没有,因为这个病很少见了。转筋这个病一般不用治疗的,如果是转筋趋入少腹,那么这个厉害了,这个需要治疗的,用鸡屎白散。

2.有些常见的病,但方也很挺奇的,象治转筋的鸡屎白给人吃,也挺讨厌的,是不是这东西就能治那个病,咱们作为个参考。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鸡屎白:半热 水虚 水实。

 

61.鸡子黄

《中华本草》:别名:鸡卵黄、鸡蛋黄。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蛋黄。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家鸡,家禽。嘴短而坚,略呈圆锥状,上嘴稍弯曲。鼻孔裂状,被有鳞状瓣。眼有瞬膜。头上有肉冠,喉部两侧有肉垂,通常呈褐红色;肉冠以雄者为高大,雌者低小;肉垂亦以雄者为大。翼短;羽色雌、雄不同,雄者羽色较美,有长而鲜丽的尾羽;雌者尾羽甚短。足健壮,跗、跖及趾均被有鳞板;趾4,前3趾,后1趾,后趾短小,位略高,雄者跗跖部后方有距。家鸡因饲养杂交的关系,品种繁多,形体大小及毛色不一。食物主要为植物的种子、果实及昆虫等。雄鸡善啼。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鲜蛋去壳,去净蛋白,留蛋黄备用。味甘,性平。归心、肾、脾经。滋阴润燥,养血熄风。主心烦不得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烫伤,热疮,肝炎,小儿消化不良。

内服:煮食,1-3枚;或生服。外用;适量,涂敷。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养血,清热,除烦,安神。主治心烦不得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呕逆,下利,胎漏下血,烫伤,热疮,湿疹,小儿消化不良。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吐是最伤胃不过了。这个鸡子黄啊,有贫血,鸡子黄治贫血,现在小孩子都让吃点鸡子黄嘛。他这个由于吐更伤其胃,这种虚热还不受补呢,你大温大补更不行,非得用甘寒的药是最合适的。这个百合就是个甘寒嘛。那么胃虚搁点鸡子黄,那么吐也丧失津液嘛,鸡子黄它补血当然也有养液作用。这个煎煮法同上面一样,但是鸡子黄是不能煮的了。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那么芍药、阿胶、鸡子黄补血虚。阿胶同时有止血的作用;鸡子黄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鸡子黄:血虚 半热。

 

62.桔梗

《神农本草经》:味辛微温,生川谷。治胸胁疼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名医别录》:味苦,有小毒。主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治喉咽痛,下蛊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圆,一名白药,一名梗草。生嵩高及宛朐。二、八月采根,曝干。(结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治恚怒;得硝石、石膏治伤寒。畏白芨、龙眼、龙胆。)

《中国药典》: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无臭,味微甜后苦。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外皮多已除去或偶有残留。切面皮部黄白色,较窄;形成层环纹明显,棕色;木部宽,有较多裂隙。气微,味微甜后苦。苦、辛,平。归肺经。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煎服3~9g。

《中药学》: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以东北、华北地区产量较大,华东地区质量较优。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放清水中浸2-3小时,切片,晒干生用或炒用。苦、辛,平。归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失音,肺痈吐脓。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煎服,3-10克;或入丸散。

《本草备要》:苦,辛。微温,开提气血,表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胸膈之滞气。凡痰壅,喘息,鼻塞干咳,胸膈刺痛,可以桔梗开之。养血,排脓,补内漏(故治肺痈)。

《药征》:桔梗:主治浊唾肿脓也,旁治咽喉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辛,微温。排脓,利咽,宽胸。治胸痛如刺,浊唾,脓血痰,或咽中肿痛。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咽喉肿痛这类的病,当然也不可发汗了,凡是咽喉肿痛都是有炎性证候的多,但还都咽喉干燥,所以咱们对咽痛,都搁到少阴篇是有道理的。开始时都象外感似的,但是呢咽喉干燥,所以这个是不能发汗的。可是也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在临床上我们遇到外感,以外感为主,这个咽痛不可发汗,一般象这个用葛根汤啊加桔梗,也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是一个以咽痛为主的病,那就是有些形似外感也不能发汗,这个要注意啊。小孩子这个病最多,常由感冒,再到咳嗽,嗓子疼,有这个情形,但是不是以嗓子疼为主的,那个嗓子疼也不重,你该用桂枝汤啊,你桂枝汤加桔梗也行,该用葛根汤,葛根汤加桔梗也行。但是确实是以咽痛为主的这种病,那么大概都不能发汗的,这种我们要注意,所以搁到头一条。你象这个小孩子病啊,出疹痘,那么最后余热不尽,回到嗓子了,那么这个时候发汗差不多就能死,非这个发汗封喉啊,所以有一些咽痛之类的病,所谓急喉风这类的,也是嗓子特别干,这个痰干巴到嗓子上,疼得特别剧烈,这种病啊都不能发汗。

2.看看白散,以桔梗、贝母二药排痰,寒痰凝聚,故用此二味排痰药。

3.桔梗这个药呀,它有利于咽痛,后世说它开脾,就是脾气,不对的,它这个药就是一个排痰排脓,嗓子要是痛又觉得这个地方不利落,可以加桔梗。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桔梗这个药咱们也常用,这个桔梗它就是排脓,排脓排痰。所以已经见着脓了,只能排脓。

2.它有咳嗽,在这里头可以加止咳嗽药,那我们最常用的是葛根汤加桔梗,行不行的,行的。可是这个后世对方药的认识有时候出了问题了,它说桔梗是升提,那么明明这个人有外感,同时有咽痛,它也不敢在解表的方剂里加桔梗。怕它升提啊。我就遇着一个人,那我给人看病,我开葛根汤就加桔梗。他瞅瞅,他当了面没说,过后他和别人说,哎呀,我看他开这个方子,敢加桔梗,他不吐血啦?他说桔梗升提。不是那个事。所以你们实验实验。我们临床它有真正的外感,发烧怕冷,也非解表不可。那么这时有些嗓子疼,即使不在化脓的时候,你加桔梗是准行的。他如果再有点热就加石膏就行了嘛。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后世就把这个治上面的东西都认为是升提,它不是升提,桔梗升提什么啊。我们在解表药里,像桑菊饮都是这种法子,一方面它解表,一方面加点止咳药。所以我们在伤风感冒咳嗽中用这方子都挺好使,那我们在其它的解表药里也可这么用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桔梗是平性的药,寒热倾向不明显,它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的作用。

2.桔梗药性微温,有排脓、利咽、宽胸的功效,可以治疗胸痛如刺、脓吐、脓血痰、咽中肿痛。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桔梗:气实 水实 血实。

 

63.川椒目

《中药大辞典》:为芸香科植物花椒1.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的种子。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3~5毫米,表面黑色有光泽,有时表皮巳脱落,露出黑色网状纹理。种皮质坚硬,剥离后,可见乳白色的胚乳及子叶。气香,味辛辣。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m。具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剥,当年生枝具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腹面两侧有狭小的叶翼,背面散生向上弯的小皮刺;叶柄两侧常有一对扁平基部特宽的皮刺;小叶无柄;叶片5-11,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l.5-7cm,宽1-3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通常微凹,基部楔尖,边缘具钝锯齿或为波状圆锯齿,齿缝处有大而透明的腺点,上面无刺毛,下面中脉常有斜向上生的小皮刺,基部两例被一簇锈褐色长柔毛,纸质。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2-6cm,花轴密被短毛,花枝扩展;苞片细小,早落;花单性,花被片4-8,一轮,狭三角形或披针形,长1-2mm;雄花雄蕊4-8,通常5-7;雌花心皮4-6,通常3-4,无子房柄,花柱外弯,柱头头状。成熟心皮通常2-3,蓇葖果球形,红色或紫红色,密生粗大而凸出的腺点。种子卵圆形,直径约3.5mm,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9-10月。喜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处,也有栽培。分布于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西藏等地。青椒:与前种的区别在于:小叶片15-21,对生或近对生,呈不对称的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3.5cm,宽0.5-1cm;主脉下陷,例脉不明显。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被明显分为花萼和花瓣,排成两轮;无子房柄,蓇葖果表面草绿色、黄绿色至暗绿色,表面有细皱纹,腺点色深,呈点状下陷,先端有极短的喙状尖。花期8-9月;果期10-11月。生于林缘、灌丛或坡地石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炒出汗(油)用。苦、辛,寒,有毒。归脾、膀胱经。治水肿胀满,痰饮喘逆。内服:煎汤,5~8分;或入丸、散。

《中药学》:椒目,为花椒的种子。性味苦寒。归肺、肾、膀胱经。功能利水消肿,降气平喘。适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咳喘等。煎服,3-10克。

《皇汉医学》:本药为温性刺激的利尿药,主治腹水有特能。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花椒的种子。苦,平祛饮逐水,下气定喘。主治胸腹水,咳喘。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己椒苈黄丸这个方子,防己、椒目、葶苈全是利尿助水的药物,与大黄一起使之泻下力量从大便而去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川椒目:水实 气实。

 

64.粳米

《名医别录》:味甘,苦,平,无毒。益气,烦,

《皇汉医学》滋养强壮,缓和包摄,清凉止渴

《中华本草》:别名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壳的种仁。采收和储藏:秋季颖果成熟时,采收,脱下果实,晒干,除去稻壳即可。呈扁椭圆形,长3-4mm,宽2-3mm。一端圆钝;另端有胚脱落而稍歪斜。表面浅白色,半透明,光滑。质坚硬,断面粉性。气微,味甘。甘;平。归脾、胃、肺经。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用于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煎汤,9-30g。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安中补胃,益气生津,甘温除热强壮药。主治热病口干咽燥,泻痢,呕吐,诸虚百损,施用大凉药时合用之防泻剂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粳米,咱们这个一般拿这个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种胶粘质,那么西医说它这个是种粘滑药了,甘草也是,这个搁到一起煎,我们吃下去,它能把这个胃使它不吸收,在胃里头,它能够挂一层这个粘滑药,就起这个作用的,它能保护胃,它对这个知母石膏这么个大苦寒的,对胃没什么毛病,所以古人这个药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搁大量的甘药。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粳米在这儿(白虎汤),起到健胃生津的作用。后世有人就说用山药代替粳米,行不行?我也试过,行。但是,如果说这个人真正热得很厉害的话,像那种热的人差不多都出现昏迷的这种情况,真正是属于里热那种,事实上还是粳米要好一些。为什么?因为粳米是寒性的。山药呢,反倒是偏温性。但是,都能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粳米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作用有点像白虎汤当中的那个粳米,跟那个作用比较相似,特别像这个方剂当中的赤石脂这味药,它有使其吸附在胃肠粘膜上。但是还不完全,它对那些病变,胃肠粘膜发生的那些病变,它既有保护作用,也有治疗作用,应该这么理解。那么这个粳米当中的黏性肯定可以辅助,因为它本身就能保护胃黏膜嘛。它跟赤石脂合在一块,你可以想象到,这好像就是什么啊?就像那个你刷涂料的时候,像咱们刷涂料,涂料里边的颜色实际上是涂料里边的添加物,那么我们可以把粳米的黏性想像是涂料,赤石脂等那些药物就相当于添加物,添加在里边。它粘附在胃肠粘膜上,既起到保护作用,又起到治疗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粳米:里虚 水虚 气虚。

 

65.

《名医别录》: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邪恶气。

《中药大辞典》:为米、麦、黍、高梁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等条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极多,其成分亦差异甚大。在制法上,酒可分为蒸馏酒(例如高梁洒、烧酒)与非蒸馏酒(例如绍兴酒、葡萄酒)两大类,凡酒类都含乙醇。蒸馏酒除乙醇的含量高于非蒸馏酒外,尚含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又含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糖类常不存在,或只存少量。甘、苦、辛,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内服:温饮、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淋洗、漱口或外搽。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甘,辛,大热,有毒。温通行药。主宣达药力,佐制药性,温通血脉。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这个过饮的人常得酒病啊,我们那边就有老喝酒就得酒毒。酒毒,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那么人也是汗出。那么这一类的病,它是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你这个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它是在里呀,桂枝汤它是解热,它是解外热,里热千万不能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短气,自汗出”,这个短气,咱们也讲很多了,里有水的短气,自汗出又有热,就是湿热内盛,这是指喝酒人说的,喝酒人内里头有湿热了,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那么内里头湿热盛,常出汗,他再不注意,汗出当风,最后说的了,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这种病,这我们讲风湿相搏,头前也讲过了。

2.加酒活血通络。

3.那么栝楼薤白白酒汤搁白酒干什么呢?它以白酒煎,就是助药力,让药力赶快发挥作用,那么我们经过实验,白酒煎这个药,不喝酒的人吃不了,用黄酒煎蛮好,我常给人搁黄酒,如果酒不能喝,水煎也行,也不是不行,不过那个时候薤白可以多搁一点。

4.所以这个方剂更好理解了,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栝楼薤白白酒汤这个证候,而饮重,逆迫也更甚,所以要加半夏,这个煎法和上面一样,如果人能喝白酒呢,当然白酒煎是没问题的,如果他不能喝白酒,搁水也行,同上面一样搁点黄酒也好,不用整个搁黄酒,用这个酒能助药力让它发作快。

5.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这个嗜酒人啊,他的湿热内蕴,就是湿热在里头,他老喝酒嘛。里头湿热所以心中懊憹,烦呐,而且发热。湿热在里,他不能吃,里有湿,他老要吐,里有水,咱们讲的小半夏汤都是这个。“名曰酒疸”,那么这种黄疸大多由于嗜酒所致,所以叫做酒黄疸。

6.他说酒黄疸是湿热在里,如果小便自利,这个湿热有去路,随小便就去了,就不能够发黄。所以嗜酒发黄都由于小便不利,一定要小便不利的,这他才发黄。喝酒人很多,怎么都不发黄啊?他这个小便畅利他不会发黄的。要是小便不利,这种湿热在里,一定要郁热为黄。那么酒疸的证候是什么样子呢?主要的就是有热,“其候心中热,足下热“,尤其这个热在下边,心中,这就是酒疸之为候也,就是酒疸的一个要证,心中发烦热,足下也热,就是小便不利。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所谓“酒客”就是指长期、经常饮酒的人,就是长期嗜酒的这种人。如果偶尔喝上几次的,这不能算作酒客。

2.这个酒如果站在我们中医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个大热的,在我们的饮用品里算一个比较热的饮料,严格地说算是一种毒药了,它容易产生里热。

3.还有这种情况,喝酒大醉以后出现,一是酒精中毒了,另外是吐,亡失人体津液,严重的时候就会导致出现四肢抽,现在遇到这样情况好多人都去输液,实际上输液这类东西,当然也是补充水分了,不如中药快。我曾经用泽泻汤合上小半夏汤再加上人参,吃下去以后像这种肢体拘急,十分钟解决问题。用这样的方子就是从它机理上来考虑的,体液丧失太严重了,而且人又吐,是因为胃对水分不吸收,酒精中毒胃大概属于麻痹状态,胃的吸收水分功能变弱,包括生姜、半夏都有改善这方面的功能。对付胃中的停饮,泽泻汤就比较好,再加上喝醉酒以后那个头的感觉,头的不清醒就是用泽泻汤,他确实喝了以后,一会人体就感觉到四肢活动灵便了。

4.我再跟大家说一种情况,可以帮助大家去理解这个方剂。常喝酒的人,喝酒喝吐了,吐完了以后胃里头挺难受,又满又灼热。少给他一点调胃承气汤,一会儿他胃里就会舒服很多。

5.我碰到过一个女病人,她跟熟人出去吃饭喝了一点酒,第二天就肚子胀,敲着砰砰得响,挺难受的。她就找到我,我给她一看,就给她这个方子(厚朴姜夏草参汤)。她吃了以后,随着就好了。大家看,酒本身是热性的,但是她胃肠功能比较虚弱,里边承受不了,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6.像有的头痛,是每因饮酒、郁怒而诱发。这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现在有的酒做广告都说好酒喝了不上头,有的人喝了这酒也不头疼,但下一次去喝就出现头疼。如果老是这样子,后来一直在头疼,你再看看是不是有小柴胡汤证。喝了酒以后如果不出现呕吐的,就是胃里不舒服,甚至有点右胁部不舒服,喝小柴胡汤缓解得很快。还有三叉神经痛,多由洗脸、吃饭、情绪激动而触发。慢性胆系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洁而发。这都是有固定的原因。

7.炙甘草汤中的清酒原本应该用没有经过蒸馏、自然澄清的那种清液,但是今天没有人酿这类酒了。现在北方都用黄酒,南方都用米酒。酒的作用可以加强方剂的活血化瘀作用,现在好多人也都不用了,可能作用会受一点影响,但是不会有质的变化。

8.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喝酒喝多了,喝多了以后吐了,吐完了他觉着胃里边有灼热感,感觉很难受,就胃中痞满那种。如果临时解决这个问题,就给他调胃承气汤,喝一点,少喝,喝下去一会,就觉得胃里边挺舒服。一般情况下,如果对病人情况了解的话,就常这样。对喝酒喝醉了难受的要命,我现在弄了一个方子,就是泽泻汤合上小半夏汤,再加上人参。这个治什么啊?治喝了酒以后,胃里边痞满,头脑不清醒,酒后的那些反应。如果吐了以后,胃里边有又热又满的感觉,再加上人也头晕,就再合上调胃承气汤,就挺好用。大家如果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酒:血实 里寒 半寒。

66.菊花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一名曰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珍珠囊》:养目血。

《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中国药典》: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类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怀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多数为舌状花,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本品粉末黄白色。花粉粒类球形,直径32~37μm,表面有网孔纹及短刺,具3孔沟。T形毛较多,顶端细胞长大,两臂近等长,柄2~4细胞。腺毛头部鞋底状,6~8细胞两两相对排列。草酸钙簇晶较多,细小。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煎服,5~10g。

《中药学》: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四川、河北、山东等省亦产。多栽培。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等,以毫菊和滁菊品质最优。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眩晕,实肝风证,目赤昏花,疮痈肿毒。煎服,5-9克。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清上热。主治口干,目赤肿痛,眩晕上热。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菊花,祛风。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菊花,凉性的解表药。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菊花:半热。

 

67.苦酒(醋)

《名医别录》:味酸,无毒。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中华本草》:别名:苦酒、酰、淳酢、米醋。为用高梁、米、大麦、小米、玉米或低度白酒为原料酿制而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亦有用食用冰醋酸加水和着色料配成,不加着色料即成白醋。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negar。酸,甘,温。归肝、胃经。散瘀消积,止血,安蛔,解毒。主产后血晕,癥瘕积聚,吐血,衄血,便血,虫积腹痛,鱼肉菜毒,痈肿疮毒。内服:煎汤,10-30ml;或浸渍;或拌制。外用:适量,含漱;或调药敷;或熏蒸;或浸洗。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酸。酸敛清热。主治咽痛,黄汗,皮肤痈肿。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它这个醋是收敛,敛疮疡。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苦酒就是醋,这个酸收啊。

2.醋就是使他不出汗。

3.咱们现在治疗痢疾也常用乌梅啊,用它的酸。这里乌梅量用的量相当的重,又拿苦酒渍一宿,这个酸收的相当有力量。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苦酒就是米醋,它性寒,有清热和收敛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苦酒:半热 表虚。

 

68.苦参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名医别录》:无毒。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治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曝干。(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反藜芦。)

《中国药典》: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棕黄色,有时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常破裂反卷或脱落,脱落处显黄色或棕黄色,光滑。切面黄白色,纤维性,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极苦。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中药学》: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我国各地均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生用。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主治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西医诊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肠炎属于大肠湿热者,细菌性阴道炎、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属于下焦湿热者,湿疹、手足癣、体癣等属于湿热内蕴者,湿热小便不利。煎服,5-10克,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为有力之解热药,兼有杀虫杀菌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清热,燥湿,解毒。主治痈肿,黄疸,狐惑,阴蚀,皮肤疮疡。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苦参有杀菌的作用,消炎杀茵,也能够治虫子。

2.苦参这个药啊,消炎解热,那么在本草经说它呀,小便余沥不尽,就是有一点它撒一点,它不完,那么这么说明它是这个,咱们平时所遇到的这种泌尿系感染。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苦参:半热 水实。

 

69.款冬花

《神农本草本经》:辛温。主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名医别录》: 味甘,无毒。主消渴,喘息呼吸。一名氐冬。生常山及上党水傍。十一月采花,阴干。(杏仁为之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芪、黄芩、黄连、青葙。)

《中国药典》:本品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和泥沙,阴干。本品呈长圆棒状。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长1~2.5cm,直径0.5~1cm。上端较粗,下端渐细或带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苞片外表面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茸毛。气香,味微苦而辛。款冬花:除去杂质及残梗。蜜款冬花:取净款冬花,照蜜炙法用蜜水炒至不粘手。辛、微苦,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煎服5-9克。

《中药学》: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花蕾。主产于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及泥沙,阴干,生用或蜜炙用。辛、微苦,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用于咳嗽气喘。煎服5-10克。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款冬花、紫菀,其性皆温,但温而不燥,既可化痰,又能润肺,咳嗽无论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均可用之。前者重在止咳,后者尤善祛痰。古今治咳喘诸方中,二者每多同用,则止咳化痰之效益彰。

《皇汉医学》:辛温,泻热润肺,消痰除烦,定惊明目。治咳逆上气、气喘喉痹,肺痿、肺痈、咳吐脓血,为治嗽之要药。为温性镇咳祛痰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润肺消痰,止咳定喘。主治里饮及外邪里饮咳喘。紫菀和款冬花都是温性止咳化痰药,一般共同使用,但也略有不同,凡吐脓血,失音者,及风寒水气盛者,多不用款冬花,但用紫菀,款冬花则每同湿剂补剂用者为多。汤本求真谓两药为温性之镇咳祛痰药,紫菀尚有和血作用。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1.(射干麻黄汤)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这四味药啊,都治咳逆上气,全治上气啊,也治咳,咳逆上气。可是尤其是这个射干,它是一个微寒的药,它能够去热清咽,它这个去痰的力量相当的好,能够开咽,古人这个《本草》上说是咽中解气,搁个解气。所以这个咽喉不利啊,有些痰鸣,用这个方子最好就在这一点,它是以射干为主药的。那么另外呢,你象这个半夏、细辛、生姜这都是逐饮,就是去饮,去饮降逆,呕逆、咳逆它都治嘛,所以你不去内饮也不行,它用半夏、生姜、细辛,那五味子也去饮啊,但是它是收敛药,它没有这个半夏、细辛这个药有力量。所以这个方子啊外解表,它用麻黄,内去饮,用这些药。同时正面它治咳逆上气,用这个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所以这个方子很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款冬花:水实 气实。

 

70.连翘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寒热鼠漏,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名医别录》:无毒。去白虫。生太山。八月采,阴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釆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5~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突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涩痛。煎服, 6~15g。 

《中药学》: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的干燥果实。产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至云南。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釆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或“黄翘”。青翘采得后即蒸熟,晒干,筛取籽实作“连翘心”用。生用。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风热外感,温病初起,热淋涩痛。煎服, 6~15g。 

《皇汉医学》:本药为解凝消炎性利尿药,有时得为镇吐药者,抑亦可谓具消炎利尿之作用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清热,祛湿,退黄。主治寒热,消疮痈肿毒,除烦躁,祛湿,黄疸。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连翘去湿解热。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连翘实际也应该是偏寒性的,它有清热、祛湿、退黄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连翘:里热 水实。

 

71.龙骨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

《名医别录》:龙骨:微寒,无毒。主治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痈内疽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龙齿:主治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人,大人骨间寒热,又杀蠱毒。角,主治惊痫瘛瘲,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生晋地及太山岩水岸土穴石中死龙处,采无时。

《中华本草》: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atite;Calcite采收和储藏: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粘土矿物组成。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1)龙骨 又称白龙骨(《别录》)。呈骨骼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淡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纵纹裂隙或具棕色条纹与斑点。质硬,砸碎后,断面不平坦,色白或黄白,有的中空。关节处膨大,断面有蜂窝状小孔。吸湿力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2)五花龙骨 又称五色龙骨(《广利方》)。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状。直径5-25cm。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红不同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时外层成片剥落,不平坦,有裂隙。质较酥脆,破碎后,断面粗糙,可见宽窄不一的同心环纹。吸湿力强,舐之吸舌。无臭,无味。以体较轻、质酥脆、分层、有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为纤维状或粒状个体,依生物结构呈中心有空洞的同心环带状分布。粒径近0.1mm的个别晶体无色透明;中正突起。干涉色Ⅰ级;平行消光;负延性。方解石呈粒状,具明显双折射。干涉色高级白。与雏晶磷灰石一起填充在骨骼的中空部位。含量约1%。1.龙骨:刷净泥土,打碎。2.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3.《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甘涩;平;无毒。归心、肝、肾、大肠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用于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龙齿:出自1.《本经》:列为上品,附于龙骨项下,云"生川谷及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据马继兴辑注本)。2.《别录》:生晋地及太山岩水岸土穴石中死龙处。3.《本草图经》:今河东州郡多有之……齿小强,犹有齿形。4.《本经逢原》:形似笔架,重数两,外光泽如瓷,碎之其理如石,内如龙骨,舐之粘舌者真。亦有微黑,而煅之色如翡翠者为苍龙齿,较白者更胜。其小如笋尖或如指。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的化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atite采收和储藏:挖出后,除去泥土,敲去牙床。矿物组分主要为磷灰石、纤磷石。主含磷灰石 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单晶体呈六方柱状或厚板状,隐晶质为依动物牙齿形态的集合体。表面白色、青灰色。粗糙白垩质或稍显珐琅质光泽,或有灰白、灰、黄褐、褐黄色环带,似油脂状、珐琅状光泽。断口不平坦,显示出纤维状个体时硬度稍低,一般硬度大于或近于小刀。齿化石内部呈灰白色瓷状光泽,断口平坦或次贝壳状,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刀,在5以下。原矿物具珐琅质和丘状脊形齿冠,不同于龙骨。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四川等地。性状鉴别 (1)龙齿 呈齿状或破碎成不规则的块状。完整者可分为犬齿及臼齿。犬齿呈圆锥形,先端较细或稍弯曲;长约7cm,直径0.8-3.5cm,先端断面常中空。臼齿呈圆柱形或方柱形,略弯曲,一端较细,长2-20cm,直径1-9cm,有深浅不同的沟棱。表面为青灰色或暗棕色者,习称"青龙齿";为白色或黄白色者,习称"白龙齿"。具棕黄色条纹及斑点,有的表面呈有光泽的珐琅质(年限浅)。质坚硬,断面常分为两层,层间有空隙,有时间有石化的牙髓,有吸湿力。无臭,无味。以体完整、吸水力强者为佳。(2)龙齿墩(俗称牙床) 为不规则方形,长约7cm。表面灰白色,粗糙或光滑,在龙齿脱落处有明显痕迹。质坚硬,断面粗糙,亦有吸湿力。以吸湿力强者为佳,但比龙齿质次。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齿化石表皮部位粒度极细;中正突起。干涉色Ⅰ级灰。内部粒径近0.02mm,一轴晶;负光性。个别样品的表层部位可见到磷灰石纤维状微晶,亦为无色透明;其光性特征与内部磷灰石晶粒一致、光性方位或不相平行,为再结晶产物。纤晶与晶粒间分布少量碳酸矿物(方解石)。1.龙齿:刷净泥土,打碎。2.煅龙齿:取刷净的龙齿,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入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用时碾碎。或火煅两淬,研末,水飞过,晒干。3.《纲目》:修治同龙骨,或云以酥炙。4.盐淬龙齿:取净龙齿,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红透,取出,立即喷洒食盐水,冷后研碎。每净龙齿100kg,用食盐12.5kg。涩,甘,凉。归心、肝经。镇惊安神,清热除烦。用于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身热心烦。内服:煎汤,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中药学》: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主产于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全年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贮于干燥处,生用或煅用。甘、涩,平。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险癫狂,肝阳眩晕,滑脱诸证,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煎服,15-30克;宜先煎。外用适量。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龙齿: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采挖龙骨时即收集龙齿,刷净泥土,敲去牙床,研碎生用或煅用。甘、涩,凉。归心、肝经。镇惊安神,主要适用于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用法用量与龙骨相同。生龙齿功专镇惊安神,煅龙齿则略兼收涩之性。

《皇汉医学》:龙骨为收敛药,治疗脐下悸动,兼治烦惊、失精、崩带、吐衄、脱肛、汗出等衰脱之征候。

《药征》:龙骨主治脐下之动,兼治烦惊、失精。本药为收敛药,其主目的为衰脱之证候与脐下之动;副目的为烦惊、失精。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强壮性收敛药。镇惊安神,收敛固脱(敛汗固精,止血涩肠)。治疗烦惊,不眠,多梦等心神症,尤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另有生肌敛疮,收敛浮越之气的作用。

广泛用于治疗惊痫癫狂,怔忡健忘,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吐血便血,泻利脱肛,疮溃不敛。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惊的用镇静药,龙骨牡蛎铅丹都是这个,龙骨牡蛎治这个精神失常呀、神经官能症用龙骨牡蛎机会最多,尤其人这个烦惊呀,胸腹跳呀,用的机会最多了,这个铅丹与龙牡一样也有镇静的作用。

2.你看看小柴胡汤证,默默不欲饮食,这个默默就是昏昏然,所以用小柴胡加味我们对神经官能病呀,尤其加龙骨牡蛎大黄之类的药。

3.蜀漆就是常山苗,它能够去水饮,治内里头有痰结,也是一个安神药和龙骨牡蛎差不多,都能治胸腹动悸、发惊发慌,就是现在说的神经官能症,有镇静作用。

4.龙骨牡蛎,它就是这个狂、恐惧、精神失常、心腹动悸,龙骨牡蛎都好使,神经官能这方面的都好使。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龙骨、云母,这都是镇静的药啊。总之这个病啊,不是只恶寒,他有心惊、恐惧、心动、心悸,这些准有的。因为这个云母、龙骨,咱们都知道是镇静的药。你看在《伤寒论》里面加这个龙骨、牡蛎的,都是烦惊、惊慌。

2.这个牡蛎汤和上面的“牡蛎散”差不多,他没有搁龙骨,而搁牡蛎了,这个牡蛎和龙骨的作用差不多,都是镇静药。

3.龙骨牡蛎用的很多,在《伤寒论》里都是用于不安、惊狂,所以他是神经上的关系,所以这个梦遗、失精这类得情况,主要发生在神经,古人的看法。情欲妄动啊,相思不遂啊,先是在精神上,后是梦幻上,然后就出了这个事了,那么这个脉它一定动的,其实是心神不宁。

4.龙骨牡蛎的应用,一般临床后世研究都认为龙骨牡蛎是固精的,这是错的,不是,把《伤寒论》好好看看,它主要治惊狂、癫痫,这种情况,用于神经不安定,他用这个药,这个药是有些收敛,他收敛精神,让精神不那么浮躁。那么这个桂枝汤呢,咱们知道外谐营卫,内调气血,它主要是调整神经的。同时用也利于这个治外遗,龙骨牡蛎也有收敛作用,同是有强壮性,在《伤寒论》上都是,火劫之后,大发汗之后,造成那种情况,都是虚,所以龙骨牡蛎多少有补虚的作用,但不是一个大补,所以现在我们遇见遗精,大补就上来了,一个也治不好,我保险,不信你们试试,那治不好的,这个方子非常好使,这个我常用,常用它有一个二加龙牡,这两个方子可以配伍着用,二加龙牡去桂枝加白薇、附子,附子量不要大,顶大量也不要过六克,搁三克,三克至六克,这两个方子我经常并着用,也不去桂枝,因为他这个病有气上冲,头眩、发落,上冲的非常厉害,气上冲,不往下走,奇怪,那么有它呢,还得让它上下心肾交,所以桂枝是要用得,我要是用就是往里面加白薇加附子,挺好使,挺好使的,附子不要大量用,因为下寒的厉害,阴头寒,精自出,所以要加些附子,少加,就用这个方。如果他没有大寒热,就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就行,非常好使,这个病我经常见,治得也太多了,这你可以实验,临床上常见,你越补越不行。

5.天雄散搁龙骨不搁牡蛎,为什么?牡蛎这个药,咸寒,所以我说这个病偏于寒,寒得厉害,有用这个的机会,但是我没用过,我净用桂枝加龙牡了,那个我加附子。

6.你像这一般的这个胃有停水,影响睡觉呀,这个你得利水,搁点安神的药,你像龙骨、牡蛎什么的都行啊,他就能睡着。

7.用龙骨牡蛎的啊都是惊狂,它是一个镇静药,治惊狂。

8.龙骨牡蛎呢,就是安神定志的一个药,治惊。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龙骨牡蛎,在经方中主要就用来治疗精神方面的一些疾病,有安神镇惊、治疗烦惊和胸腹悸动这类的作用。但是在时方里它的应用范围还要宽泛的多,包括像那个盗汗、遗精等好多病,就说失去常规的这一类的病。但是在经方里好像用得没有那么宽。这个药效,要看看药典的话,说实在的也不是解释的非常确切。我看过《本草疏证》里对牡蛎的解释比较有启发,它说牡蛎就是长在海边石头上的小嘎啦,涨潮以后它就要赶紧打开壳在海水里觅食,如果海水退潮以后要马上闭合拢,还得留一点水分保持自己的小生存环境。按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的话,它和别的嘎啦皮没什么质的区别,但是它这种生物本身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它要严格按潮汐的规律来做,所以治疗精神过度的亢奋,或者精神过度的低沉,都属于它的治疗范畴,这也挺有意思。这其中的机理在哪儿?恐怕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没法去认识它,但是确实中药里有好多药都有这种特性。比如看龙骨在地下沉寂了上万年,它特性就是稳、沉,所以它治一些烦、惊一类的疾病。

2.龙骨和牡蛎的这个药物作用就比较明显了,它主要就是作用于精神方面的一些疾病。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龙骨:半热 半虚

 

72.露蜂房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痔。火熬之良。

《名医别录》,有毒。主治蜂毒,毒。一名百穿,一名蜂又合乱发、蛇皮三味合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诸恶疽、附骨,根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皆瘥。

《中国药典》本品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Polistes olivaceous(DeGeer),日本长脚胡蜂Polistes japonicas Saussure或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的巢。秋、冬二季采收,晒干,或略蒸,除去死蜂死蛹,晒干。本品呈圆盘状或不规则的扁块状,有的似莲房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腹面有多数整齐的六角形房孔,孔径3~4mm或6~8mm;背面有1个或数个黑色短柄。体轻,质韧,略有弹性。气微,味辛淡。除去杂质,剪块。甘,平。归胃经。攻毒杀虫,祛风止痛。用于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皮肤顽癣,鹅掌风,牙痛,风湿痹痛。3~5g。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敷患处,或煎水漱,或洗患处。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解毒散结,清热。主治惊痫,癥瘕,风痹,瘙痒,乳痈,疔毒。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露蜂房:半热 水实。

 

73.乱发(血余炭)

《神农本草经》:苦温。主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仍自还神化。

《名医别录》:微温。主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己。

《中国药典》:本品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取头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焖煅成炭,放凉。苦,平。归肝、胃经,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小便不利。煎服,5~10g。

《中药学》: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各地均有。收集头发,除去杂质,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焖煅成炭用。苦,平。入肝、胃经。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用于出血证,小便不利。煎服,6-10克;研末服,1.5-3克;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即血余炭,为清凉性止血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温。养血润燥,通利二便,通淋,消瘀,祛黄,止血。主治淋证,吐衄,崩漏。6-10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乱发这个药,也止血也利尿,就是人发烧灰存性了。

2.这个乱发是通利水道的,同时也多少有点去瘀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乱发:水实 血实。

 

74.麻黄

《神农本草经》: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一名卑相,一名卑盐。

《中国药典》: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中麻黄  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中药学》: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煎服,2-9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皇汉医学》:本药之效用不问外因或内因等,苟因表闭,即皮肤排泄机能障碍所成之喘咳水气,即能奏效也。凡皮肤与肺脏,俱为气体毒及水毒之排泄机关,不论何种疾病,若皮肤机能被障碍,或被停止时,则肺脏不得不代偿此机能,使气体及水毒之排泄旺盛。然此代偿作用自有限度,故其结果为肺部蓄积此等毒物,其证候发为呼吸困难及喘咳,于此时能用此药,则其峻烈之发表作用使气体及水毒自汗腺排出,则皮肤机能复旧而肺脏之代偿作用之任务解除,则喘咳水气而自消失矣。故麻黄者,因表闭,即皮肤排泄障碍或停止,发为喘咳水气为主目的,其他症状为副目的而用之。然则本药有用于无喘咳水气之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者,又何也?盖因此时之气体及水毒,如其情形不过不迫于呼吸器而有侵入头部,或腰部,或关节等之差别也。假令虽不闻喘咳水气之音响,然听诊胸部为干性啰音,则即为麻黄证而无误,何也?是不外为喘咳水气之轻微或潜伏者耳。

《药征》: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温。发汗解表,祛湿化饮。主治伤寒。发汗,解表,祛湿,祛黄。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麻黄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的强,这个桂枝和生姜啊,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

2.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你要是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麻黄这个东西发汗去水,它一发汗,水也撤了,表也解了,也不气上冲了,马上肚子稍稍胀一些,骤然间胀一些,那这个痉就好了,它这个治疗与那个桂枝汤加栝蒌根是二种。

2.麻黄为什么治喘呢?他就是这个人排泄这个废物啊我刚刚说有两个,一个由汗一个由小便还有个就是由呼吸,就是肺,你这个皮表闭塞吗,应该从皮表排出的东西呀都加到肺上了,所以就喘,这个毒素的刺激,这个肺脏哪就受不了了,那你要解表,还让它走这个道,哎喘就减轻了。

3.祛水,我们要是有浮肿祛水,没有不用麻黄的,不用麻黄,它要没有表证则已,要有表证更得用麻黄。

4.吃麻黄是一个道理,我们人这个往外,这个气息也旁出啊,我们体表它也出啊,同时也排出废物。你看人得天天沐浴,衣裳到时候也是要脏,那个脏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你排出的废物。那么如果你中风也好,伤寒也好,你这个体表啊闭塞,这个里外不通达了,不通达了应该从外边排泄的废物,以至于这气息它都往上来,壅逆往上,就是咱们后头讲的上气,咳逆上气。

5.这个麻黄也的确去黄,但是没有表证,用麻黄一味这个东西,值得考虑,不要随便用。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麻黄是一个温性的解表药,它是一个典型的发汗药,要如果说把用到麻黄的方剂都做一个粗略的比较的话,也会发现似乎这个麻黄啊,有改善体表,或者说远心端的这些部位的微循环的这么一种功能。啊,特别是你像续命汤啊,里边也用到麻黄,啊,这里边让人感觉到不需要发汗啊。麻黄本身也能刺激这个心脏,也能强化心脏,吃了它以后人会兴奋,心跳会加快。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麻黄,表实 水实。

 

75.麻子仁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生太山川谷。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长发。可为沐药。久服神仙。九月采。入土中者贼人。生太山。(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中国药典》: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呈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基部有1圆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种皮绿色,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甘,平。归脾、胃、大肠经。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用法与用量:10~15g。

《中药学》:本品为大麻科植物大麻的果实。甘,平。入脾、胃、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临床应用:用于肠燥便秘、老人及产后便秘。火麻仁体润多汁,为甘性平,功能润燥滑肠,兼有滋养补虚作用,临床上常用于体质较为虚弱、津血枯少的肠燥便秘,可配合柏子仁、瓜蒌仁、郁李仁、等同用。处方用名:大麻仁、火麻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方剂举例:麻子仁丸《伤寒论》:大麻仁、大黄、枳实、芍药、杏仁、厚朴。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皇汉医学》:本药中含有植物性脂肪油,故即兼有黏滑性缓下药,有缓弱消炎作用。润五脏,治风热结燥及热淋。缓脾,润燥,治阳明胃热,汗多而便难。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润燥缓下。主治里津血虚的大便不通,皮肤疮痍。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麻仁是个缓下药,滋润缓下。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麻子仁,现在到药店里都说火麻仁,它是一味性平,寒热倾向不明显,同时具有润燥、缓下、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经方中除了麻子仁丸之外,还有炙甘草汤也用到了这个药,这两个方子的适应证都有里虚证和津液虚的因素。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麻子仁:水虚 里实 气虚。

 

76.麦门冬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身重目黃,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及堤阪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阴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Ker-Gawl.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本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除去杂质,洗净,润透,轧扁,干燥。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煎服6~12g。

《中药学》: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Ker-Gawl.的块根。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夏季采挖,反复曝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段根,干燥,打破生用。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胃阴虚证,肺阴虚证,心阴虚证。煎服,6-12克。

《皇汉医学》:本药为黏滑性消炎药,且为镇咳、强心、强壮、利尿药。麦冬之治虚热,以镇咳作用为主,止渴作用为客。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清凉性滋润药。养胃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主烦渴,口干燥渴,虚劳热咳。本药黏滑,泄而不收,寒多者禁服。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麦门冬这个健胃呀,是健胃生津,它是甘寒。我们胃要是虚有热可用,胃虚而有寒是不可用的。

2.麦门冬它是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的,就是治咳嗽,咱们说清阴养肺就是这办法。

3.他这个书啊,真正的津液虚、血液虚,看看什么情形之下,在虚寒,这个阴寒证最虚得厉害了,这个时候津液虚,那个生地、麦冬一点也不能动啊,动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复,咱们现在说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总而言之就是健胃。这个胃气一恢复,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这个在后世的医书里呀,这一点不谈,一看到阴虚就想办法滋阴,那就错了。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我治糖尿病啊,也往里头搁这两东西,用白虎汤加这两东西,加麦冬,也挺好使。这个你们可以试验。放这个,糖尿病里头最多,我治糖尿病用瓜蒌根、牡蛎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2.他这个炙甘草汤他就是大量的生地、麦冬啊,是这种滋阴养液的药,对于肺结核还都有好处的,你像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这在临床上也常用,但是这都是在末期的时候是有效,可是这个病人啊,你还得摊到手上,治不好,他有效来有效去,完了还是不行。这个肺结核到这个末期呀,的确是不好治。

3.麦门冬七升,麦门冬这个药啊,它是一个甘寒,咱们补胃阴嘛,它是甘入胃,津液亏损。那么这个药与生地啊,瓜蒌根就是花粉啊,都看得差不多,但各有不同啊。这个是滋阴以治咳为主,比方人有咳嗽,嘴也干得厉害,你用麦门冬。你看那个,干得厉害,他渴那是花粉。也干,他有血症,拉丝血啊,或者是鼻衄啊,那是生地。全是滋阴的,个个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临床上,原则上滋阴如何如何地不行,你得根据这个情况,各种药物不一样。那这咳逆而咽中干,这是麦冬的一个主症,所以我们临床上常遇到咳嗽吃麦冬,是不对的。他在湿润的时候,津液还没到那个时候,你吃麦冬哪行啊。越吃,咳嗽越厉害。那现在有很多的养肺润燥啊这种办法,那不是治急病,慢性病可以,这指的是肺痿说的。所以它主用麦冬,大量用。他搁七升,那七升有的东西啦,这一升啊就是那个杯半杯吧,一升。小茶碗是一茶碗,一升,七升七碗。这个麦冬要是七茶碗,这东西也够份量的啊。所以这个药,我有体会,在临床上,小量用没用,反倒耽误事。一般我用都是起码六七钱这么用,还可以多用。

4.白虎加人参汤,对糖尿病常用了,这个方子相当的好使。这就是上面讲的中消,就是治这个。但是他在这一搁,就看不出来了。“渴欲饮水“,我们一般治糖尿病,这个方子比较最常用不过了,这里头可以加味。在《温病条辨》里头的增液白虎啊,不用加龙骨,龙骨没有什么用,牡蛎可以加,生地也不用加。我常加栝蒌根,牡蛎。瓜蒌根、牡蛎解渴的力量相当的强。也有时候加麦冬,大量加麦冬可以。差不多糖尿病,要是真正属于有热,多饮多食多尿,这个方子十有八九是要有效的,没有效的很少,这个你们可以试一试。他这个方子在治糖尿病里面是个主方,他搁这里了,看不出来他是个重要的方子了。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麦冬是一味寒性的药,有补益作用,同时又是一味润燥增液的药物,麦冬用到了半升,如果算成干品大概相当于四两左右的样子。

2.麦门冬是个寒性药,有清热滋润的功效,可以养胃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同时也有一定的强壮和补益作用。

3.之所以加生地和麦冬,是有津液虚的问题,还有人虚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麦冬和生地都有补益作用。如果人不虚吃大量的这个药,反倒胃里不舒服,这是需要跟大家说明的一点吧。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麦冬:水虚 里虚 半热 气实。

 

77.芒硝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畜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一名消石。

《名医别录》:味辛、苦,大寒。主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淡实结搏,通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生于朴硝。

《中国药典》: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液中服用。外用适量。

《中药学》: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本品为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质脆,易碎,断面呈玻璃样光泽。无臭,味咸。主含含水硫酸钠。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积滞便秘,咽痛,口疮,目赤,疮痈肿毒。10-15克,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芒硝。本药与石膏并称大寒药,且泻下作用有力,故能适用于里证而阳实者,其他悉当禁用也。主软坚,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难,兼治宿食、腹满、小腹肿痞等诸般难解之毒。用于便秘,用量少不易泻下。用于尿结石,胆结石,气管炎痰液少,心肾水肿。

《药征》:主软坚也。故能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满、小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之毒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味苦,寒。清热软坚散结药。主治胸腹痞硬满、阳明里实热结、癥瘕积聚、疮疡。用法及用量:入煎剂(冲服),每用2-15克。入丸散适量。外用:适量。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芒硝是寒性泻下剂,以大便干,以热为主。

2.芒硝本来是泻下非常有力了。

3.芒硝能稀薄大便,尽是干便,怎么蠕动也不下去,再配合芒硝,咸能软坚嘛,能稀薄大便,使之稀,那么加上大黄这个蠕动就了不得了,大黄配合芒硝啊,古人有句话,说是大黄没有芒硝,就像快刀不开刃一样,它这个攻破的力量还是差的,所以搁一起呢泻下比较重。

4.这个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没有泻下作用,这个芒硝有泻下作用,这个药是咸寒的药,解热的作用相当强。

5.有潮热,你非用芒硝不可。这个芒硝共这个石膏都是大寒药,解热,那么这个大黄呢也不能说不去热,但是解热的力量照芒硝差得多。

6.把渣子去了,然后搁芒硝,是芒硝都要这样,芒硝不要煎,可是搁里头不化呀,再上锅温温让它开就行了。

7.芒硝去热软坚通便,治热,潮热都用芒硝。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大黄没有芒硝,它解热力量差,小承气汤它没有潮热。

2.芒硝是寒性药,去热。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这个芒硝是一个寒性的去热通便的药物,它去实的力量大于大黄,去热的力量又大于石膏。另外,凡使用芒硝的方子,都需要在药液煎好之后再加入芒硝,另外再稍微炖一炖,让它融化一下。

2芒硝有去热、软坚、通便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芒硝:里热 里实 水实。

 

78.虻虫

《神农本草经》:蜚虻: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癖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名医别录》:有毒。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中国药典》:本品为虻科昆虫复带虻 Tabanus bivittatus Mats. 或其他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6~8月间捕捉。用蝇拍轻轻拍取,用线穿起,晒干或阴干。干燥的虫体呈长椭圆形,长15~20mm,宽5~10mm。头部呈黑褐色,复眼大多已经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多碎断。

腹部棕黄色,有6个体节。质松而脆,易破碎。气臭,味苦咸。以个大、完整、无杂质者为佳。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于文火微炒用。

苦,凉。有毒。归肝经。破血散瘀,消肿止痛。跌打损伤,产后血瘀,恶露不尽,胎衣不下,肚腹疼痛。煎服,1-1.5克;研末服,0.3克。

《中药学》:为虻科昆虫复带虻TabanusbivittausMatsumura的雌虫体。各地均有,以畜牧区为多。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5-6月间捕捉,沸水汤或稍蒸,晒干即可,一般去翘足炒过用。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逐瘀,散积消癥。血瘀经闭,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煎服,1-1.5克;研末服,0.3克。

《皇汉医学》:作用同水蛭,逐瘀血,破血积、坚痞、癥瘕,通利血脉及九窍。

《药征》:主治瘀血,少腹硬满,兼治发狂,瘀热、喜忘,及妇人经水不利。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微寒。逐瘀,破积,通经。主治癥瘕积聚,少腹硬满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1-3克入煎剂。0.3-0.6研末。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水蛭、虻虫这两个药,作用差不多,都是祛瘀之中兼有解凝的作用,所谓解凝就是解那个结实。它对这个能起作用。我们对它的医疗作用呢就是顽固陈久的瘀血,我们是要用水蛭虻虫的了。像干漆䗪虫,都是这个作用,要比桃核、丹皮有力量。所以叫抵挡汤,抵挡汤的就是非它不足以抵挡的意思,重一点的瘀血呀,得用这个来驱逐。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方子它是祛瘀,是大力祛瘀呀,它既搁这个水蛭、虻虫、蛴螬、蛰虫这些诸虫,这个药祛瘀的力量都相当的有力量。

2.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人,不虚,有瘀血,你不要用强壮药,那你自然咱们就用这个水蛭虻虫啊,蛰虫啊,桃仁,丹皮都可以啊,你得也看他证候了。

3.水蛭、虻虫这类的祛瘀药啊,它就是这个瘀血非常的顽固,陈久,那你非用这类的药不能祛瘀,象那个䗪虫和这个都差不多,食血的动物都能祛瘀,这在祛瘀药里头是最重的药了。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水蛭和虻虫都是比较有力的祛瘀血的药:其中水蛭寒热倾向不明显,它是性平;虻虫属于寒性的一种下瘀血的药。这两味药如果又与桃仁(桃仁也是一个下瘀血的药)并用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祛瘀血的药物组合。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大黄,大黄泄热导瘀,整个方剂就形成了一个能够攻下顽固性、陈旧瘀血这样一个特效方。关于水蛭和虻虫这个药性,我记得可能也跟大家讨论过,虻虫、水蛭都是动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它们那个嘴啊都是吸盘,它们以吸食其它动物的血为生,吸盘吸在其它动物身上以后,那个血是吸不出来的,它要先往动物的体内注入它的唾液,它那个唾液对动物的血液有稀释作用,稀释以后它就能顺着动物的皮肤把血液吸出来。但是我们用水蛭,逮以后用热水把它烫死,然后再把它晒干了;虻虫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牛牤,这个牛牤得是雌性的,雄性的不吃血,它吃嫩树干或者嫩树枝的津液。它得是雌性的,而且得按照正规的加工方法,逮着以后把它拍死,之后用绳把它穿起来晾干。它都已经干了,已经没有那个唾液了,能吃多少?我们看看那个剂量:水蛭是30个,我称了称,包括大的、小的,均着称30个是 35 克左右,合汉代的大概也就是2.2两;虻虫也是30个,30个虻虫一共3克左右;桃仁20个,还得去皮尖,去完皮尖以后20个大概是6克左右;大黄它是个导瘀的药。就这些下瘀血的药,怎么用呢?大家去看看方后注就行了,它是熬汤喝啊,再放到水里去熬,水能溶解出多少东西来?它还不像后面那个抵挡丸,抵挡丸还要粉碎了以后还捣呢,这个连捣都不用捣。从这个地方,大家细想的话,里边事就挺多,你看它就这些有效的药,还得把它熬了,熬了以后它溶解到水里边一些有效物质,喝的时候还得去滓,不能把这些药喝进去,只喝它那个水分,大家想想如果把它那个水分(水肯定是不能治病的)给它烘干了,能剩下多少东西?但是看看边东西能治什么?治的却是顽固性的瘀血——人疯了,治的却是大病。现在我突然想到一个事,这段时间电视节目里几乎天天在报道老年痴呆症,在中国给它命个什么名字好?在征集它的名字。实际上很多那样的病,现代医学说它是不可逆的,大家看看它是什么症状:一个是精神失常,就不懂正常人的事了;另外一个就是记忆明显的下降。放到经方里不就是“喜忘”嘛!他精神失常但是还没有到了发狂的地步吧?实际上怎么叫不能治啊?这个事啊,从现代医学上看也挺悲哀,它并不是一个什么难治的病。

2.桂枝茯苓丸用来治疗一些瘀结块儿的东西效果比较好,但是有的人身上没有瘀块儿,如子宫肌瘤也没有、乳腺增生也没有,但她有明显的瘀血证,舌苔颜色比较深、记忆不好,比如还有陈旧的一些慢性病,这时我常常加上水蛭和虻虫,我在临床中实验多次,效果比单纯用桂枝茯苓丸效果好,为什么加上水蛭和虻虫,为什么不去合上抵当汤或抵当丸呢,其实就相当于合上了抵当汤或抵当丸了,但为什么没有直接合上抵当汤或抵当丸呢?因为那个方子里面有大黄,有很多人,特别是偏于里虚的人,大黄多了以后会胃里不舒服,大家如果能用就尽量用,比如明显的抵当汤证用也没有问题

经方病理辩证体系:虻虫:血实

 

79.丹皮

《神农本草经》:辛寒。主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毒。主除时气痛,客,五劳气腰痛,噤,癲疾。生巴郡及中。二月、八月根,阴干。(畏菟丝子。)

《中国药典》: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连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苦而涩。刮丹皮外表面有刮刀削痕,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有时可见灰褐色斑点状残存外皮。迅速洗净,润后切薄片,晒干本品呈圆形或卷曲形的薄片。连丹皮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内表面有时可见发亮的结晶。切面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煎服,6~12g。

《中药学》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苦、,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淤。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肿疮毒。煎服,6-12克。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皇汉医学》:本药之作用酷似桃仁,所异者,彼以驱瘀血、镇痛、缓下作用为优,此则以消炎、止血作用为优。临床配伍:丹皮佐地黄而治烦热,并可和血。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寒。凉血,活血,清热。主治阳明里热,半表半里热之瘀血证,中风,瘛瘲,癥坚,经闭,肿痈,跌打损伤。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丹皮、桃仁都是去瘀的药

2.这个桃仁、丹皮这两个药都是祛瘀的,祛瘀、去痞块儿、去淤血块儿。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牡丹皮:血实 半热 里热。

 

80.牡蛎

《神农本草经》:咸,平。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治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一名牡蛤。生东海,采无时。(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黃、吴茱萸、辛夷。)

《中国药典》: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 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 或近江牡蛎 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贝壳。全年均可捕捞,去肉,洗净,晒干。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高4~15cm。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陷深,鱗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气微,味微咸。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鱗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 左壳同心鱗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近江牡蛎 :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的淡紫色。牡蛎洗净,干燥,碾碎。本品为不规则的碎块。白色。质硬,断面层状。气微,味微咸。煅牡蛎:取净牡蛎,照明煅法煅至酥脆,本品为不规则的碎块或粗粉。灰白色。质酥脆,断面层状。咸,微寒。归肝、胆、肾经。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癥瘕痞块。煅牡蛎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用于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胃痛吞酸。9~30g,先煎。

《中药学》: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大连湾牡蛎 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 或近江牡蛎 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贝壳。我国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全年均可采收,采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咸,微寒。归肝、胆、肾经。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滑脱诸证。此外,煅牡蛎有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胃痛泛酸,与乌贼骨、浙贝母共为细末,内服取效。煎服,9-30克,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鉴别:龙骨与牡蛎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牡蛎平肝潜阳功效显著,又有软坚散结之功。

《皇汉医学》:主治胸腹之动,兼治惊狂、烦躁。当用牡蛎之病者,由于先天的或误治等之身体虚弱、腹部软弱而未陷于阴证者,用本药以此体质与胸腹动为主目的,惊狂、烦躁、幻觉、不眠等之神经症状为副目的而用之可也。本药之作用,大有类似于茯苓,然其间亦自有分别,即茯苓之悸虽应于手而小,而本药之动大也;茯苓有肌肉痉挛,本药无此证也;茯苓无渴证,本药有此证也;又本药之作用疑似于黄连,然黄连用于实证,本药虚证也;黄连有热伏,有脑充血征之颜面潮红,本药则不然。

《药征》:主治胸腹之动,兼治惊狂、烦躁。牡蛎、黄连、龙骨同为治烦躁之药,而各有所主治也。膻中者,黄连所主治也;脐下者,龙骨所主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烦躁者,牡蛎之所主治也。本药以胸腹之动为主目的,惊狂烦躁为副目的。血液集中于体之内部,不循于体表,故成惊狂及烦躁,或寒多而烦,未致惊躁,当用本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平。收敛强壮药。善软坚化痰散结,兼有收涩镇静作用。安神补虚,敛汗固脱,涩肠止泻,清热镇气,止嗽涩精。可治伤寒寒热,温疟,惊恚怒气,惊狂,烦躁,失眠,鼠瘘,带下,盗汗,咳嗽,遗精,口渴,胸腹动者。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惊的用镇静药,龙骨牡蛎铅丹都是这个,龙骨牡蛎治这个精神失常呀、神经官能症用龙骨牡蛎机会最多,尤其人这个烦惊呀,胸腹跳呀,用的机会最多了,这个铅丹与龙牡一样也有镇静的作用。

2.你看看小柴胡汤证,默默不欲饮食,这个默默就是昏昏然,所以用小柴胡加味我们对神经官能病呀,尤其加龙骨牡蛎大黄之类的药。

3.蜀漆就是常山苗,它能够去水饮,治内里头有痰结;也是一个安神药和龙骨牡蛎差不多,都能治胸腹动悸、发惊发慌,就是现在说的神经官能症,有镇静作用。

4.龙骨牡蛎就不用解释了。它就是这个狂、恐惧、精神失常、心腹动悸,龙骨牡蛎都好使,神经官能这方面的都好使。

5.但是渴,所以用花粉、牡蛎,刚才讲了,此二药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微结,这个花粉、牡蛎,花粉本身有润下的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蛎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方子虽然小,瓜蒌牡蛎散,但非常好。我治糖尿病啊,也往里头搁这两东西,用白虎汤加这两东西,加麦冬,也挺好使。这个你们可以试验。放这个,糖尿病里头最多,我治糖尿病用瓜蒌根、牡蛎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2.你看在《伤寒论》里面加这个龙骨、牡蛎的,都是烦惊、惊慌。

3.这个牡蛎和龙骨的作用差不多,都是镇静药。

4.龙骨牡蛎用的很多,在《伤寒论》里都是用于不安、惊狂,所以他是神经上的关系,所以这个梦遗、失精这类得情况,主要发生在神经,古人的看法。情欲妄动啊,相思不遂啊,先是在精神上,后是梦幻上,然后就出了这个事了,那么这个脉它一定动的,其实是心神不宁。

5.龙骨牡蛎的应用,一般临床后世研究都认为龙骨牡蛎是固精的,这是错的,不是,把《伤寒论》好好看看,它主要治惊狂、癫痫,这种情况,用于神经不安定,他用这个药,这个药是有些收敛,他收敛精神,让精神不那么浮躁。那么这个桂枝汤呢,咱们知道外谐营卫,内调气血,它主要是调整神经的。同时用也利于这个治外遗,龙骨牡蛎也有收敛作用,同是有强壮性,在《伤寒论》上都是,火劫之后,大发汗之后,造成那种情况,都是虚,所以龙骨牡蛎多少有补虚的作用,但不是一个大补,所以现在我们遇见遗精,大补就上来了,一个也治不好,我保险,不信你们试试,那治不好的,这个方子非常好使,这个我常用,常用它有一个二加龙牡,这两个方子可以配伍着用,二加龙牡去桂枝加白薇、附子,附子量不要大,顶大量也不要过六克,搁三克,三克至六克,这两个方子我经常并着用,也不去桂枝,因为他这个病有气上冲,头眩、发落,上冲的非常厉害,气上冲,不往下走,奇怪,那么有它呢,还得让它上下心肾交,所以桂枝是要用得,我要是用就是往里面加白薇加附子,挺好使,挺好使的,附子不要大量用,因为下寒的厉害,阴头寒,精自出,所以要加些附子,少加,就用这个方。如果他没有大寒热,就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就行,非常好使,这个病我经常见,治得也太多了,这你可以实验,临床上常见,你越补越不行。

6.天雄散搁龙骨不搁牡蛎,为什么?牡蛎这个药,咸寒,所以我说这个病偏于寒,寒得厉害,有用这个的机会,但是我没用过,我净用桂枝加龙牡了,那个我加附子。

7.用龙骨牡蛎的啊都是惊狂,它是一个镇静药,治惊狂。

8.在《温病条辨》里头的增液白虎啊,不用加龙骨,龙骨没有什么用,牡蛎可以加,生地也不用加。我常加栝蒌根,牡蛎。瓜蒌根、牡蛎解渴的力量相当的强。

9.龙骨牡蛎呢,就是安神定志的一个药,治惊。

10.咱们用牡蛎在伤寒论里头都是这个发惊啊,发惧啊,他这个收敛安神。

11.牡蛎是咸寒,也解热,而且多少有点儿强壮的药效。

12.这个方子虽然小,瓜蒌牡蛎散,但非常好。我治糖尿病啊,也往里头搁这两东西,用白虎汤加这两东西,加麦冬,也挺好使。这个你们可以试验。放这个,糖尿病里头最多,我治糖尿病用瓜蒌根、牡蛎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龙骨牡蛎,在经方中主要就用来治疗精神方面的一些疾病,有安神镇惊、治疗烦惊和胸腹悸动这类的作用。但是在时方里它的应用范围还要宽泛的多,包括像那个盗汗、遗精等好多病,就说失去常规的这一类的病。但是在经方里好像用得没有那么宽。这个药效,要看看药典的话,说实在的也不是解释的非常确切。我看过《本草疏证》里对牡蛎的解释比较有启发,它说牡蛎就是长在海边石头上的小嘎啦,涨潮以后它就要赶紧打开壳在海水里觅食,如果海水退潮以后要马上闭合拢,还得留一点水分保持自己的小生存环境。按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的话,它和别的嘎啦皮没什么质的区别,但是它这种生物本身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它要严格按潮汐的规律来做,所以治疗精神过度的亢奋,或者精神过度的低沉,都属于它的治疗范畴,这也挺有意思。这其中的机理在哪儿?恐怕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没法去认识它,但是确实中药里有好多药都有这种特性。比如看龙骨在地下沉寂了上万年,它特性就是稳、沉,所以它治一些烦、惊一类的疾病。

2.龙骨和牡蛎的这个药物作用就比较明显了,它主要就是作用于精神方面的一些疾病。

3.栝蒌根和牡蛎同用,有比较强的止渴作用,在《金匮要略》里有一个栝蒌牡蛎散,这里就等于包括了这个方剂,用来治疗“百合病,渴不瘥者”,也就是说患百合病,以口渴为主要的症状反应,百合病本身就是一个虚证,可见栝蒌根它有比较好的补虚作用。

4.另外瓜蒌根、牡蛎这类药还有一定的补益和强壮作用,说明该方证同时又有虚证。

5.牡蛎、栝楼根都是寒性的补益药

6.牡蛎也有散结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牡蛎:半热 半虚

 

81.蒲黄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名医别录》:无毒。生河东。四月采。《本经》原文:蒲黃,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池泽。

《中国药典》:本品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剪取雄花后,晒干,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即为草蒲黄。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生蒲黄:揉碎结块,过筛。蒲黄炭 :取净蒲黄,照炒炭法炒至棕褐色。

本品形如蒲黄,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焦香气,味微苦、涩。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煎服,5~10g,包煎。外用适量,敷患处。

《中药学》: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性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细粉,生用或炒用。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利尿。用于出血证,瘀血痛证,血淋尿血。煎服,3-10克,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活血祛瘀,止血,通淋。

主治小便不利,淋漓,吐衄,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6-10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我们看看这个方子就可以看出来,蒲灰散的蒲灰这个药,有止血作用,也有利尿作用。淋病总是炎症,不是瘴淋,总是炎症。炎症,小便相当的痛,也有时候有血。所以他搁蒲灰散。

2.蒲灰是有止血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蒲黄:血实 水实。

 

82.蛴螬

《神农本草经》:咸微温。主治恶血血瘀,痹,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

《名医别录》:微寒,有毒。主治吐血在胸腹不去,及破骨踒折,血结,金疮内塞,产后中寒,下乳汁。生河内及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蜚虻为之使,恶附子。

《中华本草》:别名:蟦、蟦蛴、应条、地蚕、蜰齐、乳齐、土蚕、老母虫、核桃虫。为鳃金龟科动物东北大黑鳃金龟及其近缘动物的幼虫。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5-8月间翻土捕捉,洗净,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东北大黑鳃金龟,体长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体长16.2-21mm。头部密布刻点。触角黄褐色,10节,呈膝状弯曲,前胸背面有细刻点。鞘翅有纵隆线各3-4条,前足外侧有尖齿3个,内侧有一端棘,跗节末端节最长,爪1 对,呈叉状。成虫栖于土中昼伏夜出,幼虫栖于3-6cm深的土内,成虫和幼虫均为植物性。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虫体呈长圆柱形,多弯曲成半环状,长3-4cm,宽0.6-1.2cm。黄褐色、棕黄色或类白色。全体有轮节,头部较小,棕褐色,胸部有足3对,短而细。体轻,体壳薄,硬而脆,易破碎,体内呈空泡状。气微臭,味微咸。以完整、条大、色黄者为佳。筛去泥土,洗净晒干。《雷公炮炙论》:阴干后与糯米同炒,待米焦黑为度。去口畔并身上肉毛,作三、四截,碾成粉用之。咸,微温;有毒。归肝经。破瘀,散结,止痛,解毒。主血瘀经闭,症瘕,折伤瘀痛,痛风,破伤风,喉痹,痈肿,丹毒。

内服:研末,2-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用汁涂。

《皇汉医学》:为祛瘀血药,与水蛭、虻虫大同小异。本药驱干血,去胁下坚满,与水蛭、虻虫作用同。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微温。祛瘀,散结,消癥。主治折损瘀痛,痛风,破伤风,喉痹,目翳,丹毒,痈疽,痔漏。3-6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方子它是祛瘀,是大力祛瘀呀,它既搁这个水蛭、虻虫、蛴螬、蛰虫这些诸虫,这个药祛瘀的力量都相当的有力量;另外,他又配上干漆、桃仁,这干漆、桃仁也是祛瘀有力量的药;那么这个大黄药量用的不重,而且又蒸,它这个攻破的力量就差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蛴螬:血实。

 

83.铅丹

《神农本草经》:辛微寒。主治咳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名医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生蜀郡。一名铅华,生于铅。

《中华本草》:别名:丹、黄丹、真丹、铅华、丹粉、黄龙肝、红丹、虢丹、国丹、铅黄、黄虢丹、朱粉、松丹、东丹、朱丹、陶丹、障丹、桃丹粉。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本品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粉末。不透明;土状光泽。体重,质细腻,易吸湿结块,手触之染指。无臭,无味。以色橙红、细腻润滑、遇水不结块者为佳。《本草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辛、咸,寒;有毒。归心、脾、肝、胆、肾经。解毒祛腐,收湿敛疮,坠痰镇惊。主痈疽疮疡,外痔,湿疹,烧烫伤,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熬膏。内服:入丸、散。

《中药学》:为纯铅加工制成的铅的氧化物(Pb3O4)。主产于河南、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生用或炒用。又名广丹、黄丹。辛,微寒。有毒。归心、肝经。拔毒生肌,杀虫止痒。外用治疮疡溃烂,湿疹瘙痒,疥癣,狐臭,酒渣鼻,内服治惊痫癫狂,疟疾。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0.3-0.6克,入丸散服。

《皇汉医学》:不外为铅之化合物,故有收敛、镇静、镇痉、杀虫、杀菌作用也明矣。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微寒。镇静安神,解热。主治热性惊痫,癫狂,外治金疮,疔毒。本药有毒,内服者少,0.3-0.6克。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惊的用镇静药,龙骨牡蛎铅丹都是这个,龙骨牡蛎治这个精神失常呀、神经官能症用龙骨牡蛎机会最多,尤其人这个烦惊呀,胸腹跳呀,用的机会最多了,这个铅丹与龙牡一样也有镇静的作用。这个铅丹我不常用,这个铅丹是有毒的,你用这个药分量你要注意,其实不搁铅丹一样有效,我就常不搁。

2.这个铅丹呢能不用可以不用,用他普通开3克也毫无问题,你要大量开容易中毒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铅丹是镇静,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坠痰,《药典》里边有这么两个字,其它的功能在这儿跟我们联系不大。铅丹本身质重,除了镇静以外它也有去水的功能,坠痰就是说它也有去水的功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铅丹:半热 水实 气实。

 

84.蜣螂

《神农本草经》:咸寒。主治小儿惊痫瘈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火熬之良。

《名医别录》:有毒。主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生長沙。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畏羊角、石膏。)又,捣为丸,塞下部,引痔虫出尽,永瘥。

《中华本草》:别名:天社、转丸、弄丸、推丸、胡蜣螂、推车客、天水牛、推屎虫、黑牛儿、铁甲将军、大乌壳硬虫、夜游将军、屎蜣螂、滚屎虫、车屎客、牛屎虫、推车虫、大将军、触角牛、粪球虫、铁角牛。为金龟子科动物屎壳螂的全虫。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屎壳螂,全体宽卵圆形,黑色,略有光泽。胸下密被纤长绒毛。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鱼鳞状皱纹,头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鞘翅密布细皱纹,各有7条易辨之纵线。足短壮。雌虫头顶无角突,而呈横脊状隆起。常栖息于草原和农村中牛、马、驴的粪堆下,掘土穴局面。产卵后雌雄共同推粪土将卵包裹而成丸。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虫体呈椭圆形,长3-4cm,宽1.8-3cm,黑褐色,有光泽。雄虫较雌虫稍大,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mm。前胸背板呈宽关月形,顶部有横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的1/2,为翅覆盖。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去杂质,或去足、翅。切制:焙干,研粉既得。咸,寒;有毒。归肝、胃、大肠经。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去腐。主症瘕,惊痫,噎膈反胃,腹胀便秘,痔漏,疔肿,恶疮。内服:煎汤,3-5g;研末,1-2g。外用:研末撒、调敷或捣烂敷。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寒。祛瘀破积聚,清里热,攻毒。主治惊痫,癫狂,疟疾,癥瘕,噎膈,反胃,腹胀便结,淋病,疳积,血痢,痔漏,疔肿,恶疮。1-3克入煎剂。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蜣螂:血实 里实 里热 气实。

 

85.秦皮

《神农本草经》:酸。主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男子少精,婦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一名岑皮,一名石檀。二月、八月採皮,阴乾。(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中国药典》: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蜡树 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叶白蜡树 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 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用于湿热泻痢,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煎服,6~12g。外用适遣,煎洗患处。
  
《中药学》: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蜡树 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叶白蜡树 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 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苦涩,寒。入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痛,止带,明目。用于湿热下痢,带下阴痒,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煎服,6-12克,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皇汉医学》:能治目疾(洗目赤,退翳膜),惊痫,下利、崩带,涩补下焦。本药为消炎性收敛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微寒。清热消炎,收敛止利。

收敛津液,止下利崩带,治目疾。适用于肠炎下利或目赤肿痛炎症。本药收涩力强,消炎力弱,常与白头翁相辅,治津损之热利。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它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治下利。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这个秦皮,在清热止利的同时还有收敛津液、止崩漏带下,治疗一些目疾,眼睛方面疾病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秦皮:半热 水实。

 

86.瞿麦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名医别录》:味辛、无毒。主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一名大菊,一名大兰。生太山。立秋采实,阴干。(蘘草、牡丹为之使,恶桑螵蛸。)

《中国药典》: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霍麦 Dianthus superbus L或石竹 Dianhus chinens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果期采割,除去杂质,干燥。瞿麦:茎圆柱形,上部有分枝,长30~60cm;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光滑无毛,节明显,略膨大,断面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叶片呈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枝端具花及果实,花萼筒状,长2.7~3.7cm;苞片4~6,宽卵形,长约为萼筒的1/4;花瓣棕紫色或棕黄色,卷曲,先端深裂成丝状。蒴果长筒形,与宿萼等长。种子细小,多数。无臭,味淡。石竹:萼筒长1.4~1.8cm,苞片长约为萼筒的1/2;花瓣先端浅齿裂。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苦,寒。归心、小肠经。利尿通淋,活血通经。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经闭瘀阻。煎服,9-15克。

《中药学》:为石竹科植物瞿麦 Dianthus superbus L. 和石竹D anthus chinens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江苏等地。夏、秋两季花果期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苦,寒。归心、小肠经。利尿通淋,破血通经。用于淋证,闭经,月经不调。煎服,9-15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利尿通淋,破血通经。主治小便淋漓不通,瘀血水结。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瞿麦、茯苓都是利尿的,加上附子,他总是下焦虚而使小便不利了。小便不利,也有由于机能的关系,机能沉衰,小便不利了。机能沉衰也能影响到小便失禁,头前那个肾气丸就是了。这个影响小便不利,所以这个方子(瓜蒌瞿麦丸)近乎肾气丸。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瞿麦:水实 血实。

 

87.人尿(童便)

《名医别录》:人溺:治寒热,头疼,温气,童男者尤良。

《中华本草》:别名:溲、小便、人溺、轮回酒、还元汤。为人科健康人之小便,去头尾,用中间段。一般以10岁以下健康儿童小便为佳,称“童便”。采收和储藏:取健康人的小便,去头尾,用中间一段,一般以10岁以下儿童的小便为佳,名为童便。本品为淡黄色溶液。有尿臭,味咸。咸,寒。归心、肺、膀胱、肾经。滋阴降火,止血散瘀。主虚劳咳血,骨蒸发热,吐血,衄血,产后血晕,跌打损伤,血瘀作痛。内服:取新鲜者温饮,30-50ml;或和入汤剂。

《皇汉医学》:引《餐英馆治疗杂话》“用人尿镇坠下行之品,引肾中欲飞腾之阳气归元”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凉。清热活血,止血,强心。主治劳伤咳嗽,吐血,衄血,产后血瘀,晕厥,跌打损伤,血瘀作痛。50-100ml。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人尿大概也起亢奋作用吧,即使现在也这么说,是尿中含有“荷尔蒙”,就是“激素”。所以这个还难说,这个科学还没考验,可是人尿的确可治人一时的虚脱。有时妇人产后昏迷,常用童子尿给她灌,就是解决问题,我也亲眼看到过,那么这个需要研究的,是不是这个药有这个作用,象我说的是不是里头有少量的激素,这也不一定。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猪胆汁和人尿,这两味药虽然说都属于偏寒性的,但是都有亢奋人体机能的作用,可以强心、止呕、除烦,在振兴人体机能方面,有其它任何药物无法替代的功效。而且这还只是从经方应用这两味药物当中,咱们总结出来的这两味药的作用。在经方以外的应用当中,这两味药还有其它的功效,比如人尿这一类的,拿来入药让人感觉到非常恶心,但是你看南方不有童尿煮鸡蛋嘛,是作为食品来吃,而且还成了名吃。从事实上看,目前人类对这一类药物的真正认识还非常肤浅,但是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就是当干姜附子剂对证治疗而效果不佳的时候,加上这两味药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至于其中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不仅仅经方里边有这样的经验总结,经方以外的中医里边也有这样的总结。这儿就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比如以前药农进山去采药,有时候在半山腰,滑落下来,有的就摔得休克了,跟他同去的人,好多人就知道这么一种急救的办法,只要他没有明显的外伤的时候,马上解小便给他喝,喝了以后常常会很快苏醒过来。前一段时间也有一个报道:美国有一个儿童患了重症的腹泻,终于不治,就是说西医用尽了办法,治不了。最后他的主治医生采取了一个办法,用他母亲的大便输入到这个孩子的消化道里边去,这是最后的办法了。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但这说明现代医学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人体的排泄物,在一些时候对人体有其它药物无法替代的亢奋作用。当然他这个理念上用这个大便,恐怕是要用他母亲的那些,按现代医学的说法是用她的菌群去修正她孩子里边的菌群,但是这种解释应该说是解释不通的。因为你横不能把他母亲全肚子大便全弄到孩子体内去吧?实际上还是用了他母亲消化道里边的某些可以干预孩子人体某些信息、某些基因之类的携带这一信息的物质。这些很值得现代医学去研究。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人尿:辅助阴性 半热 血实。

 

88.人参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干,无令见风。

《中国药典》: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长1~6cm。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人参: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人参片本品呈圆形或类圆形薄片。外表皮灰黄色。切面淡黄白色或类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性裂隙。体轻,质脆。香气特异,味微苦、甘。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赢,惊悸失眠,阳痿宫冷。3~9g,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中药学》: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根和根。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称为吉林参。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园参一般应栽培6-7年后收获。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切片或粉碎用。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用于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煎服,3-19克,挽救虚脱可用15-30克。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克,日服2次。

党参(附:明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党参(西党参)Codonopsispilosula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tangshenOliv.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切后片,生用。甘,平。归脾、肺经。补脾肺气,补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津两伤证。煎服,9-30克。

注意:人参与党参均具有补脾气、补肺气、益气生津、益气生血及扶正祛邪之功,均可用于脾气虚、肺气虚、津伤口渴、消渴、血虚及气虚邪实之证。但党参性味甘平,作用缓和,药力薄弱,古方治以轻症和慢性疾患者,可用党参加大用量代替人参,而急症、重症仍以人参为宜。但党参不具有人参益气救脱之功,凡元气虚脱之证,应以人参急救虚脱,不能以党参代替。此外人参还长于益气助阳,安神增智,而党参类似作用不明显,但兼有补血之功。

《皇汉医学》:治疗胃衰弱痞硬,振奋新陈代谢机能之衰减,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下利等症状。

鉴别:心下痞、心下痞硬。

心下痞硬:痞者,胸塞之意,硬者,坚固之意,故心下痞者,即自他觉的胃部停滞膨满之意,而心下痞硬者,即于此膨满部触之抵抗之意。然人参主治心下痞硬与大柴胡汤等之实证全异,属于虚证也。故不如实证之坚硬,恰如抚薄板,止于凝结物之程度而已。

人参以治胃衰弱痞硬,由于新陈代谢机能之减退为主目的,与续发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下利等之症状为副目的而用之。反之,则必有害而无效也。故假令虽有胃衰弱之证,然无心下痞硬者,则不宜用本药。虽有心下痞硬,若非此机能减衰之候,亦不宜用本药也。例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虽屡呈胃衰弱,胃内停水,然心下不痞硬,故不用本药。大柴胡汤证虽有心下痞硬,然此痞硬系实证,且是证之总因为新陈代谢机能之亢进,故亦不用本药也。又附子之证为此机能极度减衰,故颇类似于本药证,但无心下痞硬,故分别之不难。由此观之,人参者,为振起复兴新陈代谢机能之衰减,但不如附子之作用猛剧,故此药虽用于机能亢进之阳证,亦有利而无害也。此少阳之原方小柴胡汤中所以亦用本药也。

《药征》: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野生者名山参,晒干称生晒山参,栽培者称园参,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园参经蒸制后的干燥品称红参。甘,微寒。补中益气,健胃生津血止渴,强壮机能。

主治在太阴而见心下痞满,兼呕吐不食,心痛腹胀,烦悸诸血,下利及因胃虚弱而致的一切虚证。亦主治少阳病,如小柴胡汤证。适证配伍兼治合并证,如太阳太阴合病的桂枝人参汤证,太阳少阳合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厥阴病的半夏泻心汤证,乌梅丸证。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人参是补气的,补气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人参这个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这个胃,胃虚有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你吃人参就对头了。

2.连《金匮要略》带这个《伤寒论》,是加人参都是渴,“欲饮水数升”啊,“渴欲饮水”啊,象这个“大烦渴”啊,全要加人参,可见这个人参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后世说的补气呀,古人这个气分,在他的书上就是津液。

3.那么如果他渴,那么你光用甘草粳米这个药,也不足以济事了,你非搁人参。这个人参它是健胃的,那么它配合甘草、粳米,那么这个胃气才能够复健起来,这三个药健胃生津嘛,所以这个大烦渴,这个津液亏到这么一个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参不可。

4.人参也不是万能的药,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证候,这个书后面大概有,理中汤我记得就有,什么时候呢?就心下痞硬。《外台》说得明白,这是人参的一个主要的证候,它治胃虚,胃虚到什么程度上呢?我们讲泻心汤的时候就有了,胃虚呀,这个邪气,客热邪气,都往胃这块来,客气动膈嘛,膈就指着心下胃这块了,这样子胃就硬了,无论是水饮或者是邪热之气,都跑到胃这了,这就合乎《内经》上说的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块虚,邪就往哪块去,你用下或者发汗,虚其胃了,那么这个邪气就往胃这块跑,于是胃、脾,脾这块感觉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着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则死,这阳明篇就有了。那么我们用人参呢要注意这一点,人参不是万灵的,当然人参与附子啊都能够促进机能沉衰(的恢复),拿现在话说就是代谢机能沉衰了,但是用处各有不同的,真正现虚寒的这种证候,你非用干姜、附子不可。人参这味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阴证里可以用,在阳证里也可以用。真正虚寒,寒得厉害,真正纯阴证,人参不能用,你看复脉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都不用人参。用它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证候,就是心下痞硬,这个病人呐,他说心下痞,按着这块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种胃虚的反应,这时候就要用人参。要是没有这个证候呢,用着是有害无益,用什么药都这样。

5.这个茯苓四逆汤,这个人参,就是胃虚,津液虚。就是四逆汤证有人参证,就是四逆汤证心下痞硬嘛,同时烦悸,这个茯苓治烦是肯定的,治烦治心跳。

6.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也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病要传到半表半里呢?这个我们得回头研究那个太阳病。这个太阳病阶段啊,人的这个机体,就是人体呀,打算由表来解除疾病,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就介绍了,邪气交争于骨肉呀,外邪、人的精气在骨肉这个地方交战,到四五天的时候,没有机会从体表解除疾病,那么怎么没有机会了呢?就是正气不足以驱邪了,主要的是由于里虚,就是胃虚呀,那么这个时候柴胡、黄芩是能够解热驱邪的,但是里虚呀,这个病只能由半表半里再往里来,所以必须要加强正气,所以这个时候用人参是对的,徐灵胎老先生还是看得挺清楚的,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个时候不能够在第一道防线,退到第二道防线了。退到第二道防线,你正的力量没有增强行不行,还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搁人参,健胃,咱们说是补中益气了,这就是补中益气,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发挥柴胡、黄芩的力量,才能去邪呢,主要是这么个问题。

7.你看看小柴胡汤搁人参,为什么?在小柴胡汤这个阶段啊,这个病由表往里传,就因为里虚,血弱气尽,所以加人参。加人参两种意思,一个由于里虚嘛,加人参使着病不能再往里传,同时也扶助正气驱邪。这个大柴胡汤就不然了,这病已经进到里头去了,里实了,里实是病实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再补里不行了,你补里了,就像咱们现在比方就是关门抓贼,你得想法去病了,病在那块你补那块就不行了,所以这块儿非去病不可,这个人参反倒碍事了,不能搁。

8.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由于胃气虚,不但邪热往那去,水饮也往那去,所以心下这个地方非常的硬,那就是人参证呀,所以这个时候都要用人参的。

9.这个人参,这个药啊,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想吃参,它不是个万灵的药,人虚,它是补虚。这个药也有它的证侯,这个人参补虚啊,它在于胃虚,而且现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个书,我们平时用它呢,也是健胃,如果胃实,那没有用人参的,那不是一个好药,那是有害无益。咱们说它补气,也有道理,这个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你胃要不好,这个就是津液不行而气虚啊,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咱们上边说的手足冷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那么这个方剂(半夏泻心汤)它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它主要是硬,心下痞硬,那么它也有邪啊,不是没有邪啊,胃虚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去热邪,这个也叫心下痞硬。那么半夏、干姜,我们看《金匮要略》有半夏干姜散啦,它止呕。那么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都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行。那么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味,干姜更温,都是去水的,不光有热,同时有胃虚,同时这个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所以这个方剂啊,里头有渗水声,肚子里面瓜拉瓜拉叫唤,另外它还有腹中雷鸣,大便溏泄,这个方子全治的。那么在这儿呢它只是提一个心下满,这不是全证。全证:呕而心下痞硬,腹鸣,它必有这些证侯,或者下利,它下利也治,那么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我们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方剂都常用的,又有呕,大便又溏泄,肚子瓜拉瓜拉叫唤,心口这个地方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

10.我们用人参啦,总得在这里头看这个药物的应用你才明白,所以人参不是万能,它是治虚,但是在胃有胃气虚而又有心下痞硬的这么种情况用它是最好的,所以古人就在这时用,你看看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你这个你都看出来了,那么这个理中汤呀,主要的是胃虚心下痞硬,人或者有呕呀,大便稀呀,它由于胃虚造成的,那么这个协热利,这个利下不止应用这个理中汤是健胃治下利,用桂枝甘草汤呢解外。

11.这个人参这个药我们头前讲过,心下痞硬,它是胃虚,胃虚它就不能行津液,我们人身上的津液啊化生于胃,胃虚它的津液就不能行了,它不能纳食了,吃了他也不消化,这个津液当然就不能补益上来,那么热伤了津液,胃再虚,所以白虎汤加人参,非得恢复胃气,才能恢复津液,古人方子就这样,后人方子就加麦冬、生地了,滋阴,光滋阴胃要是不好也是白搭,所以在白虎汤的基础上,有石膏、知母,这个药很寒啦,足以去热。那么这个津液不生不行啊,所以它加人参。

12.心下硬满,胃虚,人参证,胃虚邪气水气都往胃里去,故致胃处又硬又满,胃家实方才不也说硬满吗?只是硬满而无其他的热象实象,则为人参证,应用补中健胃的人参类的药,万不能攻。

13.人参这个药也是个亢奋药,也是个补药,可是它不宜寒,真正到这个沉寒痼冷,到了阴虚之候,人参用不得,咱们现在还有个最迷信的独参汤,遇到这个时候这个独参汤就来了,用一个死一个,这我见得多了,只能用通脉四逆这个法子,轻一点的,也得用四逆汤。

14.人参这个药苦味微寒,所以我们对这个危急的、真正虚寒的人参不能用了。所以人参汤、人参都是瞎扯。真正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那个大夫用一个独参汤就治,那治不好,这个得改用四逆汤。津液是虚到家,胃也虚得厉害,那么这个吐利汗出是脱汗,是虚脱的样子。这不赶紧用四逆汤这个大力的药,马上这个人就脱了。

15.人参这个药它是平稳药,它微寒呀,寒热都可以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人参咱们说它补气,补气呀像四君子汤,在《汤头歌》里说它补气还是有道理的,这个气不是津液,气指的精气说的了,这个津液生成它由胃而来,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嘛,这时候想法子滋津液只能用人参。

2.这个人参是补虚的,补虚不一定气逆,中虚不一定气逆,这个有人参证都是心下痞硬。

3.人参是健胃的,治心下痞硬。

4.我们看看木防己汤,你看这里面人参大量的用,人参搁四两,他就是心下痞硬,由于胃虚停水,水往上冲逆,所以膈间有支饮。

5.咱们现在这个见着脉微肢厥啊,就是人参、独参汤,这害人透了。这个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这个人参是微寒呢,那你哪能用,就得是温中,恢复这个胃的机能,胃气一败就死了,你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保持一分的这个生命。那么吃这个药呢,他这个脉弱、厥,恢复,那个呕吐,溲数自然就好了。否则是没有其它的法子,所以搁个难治,还搁个四逆汤主之。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人参这一味药,作用就非常重要了。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能改善胃对水分的吸收。白虎加人参汤证有一个特点:渴欲饮水数升。就是他老想喝,喝了以后他还渴。为什么会渴?一方面是人体里热严重过于亢奋;再一个就是胃对水分的吸收功能不好,不能很好地把水分转化成人体有用的那些体液。人参就有改善这种情况的作用。把人参跟白术比较一下:白术呢,也是胃对水份吸收不好,但是这水分在胃里边停滞的,这个时候喝白术这类的药,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人喝水以后,未必在胃这个地方停着,但是人体还是缺少津液。这个时候,胃有效转化水分的效率太低了,这方面的功能不好。人参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说,人参是增加津液的;白术呢,是祛水的。它们都能改善胃的功能。胃里边如果没有停水的话,要是吃白术的话,反倒是不好。如果胃在吸收水分方面没有缺陷,没有虚弱的状态,甚至偏于实,要是吃人参的话也不好。大柴胡汤证是实证,里边就没有人参;小柴胡汤里边有人参,是虚证。

2.人参在这个方剂(桂枝新加汤)当中的主要的作用,它就是健胃补虚,补中虚生津液。它可以促进胃肠对水分的吸收,改善人体的机能。

3.人参在这个方剂(白虎加人参汤)当中的作用非常简单:就是健胃生津,可以改善胃肠对津液的吸收。实际上就是增强这个胃肠功能。

4.炙甘草汤含有人参,可以进一步增强胃肠对水分的吸收。这就从源头上解决了津液虚的问题,给治疗津液虚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5.吴茱萸汤中有人参,人参是增加津液的,方剂治疗的又是胃中停饮,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此方剂治疗的是因为胃对水分吸收功能不好的情况。

6.人参在方剂中(四逆加人参汤)的作用与其在白虎加人参汤中的作用一样,主要是用来改善人的胃功能,增加胃对水分的吸收,进而改善人体津液虚损的状况。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人参:里虚 水虚。

                  党参:里虚 水虚 血虚。

 

89.戎盐

《神农本草经》:苦,咸,寒。主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吐下蛊毒,柔肌肤。大盐,令人吐。戎盐,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蛊毒。

《名医别录》:味咸,寒,无毒。主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地,及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

《中药大辞典》:别名:胡盐(《别录》),秃登盐、阴土盐(《唐本草》),石盐、寒盐、冰石(《石药尔雅》),羌盐(《日华子本草》),青盐(《本草图经》),岩盐(《地质矿物学大辞典》),大青盐(《中药志》)。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全年可采,一般多在6~8月间进行,自盐湖中取出,晒干。等轴晶系。晶体通常为立方体,集合体成疏松或致密的晶粒状和块状,晶面特具漏斗状之阶梯凹。纯净的石盐为无色透明或白色,但常染成各种颜色,如灰色(染色质常为泥质油点)、黄色(氢氧化铁)、红色(无水氧化铁)、褐色或黑色(有机质)等,有时有蓝色斑点不均匀地分布在其中。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稍受风化的表面为脂肪光泽。解理完全。断口呈贝壳状。硬度2.5。比重2.1~2.6。性脆。有咸味。具吸湿性,易溶于水。产于炎热干燥地区的盐湖和海滨浅水泻湖中。常与其他盐矿、石膏以及砂岩、粘土等伴生于沉积岩中。主产青海盐湖中,其他如陕西、山东、安徽、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亦产。为正方形或不规则多棱形,直径1~2厘米。青白色至暗白色,半透明,多数颗粒均有小形孔洞1至数个,孔洞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质硬,可砸碎,断面洁净而光亮。气微,味咸。以纯净、色青者为佳。易溶于水。拣净杂质,簸净灰沙。咸,寒。凉血,明目。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痛,风眼烂弦,牙痛。内服:煎汤,3~5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寒。利小便,解热,壮筋骨。内服利尿清热,外用明目,坚筋骨,除心腹痛。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戎盐:水实 半热。

 

90.桑白皮

《神农本草本经》:甘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叶,除寒热,出汗。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腹痛,阴阳寒热,无子。五木耳,名薷榜,益气不饥,轻身强志。

《名医别录》:无毒。主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䐜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采无时,出土上者杀人。(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叶汁解蜈蚣毒。)

《中国药典》: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本品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桑白皮:洗净,稍润,切丝,干燥。蜜桑白皮:取桑白皮丝,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本品呈不规则的丝条状。表面深黄色或棕黄色,略具光泽,滋润,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气微,味甜。甘,寒。归肺经。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煎服,6~12g。

《中药学》: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挖根,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取根皮,晒干,切丝生用,或蜜炙用。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水肿。此外,本品还有清肝降压止血之功,可治衄血、咯血及肝阳肝火偏旺之高血压症。煎服,5-15克。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皇汉医学》:泻肺火,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清痰,止嗽。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䐜胀。由是观之,桑白皮为消炎性利尿兼缓下药,有时可作镇咳药,亦可谓具消炎利尿之作用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甘,寒。清热化痰利水。主治咳喘浮肿。烧灰止血,可治崩中脉绝。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桑东南根皮,就是桑根白皮,用东南这方面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了,东南为巽位,能去风,其实也不尽然,是桑白皮都能够行气去风,都有这个作用。蒴藋叶和桑白皮也全有行气去瘀的作用,与王不留行搁到一起呢,就是行气去瘀,但是都用的灰,灰反倒能止血了,凡是去瘀药,要是变成灰,不但有化瘀的作用,同时也有止血的作用。所以这三个药都是用的灰,后世的十灰散都是这个意思,都是去瘀的药把它煅成灰,原来的药性还存在,但是止血特别有效。那么其它的药呢,都是佐理之品了,干姜、甘草、川椒温中,用黄芩、芍药去热,凡是外伤,当时都会有些虚热的,厚朴也是行气药了,在一般的刀伤药中作为调理之用。这个药就是一般所说的刀伤药,小点的从外面上就行,大伤就非内服不可。“右9味,桑白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不但能够行气化瘀,而且能够止血。“勿令灰过”,不能把性都烧没有了。“各别杵筛,合之为散,服方寸匕”,主要的作用就在这三味药上,其它的都是调理之品了。“小疮即粉之”,这个疮不是生疮的疮,都指的是金疮,小的刀斧之伤,外面上就行了。“大疮但服之”,外面也可以敷,内里也可以服。“产后也可服”,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要看有王不留行血,它变成灰了,止血作用反到加强了。如果风寒,说的是时令,桑东根皮勿取之,和风暖润的时候再取,这是说做药的时候。前三物皆阴干百日,三个药不要炒不要晒,阴干它。唯有伤科的药都这么讲究,内科药就不用这样了,其实不这样也行的,不是不行。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桑白皮:水实 气实 血实。

 

91.山药

《神农本草经》:薯蕷,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生山谷。

《名医别录》:平,无毒。主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诸,生嵩高,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黄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同属植物野山药Dioscorea japonica Thunb.野生于我国各地。其根亦作山药入药,功效类同。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山药:取毛山药或光山药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干燥,切片者呈类圆形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质脆,易折断,切面类白色,富粉性。山药片:取山药片,除去杂质,为不规则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麩炒山药:取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照麸炒法炒至黄色,本品形如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切面黄白色或微黄色,偶见焦斑,略有焦香气。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煎服,15~30g。

《中药学》: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根茎。主产于河南,湖南、江南等地亦产。习惯认为河南(怀庆府)所产者品质最佳,故有“怀山药”之称。霜降后采挖,刮去粗皮,晒干或烘干,为“毛山药”;或再加工为“光山药”。润透,切厚片,生用或麸炒用。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证,肺虚证,肾虚证,消渴气阴两虚证。煎服,15-30克,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皇汉医学》:为滋养强壮性的止泻药,固胃肠。补脾肺之不足,清其虚热,固肠胃,润皮毛,化痰涎,止泻痢,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又能益心气,治遗精善忘。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温。为补中益胃之常品。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又能固精止带。对于虚羸少气,泄泻,咳嗽,遗精,带下,消渴均可配伍使用。可以山药代粳米用于白虎汤。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薯蓣这个药,就是山药了,这是一个健胃的药,甜药嘛。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后世有人就说用山药代替粳米,行不行?我也试过,行。但是,如果说这个人真正热得很厉害的话,像那种热的人差不多都出现昏迷的这种情况,真正是属于里热那种,事实上还是粳米要好一些。为什么?因为粳米是寒性的。山药呢,反倒是偏温性。但是,都能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山药:里虚 里寒 气虚 半虚

 

92.山萸肉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

《名医别录》:生汉中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主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脑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长年。

《中国药典》:本品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j-jZcinalis Sieb. et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 5~l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山萸肉: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酒萸肉:取净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或蒸至酒吸尽,本品形如山茱萸,表面紫黑色或黑色,质滋润柔软。微有酒香气。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呜,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煎服,6~12g。

《中药学》: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j-jZcinalis Sieb. etZucc.的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秋末冬初采收。用文火烘焙或置沸水中略烫,及时挤出果核。晒干或烘干用。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用于腰膝酸酸,头晕耳鸣,阳痿,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月经过多,,大汗不止,体虚欲脱。此外本品亦治消渴证,多与生地、天花粉同用。煎服,5-10g;急救固脱用20-30g。

《皇汉医学》:气味酸平,无毒。主治: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不利,久服明目强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味酸,平。收敛固脱强壮药。补敛并具,适用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阳痿,以及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虚汗不止、崩漏等虚劳之证。入煎剂,每用10-15克;急救固脱20-30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山茱萸是一个收敛强壮药,这个药收敛的很,起强壮作用,与山药配伍到一起,尤其能够健胃强中,在肾气丸里起的作用很大,配合诸药既可以治疗血痹又可以治疗湿痹,还可以治疗虚脱。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山萸肉:里虚 半虚 水虚。

 

93.商陆

《神农本草经》:辛平。主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

《名医别录》:味酸,有毒。主治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如人形者,有神。生咸阳。

《中国药典》:本品为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或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的干燥根。秋季至次春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切成块或片,晒干或阴干。本品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块片,厚薄不等。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直径2~8cm;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纵切片弯曲或卷曲,长5~8cm,宽1~2cm,木部呈平行条状突起。质硬。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性寒,味苦;有毒。功能主治:逐水消肿,通利二便,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外治痈肿疮毒。

《中药学》:本品为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或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的干燥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秋季至次春采挖。切片,晒干或阴干。生用或醋制用。 苦,寒。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功效:泻下逐水,消肿散结。应用:1.水肿,臌胀。本品苦寒性降,能通利二便而排水湿,泻下作用较弱。适宜用治水肿臌胀,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的水湿肿满实证。单用有效,或与鲤鱼、赤小豆煮食,或与泽泻、茯苓皮等利水药同用,如疏凿饮子(《济生方》)。亦可将本品捣烂,入麝香少许,贴于脐上,以利水消肿。2.疮痈肿毒。本品外用有消肿散结和解毒的作用。治疮疡肿毒,痈肿初起者,可用鲜商陆根,酌加食盐,捣烂外敷。煎服,5-10克。醋制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疗水肿,腹满洪肿,疏五脏,散水气,通大小肠,泻蛊毒。本药为兼有峻下作用之利尿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商陆,味辛,平。利水消坚通塞药。主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入煎剂每用5-10克;或入丸散剂;外用:捣敷适量。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商陆是祛水的。

2.这商陆根治水肿是挺有力量的药。但是我们用商陆根也可以用木防已,药也挺好。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商陆是寒性的,同时又是祛水的药物。

2.商陆根可以消坚通塞。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商陆:水实 里实。

 

94.芍药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木,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镤。生中岳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中国药典》: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本品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炒白芍:取净白芍片,锅内炒至微黄色。酒白芍:取净白芍片,用黄酒喷洒均匀,稍润后放锅内炒至微黄色。(每100斤用黄酒10斤)。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煎服,6~15g。不宜与藜芦同用。

赤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孔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为类圆形切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紋理明显,有的有裂隙。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煎服,6~12g。不宜与藜芦同用。

《中药学》: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夏秋季采挖,去净泥土和支根,去皮,沸水浸或略煮至受热均匀晒干。用时润透切片。一般生用或酒炒或清炒用。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此外,本品敛阴,有止汗之功。煎服,5-15 克。大剂量15-30克。

白芍与赤芍《神农本草经》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二者虽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谓“白补赤泻,白收赤散”,一语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区别。一般认为,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回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煎服,6-12克。

《皇汉医学》:主治结实而拘挛,兼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腹满、咳逆、下利、脓肿。芍药是一种收敛药,如欲发汗、泻下、利尿、祛痰诸作用,以不用此药为宜。

《药征》: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养血,活血,清热凉血,缓挛急。主治腹满痛,癥瘕积聚,筋肌拘挛。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芍药这个药其实他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他这个苦,这个桂枝生姜,他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让他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他这个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同时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他这个寒嘛。

2.“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他把芍药三钱增到六钱,腹满时痛要加芍药。在这儿把他去了你想什么道理?腹虚,不但不满,而腹气虚了,所以他把芍药不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用芍药的确是治腹满,我常治肝病啊,常治肝病把芍药大量用,这个下腹满他就起作用,那么满的反面就是不满,虚的厉害了反倒,那就要去芍药,这不就这个道理。

3.那么气冲的厉害,这个桂枝要发挥作用,桂枝治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去掉了。

4.这个芍药啊它是个治挛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汤就是加芍药了,在桂枝汤里都是大量的用芍药再加上饴糖啊。这个芍药就治挛急,拘急痛,咱们说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药证。那么其他的部位发拘挛呢?芍药也治。

5.芍药甘草汤,芍药主要是缓挛的,缓拘挛的。

6.芍药是育阴,桂枝汤搁芍药也是这样的,芍药是苦平微寒的药,它是养阴,那么这个血少就是阴不足啊。

7.这个芍药治腹满,同时治挛痛,这个芍药是个苦而微寒的药啊,它治热不治寒,治实不治虚。

8.“若下利者,去芍药”也不对,芍药这个药呀,虽然它不是个酸收敛药,但是……,你们看大泻下药,都不用芍药,如承气汤里头没芍药,他起收敛作用,可是下利药里头,他用芍药,他治腹痛,如建中汤里面用芍药。

9.或泄利下重者,有这个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就治下利呀。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芍药这个药咱们说它收敛,是吧,收敛当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药它是寒性养阴,所以四物,咱们这个四物汤里有吗,补血里头,是吧四物汤,它是养阴的,这个关节疼啊都是有湿,风湿吗,所以它对治湿,用这个白芍的很少。

2.脉促呢,偏于往上,上实下虚的那种病。所以这个胸满,不利于这芍药,所以芍药它去掉了。

3.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一方面解表嘛,同时呢它那个疼呀与芍药还有关系,所以加量芍药,芍药是苦寒药,这个治寒疝用芍药的机会很少啊,用也不能用那么大量,它那个芍药那个药微寒,那么这个大建中汤没有芍药。

4.芍药这个药咱们说它有收敛,但古人说他利水,这在临床上没有很好体会,可我们治下利呀都用芍药。一是治腹痛,二是说芍药于下利有好处,可能是去水分。那么在一般利尿药里面搁它很少,由于这些矛盾看法,我们不敢确定它是一个利尿药,它治腹痛治胀满是肯定的。

5.这个芍药是对下利也起作用的,所以古人说它是收敛药,也就从这也可看出来。其实它不是个收敛,它是解热,解热治腹痛,腹痛下利有热,可以用黄芩汤。

6.那么这个芍药呢,在这个方剂里头它还是一个比较有补益性质的,它是一个滋养阴液,它也是祛瘀呀这个芍药啊,同时它也治腹痛。

7.当归芍药散它这个芍药量啊比较大,它是四两,所以它治腹痛,头前有嘛,妊娠腹中痛,所以这个芍药量要大一点。

8.你这个芍药大量用啊,不只是这个肚子里挛痛,哪方面拘挛它都治,你看这个胁下这种疼痛啊,都好使。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芍药这个药,严格的说它是一个血分药。它能让人体改善促进人体合成某种营养的那种机能,对桂枝汤证有利。

2.这个芍药减掉它有充分的依据,大家看一看芍药的应用,咱们就看这个方剂就行了。四逆散,大柴胡汤,另外一个是桂枝加芍药汤,这些方剂明显能看出来都是含有芍药的,都具有一些腹部满、或者实、或者痛的这一类的症状。但是桂枝去芍药汤证,恰恰跟那些方剂在腹部的方证相反,这是一个虚证,因为下了以后没有变成其他的证,而造成里虚了。但这个里虚它没有其他的变证,比如大便溏泻了,或者是出现腹痛了等等其他的变证,如果有其他的变证,这个方剂恐怕也就不好用了。它没有出现其他的变证,腹部没有气冲的感觉,就是说已经有里虚了,可是胸部还有胸满,这个胸满就是因为气上冲造成的。那么这个时候呢为了保证疗效,就把芍药给去掉了。另外呢,如果说加上芍药以后啊,芍药和腹证有点不对路,相反。芍药会进一步地使里虚的状态更加严重了,轻了它会影响治疗效果,严重了可能造成无效或者再造成其他的变证。我们可见古人在临床中体悟出的这些经验啊,已经非常得细致,而且也很到位。

3.芍药本身也有增加津液的作用,就是它可以治疗津血两虚。

4.芍药是一味偏于寒性的血分药,我把它叫做血分药。有治疗因肌肉组织失养而发生的拘挛或是痉挛或是疼痛这种症状的特能。

5.芍药甘草汤的君药应该是芍药。那么治的是什么病啊?要按经方辨证来说,是津液又虚血液又虚。按照我们今天的认识呢,就是我们人体合成某种营养成分的功能不足了,造成肌肉组织缺少这一类的营养物质,就会发生痉挛或者疼痛之类的疾病反应,就是这个样子。

6.我为什么这么去理解呢?你看这个病啊,阴阳属性肯定是一个阳证;寒热倾向也不是特别明显,稍微有一点偏热;虚实的倾向也不是特别得严重。但是,津虚血虚也不是很重。那么这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肌肉痉挛,或者疼痛这一类的情况呢?大家去看一看,甘草肯定是治不了这个病,主要的功能就在于芍药。

我们再去看其他的方剂,芍药在其他方剂里边是一个什么作用啊?当归芍药散,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方剂。当归芍药散治什么啊?治停饮。在停饮的同时又有血虚,血虚水泛嘛,他又有血虚。但是血虚,我们想啊,要如果说单纯的血虚的话,当归川芎治疗血虚的作用应该比芍药要明显。因为你再去联想其他的方剂,当归川芎应该是治疗血虚最有效的药物。那么芍药在里面治什么呀?不是说“妇人腹中痛”嘛,就治的这个疼。不仅仅是女性病人肚子疼这一种,还治各个部位的疼痛,或者是痉挛。从这儿我们就能想到了在芍药甘草汤里边,它也是帮助改善血液成分的。这个血液成分里头,不仅仅是血液本身虚,还缺少一种物质。芍药就能增强人体合成这种物质的功能。他一定应该是这个样子。那么具体是什么?我们解释不了。但是从其他的方剂里面我们可以佐证这个事。

这儿呢又同样带出了刚才的问题。如果是人体合成这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差了,为什么他不全身都抖啊?这就是因为营养物质分布的不平衡。就刚才我们比喻的那个苹果树的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存在。

而且芍药甘草汤在临床当中,还有比较特殊的一个功能,治疗打嗝,就是膈肌痉挛。我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他说用芍药甘草汤治好了打嗝。我马上就联想到了芍药甘草汤有治疗膈肌痉挛的这种功能,我想应该可以治疗打嗝。巧了,我有一次饭局,喝了一点凉的啤酒,就刺激到膈肌了,就开始打嗝,回到家了以后老打嗝。恰好我手头上有芍药甘草汤,大概喝到将近5克的样子,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剂量了。我喝下去一会儿,这个嗝就不打了。但是胃里边,还是不特别舒服吧,反正是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就是说它能治打嗝。

那么这儿又带出另一个问题来,旋覆代赭汤也治打嗝。从药物上分析你就知道了,旋覆代赭汤治的是里虚气逆,而芍药甘草汤治的是津虚血虚。所以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人既有胃虚气逆,又有血虚津液虚的问题,可以把这两个方剂合到一块,绝对应该是有效的。这是芍药甘草汤。

7.另外呢,还有一个药,可以跟葛根比较一下,尽管它们作用的对象不太一样,但是呢有一比,那就是芍药。芍药治疗什么?治疗肌肉组织因为失养而出现痉挛,疼痛。医院里边常说的缺钙,不管多大年龄的吧,只要一抽筋了,就会说:你这缺钙了。如果去化验化验指标的话,真的缺钙了。他为什么缺钙呀?恰恰就是因为合成这种营养的能力不足。那么谁能解决合成这种营养能力呀?就是芍药,芍药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8.增加芍药,我们对芍药的这个药理早就讨论过,实际上它就是用来改善人体肌肉组织的,与拘挛痛有关的那些营养成分的这么一个作用。

9.芍药治因为血虚而致肌肉组织因失养造成的拘急疼痛,像身瞤动、肌肉的拘急、拘挛这一类的情况,还有腹痛这一类的。

10.芍药有治疗腹满,腹痛的作用,所以大柴胡汤也有治疗腹痛的作用,同时芍药有缓下的作用,可以治疗腹满。

11.芍药治血虚而见痉挛的。

12.芍药在这个方剂(麻子仁丸)中的作用,一个是补血虚,另一个是缓下。

13.芍药甘草汤证的里虚、水虚这是甘草对应的,也就是津液虚;血虚这是芍药对应的。如果,我们把病理因素当中跟甘草相关的里虚和津液虚剔除出去,剩下的就是以拘挛痛为主要症状反应的血虚证。而芍药,恰恰有改善这一类病理的作用。

14.芍药用来治疗因为血虚而造成的组织肌肉的一些疼痛。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芍药:血虚 血实 水实。

 

95.蛇床子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漏,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名医别录》:味辛、甘,无毒。主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好颜色,令人有子。五月采实,阴干。(恶牡丹、巴豆、贝母。)

《中国药典》: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为双悬果,呈椭圆形,长2~4mm,直径约2m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柱基,基部偶有细梗。分果的背面有薄而突起的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棱线。果皮松脆,揉搓易脱落。种子细小,灰棕色,显油性。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用于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 煎服3~10g。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中药学》: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的干燥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产,以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产量较大。均为野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用于阴部湿痒,湿疹,疥癣,寒湿带下,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3-9克。

《皇汉医学》:东洞云:治下白物而阴中痒,或有小疮者。蛇床子之医治效用:本药为温性的收敛的消炎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燥湿杀虫,温子脏,逐寒湿,疗阴中肿痛。主治阳虚阳痿,皮肤或阴中湿痒。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 蛇床子这个药啊,它是杀虫止痒治恶疮等等的作用,杀虫杀菌。他用这个药呢,是“温阴中坐药”,主要的是妇人自己觉得子宫里头有寒,但也许是生疮,也许是湿痒,你们用蛇床子散这种坐药的法子都好使的。就用这一味药,把它做成“末子,和白粉少许”,白粉是指铅粉说的,铅粉也杀菌把干,总而言之湿去湿去痒,但是有湿就寒。“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她自己感觉里头凉,纳之自然温。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 蛇床子:半寒 水实。

 

96. 射干

《神农本草经》:射干,一名乌扇,一名乌蒲。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生川谷。

《名医别录》:微温,有毒。主治老血在心肝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气。久服令人虚。

《中国药典》: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DC.的干燥根茎。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本品呈不规则结节状,长3~10cm,直径1~2cm。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苦,寒。归肺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煎服,3~9g。

《中药学》: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DC.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以秋季采收为佳。除去苗茎、须根及泥沙,洗净,晒干。切片,生用。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主治咽喉肿痛,痰盛咳喘。煎服,3-9克。

《皇汉医学》:有力之消炎解凝药,有祛瘀血及缓下作用。

《本草备要》:为治喉痹、咽痛之要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十讲》:苦,平。泻热清咽化痰。善利咽解毒,散结消痰,降火止痛,为疗咽痛之要药,散结气之良品。主治太阳阳明合病的咳逆上气,咽痛喉痹,亦辅助治疗癥瘕疟母。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剂,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这四味药啊,都治咳逆上气,全治上气啊,也治咳。尤其是这个射干,它是一个微寒的一个药,它能够去热清咽。它这个去痰的力量相当的好,能够开咽,古人这个《本草》上说是咽中解气,搁个解气。所以这个咽喉不利啊,有些痰鸣,用这个方子最好就在这一点,它是以射干为主药的。

2.有一个射干麻黄汤,如果咽喉不利,喉中有嘶鸣的痰声,喉中水鸡声,就用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子在治哮喘常用。

3.那么咳逆上气带喘,这个东西啊,全是有外邪又有里饮,全是这种病。那它举出来像射干麻黄汤,跟小青龙汤全是,其实也得因证而施。我们说喉中特别的这个有嘶鸣痰声,那你得用射干麻黄,这些方剂都差不多少,就是个药物加减出入的这么一个不同。没有其它的大不同。

李冠杰常用经方讲解

1.射干麻黄汤,其实一句话就能跟大家说明白,就是一个表实证,同时有咽中痰鸣的,他这个嗓子里面,一说话就是很明显的带有那个痰的声音,这个是个很重要的指征。如果说没有这个,你用这个方子,没有道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射干:半热 气实 水实 血实。

 

97.神曲

《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

《汤液本草》: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

《本草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

《中华本草》:别名:六神曲、六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ssa Medicata Fermentata。本品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宽约3cm,厚约1cm,外表土黄色,粗糙;质硬脆,易断,断面不平整,类白色,可见未被粉碎的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洞。有陈腐气,味苦。以身干、陈久、无虫蛀、杂质少者为佳。炒神曲:取麸皮撒匀于热锅内,俟起烟,将神曲倒入,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不加麸皮,炒至黄色亦可。焦神曲:取神曲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 内部焦黄色,取出,略喷些清水,放凉。甘,辛,温;无毒。归脾、胃经。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用于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中药学》:为面粉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其制法是:取较大量面粉或麸皮,与杏仁泥、赤小豆粉、以及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自然汁,混合拌匀,使干湿适宜,放入筐内,复以麻叶或楮叶,保温发酵一周,长出黄菌丝时取出,切成小块,晒干即成。生用或炒用。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胃。用于饮食积滞,此外,凡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前人用本品糊丸以助消化。煎服,6-15克,消食宜炒焦用。

附药:建神曲 神曲另一个品种,该品始载于《药性考》,又名泉州神曲、范志曲,简称建神曲。为面粉、麸皮和紫苏、荆芥、防风、厚朴、白术、木香、枳实、青皮等40多种药品,经混合发酵而成。主产于福建泉州。性味苦温,功能消食化滞,理气化湿,发散风寒,兼能健脾。常用于食滞不化或兼感风寒者。用量6-15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温。消导,健胃,祛湿。主治霍乱,胀满,呕吐,泻痢,伤食积滞。消食和胃炒用,入丸剂生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神曲:里实 里虚。

 

98.生地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一名芐,一名地脉。生咸阳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

《中国药典》:别名 酒壶花、山烟、山烟、山白菜。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块根。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叶基生成丛,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花茎由叶丛抽出,花序总状;萼5浅裂;花冠钟形,略2唇状,紫红色,内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蒴果球形或卵圆形,具宿萼和花柱。花期4~6月,果期7~8月。生于山坡、田埂、路旁。主产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多栽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熏蒸至黑润,为熟地黄。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鲜生地性寒,味甘、苦。生地黄性寒,味甘。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鲜地黄12~30g。生地黄10~15g。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中药学》: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去除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干燥生用。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煎服,10-15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切片用,或炒炭用。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用于血虚诸证,肝肾阴虚诸证。此外,熟地黄炭能止血,可用于崩漏等血虚出血证。煎服,10-30克。

地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现临床使用有鲜、生、熟三种。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长于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皇汉医学》:本药有止血,利尿,强壮,强心,解热,镇咳,镇静,镇痛等作用,用之临床,当以血脱,血虚,即贫血虚弱与脐下不仁为主目的,烦热及其他症状为副目的。

《药征》:主治血证及水证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寒。养血、活血、清热止血。

主治阳明里热,或半表半里热,消渴,吐衄,下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癫狂,血痹,虚劳。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2.咱们滋阴都用生地、麦冬这类药了,你越滋阴,尤其生地,它碍胃的。胃越不好,津液不会生的,哪来呢?他明明是由于胃虚,尤其治误了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这个治病啊,不是只凭脑子想,你最终还要从现实证候上看问题,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能片面看问题,更不能主观。

3.我们寻常说这个津液虚、血液虚,都要壮水嘛,滋阴、养液,都用这个法子。这个在临床上咱们得看,他这个,仲景这个书不是这样的,他有时候用四逆汤,也养液,你得看什么情形,也得辨证啊,后世见到热就是阴虚,生地、麦冬就往上上,那么见到这个见到寒呢就阳虚,就附子、肉桂,这是错的。他这个书啊,真正的津液虚、血液虚,看看什么情形之下,在虚寒,这个阴寒证最虚得厉害了,这个时候津液虚,那个生地、麦冬一点也不能动啊,动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复,咱们现在说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总而言之就是健胃。这个胃气一恢复,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4.那么这个呢是亡血了,我们方才讲了,这种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阴寒呐,恶寒脉微而复利,以前霍乱这个利止呀,那就是无可利而利止了,那就是没有什么可利,当时是止住了,可是这个病没好,所以脉也极微,脉微者亡阳也。这个亡阳指着津液。

5.那么现在又利了,那就是这个病不但有阴寒,而且阴血也虚到家了,所以这个地方你要想法滋阴,滋津液,益血液,只能健胃,他这不是阴寒证嘛,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只是能加人参,那生地、麦冬简直就是不行啊。

6.所以这个表证,表实的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也是年头很多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名医呢,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啊,那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给加鲜生地。北京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这个药,说解热。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强壮性的一种寒性解热药,那当时这个表实证的时候你搁上就不行,所以这个人啊后来这个病用得相当得重,就这个生地,他用得相当的重,用了 8 钱吧,我记得,后来我给看的。所以这个表实,你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里实,病实于里,也不能够补,所以里实证这个实都是这么实的,我跟你说说。

7.此方是桂枝汤去芍药,里面有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另加些滋阴药阿胶、麦冬、麻仁、地黄。同时加人参健胃。所以生血生津液,胃要是坏了是不行的。而且方名也给我们个启示,生地用1斤,麦冬半升都是大量,不说生地麦冬汤而说炙甘草汤,炙草不过四两,为什么?甘能养脾,古人认为是甘药都是健胃的,这里滋阴药皆为甘药,尤其麦冬,麦冬汤解释有健胃作用,这方主药是健其胃气为本的,尤其阴分太虚了,当然也给滋阴药,桂枝外调营卫,此方主要内滋阴津液,然后健其胃气,这是一种治血虚,脉结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所以遇到血虚津液虚,大滋阴把胃弄坏了,是恢复不了的。

8.所以我们后头讲霍乱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有很多它津液虚竭了,他由于胃的衰败,你非的亢进胃气不可,这个时候一点滋阴药也用不得,一用滋阴药坏其胃非糟糕不可,这个咱们容易犯这个病呀,有此脏腑辨证,这个虚,那个虚,说阴虚生内热,那地黄麦冬上来就要命,这个是不行的。

9.大汗,大下利,就是津液虚脱,则一定要厥冷,此时只有四逆汤这一法,只有津液虚而有热时才可用生地、麦冬等滋阴。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所以在仲景这个书啊,津液亏损他绝不搁生地,这个书搁生地是不行的。

2.这个百合还是用那些,七个,另外呢,大量用生地黄汁,生地黄汁一升啊,就是一碗呀,很不少了。从这个用药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来,他这个说病在血分,就是从他用这个生地上看的,“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到这个地方它的本来面目可以看得出来。但是生地黄汁治什么呢,咱现在说它有凉血作用,它是一个强壮性的活血化瘀的药,还祛瘀血呀,那么它这个药是强壮性的,有补益作用,有补血的作用,同时它是寒性药,它能够去热,咱们说去血热,其实就是去虚热,解烦。那么由于这个虚热而失血,它还能够止血,那么有瘀血的它还能祛瘀。所以这个当归呀、川芎呀、生地啊都是祛瘀药,不过它是强壮性的。你看当归吧,当归它是一个苦温,它温性,它不利于热性病,你看这个病不能搁当归,他虚热,那么虚寒呢,当归就好了,所以呢肚子疼那种瘀血证都用当归,他不用生地。

3.虚热就得用甘寒,那么这个百合是最好的,有瘀血你非搁血分药不可,当然要生地呀,它是祛虚热的嘛。

4.我们以后,现在临床遇到的口腔溃疡,用这个方子(甘草泻心汤)也好使。有时候偏于有热的,口咽较干,可以加石膏;有时候烦得厉害,可以加生地。大概我用这种方法治这种病,还没遇见过不好的。

5.我们学百合病,也获得不少知识,比如虚热又有瘀血证,影响到脑筋,意识糊涂,象“癫症”啊,不讲这个,我们不会用百合地黄的,这个东西也挺妙,也帮了我们挺大的忙,来借助这个,读书是这样的,你不要死守着百合地黄,这是个方法,大通便的药是绝不行的,虚症,你不能见阴攻阳,那是不行的,阴虚了,你就是吃泻药,那错了。

6.我们用这个肾气丸啊,主要治下焦,它有个特殊症候,就是少腹这个地方,少腹不仁,不仁就是麻痹,这个主要就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有点血痹的这种情况。这个少腹不仁,是用肾气丸的一个主要症候,这个我们要记得,或者小腹这个地方特别虚软无力,这都是用八味肾气丸的一种症候,所以古人管它叫肾气丸,它治下焦虚寒的。

7.主要这个方子(肾气丸),它一方面治血痹,用大量的地黄,同时也治烦热,另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山茱萸这个药,山茱萸是一个收敛强壮药,这个药收敛的很,起强壮作用,与山药配伍到一起,尤其能够健胃强中。

8.防己地黄汤重用生地解烦行瘀,以治癫痫、惊狂之疾。地黄用量独重,养血清里热。

9.所以他说大黄蟅虫丸缓中补虚,主要在地黄、芍药这两个药上,大量的用干地黄。干地黄这个药也有清瘀作用你可知道,同时它起强壮滋阴,治干血嘛,它起强壮滋阴的作用,它补虚,与芍药配到一起,更有这个作用。所以这个药他用蜜丸,这个蜜也是个补中的药啊,大量的生地,芍药配合蜜,所以这个药是在通之中它补,所以叫缓中补虚。

10.他这个炙甘草汤他就是大量的生地、麦冬啊,是这种滋阴养液的药,对于肺结核还都有好处的。

11.麦门冬这个药啊,它是一个甘寒,咱们补胃阴嘛,它是甘入胃,津液亏损。那么这个药与生地啊,瓜蒌根就是花粉啊,都看得差不多,但各有不同啊。这个是滋阴以治咳为主,比方人有咳嗽,嘴也干得厉害,你用麦门冬。你看那个,干得厉害,他渴那是花粉。也干,他有血症,拉丝血啊,或者是鼻衄啊,那是生地。全是滋阴的,个个也不一样。

12.肾气丸以地黄为主,大量用地黄,主有虚热之象。

13.阿胶伍地黄,增强止血之力。

14.我们说的这种补血药啊,不过他起强壮作用,主要就是去瘀,你们看那《本草》就有,这个生地《本草》也解血痹,血痹是什么啊,瘀血嘛,不过他起强壮作用。而且药有这个寒热之别,这个生地是个强壮去瘀,性寒解热,咱们就说去血分热,也算对的,主要它也去瘀啊,它不过起强壮作用,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人,不虚,有瘀血,你不要用强壮药,那你自然咱们就用这个水蛭虻虫啊,蛰虫啊,桃仁,丹皮都可以啊,你得也看他证候了。他要是虚,有瘀血证,你用攻破不行啊,你就得用强壮的去瘀药,有热,用生地这一类的,有寒用当归川芎这一类的,都是去瘀啊。

15.你看咱们上面讲的柏叶汤,这孙思邈加阿胶,很有道理,他不加生地为什么,这个是温性药啊,柏叶干姜艾叶都是温性药,他是虚寒,虽然不到阴证,但是虚寒,可以搁阿胶,不能搁生地。

16.你比如生地,它是寒性的强壮祛瘀药,与芍药这都是微寒,所以这个利于虚热证,不利于虚寒证。当归和川芎都性温,它是个温性的强壮祛瘀药,这个温呢,利于虚寒不利于虚热。

17.这个地黄呢,虽然它也是个同芍药一样,也是偏于寒性的一个强壮祛瘀,但是地黄这个药啊,解烦,他这个寒啊比芍药寒的厉害,同时它有止血的作用,那么与芍药也是不同的,那与当归川芎更不同了。

18.(三物黄芩汤)三物均有解热除烦的作用,由于生地的用量独多,故尤宜于发热心烦之血证。此治外邪已解,血虚有热,四肢烦热剧甚者有良验。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生地黄和阿胶都是寒性的而且有补益性的血分药。生地有补血、活血、止血、生津解热的作用,由于血虚、津液少所造成的烦热、出血、瘀血一类的症状都能够治疗,但是必须得是虚热性质的,因为它是补益的、寒性的药物,这是它的前提条件。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生地:血虚 水虚 里热 半热。

 

99.生姜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中国药典》: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釆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生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煎服,3~9g。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中药学》: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各地均产。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胆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煎服,3-9克,或捣汁服。

《皇汉医学》:主治由水毒上逆而咳嗽、呃逆、恶心、呕吐等证,水毒以之下降,故有利尿作用,消胃内停水,使食欲增加,故有健胃作用。

《药征》:主治呕,故兼治干呕、噫、哕逆。

《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辛温,有温胃、散寒、止呕、兴奋胃神经之功,又有发汗、行水、解毒之效;主呕吐、咳逆、泄泻、血行障碍等证。临床应用半夏时常伍生姜,因生姜既解其毒又校其味,为温胃、下气(降逆)止呕、消痞的有效药物。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温中化饮,健胃解表,降逆止呕。主治呕吐,逐风湿痹,胃腹满痛,胸满寒热,咳逆上气,肠澼下利。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这都是辛温嘛。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析,这个桂枝汤,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他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他能治。那么后边那个奔豚气,所以他能泄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这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就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都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这个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的强。这个桂枝和生姜啊,他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

2.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生姜也是健胃药,生姜和人参一起对于健胃当然更起作用了。

3.生姜治呕。生姜,他这个水往上逆,甚至于人也有恶心,这个生姜的量用的也挺重,3 两,所以搁生姜,心下悸嘛,这个苓桂姜甘汤,就是茯苓甘草汤啊一样的,那个也搁姜。

4.生姜发汗与桂枝差不多。但此无气上冲,有恶心。

5.水在胃,它搁生姜,生姜是健胃的药,这里当然也有呕逆的现象,他没说,只说主要症状心下悸。

6.生姜的量挺大,用于制呕去水。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临床上恶心的厉害,多加生姜,后世说它是散寒啊,其实它不是,它是去水气降逆,水往上逆,所以生姜它有这个作用。

2.生姜既祛水,也治逆气往上,所以治呕。

3.生姜也治逆,呕逆也是逆。

4.凡是呕吐水呀,去水总是半夏生姜好。半夏下气去水,生姜呢?也是降逆治呕,也去水,同时它有些散寒作用,水性寒嘛。

5.这个生姜半夏这两个药很相似,生姜这个药啊,它有健胃作用,这个又是胃虚,有饮,那么把这个半夏,小半夏汤它是半夏为主药的,生姜半夏汤以生姜为主药,所以这个生姜它用生姜汁一升,这很多了,这一小碗吧。古人一升就是现在服药的那个一碗。所以他这个,你看看把这个药味的一变化,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所以这个用药啊,如不看古人得出这个结论,你是没法掌握的。还是这两味药,他用大量生姜,又能治这种情况,否则只能治呕,停水治呕,胃中停水而呕啊。那么这个呢,他跟呕又不一样了,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不好来形容,他古人也形容不出来,所以他才这么写。就是这个心中啊,烦闷,简直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整个心都那样子,所以他用生姜半夏汤。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也就是这个胃特别不舒服,这个人啊,就是咱们这个恶心的厉害,生姜非多搁不可,你看咱们后世那个都搁生姜三片,这个不行,真正的多搁,你就得多搁,所以咱们遇到这个人恶心的难受,那你生姜就得多搁,呕吐得厉害,半夏多搁。

6.生姜这个药啊,不但它能够治呕,治那个逆气,它降逆,健胃降逆,它去饮去水。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桂枝、生姜都有直接强化肌表这部分功能,特别是生姜一味药同时有两样作用:第一能走表;其二能改善胃肠功能。当然改善胃肠功能,也是在适合这种药的情况下。比如白虎汤证,吃生姜恐怕是反的了。它能改善胃肠功能,胃肠吸收能力好了,人体的能量来源就充足一些;同时,它又可以把这些能量有目的的输送到肌表上来,这就是所谓走表嘛。

2.治胃病的方剂都有生姜,这个生姜肯定能健胃,而且在生活当中大家都知道生姜是养胃的。

3.生姜既能解表,又能恢复胃功能。

4.生姜在协助人参增强这些功能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生姜还有走表的一个功能,它可以强化体表功能的恢复。

5.生姜在茯苓甘草汤中不仅仅可以改善胃功能,还可以祛水,而且有解表的功能,在这个方剂里面起的作用比较重要。但是我们在临床应用当中,好多人都忽略了它的解表功能。实际上啊,表虚证同时又有停饮的这种情况,用这个方剂还是比较好用。

6.生姜可以温胃止呕。

7.真武汤里面有生姜,生姜可以解表,但是没表证的话,生姜在这儿还有健胃降逆去饮的功能。

8.半夏和生姜,这两味药呢,都是健胃、祛饮、止呕,都有这样的作用。

9.这个生姜,咱们在学习药性的时候,中药对生姜的解释常常会说到它有行水的作用,实际上它的行水,就是它能改善胃的功能,胃吸收水分吸收得好,但是它也没有利尿的功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生姜:表证 水实 里虚 里寒。

 

100. 升麻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邪蛊毒。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轻身长年。生益州。二月、八月采根,晒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煎服,3~10g。

《中药学》: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青海等省亦产。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煎服,3-9克。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皇汉医学》:主治上冲也,兼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有发汗、解热及止汗作用,兼有镇静、镇痉、镇痛作用,兴奋、强心、强壮作用,以及健胃、通经、利尿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十讲》:甘,辛。解毒解热。主解百毒,辟瘟疫,瘴邪,风肿诸毒,头痛寒热,治咽喉要药。胡老强调,升麻是解毒的,杀菌解毒。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升麻是解毒的,杀菌解毒,升麻鳖甲汤以它为主药。李东恒用升麻,说往上升,不是那个事。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升麻是一个偏于寒性,这儿给大家说明一点,这味药物按照《药典》上说,都说它是性平,但是我觉得它既然都有清热解毒之类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说它性平呢?!它实际上就是偏于寒,只是它那种偏寒,和一些典型的寒性药物:像石膏、像什么滑石这一类的,知母这一类的典型的寒性药物相比,寒性没有那么大。但是它既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那么它还是一个偏寒性的药。另外大家看看《药典》里边的,像味怎么样,什么味的,那个味,大家看看在经方里边恐怕没有太大用。你看我把这些药性,我把那些没用的全都剔除出去,然后特别是药性的寒温比较重要,我就是凡能确定的,就尽可能地把它确定下来。这个升麻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这么一味药物,有解百毒、瘟疫、瘴气、风肿诸毒,头痛寒热、利咽喉,这一类的作用。这个方剂当中加了这味药,就说明它对应的这个病里边,就有这一类的,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些流行病这一类的。而且从它治疗的现代病里边有猩红热,也是这一类的东西。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升麻:表实 半热 气实。

 

101.生梓白皮

生梓白皮,现在市面罕见,基本都用桑白皮代替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热,去三虫。华叶,捣傅猪疮,饲猪肥大三倍。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目中患。生河内。又,皮,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嫩叶,主烂疮也。

《中华本草》:别名:梓皮、梓木白皮、梓树皮、梓根白皮、土杜促。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的韧皮部。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ouata G. Don[C.kaempferi Sieb.et Zucc.; C.henryi Dod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梓:乔木,高达15m。树冠伞形,主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叶柄长6-18cm;叶片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两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cm;花萼2唇开裂,长6-8mm,绿色或紫色;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cm,直径约2cm;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cm,粗5-7mm。种子条椭圆形,长6-8mm,两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壤,多栽培于村庄附近及公路两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苦,寒。归胆、胃经。清热利湿,降逆止吐,杀虫止痒。主湿热黄疸,胃逆呕吐,疮疥,湿疹,皮肤瘙痒。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中国药典》: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本品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桑白皮:洗净,稍润,切丝,干燥。蜜桑白皮 取桑白皮丝,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本品呈不规则的丝条状。表面深黄色或棕黄色,略具光泽,滋润,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气微,味甜。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煎服,6~12g。

《中药学》: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釆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取根皮,晒干,切丝生用,或蜜炙用。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水肿。此外本品还用清肝降压止血之功,可治衄血、咯血及肝火偏旺之高血压症。煎服,5-15克。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皇汉医学》:生梓白皮今以桑白皮代之。《本草备要》曰:桑白皮,甘辛而寒,泻肺火,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清痰,止嗽。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然性非纯良,肺气虚及风寒作嗽者慎用。作线可缝金疮,刮去薄皮,取白皮。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善清热除湿,解毒止痒。主驱虫,解毒,目疾,吐逆,一切疮疥,皮肤瘙痒;若见时病发热,湿热黄疸亦可应用。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生梓白皮是解热之品,祛湿。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桑白皮行气祛瘀。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生梓白皮,它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书中的剂量单位为升,但是这个东西又是一个比一般的那种树皮稍薄一点、稍微硬一点的样子,它既是一个树皮,用升就不太好剂量。之所以用升,可能当时古人考虑到患者能够采到鲜品,因鲜品跟干品在重量上会有差别的,所以它没用斤两,而是用了升。用升的话想必他当时也是不会把它粉碎了的,它要求是切,所以说咱们现在的饮片切了以后也有跟它差不多,我做过测试,一升干燥的生梓白皮,大约是 60克左右,也就说相当于4两,这样在方剂当中你就比较好跟别的去对比了。这一味药物是一味寒性的药物,它也有清热、祛湿和退黄的作用,同时这个药物还有治疗像一些疮痒、疥疮、皮肤瘙痒这一类病的功能。所以这个方剂也常常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就跟这个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它的用量也比较大。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生梓白皮:里热 水实。

                        桑白皮:里热 水实。

 

102.石膏

《神农本草经》: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者令人淋。生齐山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中国药典》: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气微,味淡。甘、辛,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15~60g,先煎。

《中药学》: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主产于湖北、甘肃、四川、安徽等地,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研细生用或煅用。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主治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证,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生石膏15-60克,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皇汉医学》:主治口苦干燥,尿色赤浊,兼治烦渴。

《药征》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躁、身热。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微寒。寒性解热,解凝。善清里热,镇潜上逆。主除热烦躁,谵妄,牙痛,咽痛,里热呕逆,胃实腹坚之疼痛及口舌干燥。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大家都知道这个石膏是个解渴药,其实它是除热药,它不一定渴

2.咱们要是对有石膏配伍的这种方剂,那么也要多用点水,时间要它长一点,咱们现在也常常地把这个石膏单煎,也可以的,先下锅。

3.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

4.他里头热相当盛了,你白虎加人参(汤),这个石膏啊也治小便数啊,也治自汗出。

5.如果口舌干燥,舌再有白苔,你还要加石膏。

6.那么这个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啊,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

7.这个芒硝同石膏的寒性差不多,但是石膏没有泻下作用,这个芒硝有泻下作用,这个药是咸寒的药,解热的作用相当强。

8.故治喘,如果有热,给石膏比较好。

9.石膏这个药最伤胃了,要是大量吃石膏,不象养胃的法了,那食欲很快就减下来了,但它又用甘草、粳米,粳米,熟了就成米汤,它起粘化作用,它使胃不受伤

10.后世把石膏打入解表药,说它是辛寒,给它加个辣,谁说石膏辣,它是甘寒,它不辣,你要达到解表了,就得辣,不辣不出汗啊,所以它又解表,哪有那个事啊。

11.小柴胡汤加石膏治腮腺炎及淋巴腺炎,用之屡验。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一般的风湿热,有的热不退挺好使。

2.小青龙汤烦躁的话加石膏,它不烦躁没有加石膏。

3.身无大热咱头前讲过了,不像阳明病那个蒸蒸发热,不到那么个程度,但的确是热在里了,它这续自汗出,阳明病法多汗,所以它这个药麻黄配伍石膏呢。既有表证,里头也有热,但这个热没到胃家实那个程度,所以不到身大热。所以原文说的是身无大热,可不是说身没有热。不像阳明病啊,那个身大热那样子,不是那个样子,没到那种程度呢,但在里头有热。汗呢,也不像桂枝汤那个汗,它那个汗是由内往外蒸的,而且汗也多,跟麻杏石甘汤一样,汗也较粘,有味,臭。那这段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同时又有水气,就是半夏的关系啊,所以加半夏,半夏这个药啊下气也逐水,说是去饮了,饮也是水嘛。那用这种方子,假设遇到这种哮喘,脉浮大,浮大者,浮是表,大是里热,里有热它大,目如脱状,这就是热挟水气,不得出表,往上壅的。那到这一个症候,要用越婢加半夏。所以越婢加半夏汤的应用,指标就是目如脱状。

4.心血管病并发高血压,你加石膏,石膏配大黄降血压挺好,很好使你们可以试验。

5.石膏这个药不只是解热,我们常用以为解热,他能稀薄这个痰,心下痞坚,水结的相当深,他能稀薄这个痰,这是第一;第二它也治喘满,看《神农本草》就有,石膏也治喘满。这个方子(木防己汤)主要治水饮,心下痞坚和喘满是一个主要症侯,没有喘满、心下痞坚用这个药是没有作用的,中医治病就讲辨证。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大青龙汤里那么多的石膏,它是甘温除大热吗?实际上是有里热了。所以,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不是什么甘温除大热,而是真正的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是没有里热的,甚至“里”略微有一点偏寒。太阳病常常会表现为恶寒,至少是没有里热的。

2.石膏是去热解烦的药。

3.大量的石膏会有点伤胃。

4.这个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跟我刚才列举的几个方子相比较,去掉了石膏,但是它又有“瘀热在里”,它实际上是用连轺、生梓白皮和赤小豆取代了,把石膏给取代了。说明当在表证的情况下,出现黄疸的时候,而且同时又有里热,这种情况石膏是治不了的,不是石膏的治疗范畴,所以说就把石膏给去掉了。换句话说,这不是石膏证。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石膏:里热 。

 

103.石韦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

道。

《中国药典》

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 Pyrrosia heareri(Bak.) Ching、石韦 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 或有柄石韦 Pyrrosia petiolosa(Christ)Ching 的干燥叶。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和根,晒干或阴干。庐山石韦: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长10~2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偏斜,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叶柄具四棱,长10~20cm,直径1.5~3mm,略扭曲,有纵槽。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石韦: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12cm,宽1~3cm。基部楔形,对称。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有柄石韦: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呈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宽1~2.5cm。基部楔形,对称;下表面侧脉不明显,布满孢子囊群。叶柄长3~12cm,直径约1mm。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筛去细屑,本品呈丝条状。上表面黄绿色或灰褐色,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孢子囊群着生侧脉间或下表面布满孢子囊群。叶全缘。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煎服,6-12克。

《中药学》:为水龙骨科多年生常绿植物庐山石韦 Pyrrosia sheare-ri(Bak.) Ching和石韦P. lingua( Thunb.) Farwell或有柄石韦P. petiolosa( Christ) Ching的干燥叶。各地普遍野生。主产于浙江、湖北、河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根,拣去杂质,洗去泥沙,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用于淋证,肺热咳喘,血热出血。煎服,6-12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利水清热。长于利水通淋常用于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肺热咳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石韦:水实 半热。

 

104.鼠妇

《神农本草经》:酸温。主治气癃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瘕,痫痓寒热,利水道。一名蟠贞,一名伊咸。生平谷。

《中华本草》:别名:伊威、蟠、鼠负、委黍、负蟠、负攀、鼠姑、鼠粘、鼠赖虫、湿生虫、地鸡、地虱、肥蛀蚋、西瓜虫、蒲鞋头虫、潮湿虫、地虱婆、豌豆虫、瓢虫、潮虫子、土孵、暗板虫、鞋板虫。为卷甲虫科动物普通卷甲虫或潮虫科动物鼠妇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madillidium vulgare (Latrielle)2.Porcellio scaber Latreille采收和储藏:一般多在4-9月间捕捉,捕后用开水烫死,晒干或焙干。本品易遭虫蛀,最好放在石灰缺中贮存。普通卷甲虫:体长10mm左右,长为宽的2倍。体呈长椭圆形,背呈弓形。头前丝中央及左右角没有显着的突起。胸节7,第1、第2胸节的后侧板较第3、第7节的尖锐。腹节5,第1、第2节窄,第3-5节的侧缘与尾节后缘联成半圆形。体节上有多少不等的弯曲条纹。第2触角短。胸肢7对,腹肢5对。尾肢扁平,外肢与尾节嵌合齐平,内肢细小,被尾节掩盖。雄性第1腹肢的外肢台鳃盖状,内肢较细长,末端弯曲呈微钩状。体色有时灰色或暗褐色,有时局部带黄色,并具有光亮的斑点。普通卷甲虫多栖于朽木、腐叶或石下,喜阴暗潮湿的环境,有时也出现在房屋、庭院内。小边及海边石下也较多。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鼠妇:形状与普通卷甲虫颇为相似,全体呈椭圆形,长约10mm,宽约6mm,表面有光泽,卷曲时呈球形。胸部各节后侧锐尖,尾节呈三角形,尾枝呈棒状,长于尾节。多栖于朽木、腐叶或石下,喜阴暗潮湿的环境,有时也出现在房屋、庭院内。分布于吉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虫体多卷曲成球形或半圆形,长约7mm,宽约5mm。背隆起,平滑,腹向内陷。体灰白色,有光泽。由多数近于平行的环节构成,胸部7节,每节有同形的脚1对,向前、向后逐渐变长。腹部较短,宽圆形分5节。质脆易碎。气腥臭。拣净杂质,微火焙黄。酸,咸;凉。归肝、肾经。破瘀消癥,通经,利水,解毒,止痛。主症瘕,疟母,血瘀经闭,小便不通,惊风撮口,牙齿疼痛,鹅口诸疮。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酸,温。祛瘀利水,软坚消癥。主治经闭,癥瘕,小便不利,口齿疼痛,鹅口诸疮,久疟疟母。3-6克。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鼠妇:水实 血实。

 

105.蜀椒

《神农本草经》:辛温。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名医别录》:大热,有毒。主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澼、下利,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黃疸,鬼疰,蛊毒,杀虫、鱼毒。

《中国药典》: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蜀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Zantho 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花椒)及种子(椒目)入药。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去除杂质晒干。与种子分开备用。青椒:多为2~3个上部离生的小{骨}{突}果,集生于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缝线开裂,直径3~4mm。外表面灰绿色或暗绿色,散有多数油点及细密的网状隆起皱纹;内表面类白色,光滑。内果皮常由基部与外果皮分离。残存种子呈卵形,长3~4mm,直径2~3mm,表面黑色,有光泽。气香,味微甜而辛。  花椒:蓇葖果多单生,直径4~5mm。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中药学》: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和杂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但以四川产者为佳,故又名川椒、蜀椒。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痛。治疗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皇汉医学》:为温性刺激的杀虫杀菌药,兼有健胃祛风,解凝利尿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温中祛寒,发汗解表。花椒的果皮。主治虚寒腹痛。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蜀椒,大温大热之药,以温中祛寒。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蜀椒这个药辛温,是个热药,能够使人发汗。

2.蜀椒杀虫,虫子遇到蜀椒啊,常常出来。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蜀椒是一个辛温的药,有温中袪寒和发汗解表的作用,药性有点像生姜,所以后世的医家常用蜀椒代替生姜。在乌梅丸中主要用蜀椒来温中袪寒,同时对肠道内的寄生虫有一定的麻醉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蜀椒:里寒 水实 表虚 气实。

 

106.蜀漆

《神农本草经》:辛平有毒。主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结聚邪气,蛊毒鬼注。

《名医别录》:微温,有毒。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生江林山及蜀汉中,恒山苗也,五月采叶,阴干。(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中华本草:《本草衍义》:蜀漆,常山苗也,治疟多吐人,其他亦未见所长。为双子叶植物药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嫩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hroa febrifuga Lour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常山 灌木,高1-2m。小枝绿色,常带紫色,无毛,或稀被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5-2cm;叶形变化大,通常椭圆形、长圆形、倒卵状椭圆形,稀为披针形,长5-1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密的锯齿或细锯齿;中脉上面凹陷,侧脉弯拱向上。伞房花序圆锥形;顶生,有梗;花蓝色或青紫色;花萼倒圆锥状,萼齿4-7;花瓣4-7,近肉质,花时反卷;雄蕊10-20,半数与花瓣对生,花丝扁平;子房下位,花柱5(4-6),初时基部合生。浆果蓝色,有多数种子。花期6-7月,果期8-10月。生于海拔500-1200m的林缘、沟边、湿润的山地。资源分布: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地。性状鉴别嫩枝圆柱,细弱,有纵皱纹。叶皱缩破碎,褐绿色或黄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长5-17cm,宽1-6cm,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两面疏被短或光滑无毛,叶柄长1-2cm。多嗅有特殊闷气,味微苦。味苦辛;性温;有毒肺、心、肝经除痰截疟。主癥瘕积聚,疟疾

内服:煎汤,3-6g;或研未。

《皇汉医学》:蜀漆散治寒热发作有时,脐下有动者。

《药征》:主治胸腹及脐下动剧者,故兼治惊狂,火逆,疟疾。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平。祛饮逐痰,安神,截疟。6—10克。主治寒热疟,咳喘,惊狂,胸腹及脐下悸动。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就这个方子来看,我们知道惊狂也与水有关系,因为它用的是蜀漆,蜀漆就是常山苗,它能够去水饮,治内里头有痰结;也是一个安神药和龙骨牡蛎差不多,都能治胸腹动悸、发惊发慌,就是现在说的神经官能症,有镇静作用。

2.其他四味药都是祛水利尿的,泽泻我们知道了,蜀漆也一样,这个蜀漆大量用时要吐的。所以要洗去腥,蜀漆有毒。

3.蜀漆那个要用不好呢,他吐。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那么这个蜀漆,它是一个截疟的药,它祛痰、祛饮,头前说的这个“吐”就是针对这个说的,就指的用这个药,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截疟的办法,疟疾在发作起来,在发作以前,让他大吐,这个药是吐啊,涌吐,吐什么呢?就是吐水,把这个水去了,心阳不受于寒饮的扼制了,自然热就出来了,寒邪也就散了,这个病也就好了,古人这么样看,我们看这个药也是的。这个药他没有提吐,底下提了,底下是服法,那么这个药吃了是吐的,吐了,古人叫做“截疟”。

2.所以上边那个我们说的牡蛎散,也是吐剂,它以蜀漆为主药嘛,蜀漆是吐水、吐痰的药,古人管它叫作截疟。后世把这个蜀漆乱用了,如果没有停痰、停饮的疟疾,不能用这个药。后来拿它当一个截疟,就是“截止“那个“截”,疟疾啊,闹得挺凶,就给他硬吐下子,这就可以把它截断了,其实不是这个事。看这个方剂的应用,其实这里吐的是饮、水,由饮、水造成的但寒无热,古人叫做牡疟,确有这种证候,你可以用蜀漆散、蜀漆汤都可以啊,就看他是可汗与不可汗,用这两个方子都可以的。如果没有水,这个方子是不能用的,用什么呢?还是用柴胡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后世光看到这个蜀漆,吐能治疟疾,可不知道是什么情形下用,就滥用的这种情况,这东西虚人,也是不对的。

3.恐怕这里头有痰饮,所以他搁蜀漆,蜀漆这个是祛痰饮,因为非法治疗,勾动这个痰饮,所以古人把怪病当为痰饮,这种惊狂里头常伴有水、有痰饮的一个问题,所以他既加龙骨牡蛎,又加蜀漆,要如果没有痰饮,蜀漆可以不用呀。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它实际上就是桂枝去芍药汤加上了龙骨和牡蛎,它的方证也就是桂枝去芍药汤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体液代谢不好,有一个蜀漆啊,它就增加了体液代谢不良而且气上冲严重,以至于引发精神方面疾病的这么一种病理。

2.咱们看看蜀漆这味药,蜀漆也叫常山苗,这味药用的机会不是很多,而且还不太好买,它是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嫩枝叶,也叫常山苗,也有叫它鸡屎草的,也有叫它鸭屎草的,它是一味温性的去水安神的药物,有一定的毒性。有一个关于药物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方证它的用药思路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非常相似,只是疾病的基础类型不一样,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半表半里的虚证,这个方证则是以表证为基础了。但是都同时存在着一个停饮的问题,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边用的是茯苓和铅丹,这个铅丹待会儿简单说一下,上次学习的时候急于收场然后把这个铅丹给漏掉了。这个方剂里边用的蜀漆,为什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边不用蜀漆?铅丹也有毒,但是蜀漆不仅仅是有毒的问题,如果大量使用的话,它能致人吐。换句话说它不太适合里虚证,这样大家就比较容易比较了,因为它是一个小柴胡汤的基础,有一个里虚证的因素。铅丹毕竟是一个毒性比较大的东西,我们用蜀漆代替行不行呀?从药性上来说完全可以,里虚不重的话用蜀漆没有太大问题,它的作用差不多,如果里虚明显的话,那用蜀漆就不太合适了。这个方证就是桂枝去芍药汤为基础的,它基本上没有里证的问题,用蜀漆疗效会好一些。

3.蜀漆是寒性的,同时又都是祛水的药物。

4.在解热祛水的同时,蜀漆有消除腹中癥结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蜀漆:水实 气实。

 

107.水蛭

《神农本草经》: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名医别录》:苦,微寒,有毒。主墮胎,一名至掌,生雷泽,五月、六月采,曝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夏、秋二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蚂蟥:呈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4~10cm,宽0.5~2cm。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稍隆起,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腹面平坦,棕黄色。两侧棕黄色,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状。气微腥。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长2~5cm,宽0.2~0.3cm。柳叶蚂蟥:狭长而扁,长5~12cm,宽0.1~0.5cm。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内服,l~3g。

《中药学》: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多属野生。夏秋季捕捉。捕捉后洗净,用沸水烫死,切段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或用滑石粉烫后用。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疼痛。煎服,1.5-3克;研末服,0.3-0.5克。以入丸散或研末服为宜。或以鲜活者放置于瘀肿局部吸血消瘀。

《皇汉医学》:治女子月闭、无子,逐恶血、瘀血,破血癥、积聚,利水道,溶解凝血。

《药征》:主治血证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平。祛瘀活血通经。主治蓄血,癥瘕积聚,经闭,心脑血管病,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赤痛,云翳。6-10克入煎剂。1-3克入丸散。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水蛭虻虫这两个药,作用差不多,都是祛瘀之中兼有解凝的作用,所谓解凝就是解那个结实。它对这个能起作用。我们对它的医疗作用呢就是顽固陈久的瘀血,我们是要用水蛭虻虫的了。像干漆䗪虫,都是这个作用,要比桃核、丹皮有力量。所以叫抵挡汤,抵挡汤的就是非它不足以抵挡的意思,重一点的瘀血呀,得用这个来驱逐。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方子它是祛瘀,是大力祛瘀呀,它既搁这个水蛭、虻虫、蛴螬、蛰虫这些诸虫,这个药祛瘀的力量都相当的有力量;

2.水蛭、虻虫这类的祛瘀药啊,它就是这个瘀血非常的顽固,陈久,那你非用这类的药不能祛瘀,象那个䗪虫和这个都差不多,食血的动物都能祛瘀,这在祛瘀药里头是最重的药了。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水蛭和虻虫都是比较有力的祛瘀血的药:其中水蛭寒热倾向不明显,它是性平;虻虫属于寒性的一种下瘀血的药。这两味药如果又与桃仁(桃仁也是一个下瘀血的药)并用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祛瘀血的药物组合。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大黄,大黄泄热导瘀,整个方剂就形成了一个能够攻下顽固性、陈旧瘀血这样一个特效方。关于水蛭和虻虫这个药性,我记得可能也跟大家讨论过,虻虫、水蛭都是动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它们那个嘴啊都是吸盘,它们以吸食其它动物的血为生,吸盘吸在其它动物身上以后,那个血是吸不出来的,它要先往动物的体内注入它的唾液,它那个唾液对动物的血液有稀释作用,稀释以后它就能顺着动物的皮肤把血液吸出来。但是我们用水蛭,逮以后用热水把它烫死,然后再把它晒干了;虻虫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牛牤,这个牛牤得是雌性的,雄性的不吃血,它吃嫩树干或者嫩树枝的津液。它得是雌性的,而且得按照正规的加工方法,逮着以后把它拍死,之后用绳把它穿起来晾干。它都已经干了,已经没有那个唾液了,能吃多少?我们看看那个剂量:水蛭是30个,我称了称,包括大的、小的,均着称30个是 35 克左右,合汉代的大概也就是2.2两;虻虫也是30个,30个虻虫一共3克左右;桃仁20个,还得去皮尖,去完皮尖以后20个大概是6克左右;大黄它是个导瘀的药。就这些下瘀血的药,怎么用呢?大家去看看方后注就行了,它是熬汤喝啊,再放到水里去熬,水能溶解出多少东西来?它还不像后面那个抵挡丸,抵挡丸还要粉碎了以后还捣呢,这个连捣都不用捣。从这个地方,大家细想的话,里边事就挺多,你看它就这些有效的药,还得把它熬了,熬了以后它溶解到水里边一些有效物质,喝的时候还得去滓,不能把这些药喝进去,只喝它那个水分,大家想想如果把它那个水分(水肯定是不能治病的)给它烘干了,能剩下多少东西?但是看看边东西能治什么?治的却是顽固性的瘀血——人疯了,治的却是大病。

2.水蛭,它的临床应用就可以充分说明问题,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这个药,它是一味有活血化瘀功能而且这个功能非常强的一味药;中医看它还是一味性偏寒的药。活血化瘀的作用比较容易理解:水蛭本身就是以吸食血液为生的一种生物,它每在食血之前,都先用它的唾液稀释被它吸食的对象的血液,它有这种本能。一般认为,就是因为这个它就具有了活血化瘀的功能。但是这还是比较浅层面的。我们进一步分析,作为我们应用的水蛭是中药饮片,唾液已经干枯了,生命已经消失了,仅余一具干尸,不单是每次所用的量非常的小,还常是用来把它煎成汤。不吃它本身,用水煎出它的可溶物。那么吃多少啊?我们先说一个剂量比较大的,像抵当丸。抵当丸水蛭用了二十枚,干燥的饮片中等个的,大概一枚就一克左右,这就是二十克左右。但是抵当丸每次只用其中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只用了五克左右,而且这五克左右实际上是煮水喝的。再来看看大黄䗪虫丸,大黄䗪虫丸把所有的十多味药都计算在内,每次的服用量也只有小豆大的丸剂,五粒,而且这里边还有黏合剂,总重量应该不超过 1.5克,其中这几味活血化瘀的药都加到一块,也只有零点几克,具体到水蛭这一味的话,重量就少得可怜了。但是如此之少的药量,只要是对证,不单单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大病,治重病。大黄䗪虫丸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重的病。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啊!从这儿我们就可以感悟到:中药治病并不是这个药物直接在起作用,而是利用了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水蛭:血实。

 

108.蒴藋细叶(Shuò Diào

《神农本草经》:称陆英,苦寒。主治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

《名医别录》:味酸,温,有毒。主治风瘙瘾疹、身痒、湿痹,可作浴汤。一名堇草,一名芨。生田野。春夏采叶,秋冬采茎、根。

《中药大辞典》:别名接骨草(《履巉岩本草》),接骨木(《东医宝鉴》),真珠花、珊瑚花、排风藤、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吴草(《草木便方》),英雄草(《分类草药性》),苛草(《天宝本草》),走马箭、赤苓叶(《岭南采药录》),公道老(《中国树木分类学》),排风草、鸡罅风(《中国药植志》),扫地风、八棱麻(《贵州民间方药集》),葛辣、五甲皮、龙州三七(《广西中兽医药植》),大臭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七叶麻(《江西民间药草》),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连(《浙江民间草药》),秧心草(《四川中药志》),八里麻、臭。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或根。灌木状草本,高达3米。主根垂直,副根不多。茎具棱,平滑无毛,多分枝。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9,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稍圆或阔模形,边缘具密而尖锐的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平滑无毛,或叶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约3厘米,无托叶,小叶柄短或近于无柄。复伞房花序顶生,直径约20~30厘米,有短柔毛或几为绒毛;小苞片细小,卵状披针形;花小,白色,萼5裂,下部愈合成钟状:花冠辐射,5裂,裂片卵形;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丝短,药室向外开裂;雌蕊1,子房卵圆形,柱头头状;花间杂有黄色杯状的腺体。浆果球形,红色,直径3~4毫米。花期8月。果期10月。本植物的花(陆英),果实(蒴藋赤子)亦供药用。生长于山脚、河边。分布山东、河南、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甘酸,温。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治风湿疼痛,肾炎水肿,脚气浮肿,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风疹瘙痒,丹毒,疮肿,跌打损伤、骨折。内服:煎汤,2~4钱(鲜者3~4两);捣汁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活血祛瘀,行气,清上热。主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水肿,风疹瘙痒,丹毒,疮肿。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蒴藋细叶就是蒴藋叶,细叶就是小叶了。蒴藋叶和桑白皮也全有行气去瘀的作用,与王不留行搁到一起呢,就是行气去瘀,但是都用的灰,灰反倒能止血了,凡是去瘀药,要是变成灰,不但有化瘀的作用,同时也有止血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蒴藋细叶:血实 水实。

 

109.苏叶

《神农本草经》:苏叶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主邪毒,辟恶气。

《名医别录》: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中国药典》: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碎破,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除去杂质及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味辛,温。归肺、脾经。主治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煎服,5~9g。

《中药学》: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我国南北均产。夏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用于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煎服,5-9克,不宜久煎。

《皇汉医学》:有亢奋性发汗,镇咳,健胃,利尿药,兼有镇静,镇痛,解毒(鱼虾毒)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微温。解表,降气化饮。主治表证寒热,咳逆,胸胁胀满。苏梗、苏子皆辛温,苏叶长于解表,苏梗善理气安胎,苏子主以温中降气化痰。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苏叶这个药是个行气的药。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苏叶和苏子,比如说啊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里边用苏叶也行用苏子也行。那么有区别吗?如果说他偏于表证的你用苏叶就会好一些,那么你要如果说他没有表证的你用苏子就比较好一些。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苏叶:表实 气实。

 

110.酸枣仁

《神农本草经》:酸枣,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生川泽。

《名医别录》:酸枣。无毒。主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生河东。八月采实,阴干,三十日成。(恶防己。)

《中国药典》

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jujubaMill.var.spinosa(Bunge)Huex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和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有的两面均呈圆隆状突起;有的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突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酸枣仁:除去残留核壳,用时捣碎。甘、酸,平。归肝、胆、心经。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煎服,10~15g。

《中药学》

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jujubaMill.var.spinosa(Bunge)Huex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河北、陕西、辽宁、河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收集种子,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用于心悸失眠,自汗,盗汗。此外,本品味酸能敛,故有敛阴生津止渴之功,还可用治伤津口渴咽干者,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煎服,9-15克。研末吞服,每次1.5-2克。本品炒后质脆易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疗效。

    《皇汉医学》:本药为收敛性神经强壮药,故不问为不眠,或多眠,或其他,苟神经症而属于虚证宜收敛者,悉皆主之。

《药征》:主治胸膈烦躁不得眠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酸,平。养血安神敛汗。主治血虚不眠,自汗,盗汗,惊悸不安。酸枣仁适用于血虚不眠者,湿热寒饮者用之效不佳。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如用酸枣仁也治失眠,也治多眠。有人说生枣仁治多眠,熟枣仁治失眠,其实不是那事,我用生枣仁也治失眠,也治多眠,只是病人因为虚而造成的用之皆可。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酸枣仁啊,真正要是虚,影响到这个睡眠,无论是嗜眠,无论是失眠,他都好使,不论生熟,只要是由虚而来得,都得好使。所以咱们说生酸枣仁治嗜眠,炒枣仁治失眠,这也不对头的,真正由于虚劳,影响到睡眠,无论是睡不着,无论是爱睡,都好使,你就用这个方子也都行。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酸枣仁:血虚 半热 水虚。

 

111.天花粉

《神农本草经》:名地楼。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生川谷及山阴。炮制:刮去皮,剁碎用。

《名医别录》:泽姑,黄瓜,治热狂时疾,通小肠,消肿毒,乳痈发背,痔瘘疮疖,排脓生肌,消补损淤血。栝楼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根入土深者良,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

《中国药典》: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erms 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1.5~5.5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无臭,味微苦。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类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小孔,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煎服10~15g。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中药学》: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erms 的干燥根。全国南北各地均产,以河南安阳一带产者质量较好。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厚片。鲜用或干燥用。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煎服10-15g。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皇汉医学》:本药因虚热,脏器组织枯燥之结果,而于外表发轻微强直性痉挛,于里现口燥、口渴及其他之症状。本药主治虚热止渴镇咳作用类乎麦冬,然麦冬之治虚热,以镇咳作用为主,止渴作用为客,本药之治虚热,以止渴作用为主,以镇咳作用为客。又本药之治虚热止渴作用类似于地黄,然地黄之治烦热,以治血作用为主,而以止渴作用为客,本药但治虚热而不能治烦热,又不能治血证,而止渴作用为强。是以本药少与石膏为伍,而多与麦冬、地黄合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味苦,寒。滋润强壮药。生津止渴,缓强直痉挛,润燥下火。镇咳。适用于组织枯燥,身体强直性痉挛,口燥渴(虚热)。本药热者可清,亏者可补,故大凡热病,邪热盛而津已伤者最宜。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天花粉解渴力量很强,苦寒治疗消渴,本身就治渴、解热,并有缓下作用,可是对于宽胸的作用不如瓜蒌实,如果祛痰宽胸用瓜蒌,如果祛热解渴用栝楼根。同时还有一点补药的作用、有点强壮作用,常用他所谓滋阴。瓜蒌根同这个瓜蒌呀,他有共同之点,但是他是一个滋阴解渴,那瓜蒌也有一点,瓜蒌有点缓下作用,这瓜蒌根也有一点。瓜蒌根是苦寒的,他以解渴表现的特殊。

2.花粉、牡蛎,此二药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微结,这个花粉、牡蛎,花粉本身有润下的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蛎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天花粉,栝楼根这个药,苦寒,它的去热力量相当强,它治消渴,同时也能够滋阴解 热,但是它苦,它去热的力量非常得多,解渴的力量也强;牡蛎 是咸寒,也解热,而且多少有点儿强壮的药效。这两个药合起来对于这种虚热的渴,这种阴虚是最好不过了。先去热,也滋阴,咱们治肝病里头的嗓子干,比较渴,常加用它。糖尿病里也经常用到。

2.麦门冬这个药啊,它是一个甘寒,咱们补胃阴嘛,它是甘入胃,津液亏损。那么这个药与生地啊,瓜蒌根就是花粉啊,都看得差不多,但各有不同啊。这个是滋阴以治咳为主,比方人有咳嗽,嘴也干得厉害,你用麦门冬。你看那个,干得厉害,他渴那是花粉。也干,他有血症,拉丝血啊,或者是鼻衄啊,那是生地。全是滋阴的,个个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临床上,原则上滋阴如何如何地不行,你得根据这个情况,各种药物不一样。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天花粉在《中医辞海》:性寒、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这个很权威,但是缺了一个重要特性。一个是它是寒性药;再一个呢它有止渴的功能;另外一个它有“补益”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

2.花粉这个药是补药,有点强壮作用,常用滋阴,久病衰弱无力,心下多少有点满,这是胡老说这个方剂应用的一个特点。

3.瓜蒌根、牡蛎这类药还有一定的补益和强壮作用。

4.牡蛎、栝楼根都是寒性的补益药。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天花粉:里虚 表虚 水虚 半热 里实。

 

112.天门冬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随,杀三虫,去伏尸。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不饥。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曝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 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注:同属植物多刺天门冬Asparagus spinosissimus Wang et S. C. Chen。分布于西藏,当地也作天冬入药。本品呈长纺锤形,略弯曲,长5~18cm,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质硬或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薄片,干燥。甘、苦,寒。归肺、肾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咽干口渴,肠燥便秘。煎服,6~12g。

《中药学》: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 的块根。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切片或段,生用。甘、苦,寒。归肺、肾、胃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阴虚证,肾阴虚证,热病伤津之食欲不振、口渴及肠燥便秘。煎服,6-12克。天冬与麦冬,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对于热病伤津之肠燥便秘,还能增液润肠以通便。二药性能功用相似,相须为用。然天冬苦寒之性较甚,清火与润燥之力强于麦冬,且入肾滋阴,适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之证。麦冬微寒,清火与滋润之力虽稍弱,但滋腻性亦较小,且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故可治心阴不足及心火旺盛之证。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清凉性滋养药。清虚热,润燥痰,生津止渴,滑肠。主暴风湿痹,虚热,口干舌燥,咯痰难出,大便难。适用于咳逆,消渴,咳血。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天门冬也偏于寒性,天门冬的药性实际上跟麦门冬有比较相似的地方,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及一定的补益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天门冬:水虚 里虚 半热。

 

113.天雄

《神农本草经》:辛温。主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创,强筋骨,轻身健行。

《名医别录》:味甘,大温,有大毒。主治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积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墮胎。生少室。二月采根,阴乾。(远志为之使)

《中华本草》:1.《唐本草》: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龙州出者佳。余处纵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2.《纲目》:天雄有二种。一种是蜀人种附子而生出长者,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即如种芋形状不一之类;一种是他处草乌头之类,自生成者。故《别录》注乌喙云,长三寸以上者,为天雄是也。入药须用蜀产曾经酿制者,或云须重一两半,有象眼者乃佳。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原形态】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cm,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mm,宽约20mm,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辛;热;大毒。归肾经 。祛风散寒;益火助阳。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心腹冷痛;痃癖症瘕 。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炮制后用。

《中药大辞典》祛风散寒燥湿,益火助阳。治风寒湿痹,历节痛,四肢拘挛心腹冷痛痃癖症瘕

《药性论》:“能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止气喘促急。杀禽、虫毒。”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破痃癖癥结,排脓止痛,续骨,消瘀血,补冷气虚损,霍乱转筋,背脊偻伛,消风痰,下胸膈水,发汗,止阴汗,炮含治喉痹。”

《皇汉医学》:东洞云:治失精,脐下有动,上冲恶寒,小便不利者,又失精家小便不利,脐下有动,或恶寒,或冲逆者主之。

《类聚方广义》:治老人腰冷,小便频数,或遗溺,小腹有动者。阴痿病,脐下有动,或小便兼白浊者。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种附子生出或变出,其形长而不生子,故曰天雄。辛,温。3-6克。功用大略同附子,逐风寒湿,温经通络。主治风寒湿痹,寒凝气滞。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天雄就是附子,比附子力量大点。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天雄:阴证 里寒 水实。

 

114.葶苈子

《神农本草经》:辛寒。主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一名丁历,一名单蒿。生藁城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得酒良,榆皮为之使,恶僵蚕、石龙芮。)。

《中国药典》: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葶苈子:除去杂质及灰屑。炒葶苈子:取净葶苈子,照清炒法炒至有爆声。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

《中药学》: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称“南葶苈子”,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浙江等地;后者“北葶苈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煎服,5-10克;研末服,3-6克。

桑白皮与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喘以及水肿,常相须为用。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其利水力量也强,可兼职臌胀,胸腹积水之证。

《皇汉医学》:为有缓下作用之利尿药。

《药征》: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痈、结胸。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寒。逐痰利饮,清热消积。主治壅塞上气,水饮咳喘,身体面目肿胀。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葶苈子是祛水的。

2.葶苈子它祛上边水的,如果有浮肿,有些咳嗽,痰多,这葶苈子可以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葶苈大枣泻肺汤跟我们方才讲的皂荚丸是一样,都是祛痰为主。但是葶苈呢,有些治咳嗽作用,它不但能够下痰,还能治咳嗽。它说肺痈喘不得卧,那这个不是在脓已成的时候,脓已成了这个药不能用,那就得排脓,吃下水的药不起作用。这也就是痰粘壅盛,肺痈也好,不是肺痈也好。一直吐痰而不得卧有用葶苈大枣这方子。这葶苈下水也挺猛啊。它也搁大枣。这个用的是汤,不是丸,这比那个药(皂荚丸)更有力量。这个葶苈还是好药,它没有多大毒,不像甘遂大戟芫花那毒都挺重的,这个问题还不大。但它也是个峻下药,用的时候还是要注意,顶好配上大枣配丸药,去痰还是好的。我们临床上用啊,用三钱二钱的问题不大,我治喘也常用,痰多的也常加旁的药物。它这个配制法也挺细腻的,它把那葶苈啊,熬令黄色,熬了就是去它峻,力太猛了,就是制一下。捣丸如弹子大,就像弹弓弹子大。大枣十二枚,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把这个枣不要了,光留这个枣汤。然后把葶苈丸搁里头,如弹子大嘛,就是那一丸子,顿服。这个做法跟皂荚丸差不多。这个大枣就治葶苈的峻。不是说肺痈就要用这个方子,这是错的。它就是痰粘壅盛而不得卧,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机会,肺痈也好,其它的咳逆上气也好。但是吐脓的时候,这个方子不要用。

2.葶苈大枣泻肺汤头前讲了,痰粘壅盛啊,有可用的机会。

3.这个葶苈治上面,治所谓肺水了。这个水影响到肺,这时候下水用葶苈,甘遂、大戟芫花全不行,可也都是去胸这的水,它(葶苈)特别在上,所以在肺痿里也提到了葶苈大枣泻肺汤了。“支饮不得息”,不得息者就是呼吸困难。这个得赶紧用葶苈大枣泻其肺,泻肺就是泻肺里水、痰了。葶苈也是治水,也不是治旁的,但是他是不得息了又是不同了。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这个葶苈子是一味寒性的下水药,从经方方剂的应用看,它对肺部、胸部一些热性的、实热性的停饮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

2.葶苈子可以消积。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葶苈子:水实 半热 里热 里实。

 

115.桃仁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桃华,杀注恶鬼。令人好颜色。桃枭,微温,杀百鬼精物。桃毛,主下血瘕,寒热积聚,无子。桃蠹,杀鬼邪恶不祥。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瘕症,通月水,止痛。七月采取仁,阴干。桃华,味苦,平,无毒。主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悦泽人面。三月三日采,阴干。桃枭,味苦。主中恶腹痛,杀精魅五毒不祥。一名桃奴,一名枭景,是实着树不落,实中者,正月采之。桃毛,主带下诸疾,破坚闭。刮取实毛用之。桃蠹,食桃树虫也。其茎白皮,味苦,辛,无毒。除邪鬼,中恶,腹痛,去胃中热。其叶,味苦,平,无毒。主除尸虫,出疮中虫。胶,炼之,主保中不飢,忍风寒;其实,味酸,多食令人有热。生太山。

《中国药典》: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 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 Prunus davidiana(Carr.) 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和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桃仁: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厚0.2~0.4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尖端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种皮薄,子叶2,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山桃仁: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长约0.9cm,宽约0.7cm,厚约0.5cm。桃仁: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燀桃仁:取净桃仁,照燀法去皮,用时捣碎,本品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厚0.2~0.4cm,表面浅黄白色,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子叶2,富油性,气微香,味微苦。燀山桃仁: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长约1cm,宽约0.7cm,厚约0.5cm。 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煎服,5~10g。

《中药学》:为蔷薇科植物桃 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 Prunus davidiana(Carr.) 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桃全国各地均产,多为栽培;山桃主产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等地,野生。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去皮,晒干,生用或炒用。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瘀血阻滞诸证,肺痈,肠痈,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煎服,5-10克,捣碎用;桃仁霜入汤剂宜包煎。

《皇汉医学》:本药为消炎性驱瘀血的解凝药,兼有镇咳,镇痛,缓下,杀虫,杀菌作用。

《药征》:主治瘀血,少腹满痛,故兼治肠痈,及妇人经水不利。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桃仁,苦,平。活血化瘀,润燥滑肠。主治热病蓄血,经闭,腹痛,癥瘕,瘀血肿痛,跌打损伤,血燥便秘。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桃仁这个药是祛瘀血相当有力量的药。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干漆、桃仁也是祛瘀有力量的药。

2.这个桃仁、丹皮这两个药都是祛瘀的,祛瘀、去痞块儿、去淤血块儿。

3.蟅虫这个药啊,类似水蛭、邙虫,但是在临床上它有一个特殊作用是止疼,它性寒,蟅虫是寒性药,也有烦满嘛,主要治陈故性的瘀血。比桃仁、丹皮所治的瘀血要顽固一些,所以只是用桃仁不行,必须要搁蟅虫。蟅虫对顽固淤血颇象水蛭、邙虫,但它有止痛的作用,所以它搁蟅虫。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桃仁是寒热倾向不很明显的一味祛瘀血的药,有破血行淤,润燥滑肠的功能。我在上学的时候,文革后期那个年代,有一个事对我印象挺深,有一本很旧的小册子上说过一个事儿。有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姑娘,得了神经病了,还是跟感情有关的相思病,精神失控没有人能管得了她,疯疯癫癫的。有一次自己爬到一颗很大的桃树上去了,恰恰是桃树开花的季节,她就没命地摘桃花吃,开始人没管她,她总在吃,人们怕糟蹋树,就把她弄下来了,后来就大睡了一场,病好了。这个事的可信度我们不敢说,但是,大家想想跟这里有相通的地方,桃花和桃仁都是一个植物上的,恐怕性味上有相似的地方。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桃仁:血实 里实 气实。

 

116.通草

《神农本草经》: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漏,踒折,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虫。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 Koch的干燥茎髓。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本品呈圆柱形,长20~40cm,直径1~2.5c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直径0.3~1.5c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纵剖面呈梯状排列,实心者少见。除去杂质,切厚片。气微,味淡。除去杂质,切厚片。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热淋证,水肿尿少,乳汁不下。煎服3~5g。

《中药学》: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 Koch的干燥茎髓。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台湾、广西等地。多为栽培。秋季割取茎,裁成段,趁鲜时取出茎髓,理直,晒干,切片,生用。甘、淡,微寒。归肺、胃经。利尿通淋,通气下乳。用于淋证,水肿,产后乳汁不下。煎服6-12克。

《皇汉医学》:本药为消炎性利尿药,兼有镇痛、排脓、通经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平。利湿通络。主通利血脉,利关节,并治痈疽,恶疮。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通草啊你们现在用的药量很少啊,古时候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这个通草啊一点用的都没有啊,这个木通这个药啊它是通血脉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通草,一般说它性平、寒热倾向不是很明显,其主要作用是通络,通利血脉,此外还有利湿、利关节、治疗痈疽恶疮这类的作用。

2.桂枝汤加了通草和细辛之后,就如同在人体组织内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公路和车辆维修团体,可以改善血流过程中的不良状态,这就给血脉的通畅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通草:水实 血实 气实。

 

117.土瓜根

《神农本草经》: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俞聋。一名土瓜。生平泽。

《名医别录》:王瓜。味苦,寒,无毒。治诸邪气,热结,鼠漏,散痈肿留血,妇人带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数不禁,逐四肢骨节中水,治马骨刺人疮。一名土瓜。生鲁地平泽田野,及人家垣墙间。三月采根。阴干。

《中华本草》:别名:赤雹子、马雹儿子、土花粉、山苦瓜、土瓜仁。为菊科植物王瓜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 Maxim.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多年生草质藤本。块根纺锤形,肥大。茎细弱,多发枝,具纵棱和槽,被短柔毛。卷须2歧,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3-10cm,具纵条纹,密被短茸毛和疏短刚毛状软毛;叶片纸质,阔卵形或圆形,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具细齿或波状齿,长5-13(-19)cm,宽5-12(-18)cm,常3-5浅裂至深裂,或有时不分离,裂片卵形或倒卵形,上面深绿色,被短绒毛和疏散短刚毛,下面淡绿色,必被短茸毛,基出掌状脉5-7条,细脉,网状。花雌雄异株;雄花总状花序,或1单花与其并生,总花梗长5-10cm,具纵条纹,被短茸毛;花梗短,约5mm,被短茸毛;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3mm,全缘,被短茸毛,稀无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长6-7cm,基部径约2mm,全缘,,被短茸毛,稀无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长6-7cm,基部径约2mm,先端径约7mm,被短茸毛,列片线状披针形,长3-6mm,宽约1.5mm;花冠白以,裂片长圆状卵形,长14-15(-20)mm,宽约6-7mm,具极长的丝状流苏;雄蕊3,花丝短,分离;退化雌蕊刚毛状;雌花单生,花梗短,长0.5-1cm,子房长圆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花冠与雄花同。审查实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球形,长6-7cm,径4-5.5cm,成熟时橙红色,平滑,两端钝圆,具喙;果柄长约5-20mm,被短柔毛。种子横长圆形,长7-12mm,宽7-14mm,被短柔毛。种子横长圆形,长7-12mm,宽7-14mm,深褐色,两侧室大,近圆形,径约4.5mm,表面具瘤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生于海拔(250-600-1700m)的山谷森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苦,寒。归大肠、胃经。泻热通结,散瘀消肿。主热病烦渴,黄疸,热结便秘,小便不利,经闭,乳汁不下,癥瘕,痈肿。内服:煎汤,5-15g,鲜者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磨汁涂。

《中药学》为植物葫芦科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的根。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等地。秋冬采挖,洗净,切段,晒干,生用,亦用鲜品。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行血破瘀的功效。可活血化瘀、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消除面部黑点,治疗痘痘及痘疤。

《皇汉医学》:本药为驱瘀血的利尿药,兼有消炎排脓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祛瘀清热,散结消痈。主治消渴,内痹,瘀血,妇人带下,月闭,男性阴囊肿大。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土瓜根是一个寒性的祛瘀药。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土瓜根,从药性上去分析,它是一个寒性祛瘀的药,有去瘀血的作用,所以比较适合于里热而伴有瘀血症,同时伴有津液虚的这种便秘。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土瓜根:里热 血实 水虚。

 

118.王不留行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金,止血,逐痛出刺,除寒,久服,身耐老增寿。生山谷。

《名医别录》:味甘,平,毒。止心,鼻衄,痈疽恶疮乳,妇人难产。生太山。二月、八月

《中国药典》: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本品呈球形,直径约2mm。表面黑色,少数红棕色,略有光泽,有细密颗粒状突起,一侧有1凹陷的纵沟。质硬。胚乳白色,胚弯曲成环,子叶2。气微,味微涩、苦。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照清炒法炒至大多数爆开白花本品呈类球形爆花状,表面白色,质松脆。苦,平。归肝、胃经。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煎服,5~10g。

《中药学》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以产于河北邢台者质优。多为野生,亦有栽培。夏季果实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用苦、平。归肝、胃经。活血通经,下乳消,利尿通淋。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难产,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血淋,石淋煎服,5-10克,外用适量。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活血止血,通经消肿。主治血瘀经闭,难产,产后乳汁不下,血淋,痈肿,金疮出血。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王不留行这个药能够化瘀定痛,咱们在肝炎上也常用王不留行啊,也就是它利用这个,能够去瘀血也能够止痛,肝区疼我们常加王不留行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外伤也是以它为主药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王不留行:血实 水实。

 

119.苇茎

《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

《中华本草》: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嫩茎。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呈长圆柱形,长30cm,直径0.4-0.6cm。表面黄白色,光滑,具光泽。有的一侧显纵皱纹,节间长10-17cm,节部稍膨大,有的具残存的叶鞘,叶鞘外表面具棕褐色环节纹,其下有的具3-5mm宽的粉带,内表面淡白色,有的具残存的绒毛状髓质横膜。质硬,较难折断,断面粗糙,中空;气微,味淡。甘,寒。归心、肺经。清肺解毒,止咳排脓。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痈疽。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至60-120g。外用:适量,烧灰淋汁;熬膏敷。

《皇汉医学》:治肺痈吐脓血臭痰,兼有微热,胸中甲错者。为消炎性排脓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寒。清热排脓,养胃生津除烦。常与苡仁,桃仁,冬瓜仁,桔梗配伍治疗各种化脓,炎症。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你看苇茎啊,苡仁它是个排脓药,这个桃仁它去瘀药。这个苡仁还可以多搁,你再搁上桔梗贝母啊,也可以。苇茎、瓜瓣就是解热,瓜瓣你搁冬瓜仁它也排脓。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苇茎汤治疗肺病,咳喘。但是它有一些典型的特点,一个是咳喘的比较深,比较重,人也有热。再一个呢,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咳唾腥臭,吐出来的痰啊,有腥臭的味道。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苇茎 :半热 血实。

 

120.文蛤

《神农本草经》:主治恶疮蚀,五痔。

《名医别录》:味咸,平,无毒。主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漏,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中药大辞典》:别名:花蛤。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4~10月间采捕,去肉,洗净,晒干。贝壳2片,坚厚,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长约5~12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壳顶突出,先端尖,微向腹面弯曲,位于贝壳背面中部略靠前方。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楯面宽大,卵圆形。韧带黑褐色,粗短,凸出壳面。贝壳表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皮常磨损脱落,使壳面成为白色。贝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呈紫色。铰合部宽。右壳有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2前主齿短而高,呈人字排列;后主齿强大,斜长;左壳具3个主齿和1个前侧齿,2前主齿略呈三角形;后主齿长,与贝壳背缘平行,齿面具纵沟,沟内有波形横脊;前侧齿短而高。外套痕显明,外套寞短,呈半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足扁平,舌状。生活于浅海泥沙中,通常分泌胶汁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水中,借潮流而迁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地。贝壳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文蛤:洗净晒干,碾碎。煅文蛤:将文蛤置无烟火上煅红,取出放冷,碾碎。咸,平。归肾、肺、膀胱经。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内服:煎汤,2~4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另:本品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或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的贝壳。又称海蛤壳。夏、秋二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文蛤: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弧形,长3~10cm,高2~8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壳外面光滑,黄褐色,同心生长纹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边缘无齿纹,前后壳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主齿3个和前侧齿2个;左壳有主齿3个和前侧齿1个。质坚硬,断面有层纹。气微,味淡。 青蛤:类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背侧近中部。壳外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纹凸出壳面略呈环肋状。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常带紫色并有整齐的小齿纹,铰合部左右两壳均具主齿3个,无侧齿。苦、咸,寒。归肺、肾、胃经。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现用药材海蛤壳,除上述一种外,尚有同科动物文蛤的贝壳,亦同等使用。参见"文蛤"条。

《中药学》:本品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或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的贝壳。又称海蛤壳。各沿海地区均产。夏秋两季自海滩泥沙中淘取,去肉,洗净。生用或煅用。捣末或水飞用。咸,寒。入肺、胃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肺热,痰热咳喘,瘿溜,痰核。本品有利尿、制酸之功,还可用于水气浮肿,小便不利及胃痛反酸之证。研末外用可收涩敛疮,治湿疮,烫伤。煎服10-15克,蛤粉宜包煎。

《皇汉医学》:文蛤汤治烦躁而渴,恶寒咳喘急迫者。文蛤散治渴欲饮水不止者。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清热,化痰,收敛。主用于阳明里热咳逆,烦满胸痹,亦适用于恶疮,五痔,女子崩漏。外用敛疮:煅。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文蛤这个药,医宗鉴说是五倍子,五倍子古人叫文哈,说的也有理,医宗金鉴里说试验过用。文蛤治不了消渴,用五倍子反有作用。有些人认为文蛤,牡蛎这个药可治渴,文蛤这个药呢可能治渴,是海物的东西都治渴,尤其蛤露之类的,不过医宗金鉴说试验过,这个作个参考,我试验过五倍子,治消渴没多大作用,还不如牡蛎、花粉,花粉牡蛎散都治渴的,在金匮要略百合病里有。叫瓜蒌牡蛎散,专用文蛤并不理想,五倍子我试过效果不好,作个参考。真正的贝壳类的文蛤没用过,五倍子用过,不象医宗金鉴那么说的好用。我想牡蛎可以治渴,文蛤也可以治渴。

2.补充胡老弟子段治钧论文蛤:文蛤,即海蛤之有花纹者,性味咸平、微寒,收敛药;功能止烦渴,利小便,化痰饮,软坚;主咳逆胸痛,腰痛胁急,恶疮五痔,女子崩漏。其功效略同于牡蛎。寒能解燥,敛能养液,故治津液枯燥而渴欲饮水不止者。后世之文蛤指五倍子,虽所以解渴作用较强,且可用于贴肚脐止大汗,但绝不可用于文蛤汤证。据《医宗金鉴》曰:“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然屡试汤不验。尝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是否,未曾亲验。现知五倍子酸苦涩温,为一强有力的收敛药,主用于止血、利、汗、带,当亦能止渴。附此待考。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那么这个文蛤散,文蛤这个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就是带有纹的这种蛤,叫文蛤;还有一种,古人把五倍子这个药名也叫文蛤,《医宗金鉴》他说文蛤应该是五倍子,这个不敢说是对不对。那么考这个文蛤,就是带花纹那种蛤,也治消渴。五倍子是一个收敛止渴的药,他那东西,五倍子在《医宗金鉴》书上他说试验过,他说用文蛤没什么效,用五倍子很有效,是否这样子,我没有试验过。有这么个说法。

  2.渴欲饮水不止者,没有其它的证候,可以用这个药,文蛤这个药止渴还是相当有力量的,他就一味药,做成面。“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就是咱们说白饮和服了。

 3.看这个文蛤,治渴欲饮水者,《伤寒论》里头的五苓散条文的文蛤散是不对的,那是不行的,“欲饮水反不渴者”,那个不能用文蛤散,而且他那个明明还有外感嘛。这也是一种,“渴欲饮水而不止”,怎么喝也不止,这还不是消渴吗?但是这个,在我们治糖尿病的时候,文蛤可以加入,我们用一种滋阴解热解渴的药物,他渴的厉害,可以加文蛤。文蛤,我们现在说的文蛤,药房就是带花纹的蛤,跟牡蛎差不多,牡蛎就解渴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从治疗方剂上看,你无论是文蛤散也好还是文蛤汤也好,它都应该有口渴这个症状,因为它都有文蛤,文蛤就是治口渴的,它应该有口渴这个症状。

2.这个“文蛤”啊,就是一个有纹理的海中的一种贝类动物的外壳,它要如果说是入药的话,它有治疗口渴的作用,这是它主要的治疗功能。“文蛤”这个药主要就是用来治渴的。你要如果说用它来解表,它没有这个功能。

3.在《中医辞海》里是这么说“文蛤”这个药的,说它味咸、性平、无毒,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治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这是“文蛤”的功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文蛤:里热 水实。

 

121.乌梅

《神农本草经》: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

《名医别录》:无毒。止下痢,好唾,口干。生汉中,五月采,火干。又,梅根,疗风痹,出土者杀人。梅实,利筋脉,去痹。

《中国药典》: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乌梅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乌梅肉:取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蒸软,去核。乌梅炭:取净乌梅,照炒炭法炒至皮肉鼓起,本品形如乌梅,皮肉鼓起,表面焦黑色,味酸略有苦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煎服,6~12g。

《中药学》: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酸、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此外,本品炒炭后,涩重于酸,收敛力量强,能固冲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可治胬肉外突、头疮等。煎服,3-10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皇汉医学》:本药为清凉性收敛药兼有杀虫、杀菌、赘肉腐蚀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酸,平。敛津止渴固脱。主治久咳,泻痢,消渴。外用杀虫,腐赘肉,死肌。

《胡老伤寒论讲座》

1.乌梅这个药啊,是酸药都收敛,他这个酸药是大量地用啊,酸能解渴,而且乌梅这个它是一个酸敛止渴的这个药,所以这个厥阴病啊,虚他要渴,所以他这个有止渴的作用,但是不是治消渴。同时他这个酸敛既能够制这个诸温,你像这个细辛、干姜、附子、蜀椒,这个大的温性啊,不让它太散了。这个治阴虚证啊,太散了不行,出大汗哪(行),这个乌梅呢收敛,它也能够敛着它辛散太过,同时呢它与这个芩连搁在一起更能治下利。这个乌梅啊,治下利很好的一个东西。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你看咱们在临床上,遇到痢疾,一般都喜欢用乌梅这个东西,常常一开始就用这种收敛药,痢疾也好了但是不久又反复了,这也是说明这是休息痢的一种。

2.乌梅作用有几样,第一样是酸敛,这里全是大温性药,象细辛、干姜、川椒、附子辛温太厉害,酸药来制辛散;另外乌梅能够治痢疾,这个方子不光能治蛔厥,也能治久痢,咱们现在治疗痢疾也常用乌梅啊,用它的酸。这里乌梅量用的量相当的重,又拿苦酒渍一宿,这个酸收的相当有力量,所以配合黄连黄柏也足以治痢疾,治泻肚。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乌梅在《本经》中是性平,但从实际应用看这个药略偏于寒性,有除热解烦、解烦满以及止咳、止泻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它对人体消化道内的寄生虫(不仅仅是蛔虫)有麻醉作用,这也是乌梅丸可以治疗蛔虫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乌梅:半热 气实 水虚。

 

122.乌头

《神农本草经》:辛温有毒。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名医别录》:味甘,大热,有毒。消胸上淡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力视。又堕胎。                                                

《中国药典》:川乌:别名乌头、五毒根。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制川乌: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川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有些地区加甘草、鲜姜等辅料与草乌同蒸;有些地区分别用豆腐、甘草、金银花、鲜姜或皂角等辅料与草乌同煮。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炮制后用。

草乌: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的干燥块根。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本品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麻舌。制草乌: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草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炮制后用。

《中药学》: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生用或水浸、煮透、切片,制后用。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煎服,1.5-3克,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主产于东北、华北。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川乌同,而毒性更强。一般宜炮制后用,炮制方法同川乌。

《皇汉医学》:附子、乌头者,与双鸾菊同属,而主要成分为乌头碱之药物也。其作用依用量之多少,配合药之如何,而有种种之不同。然吾人最多使用为少量及中等量。此药物用于阴虚证即新陈代谢机能之极度沉衰者,能使之兴奋,则以此机能衰沉之甚者为主要目的,以仲景论及诸说为副目的而用之可也。若更详论之,凡新陈代谢机能衰沉时,则体温之发生减少,故皮肤寒冷而恶寒粟起,至于呼吸及粪便等之排泄物亦带冷空气;又以致心脏衰弱,脉变微细、沉弱、沉微、沉小、沉迟等;口唇、四肢之目末端瘀血厥冷,且四肢之神经因营养不良运动而引起不全部麻痹或全麻痹,知觉神经由停滞老废物之刺激而发异常感觉或疼痛;又肌肉亦为营养失调而驰纵。故在外表感四肢倦怠、脱力,腹壁软弱无力,于里致大便失禁(完谷下利);又以分解机转减弱而排泄物之臭气消失,尿变稀薄、透明等,招来其他脏器组织机能之衰沉。此时若用乌头、附子,若生机不至于完全绝灭,则能兴奋此等机能。非因此证而用之,则极有害矣。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野生为草乌,栽培品为川乌。3-9克。辛,温。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行经络之力甚捷。用于阴寒证之痹痛,积聚,主治寒疝腹中痛,关节痛,心背剧痛,手足厥冷,自汗出,脉沉弦。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寒疝它主要是肚子疼,那个离不开附子和乌头的,当然细辛也有可用的机会嘛。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乌头这个药,跟附子一样,这个药你们看得少了,就治湿痹拘挛不得屈伸疼痛,就治这个,就这一味药就治这个。他搁蜜煎,有道理的,一方面加强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乌头毒。古人用药,这地方都从经验来的,这怎么知道的,没法知道。这个乌头拿蜜煎之后,他怎么瞑眩状态就轻。平时也是,我们给开附子,病人就说我吃这药好晕,那就是附子毒。可是这个没有关系,只是晕,像喝醉酒似的。要是用五个乌头,那了不得了,那或者他要吐,要是搁上蜜煎呢,没有这些毛病,能解这毒。所以古人用药,那是有办法,有办法是从经验来的,这么用还增加了效能了,为他治痛了,同时还免去它的毒。这个地方都很好,后世的方药,不讲究这些。

2.乌头用川乌头,不用草乌头。

3.小肠疝气呀,就是我们这个小腹,中腹以下,这个宰猪,收拾猪大概都看到过,就是这个网油把肠子包着,摘这个东西很费劲,怎么叫水油,就是在肠子外头,它有个油网整个把肠子都包着,那么人身体弱,主要是弱,弱到什么程度呢,组织松弛,本来原起没什么缝,他裂缝了,肠子 漏下一块就坏了,这疼的也是不得了,这咱们叫小肠疝。那么也有掉一块油卡在那块了,也是疼,那么这不关乎寒,不是寒,是虚,主要是虚,附子乌头呀,它就能够把这个组织振兴起来,它不是松弛嘛,使它紧张,恢复它,所以小肠就能回来,它不是寒的问题,它古人只能看到寒的问题,这是我们根据现代医学上参考研究了,也不一定对,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4.这个乌头呀,也有问题,我们现在用川乌,不至于这么大毒,这个指草乌说的。我们现在用川乌,川乌满行的,这个方子我用过,就用川乌就行。以前北京一个老大夫一用乌头一斤、半斤那么用,有几个药柜专给他用,后来这个人用乌头用的太厉害,连蜈蚣,一用百八十条那么用,他也治好不少病,要不也没人去找他,后来因为这个药死人。这乌头看那报上登,大概乌头碱用七两以上就能中毒死人,所以他用一斤呐,你想想,过于危险了。咱们用时当然要注意的,搁蜜煎大概没这个问题,折腾人是要折腾的,用这个药时对病家要搞清楚。这个乌头煎有的不搁水,就搁蜜煎,搁二两,搁二杯蜜,放乌头里煎、不用煎太长时间,那么二杯蜜剩一杯半,这样煎更稳当些,比水煎再搁蜜更稳当些,蜂蜜有解毒作用,光用它这个乌头的温性去,再去乌头的毒,古人配方很有道理的。

5.川乌头药不绝药不死人的,这个大家放心用。这个附子也是,我们开药,咱们治关节痛离不开附子了,要吃个四五钱这人开始要脑袋晕,可以告诉他脑袋晕不要紧,那是药的关系,但不折腾他,不像乌头这么重,但逐渐往上增加人就不感觉了,开始的量不要用得过大。我们开始用乌头、附子都这样,我认为三四钱起码人不会怎么的的,事实证明也确是这样。如果开始就大量用,那不行。鸦片是有毒的,给耗子喂鸦片,一点点用它能吃好大一块也药不死,吃来吃去身上对药有抗力了,人对毒药也是这样,开始不要吃大量的,但用蜜煎没问题的,这个我试验过。

6.这个附子、乌头的作用,就能够有使你组织的松弛重新恢复正常的机能,一恢复紧张的机能,肠子如折叠了它就开了,他就恢复原有状态就不梗阻了,他就好了,肠子漏出去一紧张就又回来了,那也就好了。我们对附子乌头以前认识不多,就是认为它热,究竟它这个作用,的确是恢复生理机能的,尤其代谢机能。你看心脏衰弱,以至于他无脉,附子也起作用,四逆汤就是了,通脉四逆汤。他恢复这个不光是治寒,心脏衰竭到那个地步了都虚脱,当然这时寒是有了,他为什么能促进他的恢复呢?他不就强心作用嘛。所以附子乌头的作用,性温是一面,另一方面,它能促进身体上哪一方面的生理机能衰竭它都能促进恢复,这一点通过临床、通过古人的书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光是热。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乌头:阴证 水实。

 

123.五味子

《神农本草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生山谷。

《名医别录》:名会及,玄及。无毒,主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生齐山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

《中国药典》: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南五味子: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五味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醋五味子:取净五味子,照醋蒸法(附录Ⅱ D)蒸至黑色。用时捣碎。表面乌黑色,油润,稍有光泽。果肉柔软,有黏性。种子表面棕红色,有光泽。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煎服,1.5~6g。

《中药学》: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要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晒干。生用或经醋、蜜拌蒸晒干用。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津伤口渴,消渴,心悸,失眠,多梦。煎服,3-6克;研末服1-3克。

《皇汉医学》:为收敛性镇咳药,兼有治冒作用之温药。鉴别: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泽泻治眩而冒者。

《药征》:主治咳而冒者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味酸、温。滋补、收敛、祛痰。酸敛降逆、固精止汗。适用寒性咳嗽、咳逆而冒者。是祛水的镇咳药,具有收敛作用。五味子酸敛力量大,干姜、细辛是辛温而走散太过。所以与五味子配合治咳再好不过。既能祛饮,又防辛散太过,饮去满自消。经方中五味子与泽泻主治证均有“冒”但两者适应症不同,泽泻治浮肿而冒且眩,伴有小便不利;五味子治气逆头昏而冒,伴有汗出心慌失寐。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五味子也去水,咱们五味子都知道治咳了,他是一个去水的这种镇咳药,他有收敛作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五味子、射干、紫菀、款冬花均治疗咳逆上气。五味子也去饮,但是它是收敛药,它没有这个半夏、细辛这个药有力量。另外五味子不光治咳,治疗气冲兼治疗咳嗽,同时五味这个药太敛,干姜、细辛辛温而散的药,所以五味配合这个药最好不过了,既能去饮,饮去满即消。所以他治咳满才加上干姜、细辛。那么这就变成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像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这些药也挺有意思,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温里祛饮,而且它们都有治疗喘和咳嗽的功能。可是治疗的却不是一种情况:像五味子和干姜,干姜也能治咳嗽,像理中汤还治因为里寒造成的咳喘这类的病,实际上主要还是干姜的功能;五味子也治咳嗽也祛饮,但是它们治的不是一类。其他的药也都有类似的特点,它们都治各自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咳嗽。小青龙汤证的一个很重要的典型症状就是咳喘。为什么小青龙汤治咳喘这么好呢?就是因为它是从多方面的、大的方向就是温里祛水具体治咳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五味子:水实 气实 里虚。

 

124.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殺三虫。一名藙。生山谷。

《名医别录》:大热,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根白皮,殺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生上谷及宛朐。九月九日採,陰乾。

《中国药典》: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 Euodia rutaecarpa ( Juss. )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吴茱萸:除去杂质。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本品形如吴茱萸,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煎服,2~5g。外用适量。

《中药学》: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 Euodia rutaecarpa ( Juss. )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用甘草汤制过应用。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寒凝疼痛,胃寒呕吐,虚寒泄泻。煎服1.5-4.5克。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气味辛温有毒,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本药之作用酷似于蜀椒,然彼治水毒上攻之力威,而此药则利甚峻也。

《药证》:主治呕而胸满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温中祛寒,下气止痛,除湿血痹,杀虫,通关节。主治心腹诸冷绞痛,亦适用于太阳太阴合病及厥阴病。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对于气上冲呢,我们经常用的,除去桂枝而外,如果伴水上冲那种,大概吴茱萸的不少。你看这个冲逆啊,半夏它们都有啊,半夏也是,不然怎么止呕呢。所以治往上冲逆这种情况,桂枝而外,治往上冲逆的药也有挺多的。

2.吴茱萸这个药啊,咱们头先讲那个桂枝治气上冲,那个治气上冲,这个吴茱萸啊治水上冲,水往上冲逆,所以他呕嘛。水往上冲逆,水这个本来停在胃里。“呕而腹满”,这个指的就是上腹,这个水往上冲逆,所以上腹较满,那么甚至于他胸满,这就是胸满了,呕而胸满。吴茱萸它治水气上冲,有治呕镇痛的作用。

3.这个吴茱萸,利于虚寒,不利于实热。我们在临床上考虑这个人有热,尤其是实热,这个吴茱萸可要小心用了。虚寒的无论是头痛头晕,吐涎沫,以至于胃疼但是有呕,都可以用,都好使。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吴茱萸也是一个温性药,而且也治因胃虚胃中停饮发生的呕吐。

2.吴茱萸是一味热性的比温性还要热一些,有降逆止呕,温中散寒和杀虫止疼作用的药物。如果从吴茱萸所对应的病理来看,它和干姜比较相似,但是这个药比干姜还要偏热一些、热性比干姜还要列烈一些,而且它有一定的毒性。

3.把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和四逆汤中的干姜做个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从这个区别中能够感悟到吴茱萸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吴茱萸的主要的作用是温里,但是跟干姜比还得进一步细化,吴茱萸的温里主要是治疗消化道以内的虚寒证,并且可以治疗由这一类的病理引起的如头疼、头晕、烦燥等一系列的症状。但干姜就不同,用的面就宽很多,不仅仅治疗里虚寒,也就是不仅局限在消化道里,同时还有亢奋人体机能方面的作用,而且包括一些半表半里的寒证,比如一些肺部的,后世叫肺寒的,就是因为虚寒造成咳喘这一类的病都能用,但是吴茱萸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就非常少。所以这样就能明显看出吴茱萸主要是集中在治疗胃肠内的里虚寒证这一环节,而且治疗的疾病都有一些显著的特证,比如有明显的里虚寒同时伴有头疼或者头晕,确定是吴茱萸证的机会就比较多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吴茱萸:里虚 里寒 水实。

 

125.细辛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鼻风痫,癫疾,下乳结,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北细辛: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0.1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及须根痕。基生叶1~3,具长柄,表面淡绿色,光滑;叶片多破碎,完整者心形至肾状心形,全缘,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长4~10cm,宽6~12cm。有的可见花,多皱缩,钟形,暗紫色,花被顶裂片由基部反卷与花被筒几全部相贴。果实半球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栽培品的根茎多分枝,长5~15cm,直径0.2~0.6cm。根长15~40cm,直径0.1~0.2cm。叶甚多。  汉城细辛: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1~1cm。基生叶多为2,叶柄有毛,叶片较厚,花被裂片开展。果实半球形。华细辛: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1cm。基生叶1~2,叶片较薄,心形,先端渐尖。花被裂片开展。果实近球形。气味较弱。细辛: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辛,温。归心、肺、肾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汤剂每用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中药学》: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产于陕西、河南、山东、浙江等省。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切段,生用。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煎服1-3克;散剂每次服0.5-1克。

《皇汉医学》:散水气,去内寒,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者,又其咳者,上逆者,胸满者,胁痛者,心下坚大者,皆为宿饮停水在胸协心下所致也。

《药征》: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温中化饮,祛湿通络。主治里虚寒饮,常用于太阴证,适证配伍亦可用于六经各证。咳逆上气,头痛,胁痛,风湿痹痛,逆满。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细辛去饮也止咳。

2.细辛是温中去饮的药。

3.细辛是逐水饮的药。

4.细辛这个药啊,这是通利关节的,同时也祛寒的。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细辛可以治关节痛。

2.这个细辛呢,它跟附子对关节拘急痛的疗效差不多。

3.这个细辛啊,少用也是没多大作用的,细辛呢它是用三两,三两咱们现在用的是三钱了,三钱用四钱也没关系啊,我们一般用搁二钱就行,虽然我们尤其初学的人呢,你要太多了,它不给你,所以说细辛药死人,纯属瞎扯。细辛这个药是个芳香药,它通窍,它怎么能憋死人呢?它通关窍这个药,治关节疼嘛,通利关节,它去水,但是没有水你用它是不行的。那么这个药呢辛,细辛嘛,这名儿就叫辛嘛,细辛嘛,辣,拿舌头一舔,麻舌头。因为麻舌头,这是有毒啊,哪是这回事,它没有毒,这个药列入上品,可以久用。《本草》里头上品药都可以久用,没有害处。这也不知哪一个人拿这个药药死人了,药死人不一定是细辛呢,什么药都能药死人呢,你不对证都药死人,哪专门针对细辛吗?把这个细辛规定不能过钱,过钱这能把人憋死,真是瞎说,我用这个份量都是普通,常用。我这岁数也算不小了,我没有遇到过这个麻烦,尽管用,没错。但是要是真正的热证,不行,这好比你用大热药,别说用细辛,你用姜枣都差劲呢,是不是?真正的白虎汤证你要那么用行吗?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细辛的临床应用中,据统计资料看,应用细辛的量最大的记录是40克,一剂药里边40克,而且患者服了以后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在统计资料里有这么一个医案,医生给一个患者开的小青龙汤里边有 9克的细辛,吃了以后出现了呼吸困难,然后到医院经过抢救才脱了险。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轻易地说细辛临床中大量用绝对没问题,但是更不能轻易地细辛不过钱,用这个给束缚住,你真的不敢用,应该还是小心一点好,因为实际临床中确实有这样的医案。如果讨论,我们不妨换一换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有的人喝40克没问题(还有人写过一本书,书名叫《细辛的临床应用》,作者曾经用水煮60克细辛喝了没事,比这个量还要大),但是临床中又确确实实有不到10克就出问题了。所以历史上这个“细辛不过钱”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这个结论下得过于得粗浅。

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事情的实质应该是这样。按现代医学的解释,应该有的人对细辛这种东西过敏。咱们今天不应该讨论过敏的,过敏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病,治好了它就不过敏了。现代医学不知道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遇到什么东西过敏了,它就让你离开这个东西,千万不要去接触它,实际上这都是被动的,把它治好了就不过敏了。所谓的过敏体质是因为治不了的病,给人家扣的帽子。这个地方就是说之所以用一点细辛就受不了了,是因为对细辛过敏,按现代医学和说法,这样好理解。为什么过敏呢?肯定在临床中有某些小青龙汤证之外的特殊症状反应,或者说是对小青龙汤证的某种反应比较强烈吧,但是现在还没有人能够积累这样的经验。历史上就有人武断地说“辛不过钱”,不能大量用,大量用就坏了。现在临床实践中看有的人确实不能多用,但是大部分人多用了没问题,至少用经方的原量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应该去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观点就是有的人过敏,他必定在临床中有相应的症状反应,肯定有特殊的证,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根源。临床当中可以去注意一下,总有一天能找到细辛使用的规律。

2.细辛温中祛饮通络,有治疗喘和咳嗽的功能。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细辛:里寒 水实 表实 气实。

 

126.仙鹤草

《神农本草经》:原名叫“狼牙”,也叫牙子,主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至于为何叫狼牙,大约是“根黑若兽之牙”的缘故,后世的《千金方》《肘后方》中使用的都是狼牙一名。仙鹤草一名见于典籍则始见于清代的《伪药条辨》。本经原文:苦寒有毒。主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

《名医别录》:名牙子、味酸,有毒。一名狼齿,一名狼子,一名犬牙。生淮南及宛朐。八月采根,曝干。中温腐烂生衣者,杀人。中湿腐烂生衣者,杀人。(恶地榆、枣肌。)

《中国药典》: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本品长50~100cm,全体被白色柔毛。茎下部圆柱形,直径4~6mm,红棕色,上部方柱形,四面略凹陷,绿褐色,有纵沟和棱线,有节;体轻,质硬,易折断,断面中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暗绿色,皱缩卷曲;质脆,易碎;叶片有大小2种,相间生于叶轴上,顶端小叶较大,完整小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托叶2,抱茎,斜卵形。总状花序细长,花萼下部呈筒状,萼筒上部有钩刺,先端5裂,花瓣黄色。气微,味微苦。除去残根和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的段,茎多数方柱形,有纵沟和棱线,有节。切面中空。叶多破碎,暗绿色,边缘有锯齿;托叶抱茎。有时可见黄色花或带钩刺的果实。气微,味微苦。苦、涩,平。归心、肝经。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痈肿疮毒,阴痒带下,脱力劳伤。用法与用量:6~12g。外用适量。

《中药学》: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全草。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苦、涩,平。归心、肝经。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出血证,腹泻、痢疾,疟疾寒热,脱力劳伤。此外,本品尚能解毒杀虫,可用治疮疖痈肿、阴痒带下。煎服3-10克;大剂量可用至30-60克;外用适量。

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涩。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面寒腹痛,日久赤白血痢。

《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适用于肺病咯血,肠出血,胃溃疡出血,齿科出血,痔血,肝脓疡等症。

《滇南本草》:调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红崩白带,面寒背寒,腰痛,发热气胀,赤白痢疾。

《本草纲目拾遗》:葛祖方: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疟疾,喉痹,闪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白疸,疔肿痈疽,肺痈,乳痈,痔肿。
   
《本草求真》:叶蒸醋,贴烂疮,最去腐,消肿,洗风湿烂脚。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苦,寒。收敛消炎。善治疮疡及杀虫,适用于外阴,阴道溃烂者。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狼牙也是治疮痒的一种药,尤其对阴疮好使。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狼牙:半热 里虚 血虚 气实 血实。

 

127.小麦

淮小麦是主产于江淮地区的小麦,浮小麦主要是产于北方的小麦(干瘪的果实)。淮小麦主要入里,益气养心,除烦止渴里胜,脏躁、心烦不安、消渴之证用之较多。浮小麦的主要走表,主要除浮热止汗力比较强,对于虚汗不尽者较多用。

《中华本草》:浮小麦,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干瘪轻浮的颖果。采收和储藏: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小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甘,凉。归心经。除虚热,止汗。用于阴虚发热,盗汗,自汗。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

《本草便读》:甘,凉。养胃气,润泽,益心神。(淮小麦为心谷,故能入心,南麦性温,北麦性凉,以淮产者为佳。故无壅滞生热之虑。却有凉心润燥之功。是以金匮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燥一证,可想见矣。)淮小麦:主产于江淮地区的小麦,称淮小麦。敛汗、止汗、益气。用于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煎服,15~30g;研末服,3~5g。

《中药学》: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甘,凉。归心经。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用于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煎服,15-30克,研末服,3-5克。

小麦:为小麦的成熟颖果。性味甘,微寒。归心经。功能养心除烦。治心神不宁,烦躁失眠及妇人脏躁证。煎服,30-60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凉益胃养正,养血安神,除热止血。主治脏躁,咳喘,自汗,失眠。小麦在厚朴麻黄汤中起营养作用,养正补虚,以治咳喘;在甘麦大枣汤中补心血,补心气,以治脏躁。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它(厚朴麻黄汤)搁小麦又是补虚了,小麦还是有些营养,旁的作用也没有。

2.甘草、大枣、小麦,这都是甘性药,而缓其急迫。小麦是补心,补心气,所以这个脏躁指心脏,有的人说是指补阴血说的,错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小麦:里虚 半热。

 

128.薤白

《神农本草经》:辛,主治金创创败。

《名医别录》:味苦,无毒。归骨,菜芝也。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生鲁山。

《中国药典》: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薤Allium chinensis G. Don的干燥鳞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 小根蒜:呈不规则卵圆形,高0.5~1.5cm,直径0.5~1.8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皱缩,半透明,有类白色膜质鳞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鳞茎盘。质硬,角质样。有蒜臭,味微辣。薤:呈略扁的长卵形,高1~3cm,直径0.3~1.2cm。表面淡黄棕色或棕褐色,具浅纵皱纹。质较软,断面可见鳞叶2~3层,嚼之粘牙。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后重。

《中药学》: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薤Allium chinensis G. Don的地下干燥鳞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 生用。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煎服,5-9克。

《皇汉医学》:为温性解凝药,主治心脏性喘息、心脏神经痛,有特效。

《药征》: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兼治背痛,心中痞。本药为温性解凝药,主治心脏性喘息,心脏神经痛等,有特能。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散结化痰止痛,行气导滞。主治里虚寒饮,对寒邪痰浊停留胸中,阳气不得通畅的胸痹疼痛,痰饮胁痛等证有良效。亦兼治痢疾里急后重。“散结气,长于治胸痛。栝蒌实与薤白合起来能够散结气,止痛,又能开胸、下痰、下水。”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薤白在北京叫小蒜,这个东西是野生的一种东西,不大,在东北叫香根菜,它是辛温的药。栝楼实这个药,它是开胸、祛痰、下水,它起这个作用,所以大量吃也能有缓下。这个薤白它是辛温的,散结气,它长于治胸痛。

2.这两个药(瓜蒌、薤白)组成就是治胸满胸痛,同时有寒饮往上冲逆的这个关系,或者喘息、咳唾而有短气它都治。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薤白:半寒 水实。

 

129.新绛(茜草)

《神农本草经》:茜草味辛,寒。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茜根味苦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名医别录》:茜根:无毒。主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盅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可以染绛红。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搜,一名茜。生乔山。二月、三月采根,曝干。

《中国药典》:别名:锯锯藤、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无臭,味微苦,久嚼刺舌。茜草: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茜草炭:取茜草片或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煎服,6~9g.

《中药学》: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泥土及细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苦、寒,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用于出血证,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煎服,10-15克,大剂量可用30克。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茜草:吐衄下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咳喘。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茜草:血实。

 

130.杏仁

《神农本草经》:甘温。主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名医别录》:味苦,冷利,有毒。主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一名杏子。五月采。其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花,味苦,无毒。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

《中国药典》: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东北杏 Prunus mandshurica (Maxim.) Koehne 或杏 Prunus armeniac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和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本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苦杏仁:用时捣碎。燀苦杏仁:取净苦杏仁,照燀法去皮。用时捣碎,本品呈扁心形。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富油性。有特异的香气,味苦。炒苦杏仁:取燀苦杏仁,照清炒法炒至黄色。用时捣碎,本品形如燀苦杏仁,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微带焦斑。有香气,味苦。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肠燥便秘。煎服,5~10g,生品入煎剂后下。

《中药学》: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东北杏 Prunus mandshurica (Maxim.) Koehne 或杏 Prunus armeniaca L. 的成熟种子。主产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新疆及长江流域。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晾干,生用。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此外,本品外用尚可治疗蛲虫病、外阴瘙痒。煎服,3-10克,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

《皇汉医学》:本品为镇咳祛痰药,主治喘咳,兼治短气、结胸、心痛及形体浮肿。本药有缓下作用,则宜于实证,而不宜于虚证。杏仁无独力治水毒之能。水毒在表时,须藉麻黄之协力;在里时,须借茯苓、葶苈子、甘遂、巴豆之力,始有治咳喘或逐水作用,而以治喘作用为主,镇咳作用为客也。又本药有缓下作用,宜于实证不宜于虚证,为其含有脂肪油故也。又此药有镇痛作用,因有麻痹知觉神经末端之性,又含有制腐制酵作用,故有治下等动物性及细菌性疾病之可能。

《药征》:主治胸间停水也,故治咳喘,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温。发表利水润下。主治咳逆上气,结胸,形体浮肿,润肠通便。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杏仁咱们都知道了,起下气定喘的作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杏仁也祛水的,我们后面讲痰饮就知道了,所以人身肿用麻黄,由于这个人血太虚,所以不宜用麻黄而用杏仁。杏仁与表药配合在一起能解外边水气,与里药如利尿药配合在一起也能行水下气,这杏仁也祛水。我们老说杏仁利肺也不尽是利肺,主要也是祛水。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杏仁是一个温性的平喘药,宣肺下气平喘,镇咳祛痰,润肠通便,还有祛胸水的作用,它又可以行水,行胸膈之水以润下。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杏仁:表虚 气实 水实 里实。

 

131.雄黄

《神农本草经》:苦平。主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

《名医别录》:味甘,大温,有毒。主治疥虫,䘌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鬼疰,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悦泽人面。饵服之,皆飞入人脑中,胜鬼神,延年益寿,保中不飢。得铜可作金。生武都、敦煌山之阳,采无时。

《中国药典》: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采挖后,除去杂质。本品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的臭气,味淡。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雄黄粉  取雄黄照水飞法水飞,晾干。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

《中药学》: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随时可采,采挖后除去杂质。研成细粉或水飞,生用。切忌火煅。辛,温,有毒。归肝、胃、大肠经。解毒,杀虫。用于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本品内服能祛痰截疟。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内服0.05-0.1克,入丸散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生用切忌火煅。苦,平,寒。燥湿解毒。

主治恶疮肿毒,白血病;外用可杀虫利湿,止痛,治皮肤肿疡,痔瘘。内服入丸散0.3-1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雄黄这个药治溃疡,治脓肿,所以用雄黄来熏,这也是最好不过。这个不是痔疮,治痔疮不行,这种关于溃疡,这个法子挺好使。熏的法子,他说用的雄黄,一味为末,多点少点没关系,适量吧,筒子瓦,两个合起来,雄黄放里头一烧,它不就冒烟了吗,稍向肛熏之,人蹲在那儿,底下架上火,烟就冒出来了,人蹲在那儿,就可以熏。

2.雄黄,上面讲了,治痈脓,这个病唾脓血,所以它搁雄黄。

3.去雄黄就是不唾脓血。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雄黄:水实 表虚。

 

132.旋覆花

《神农本草经》:咸温。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名医别录》:味甘,微温,冷利,有小毒。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一名戴椹。根,主风湿,生平泽。五月采花,晒干,廿日成。

《中国药典》:本品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的干燥头状花序。夏、秋二季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本品呈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2cm。总苞由多数苞片组成,呈覆瓦状排列,苞片披针形或条形,灰黄色,长4~11mm;总苞基部有时残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状花1列,黄色,长约1cm,多卷曲,常脱落,先端3齿裂;管状花多数,棕黄色,长约5mm,先端5齿裂;子房顶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5~6mm。有的可见椭圆形小瘦果。体轻,易散碎。气微,味微苦。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3~9g,包煎。

《中药学》: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用于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噫气,呕吐。煎服,3-10克;布包。

《皇汉医学》:旋覆花为健胃利尿药,兼有治嗳气之特能。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温。温中化饮,降逆散结,健胃消胀满。主噫气呕吐,胃脘痞塞,咳逆。

《胡老伤寒论讲座》

1.旋覆花是下气去结气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旋覆花这味药也是一味温性的药,具有消痰下气,软坚行水的功能。但是现代对这个药的研究认为:可以缓解机体某些组织痉挛和强化胃肠蠕动功能的作用。

2.但是现代研究旋复花利尿的效果不明显,当然在经方里很少看到用旋复花来利尿的,我觉得中医对它利尿的功能或许是总结的名不副实。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旋覆花:气实 水实 里虚 里寒。

 

133.羊肉

《名医别录》:味甘,大热,无毒。主缓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

《中华本草》: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原形态】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为饲养家畜之一,口种颇多。分布于全国各地。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最大可达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样。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无角;有的仅雄性有角。角形与羊尾也因种而有差异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种者,具有两层:外层为粗毛可蔽雨水,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藉以保温。但改良品种仅存内层的绒毛。前后肢两趾间具有一腺体,开口于前部。具有泪腺。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多达300余种。群居动物,以草类粉良。怕热不怕冷。分布几遍全国,以北部和西北地区为多。味甘,性热。归脾、胃、肾经。温中健脾,补肾壮阳,益气养血。主脾胃虚寒,食少反胃,泻痢,肾阳不足,气血亏虚,虚劳赢瘦,腰膝酸软,阳痿,寒疝,产后虚赢少气,缺乳。内服:煮食或煎汤,125-250g;或入丸剂。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温。温中暖下,养血止痛,益气补虚。主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痛寒疝,反胃。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搁当归羊肉这是补正的、补血的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羊肉:里寒 里虚 血虚。

 

134.饴糖

《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

《名医别录》: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中华本草》:别名饧、胶饴、软糖、饧糖、糖稀。为用高梁、米、大麦、小麦、粟玉米等含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ccharum Granorum,Saccharum Granorum, Glucidtemns。饴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全国各地均产。味甘,药用以软饴精为佳。本品以浅黄、质粘稠、味甘无杂味,为上品,干硬名饧,不堪入药。本品通常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入麦芽,搅合均匀,微火煎熬而成。甘,温。归脾,胃,肺经。缓中,补虚,生津,润燥。用于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烊化冲入汤药中,30-60g;熬膏或入丸剂。

《中药学》:为米、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全国各地均产。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饴糖,均可入药,但以胶饴为主。甘,温。归脾、胃、肺经。补益中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用于中虚脘腹疼痛,肺燥咳嗽。入汤剂须烊化冲服,每次15-20克。

《皇汉医学》: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消痰,润肺,止咳,健脾胃,补中。本药之作用酷似甘草治急迫作用,甘草性平,通用于表里,阴阳,虚实各证;本药性大温,虽可用于阳虚证,然阳实、阴虚及寒实证不可用之,有适于里证而不适于表证。

《药征续编》: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软者称胶饴,硬者称饴糖。甘,温。滋养强壮药。缓急迫,温中健胃,益气力,补虚冷,止腹鸣。适用于中虚有寒之腹中急痛,里急,肠鸣。胶饴与甘草性味相仿,甘草宜于阴阳表里虚实,胶饴专于里虚寒。

《胡老伤寒论讲座》

1.饴糖甜,是甜都能补痛,饴糖配合芍药治腹急痛相当有力的。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饴糖这个药是个大温性药,你像我们用这个饴糖,这个份量你得用好,古人的一升,就咱们现在喝茶杯的一杯,咱们现在吃药,那古人叫吃一升,一次药吃多少,这个饴糖就得搁多少,这一回吃这个药,搁少了就没用了,所以这个份量都有关系,怎么他用有效,我用怎么没效呢,你用没效有没效的道理。

2.这个饴糖呀,甜它能止痛,又温,所以它是建中呀,主要的这个方剂是温补胃,古人把脾也搁里头了,究竟脾是不关消化系统的事,而止痛,饴糖是止痛。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饴糖是一味温性的补里虚的药物,对于因里虚寒证所造成的胃肠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疾病都有特效。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饴糖:里寒 里虚。

 

135.薏苡仁

《神农本草经》:甘微寒。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名医别录》:无毒。主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一名屋菼,一名起实,一名赣。生真定。八月采实,采根无时。

《中国药典》: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 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薏苡仁:除去杂质。麸炒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照麸炒法炒至微黄色,本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表面微黄色。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煎服,9-30克。

《中药学》: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生用或炒用。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煎服,9-30克。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薏苡仁与茯苓:功能相近,均利水消肿,渗湿,健脾。然薏苡仁性凉而清热,排脓消痈,又擅除痹。而茯苓性平,且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皇汉医学》:本药治甲错,脓汁,脓血,白带,利尿,治疣赘发疹,镇痛,镇痉,消炎,解凝。汤本求真云:葛根汤加薏苡仁,治项背筋之痉挛(肩凝);葛根汤加薏苡仁、苍术治急慢性之关节痛;薏苡仁与桔梗配用于柴胡剂,治疗腐败性支气管炎及肺坏疽;薏苡仁配用于大黄牡丹汤及大黄牡丹汤去芒硝,大黄牡丹汤去大黄、芒硝以医鱼鳞癣、阑尾炎及淋病;薏苡仁加于猪苓汤及猪苓汤加甘草、猪苓汤加大黄,治淋病;薏苡仁加于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及其类方桂枝茯苓丸及当归芍药散等,治白带;又单用或配用于诸方,治疣赘,悉收卓效。唯须注意者,薏苡仁之性寒,为利尿药,又为缓下药,则于如石膏剂证之组织枯燥者,及属于下利阴证虚证者,宜禁忌之。

《药征》:主治浮肿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微寒。清热利湿,排脓,解凝,利小便。主治疮疡痈肿,利淋,风湿痹痛。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尤其咱们这个沁尿系感染,就用这个猪苓汤加生薏仁,如果这个人呀,大便也稍干一点,就少加大黄,这个大黄啊,不要搁一钱,现在说就3克了,因为大黄这个药啊,重用他通大便,少用他就走前阴,他不泻。一般就是用猪苓汤搁生薏仁就行。这个生薏仁呀要搁就得重用,所以这个猪苓汤治这个淋病啊,泌尿系感染啊这个急性的肾盂肾炎什么的都好使,可得加味,加薏苡呀,赤小豆都行薏苡仁好,他小便一利,渴也不渴了,热也解了,但是这个治渴的利尿药,他一定有猪苓,猪苓这味药他止渴,他利尿之中起解渴的作用。

2.你像咱们用这个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这方子是常用的,就用这个猪苓汤加生薏仁就行,那么热的比较厉害,小便特不利,也可以稍加大黄,大黄这味药呀,虽然我们从大小便往下行,他能诱导旁壁的炎症,你像咱们在临床中常见的,像肝炎吧,真正实证也有用大黄的时候,他虽然往下泄,但是诱导其他的炎症,消失,因为大黄这味药是个好药,但我们对泌尿系这方面不要重用,要少用,不能过一钱,那么最常用的呀就是这个猪苓散加生薏仁,这个你在临床上可以试验,对这种泌尿系感染的,我认为比咱们西医要快的很,可以说百发百中。加上大黄呢,对尿结石有很好下的作用,这个生薏仁不要忘了。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薏苡仁这个药啊,它是治这个四肢拘挛痛啊,它起这个作用,他这个药啊又是一个利尿药,跟这个苍术是一样的,同时它有解凝作用,如果这个湿在里头凝结的厉害的时候用它是最好的,所以这个药象咱们说的这个硬皮症有时候都可以用这个生苡仁,不过这个药寒,你们看这个方剂(麻杏苡甘汤)就看出来了,他麻黄汤这个桂枝不要了,那个桂枝偏温吗,同时他不用苍术,苍术是辛温,他用这个生薏仁,这薏仁米,薏仁米这个药哇这是个寒性的利尿药哇,也就是说我们遇着的这种这个风湿关节炎,偏于热,那么这个方剂就合适。

2.苡仁这药是个解凝性的,能够祛湿排脓,如果再有些湿饮,薏苡仁配附子治疼更好,就是痹痛偏有湿偏有水,甚至偏于脓液型,但是在这不是排脓,可是这个方子主要是排脓用的,我们后面要讲的薏苡附子败酱,我们讲到疮痈证就有了。一般治我们所说的岔里疼、肋骨神经痛,古人认为疼遇寒则疼、遇温则解,所以无论是心疼还是肋骨疼,大概都是偏寒的多,光用凉药不行,我们从上边讲到这里,只用凉药的没有,里面都是加上温药,这个附子更是温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薏苡仁:水实 里热。

 

136.茵陈

《神农本草经》:苦。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黃,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阪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中药学》:为菊科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山西、陕西、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生用。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利湿退黄,解毒疗疮。用于黄疸,湿疮瘙痒。煎服,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皇汉医学》:本药为消炎性利尿药,有治黄疸之特能。

《药征》:主治发黄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利湿清热祛黄。主治里实热黄疸,外邪里饮黄疸。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茵陈是个利尿药,也解热,它是一个苦寒利尿解热。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茵陈蒿这个药,它去湿热的,解热利湿,也利小便。

2.这茵陈蒿是最常用的药了,它既能利小便去湿,同时它也治黄,所以它这个药最平稳。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茵陈蒿是个寒性的,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同时能去黄。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茵陈蒿:水实 里热。

 

137.禹余粮

《神农本草经》:甘寒。主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癥家大热。

《名医别录》平,毒。主治小腹痛结烦疼。一名白余粮。生海及山中,或池中。

《中国药典》本品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采挖后,除去杂石。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相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味淡,嚼之无砂粒感禹余粮除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

煅禹余粮取净禹余粮,砸成碎块,照煅淬法煅至红透。每100kg禹余粮,用醋30kg本品为不规则碎块或粉末。块状者表面黄棕色、红棕色至黑褐色,粗糙,无光泽。断面红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凹凸不平,体重,质脆。粉末状者呈黄棕色至棕褐色。气微,味淡。甘、涩,微寒。归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9~15g,先煎;或入丸散。

《皇汉医学》有收敛作用,治下利、血崩。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固涩止利。主治下利赤白,漏下,血痹。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反复大下,使大肠失去收涩,在下焦,应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此为收敛固肠的办法。

2.赤石脂禹余粮,此二药固涩力量相当强,但真下有热不是虚脱时此药不可用,如痢疾等,滑脱不止可用。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长期下利之后肠道机能,有这么一种滑脱不收,虚惫放弃的这么一种被动的表现。像习惯性的下利,而且下利不止,不能自收;再一个就是肠道松弛滑脱这一类的症情,常在这个方剂里面出现。离了赤石脂、禹余粮这两味药,这一类的下利治不了。

2.这个方剂呢就两味药,赤石脂,太一禹余粮。赤石脂性偏温,禹余粮是平性的药,这两个药都是固涩性的药物。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禹余粮:里寒 里虚 水实。

 

138.玉竹

《神农本草经》:女萎,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趺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生山谷。  

《名医别录》:葳蕤无毒。主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眥烂泪出。一名熒,一名地节,一名玉竹,一名马薰。生太山及丘陵。立春后采,阴干。

《中国药典》:别名:萎蕤、玉参、尾参、铃当菜、小笔管菜、甜草根、靠山竹。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Druce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本品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长4~18cm,直径0.3~1.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煎服,6~12g。

《中药学》: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Druce的根茎。主产于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切厚片或段用。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阴虚证,胃阴虚证。此外,本品还能养心阴,清心热,还可用于热伤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宜配伍麦冬、酸枣仁等清热养阴安神之品。煎服,6-12克。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清凉性滋养药。生津润燥,滋津养血,补不足,润颜。主中风暴热,诸不足,肌肉萎缩,可治邪热头痛,腰痛,身痛,干咳,痰稠,津伤烦渴。适用于风热,风湿入肌作痛,心腹气结,虚热湿毒,近人认为其有强心作用。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葳蕤就是玉竹,我们现在你到药店里说玉竹都知道,它也是一个偏于寒性的,有生津润燥、养血、润颜和补益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玉竹:水虚 半热。

 

139.芫花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癥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有小毒。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虛。一名毒魚,一名牡芫。其根名蜀桑根,治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三月三日采花,阴干。(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中国药典》:本品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 et Zucc.的干燥花蕾,其根白皮(二层皮)也供药用。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本品常3~7朵簇生于短花轴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脱落为单朵。单朵呈棒槌状,多弯曲,长1~1。7cm,直径约1。5mm;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淡紫色或黄棕色。质软。气微,味甘、微辛。花:苦、辛,寒;有毒。根皮:辛、苦,平。有毒  归经归肺、脾、肾经。花:泻水逐饮,解毒杀虫。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外治疥癣秃疮,冻疮。根皮:消肿解毒,活血止痛。用于急性乳腺炎,痈疖肿毒,淋巴结结核,腹水,风湿痛,牙痛,跌打损伤。1.5~3g。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0.9g,一日1次。外用适量。

《中药学》: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 et Zucc.的干燥花蕾。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地。春季花未开放前采摘,晒干。生用或醋制用。苦、辛、温;有毒。归肺、脾、肾经。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主治胸胁停饮,水肿,臌胀,咳嗽痰喘,头疮,白秃,顽癣,痈肿。煎服1.5-3克,入丸散服,每次0.6克。外用适量。内服醋制,,以降低毒性。

《皇汉医学》甘遂大戟芫花葶苈之医治效用

此四药者,为主治泻下胸廓之停水的峻药,但以甘遂为最有力,大戟、芫花次之,葶苈更次之。故虽皆主治胸痛及咳嗽喘鸣,但其异处,前三者镇痛作用为主,喘咳作用为客;后者治喘咳作用为主,镇痛作用为客。

《药征》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温。温性攻痰利水。0.5-3克。主治胸腹寒饮,及痰饮引起的咳喘,短气,蛊毒。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芫花是下水的毒药,所以用量都特别的轻,泻下相当的重。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芫花:水实 里实。

 

140.云母

《神农本草经》: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

《名医别录》:无毒。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治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一名云珠,色多赤。一名云华,五色具。一名云英,色多青。一名云液,色多白。一名云沙,色青黃。一名磷石,色正白。生太山、齐庐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間,二月采。(泽泻为之使,反流水,恶徐长卿。)

《中华本草》:为硅酸盐类矿物白云母。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covite采收和储藏:采得后洗净泥土,除去杂石。单斜晶系。晶体通常呈板状或块状,外观上作六方形或菱形,有时单体呈锥形柱状,柱面有明显的横条纹。也有双晶。通常呈密集的鳞片状块体产出。一般为无色,但往往带轻微的浅黄、浅绿、浅灰等色彩,条痕白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透明至微透明。解理平行底面极完全。硬度2-3。比重2.76-3.10。薄片具弹性及绝缘性能。形成于中酸性岩浆岩和云英岩中,也广泛见于变质岩中。强烈的化这风化作用可使之水化成水云母(水白云母、伊利石),再转化而成蒙脱石、高岭石。资源分布:产于内蒙古、陕西、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本品为叶片状集合体,呈板状或板块状,沿基侧面边缘易层层剥离成很薄的叶片。无色透明或微带浅绿色、灰色。表面光滑,具玻璃样光泽或珍珠样光泽。用指甲可刻划成痕。薄片体轻,质韧,有弹性,弯曲后能自行挺直,不易折断。气微,味淡。以扁平、张大、易剥离、无色透明、无杂质者为佳。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平行底面的切面,晶体呈片状,无解理缝;低-中正突起;干涉色为Ⅰ级灰色;二轴晶;负旋旋旋旋光性。垂直低面的切面,晶体呈条状,解理极完全,可见到细而直的连续的解理缝;闪突起明显;最高干涉色可达Ⅱ级顶部,十分鲜艳;近平行消光;正延长符号。云母:洗净泥土,拣净杂质,捣碎。煅云母:取净云母装入砂罐内,置无烟炉中,烧至红透,取出放凉。《本草纲目》:书言盐汤煮云母,亦可为粉。又云,云母一斤,盐一斗渍之,铜器中蒸一日,臼中捣成粉。又云,云母一斤,白盐一升同捣细,入重布袋之,沃令盐味尽,悬高处风吹,自然成粉。甘;温 。归心、肝、肺、脾、膀胱经。安神镇惊,止血敛疮。用于心悸,失眠,眩晕,癫痫,久泻,带下,外伤出血,湿疹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皇汉医学》:味甘性平,有杀虫杀菌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利气,消积,除痰,补虚益精,助孕。主治五劳七伤,虚损少气,眩晕,癫痫,寒疟,止白带,下利,疮毒。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云母,这是镇静的药啊。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云母:水实 气实。

 

141.皂荚

《神农本草经》:辛咸温。主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

《中药大辞典》: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落叶乔木,高达15米。棘刺粗壮,红褐色,常分枝。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7对,小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8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钝,有时稍凸,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花杂性,成腋生及顶生总状花序,花部均有细柔毛;花萼钟形,裂片4,卵状披针形;花瓣4,淡黄白色,卵形或长椭圆形;雄蕊8,4长4短;子房条形,扁平。荚果直而扁平,有光泽,紫黑色,被白色粉霜,长12~30厘米,直径2~4厘米。种子多数,扁平,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月。果期10月。本植物的根皮(皂荚根皮)、叶(皂荚叶)、棘刺(皂角刺)、种子(皂荚子)以及由植株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的小型果实(猪牙皂)均供药用。生长于村边,路旁,向阳温暖的地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东北地区及江苏、浙江、湖北、广西、四川等地亦产。干燥荚果呈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长15~25厘米,宽2~3.5厘米,厚0.8~1.4厘米。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背缝线突起成棱脊状。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后呈浅黄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嗅其粉末则打喷嚏。以肥厚、饱满、质坚者为佳。拣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辛,温,微毒。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研末或入丸剂,3~5分。外用: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

《中药学》: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sis Lam.的果实,又名皂角。形扁长者,称大皂荚;其植株受伤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弯曲成月牙形,称猪牙皂,又称小皂荚,均入药。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用于顽痰阻肺,咳喘痰多,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此外,本品熬膏外敷可治疮肿未溃者,有散结消肿之效;以陈醋浸泡后研末调涂,可治皮癣,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又本品味辛,能“通肺及大肠气”,而有通便作用,治便秘,可单用,也可配细辛研末,加蜂蜜调匀,制成栓剂使用。研末服1-1.5克;亦可入汤剂,1.5-5克。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为猛烈刺激性祛痰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咸,温。温化寒饮,通窍,除湿杀虫,消肿止痒。主治顽痰壅盛,喘急胀满,中风口噤,癫痫痰盛,关窍阻闭。入煎剂2-6克,焙焦研末服1-1.5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皂荚丸”:……这个情形,先祛痰也是个办法,这个皂荚丸就是。不过这个药啊,一般用起来有点燥,同时也是下水的力量挺重,所以后世说它不逊,一般都不用。不是跟葶苈那样平和,葶苈泻肺也行,葶苈大枣泻肺汤与皂荚丸药意思相同。

2.“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因为皂荚这个药啊,它温燥。像肺结核这种病,它都是一个热,津液虚,你要用温性燥药,与它不怎么合适的。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皂荚:水实 里寒。

 

142.灶心土

《名医别录》:伏龙肝,味辛,微温。主治妇人崩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中华本草》:别名:灶中黄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内黄土、灶心土。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得。全国各地均产。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橙黄色或红褐色。表面有刀削痕。体轻,质较硬,用指甲可刻划成痕,断面细软,色稍深,显颗粒状,并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有吸湿性。以块大整齐、色红褐、断面具蜂窝状小孔、质细软者为佳。《雷公炮炙论》:“细研,以滑石水飞过两遍,令干用。”

辛,温;无毒。归脾、胃、肝经。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主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煎汤,15-30g;布包煎汤,澄清代水用,60-12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中药学》:为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全国农村均有。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火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可。又名伏龙肝。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用于出血证,胃寒呕吐,脾虚久泻。煎服,15-30克,布包,先煎;或60-120克,煎汤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心脏及腹部大动脉虽虚悸。本药为温性收敛药,有镇呕止血之特能。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微温。温中燥湿,止呕,止血。主治吐衄,便血,尿血,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15-50克。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黄土为收敛性的止血止呕药,临床可用60-100克先煮,澄清取汁,再煎余药。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灶心土:里寒 里虚 血虚。

 

143.泽漆

《神农本草经》:苦微寒。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名医别录》:味辛,无毒。利大小肠,明目,轻身。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三月三日、七七日采茎叶,阴干。(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中华本草》:别名:漆茎、猫儿眼睛草、五风灵枝、五风草、绿叶绿花草、凉伞草、五盏灯、五朵云、白种乳草、五点草、五灯头草、乳浆草、肿手棵、马虎眼、倒毒伞、一把伞、乳草、龙虎草、铁骨伞、九头狮子草、灯台草、癣草。为大戟科植物泽漆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helioscopia L.采收和储藏:4-5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根及泥沙,晒干。泽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含白色乳汁。茎丛生,基部斜升,无毛或仅分枝略具疏毛,基部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叶互生;无柄或因突然狭窄而具短柄;叶片倒卵形或匙形,长1-3cm,宽0.5-1.8cm,先端钝圆,有缺刻或细锯齿,基部楔形,两面深绿色或灰绿色,被疏长毛,下部叶小,开花后渐脱落。杯状聚伞花序项生,伞梗5,每伞梗再分生2-3小便,每个伞梗又第三回分裂为2叉,伞便基部具5片轮生叶状苞片,与下部叶同形而较大;总苞杯状,先瑞4浅裂,裂片钝,腺体4,盾形,黄绿色;雄花10余朵,每花具雄蕊1,下有短柄,花药歧出,球形;雌花1,位于花序中央;子房有长柄,伸出花序之外;子房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球形,直径约3mm,3裂,光滑。种子褐色,卵形,长约2mm,有明显凸起网纹,具白色半圆形种阜。花期4-5月,果期5-8月。生于山沟、路边、荒野及湿地。我国除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脾、肺经。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主治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疟疾,菌痢,瘰疬,结核性瘘管,骨髓炎。内服:煎汤,3-9g;或熬膏,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煎水洗;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中药学》:为大戟科植物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a L.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多为野生。4-5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根及泥沙,晒干,生用。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证,咳喘证,瘰疬,癣疮。煎服,5-10克。外用适量。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微寒。利水消肿较大戟温和之药。常用于腹水,咳喘,见四肢面目浮肿者。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泽漆汤就是个下水的药,这个方子也很有意思,它以泽漆为主,这个泽漆你们看看用多少,三斤,这个泽漆又叫猫儿眼,这个药非常好,利水不伤人的,所以它大量用,搁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取一斗五升。古人这个一斗就是咱们这个茶杯四茶杯,一升就是一茶杯,你看我们现在喝药,古人说每一回饮一升,一升就一茶杯,不是现在那升斗,大升,那人得撑坏。用这个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单独搁的,去渣取汁。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泽漆:水实。

 

144.泽泻

《神农本草经》:甘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滿,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漓,逐膀胱三焦停水。

《中国药典》: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泽泻: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淡黄色至淡黄棕色,可见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盐泽泻:取泽泻片,照盐水炙法炒干,本品形如泽泻片,表面淡黄棕色或黄褐色,偶见焦斑。味微咸。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煎服,6-10克。

《中药学》: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主产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麸炒或盐水炒用。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证,遗精,带下,痰饮停聚等症。煎服,5-10克。

《皇汉医学》:本药亦为一种利尿药,以尿利之减少或频数与胃内停水为主目的方可用之,与茯苓、白术无异。然茯苓适于此等症状之外,兼治心悸亢进、眩晕、肌肉之间代性痉挛等,而通用于表里阴阳虚实之各证。本药不能治心悸亢进、眩晕、肌肉之间代性痉挛,有医冒眩之作用,多用于里虚证。主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则聪明耳目。补虚损,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三焦膀胱之停水。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通宣水道。主头眩,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尿血,主难产,补女人之血海,令人有子。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肿胀,止渴。

《药征》: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咳。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寒。寒性利尿药。祛湿邪而生新水,祛湿热消渴。主治头眩,耳虚鸣,泻利。适用于眩冒而渴,小便频数或不利者。泽泻、白术、茯苓利尿方面之比较:泽泻性寒能祛湿热及止渴,即有祛湿邪而生新水之作用,虽与茯苓同为利尿药,但适于热证,而白术适于寒证,茯苓则适于寒热虚实各证。泽泻有通大便作用,故大便干时用量大,大便溏时用量少或不用。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泽泻是甘寒的药,也是寒性利尿药,甘寒,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饮(就用它),这个白术也入胃,白术偏于温,这个泽泻偏于寒,那么假设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热,用泽泻。这个泽泻,凡是胃有水,都是致头晕,泽泻、白术,这个药都治头晕,所以也是个利尿药,它还治头晕。在临床上,由于里头有停饮而头晕,那么我们用一样利尿药,小便不利,有头晕,白术、泽泻这药我常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他用的泽泻汤,泽泻是个甘寒的药,入胃,他去胃水。这个术更是了,咱们现在常说术健脾,就健胃,治胃里有停水最好了。那么是治脑袋眩晕水饮所作,大概利水的药有三种药,以泽泻最有力量,但泽泻性偏寒,如果病并不是那么有热,还得配伍术,术是个辛温的药,苦温,去胃水,也治头晕治头冒,所以这两个药配伍起来,对于这个苦冒眩者,以冒眩为苦那是相当厉害。再有一个药,茯苓也治,但茯苓治眩方面,不如这两个药有力量,它治心悸,这两个药都不能治。

2.泽泻也治渴,泽泻甘寒的药。

3.猪苓汤,这个是在泌尿系方面是最常用的方子了。首先发热,一般泌尿系感染都发烧都发热。看看那个药物呢,尽是一种消炎解热的药,这里头看看不搁术了,猪苓、滑石、泽泻都是一个寒性利尿药,尤其是泽泻,他有止渴的特能,所以以他为主药,泽泻一般用的应该量多一点,这里用的都是一两。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猪苓、泽泻,这都是典型的寒性的祛饮药。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泽泻:水实 里热。

 

145.䗪虫

《神农本草经》:咸寒。主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

《中国药典》: 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的雌虫干燥体。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冀地鳖: 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咸,寒;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煎服,3~10g。

《中药学》: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的雌虫的全体。全国均有,主产于湖南、湖北、江苏、河南,江苏的产品最佳。野生者,夏季捕捉;饲养者全年可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咸,寒。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煎服,3-10克;研末服,1-1.5克,黄酒送服。外用适量。

《皇汉医学》:为一种祛瘀血药,比桃仁、牡丹皮则主治其更陈旧者。

《药征》:主治干血,故兼治少腹满痛,及妇人经水不利。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咸,寒。主治癥瘕积聚,血痹虚劳,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皮肤黯黑,瘀斑。3-6克。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像干漆䗪虫,都是这个作用,要比桃核、丹皮有力量。所以叫抵挡汤,抵挡汤的就是非它不足以抵挡的意思,重一点的瘀血呀,得用这个来驱逐。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水蛭、虻虫这类的祛瘀药啊,它就是这个瘀血非常的顽固,陈久,那你非用这类的药不能祛瘀,象那个䗪虫和这个都差不多,食血的动物都能祛瘀,这在祛瘀药里头是最重的药了。

2.蟅虫这个药啊,类似水蛭、虻虫,但是在临床上它有一个特殊作用是止疼,它性寒,蟅虫是寒性药,也有烦满嘛,主要治陈故性的瘀血。比桃仁、丹皮所治的瘀血要顽固一些,所以只是用桃仁不行,必须要搁蟅虫。蟅虫对顽固淤血颇象水蛭、邙虫,但它有止痛的作用,所以它搁蟅虫。

经方病理辩证体系:䗪虫:血实。

 

146.知母

《神农本草经》:苦寒无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名医别录》毒。主治伤寒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及内疸。多服令人泄。

《中国药典》: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苦、甘,寒。归经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用法用量6~12g。

《中药学》: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煎服6-12克。

《皇汉医学》:主治烦热也。本药为一种解热药,适用于阳证虚证。

《药征续编主治烦热。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辛,苦,寒。清热解烦,消肢体肿胀。主治烦热消渴,骨蒸痨热,肢体肿胀痹痛,大便秘结。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知母去烦躁

2.这个知母啊,也是寒性的药物,它解烦。

3.这个知母,这个药,就下水你们看神农本草经就有,它就下水,治水肿,咱们有一个桂枝芍药知母汤,那里头就用这个来消脚肿的。脚肿如脱嘛。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知母去烦热。

2.病人添有烦躁,当然加知母。

3.知母这个药啊,不但解烦,同时能够祛水,尤其祛下边的这个水。

4.加知母更加强祛水的力量。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知母是去热解烦的药。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知母:里热 水实 水虚。

 

147.枳实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无毒。主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生河内。九月、十月采,阴干。

《中国药典》: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 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呈半球形,少数为球形,直径0.5~2.5cm。外果皮黑绿色或棕褐色,具颗粒状突起和皱纹,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厚0.3~1.2cm,黄白色或黄褐色,边缘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枳实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弧状条形或圆形薄片。切面外果皮黑绿色至暗棕绿色,中果皮部分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条片内侧或圆片中央具棕褐色瓤囊。气清香,味苦、微酸。枳实: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弧状条形或圆形薄片。切面外果皮黑绿色至暗棕绿色,中果皮部分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条片内侧或圆片中央具棕褐色瓤囊。气清香,味苦、微酸。麸炒枳实:取枳实片,照麸炒法炒至色变深,本品形如枳实片,色较深,有的有焦斑。气焦香,味微苦,微酸。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脏器下垂。煎服3~10g。

《中药学》:为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 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5-6月间采集自落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用于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胸痹,结胸,气滞胸胁疼痛,产后腹痛。此外,本品尚可用治胃扩张、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病症。煎服,3-9克;大量可用至30克。炒后性较平和。

《皇汉医学》:主治结实之毒者,谓治心下、肋骨弓下(此部结实,虽类似于柴胡之胸协苦满,但较彼为强度)及腹直肌之结实也。其作用虽类似于芍药,然与彼之结实拘挛较,则结实之度优于彼,拘挛之度劣于彼也。其治胸满、腹满,有似厚朴,但本药以结实为主,胀满为客也。而治食毒或食兼水毒者则同矣。

《药征》:主治结实之毒也,旁治胸满、胸痹、腹满、腹痛。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理气散结药。祛逐结实之毒(食、水毒),治胸腹满而痹痛,腹筋拘急。枳实治心下痞满,类似柴胡证之胸胁苦满,但较之为强。枳实治腹直肌拘挛类似芍药,但结实之度,甚于芍药,而拘挛之度为轻。枳实治胸协满又似厚朴,但枳实以结实为主,胀满为客,厚朴以胀满为主,结实为客。

《胡老伤寒论讲座》

1.心下急解决不了,非用枳实、大黄不行。

2.厚朴、枳实,此二药行气消胀。

3.要想大黄去实水积滞,所以配厚朴、枳实,厚朴、枳实这二味药在健胃中常用的,平胃散不也是半夏厚朴吗?它里头有宿食、燥屎,就胀满,就只是说行气消胀,其实由于食积的方面最多,所以配厚朴枳实就去宿食,燥屎等。

4.小承气汤,也是大便干,以满为主,有厚朴枳实,还有大黄。调胃承气没有枳实厚朴,小承气去热差的多。大承气汤既能以芒硝治发潮热,又有厚朴枳实去满。能去大热能去大满,量也重,同时大泻下,此药特别猛峻。

5.枳实、厚朴,这类药消胀,也有祛水、祛湿,那么小便不利呢,行气也利水。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枳实厚朴既行气消胀,饮去解气就是这个枳实。

2.枳实是佐橘皮以行气、消胀满,就是胸中气塞。

3.同时痞,痞非的行气不可,所以搁枳实。

4.。厚朴、枳实这个药,咱都说它消胀,它是消食,也治停食也治停水,消食、水的这种胀满。

5.枳实芍药散行气,芍药也是血分药了,枳实芍药散根本就能排脓,行气排脓,加上桔梗更有力量。

6.比如这个它有枳实,它是有胀,气滞,所以这个药它行气、去血痹而治腹挛痛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厚朴枳实就是行气,消胀,治腹满。

2.枳实可以行气消胀。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枳实:气实 水实 里实。

 

148.蜘蛛

《名医别录》:微寒。主治大人小儿㿉。七月七日取其网,治喜忘。又,疗小儿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

《中华本草》:别名:次蠹、蛛蝥、蠾 螋、蝳蜍、网工、蝃蝥、社公、网虫、扁蛛、圆蛛、癞癞蛛、蛛蛛。为圆蛛科动物大腹圆蛛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nea ventricosa (L. Koc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入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大腹圆蛛,雌性体长约30mm,雄性约15mm。头胸部短于腹部,皆黑褐色。头胸部梨形,扁平,有小白毛,8眼分聚于3归丘,前缘中央眼丘上有4眼,两侧眼丘各2眼。螯肢强壮,有7枚小齿。步足强大,多刺,肯深色环带。腹部近圆表而较大,肩部隆起,背面中央有清晰的叶状斑带,沿中线有8对细小圆斑。腹部有1对白斑。生殖大厣黑色,呈舌状体,纺缍形。多栖息于屋檐、墙角和树间,结车轮状网,傍晚及夜间活动,以昆虫为食。遍布于我国各地,是最常见的蜘蛛。全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头胸部赤褐色,边缘黑色。腹部黄褐色,有明显的黑色叶状斑纹,有2对黑以的肌斑。腹部前端中央有黄以或红色斑点,腹部下面灰黄色。纺器黑褐色。步足黄褐色或黑褐色,有赤褐色或黑褐色环纹,附肢6对,常残缺。体轻,质脆。气微,味微苦、咸。《雷公炮炙论》:“凡用,去头,足了,研如膏,投入药中用。”《圣惠方》:“去足及口,炙令焦,细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苦,寒;有毒。归肝经。祛风,消肿,解毒,散结。主狐疝偏坠,中风口,小儿慢惊,口噤,疳积,喉风肿闭,牙疳,聤耳,痈肿疔毒,瘰疬,恶疮,痔漏,脱肛,蛇虫咬伤。内服:研末,0.3-1g;浸酒或入丸、散。不入汤剂。外用:适量,捣敷、绞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微寒。破结通利,祛瘀消肿。主治小儿疝气,中风,口渴,蜂、蜈蚣、蝎蜇伤。散剂服用,1枚(1-3克),入丸散。

《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蜘蛛属节肢动物,圆网蛛科,其种类甚多。作者常用的有两种;一为仲景“蜘蛛散”中之黑色“草蜘蛛”即大腹圆网蛛Atanea Ventricosa (L. koch);一则为苏州及浙江山区特产之“花蜘蛛”。二者之形态既殊,功效亦不相同。

草蜘蛛:处处有之。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经。具破结通利作用.善治阴囊肿痛之病变,概括小肠气及睾丸炎,仲景有“蜘蛛散”治阴狐疝气甚效。又善化瘀解毒,消肿止痛,凡疔疮或蜂蜈蚣蜇人肿痛,急取蜘蛛置肿痛处,能吸取其毒而瘥。以其大者烧存性,配合于拔毒生肌药中,可加强药效。

花蜘蛛:体形较黑蜘蛛略小,有红、绿、黄等色之条状斑纹,外貌甚美,故称之为“花蜘蛛”。性微温,入肾经,功擅兴阳益肾,对于阳痿有著效。一般微焙用之,多入丸、散剂,每日一只即够。

临床应用:疝气坠痛、疔疮、蜈蚣毒蜂蜇伤、狭窄性腱鞘炎、口疮、便血、腋臭、阑尾炎、无名肿毒、小儿疳积、哮喘型慢支、支哮、阳痿(花蜘蛛)、痔疮瘘管(花蜘蛛)。

按:蜂房与花蜘蛛虽同为温肾壮阳药,但花蜘蛛功擅益肾助阳,而蜂房则不特温肾,且对全身机能有强壮调整作用,故于顽痹重症、骨痔瘘疮、恶核肿瘤,亦有功效。蜂房与草蜘蛛虽同具解毒之功,但草蜘蛛仅限于疗毒虫蜇,而蜂房则施用甚广,对痈疡肿瘤均可用之。是则三者同中有异,蜂房效用最广,而花蜘蛛、草蜘蛛,各有所擅;在临床之际,须审慎选周,始能发挥各物之长。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蜘蛛这个药是有毒的,我当时也参考不少书,也问过人,大概古人吃的蜘蛛,都是屋里的这种蜘蛛,屋里的小蜘蛛,有些乡下人出疹子也吃这个东西,有点去毒的作用,是不是能治疗阴狐疝不敢说。外边的蜘蛛有毒,吃时总是要注意。那么这书上到没说,他说蜘蛛十四枚,熬焦了,桂枝半两,这两个药做成面子,取八分匕,不到一匕,一匕合现在一钱,八分匕不到一钱,饮和服,日再服,拿蜜做丸子也行。咱们用蜘蛛要注意,蜘蛛有毒,有些医书上说这东西不能吃,我问了一些人,告诉我说是屋里的蜘蛛,说不光只这个病,小孩出疹子乡下人常五个七个这么吃,这个我也没试验,但有这么说的,不是外面的大蜘蛛,那个是有毒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前两天有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有小肠疝,小肠经常会沉下来形成疝气,就用蜘蛛散去治,就是蜘蛛和桂枝两味药,他同时有停饮的情况,就给他先吃了五天的五苓散。我当时手头上没有蜘蛛,让他家里人去逮,逮回来的蜘蛛非常小,但是也有作用,后来就明显的轻了,下来的次数明显的少了,后来家长一直没有再来。就吃了一次,弄了二十多个蜘蛛,很小很小的,放在一块儿一两克的样子,我炙了一炙,可能加了15克桂枝,量非常少了,但是还管用。大家想想蜘蛛为什么可以治小肠疝呢?疝气就是在那个网油里面漏出来的肠子,蜘蛛它不是织网的吗?说到这儿有点可笑,但是它能治病。因为考虑蜘蛛有毒,后来也参照了一些其它的医案,也没那么可怕,结果没有任何中毒的反应。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蜘蛛:半热 水实。

 

149.栀子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渣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一名越桃,生南阳。九月采实,曝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中药学》: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长江以南各省。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主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煎服,5-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皇汉医学》:主治因充血或炎性机转之剧性心烦,兼治发黄、出血、小便不利。

《药征》:主治心烦也,旁治发黄。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为治热病烦闷之要药。其性清利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又为湿热黄疸所常用。既入气分而泻火解毒,又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以治热毒疮疡,血热出血。外用消肿止痛,可治跌打损伤之肿痛。

《胡老伤寒论讲座》

1.这个栀子和豉全是解烦去热的药,消烦,去热,止烦。

2.栀子是一个苦寒药,但是要有寒热错综的话呀,也可以与温性药配伍。

3.栀子是苦寒解热的药……黄疸的发生也很多,主要是烦,烦的厉害,所以用栀子为主的。

4.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这种证,他就是心中懊憹,烦热,这块儿觉得滞塞,这个病最多,食道方面的病啊栀子豉汤证很多很多。这个胸中指着当间这一道啊,不是整个胸,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个胸中就是指着食道说的,这个很要紧啊。也不吐。

5.栀子豉汤治其虚烦。他这个胃里头没有实。胃中不实,这就说发汗吐下后虚烦的证候,所以下不得的。一下他变成遗热不去,但是胃还虚了,所以发生虚烦的这种心中懊恼的证候。

6.栀子豉汤证就是热扰胸膈。

7.栀子豉汤也是苦寒药,它对应承气汤说的,胃家不实而语,不是真正那么虚,所以管这个也叫虚烦。栀子豉汤治烦还是相当好的,心中懊憹,烦得不得了,吃这个药挺好使的。

8.栀子去烦躁,卧起不安,厚朴、枳实去胀满。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

9.心多懊憹、心下痞满、或者说胀痛、心烦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或者说是数。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栀子解烦热的,也去黄。

2.治黄疸,烦得厉害必须加栀子。

3.栀子这个药就是利小便,古人研究栀子说是这个,它一方面下小肠之火,一方面也利小便,它下火解烦。

4.栀子豉汤治烦还是相当好的,心中懊憹,烦得不得了,吃这个药挺好使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栀子在这个方剂里出现啊,它本身是一个寒性的,解热除烦,这个以前已经说过了,但是它同时也有去黄的作用。

2.本身的栀子就有一点缓下的作用,加上黄柏以后呢,它就可以治疗有栀子证的这种热利。

3.这栀子豉汤所主的症状呢,让人感觉它既不是很明显的很剧烈的疼痛,也不是一种让人烦的到精神崩溃的,没有那种程度。但是又特别难受,说不出来,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那种情况。刚才说的这几种都是用了比较不常用的一些字眼,你看“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跟其他的都不一样。你像这个我们在临床当中要注意去体悟,注意去倾听患者的自诉,从中去感觉这个方证和其他方证的不同点。

4.阳性里热证经过发汗、加温针或者泻下的方法误治以后,多会发生或者说可能会发生栀子豉汤证。

5.栀子豉汤,而没有用栀子干姜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两点:第一个,这个时候患者下利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了,他不应该有,甚至连大便偏溏也不应该有,如果有的话,那就应该用栀子干姜汤了;第二个,这个时候患者必然得有明显的其他的热象的证候,你比如说脉数、苔黄,或者说虚烦不得眠,他得有这一类的证候。因为栀子豉汤有个缓下的作用,所以说他在这儿用了栀子豉汤。

6.半表半里的热还有另一类方子,就是栀子豉汤。栀子这味药是一个系列方,涉及到好几种情况,这个栀子证就是半表半里的热,胸膈郁热,有单纯的半表半里的热,这是栀子豉汤证,有半表半里的热,同时又有里寒的是栀子干姜汤证,有半表半里的热就是栀子证,同时又有气实证的,那是栀子厚朴汤证,这是几个常用的方子,比如栀子大黄汤、栀子甘草豉汤,应用机会不是很多,这几个方子我在临床中比较常用,比如栀子豉汤,用来治食道炎,就是食道不舒服的,心中懊侬,失眠。用它来治也是食道不舒服的咳嗽、咳喘,都非常有效,大家可以试,甚至包括有一些心脏不舒服呀,或者胸部的一些烦热都能治,有的失眠,一宿一宿睡不着,前提条件得有胸中懊憹,就是书上说的胸中懊憹,你要问得仔细一些,就是前胸的中部,有的病人他说胃烧心,但是这个烧心你看他手给比划的时候,比胃高一点,你就得小心,他有可能是贲门那地方,就是胃上面食道的部分,有灼热感,这是栀子豉汤证,你不要误认为是吴茱萸汤证,有的是咽部下面有不舒服,有的人吃东西快了容易噎住等等。好像栀子证,治食道的病,现在有食道癌的病人,栀子豉汤大量的用,效果非常好,栀子主要对食道,延伸到胸,实际上,食道之所以发炎是因为它处于一种病理环境下,实际上整个胸部有热,容易引起食道这个地方,包括食道憩室,就是食道吃了东西以后下不去了,在食道里面把食道撑的如鸡嗉子一样,这都是栀子证,但是呢,栀子证不是全用栀子豉汤来治,我就说栀子干姜汤,挺有意思,栀子干姜汤里还能看出伤寒论里面的一个条文,其中有一条,有栀子证的,大便旧微溏者,不能服栀子,实际上,栀子干姜汤就是给这种人设的,有里寒的。我这儿就有一个病人,一开始觉得胃疼,实际上当初应该就是胃上面疼,在我们当地医院治不了,后来又跑到省医院,省医院说是幽门杆菌,要给他做手术,他不敢做,回来以后听他同事说到我这儿看病,我给他看,他有栀子证,我让他吃栀子豉汤,他说他吃了以后胃里面冒凉气,我一想,我就改成栀子干姜汤,吃了没几天就慢慢好了,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又有点不舒服,我就给他栀子干姜汤,吃了就好了,栀子干姜汤就是治胸膈有热、胃里有寒的,它就为这么设的。

7.栀子厚朴汤,本来栀子证就让人烦,如果再有气实,再加上有点里实,人就会烦得很厉害,典型的医案,有个患者感觉,别说睡觉了,根本就躺不下来,他说晚上就想跑到荒郊野外才好呢,结果用栀子厚朴汤治好了,后来我见到心烦厉害的,总想发脾气的,前提条件有栀子证,给他吃栀子厚朴汤就好使了。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栀子:半热 水实。

 

150.猪胆汁

《名医别录》:始载于《名医别录》, 猪科动物猪的胆汁, 性味微寒。

《外台秘要》:以猪胆汁调黄柏末外涂,治汤火伤疮;

《本草拾遗》:用之外敷治小儿头疮;

《本草图经》:称之“主骨热劳极、伤寒及渴疾、小儿五疳、杀虫”;

《普济方》:用其治疗疔疮恶肿等。

《中国药典》:猪胆粉,本品为猪科动物猪Sus scrofadomestica Brisson.胆汁的干燥品。取猪胆汁,滤过,干燥,粉碎,即得。本品为黄色或灰黄色粉末。气微腥,味苦,易吸潮。苦,寒。归肝、胆、肺、大肠经。清热润燥,止咳平喘,解毒。用于顿咳,哮喘,热病燥渴,目赤,喉痹,黄疸,泄泻,痢疾,便秘,痈疮肿毒。0.3~0.6g,冲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或水调涂敷患处。

《中药学》:本品为猪的胆汁。苦,寒,入心、肝、胆经清热解毒。用于目赤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湿热黄疸等症。猪胆汁的清热解毒作用比较显着,为临床所常用。如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以及小儿百日咳,都可单用本品隔水蒸熟饮服;用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可配合白花蛇舌草平地木等同用。此外,据报导对黄疸传染性肝炎也有一定疗效。三钱至五钱,炖服,胆汁膏每服三分。

《皇汉医学》:本药为有力之兴奋药,而有镇痉、镇痛、解毒等之特能,又有时现镇呕、催吐、缓下之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寒。清热解毒,强心,明目。主治咽喉肿痛,疮痈肿痛,目赤目翳,小儿五疳。临证用其急救强心,必加于有大剂附子如通脉四逆汤中方起救逆回阳作用。敷恶疮,入汤沐发,去腻光辉。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用这个大猪胆汁,这个更好,这个我也试验过,猪胆汁一枚,就是这个猪胆,整个猪胆,那么一个,把那个汁啊,泻出去一部分,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内,把那个汁倒出来搁在碗里头,那意思是这样子,加上少许醋,然后往谷道里灌,这个灌,古人有这么个法子,就用那个猪胆,原来那个猪胆,用猪胆那个汁啊,稍倒出点,灌上点醋,在里头把它搅和好就行,那古人用竹子,就是毛笔那个笔管就行,插到猪胆里头把它弄结实,把那个头抹点那个油啊,或者蜡啊,纳入肛门,以便那个猪胆就能灌进去,这也是个法子,如一食顷当大便,就是灌上猪胆一小时就要大便,这个还是有好处,这个猪胆灌肠啊比我们现在那个肥皂灌肠好点。

2.猪胆汁这个药是什么药呢,这个药是个苦味亢奋药,有亢奋作用。

《李冠杰康平本伤寒论讲稿》

1.猪胆汁导,实际是猪胆汁和醋的复合方,在通便的同时,还能振兴人体的机能,还可以清热润肠。那么比较适合哪一类呢?从临床实践看,比较适合手术之后出现的便秘,产后出现的便秘,像麻痹性的肠梗阻等。这一类的共同特点:或是重病,或是有外界的因素,造成了人体机能的沉衰,出现比较严重的便秘。

2.猪胆汁和人尿。这两味药虽然说都属于偏寒性的,但是都有亢奋人体机能的作用,可以强心、止呕、除烦,在振兴人体机能方面,有其它任何药物无法替代的功效。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猪胆汁/猪胆粉:辅助阴性 半热 水虚 气实。

 

151.猪肤

《中华本草》:别名:猪皮。为猪科动物猪的皮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刮去猪毛,剥取皮肤,洗净,鲜用或冷藏。猪的品种繁多,达150多种,形态也有差异基本特微是:躯体肥胖,头大。鼻与口吻皆长略向上屈。眼小。耳壳有的大而下垂,有的较小而前挺。四肢短小,4趾,前2趾有蹄,后2趾有悬蹄。颈粗,项背疏生鬃毛。尾短小,末端有毛丛。毛色有纯黑、纯白或黑白混杂等。全国各地均有饲养。甘,凉。归肾经。清热养阴,利咽,止血。用于少阴客热下痢,咽痛,吐血,血衄,月经不调,崩漏。煎汤或煮食,50-100g。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寒。滋润解热药。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的下利,咽痛。用法及用量:入煎剂,每用50-100g;或作食疗用。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猪肤这个药就是用猪皮一味,这个药润燥解热,它是去热不是去寒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猪肤就是猪皮,是寒性的,可润燥解热。从治疗的症状和疾病, 这味药应该还有补血止血的作用,这个药物与阿胶有相似之处。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猪肤:半热 水虚 血虚。

 

152.猪膏

《中药大辞典》:别名:猪膏、猪脂(《金匮要略》),猪肪膏(《别录》),猪脂肪(《千金·食治》)。为猪科动物猪的脂肪油。甘,凉。补虚,润燥,解毒。治脏腑枯涩,大便不利,燥咳,皮肤皲裂。内服:熬膏或入丸剂。外用:熬膏涂敷。

《中药学》:味甘,性微寒。滋液润燥,清热解毒。用于虚劳羸瘦,咳嗽,黄疸,便秘,皮肤皲裂,疮疡,烫火伤。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凉。润燥解热,通利二便,利血脉行瘀。用法及用量:入煎剂,每用20-30g,或外用适量。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猪膏就是猪油,就是所谓的大油。这个药是润燥解热,这个猪膏的确是解热呀,以前,这个银匠炉啊,他是火盛啊,尤其到夏天这些工人受不了,他都热,都喝猪肉汤,到了伏天的时候,有解热作用,同时它润燥。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猪膏:水虚 半热。

 

153.猪苓

《神农本草经》:甘平。主治痎疟,解毒,蛊毒、蛊注,不祥,利水道。

《名医别录》:味苦,无毒。生衡山及济阴、宛朐,二月、八月采,阴干。

《中国药典》: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黑色或棕黑色,皱缩。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煎服6-12克。

《中药学》: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的根上。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切片入药,生用。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消肿,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煎服,6-12克。

猪苓与茯苓:均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然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渗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

《皇汉医学》:为利尿药,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作用类似于茯苓、泽泻,泽泻解热止渴作用强,然治心悸、肌肉痉挛不及茯苓,茯苓治冒眩则不如泽泻。

《药征》: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解热祛湿,去肿胀,消炎止渴,缓和凉性利尿药。可治热性淋证,小便不利,疟疾及结核性水气病,并用于腹满急痛,肿胀,淋浊。猪苓、泽泻、茯苓、白术都是利尿药,但同中有异:前三味分别为甘平,甘寒,甘平,而白术为甘温。且猪苓解热止渴作用尤强;泽泻则主头晕冒;茯苓治心悸及筋肉痉挛,以水毒为患的诸神经症状;白术主利水湿,而生津液,能通二便,更主肌肉风湿,头晕眩。

《胡老伤寒论讲座》

1.猪苓这个药利尿的作用相当强,同时这个药利尿之中还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药,你们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话,都有猪苓。

2.这个治渴的利尿药,他一定有猪苓,猪苓这味药他止渴,他利尿之中起解渴的作用。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猪苓这个利尿药相当有力了,但是他是治渴。

2.这个猪苓啊去水之中,解渴是最突出了,有这个解渴的作用。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猪苓在祛水的同时还有止渴的作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猪苓:水实 里热。

 

154.竹茹

《中国药典》: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var.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煎服5~10g。

《中药学》: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var.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的中间层。主产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刮去外层青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摊放阴干。生用、炒用或姜汁炙用。甘,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胃热呕吐,妊娠恶阻。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煎服,6-10克。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皇汉医学》:竹茹可谓为清凉药,兼有镇咳、止血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平。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下气止呃。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橘皮竹茹汤方”:竹茹也下气,咱们治咳嗽也用。

2.“竹皮大丸”:竹茹与石膏、白薇,可以治烦乱,竹茹不但同时能解热,还能下气,合于桂枝,桂枝治气上冲,也能治呕逆,竹茹合桂枝,也能够治疗呕逆,竹茹是解热下气这样的药,合于石膏、白薇则寒,可以治烦乱。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竹茹:水实 气实 里热。

 

155.朱砂

《神农本草经》:又名丹砂,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

《名医别录》:无毒。主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久服轻身神仙。作末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采无时。(恶磁石,畏碱水。)

《中国药典》: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釆挖后,选取纯净者,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再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本品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呈颗粒状或块片状。鲜红色或暗红色,条痕红色至褐红色,具光泽。体重,质脆,片状者易破碎,粉末状者有闪烁的光泽。气微,味淡。朱砂粉:取朱砂,用磁铁吸去铁屑,或照水飞法水飞,晾干或40℃以下干燥,本品为朱红色极细粉末,体轻,以手指撮之无粒状物,以磁铁吸之,无铁末。气微,味淡。甘,微寒;有毒。归心经。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中药学》: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主产湖南、贵州、四川、广西、云南等地,以产于古之辰州(今湖南沅陵)者为道地药材。采挖后,选取纯净者,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再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照水飞法研成极细粉末,晾干或40℃以下干燥。甘,微寒。有毒。归心经。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0.1-0.5克;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微寒。安神,定惊,明目,解毒。

主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目昏。外用治肿毒,疮疡,疥癣。内服入丸散0.1-0.5克。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朱砂:半热 半虚

 

156.竹叶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汁,主风痓。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名医别录》:竹叶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中国药典》: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gracileBrongn.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本品长25~75cm.茎呈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叶鞘开裂。叶片披针形,有的皱缩卷曲,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6~9g。

《中药学》: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gracileBrongn.的干燥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产于长江流域各省。随时可采,宜用鲜品。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主治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煎服,6-15克。鲜品15-30克。

《皇汉医学》:清凉药,兼有镇咳、止血作用。辛淡甘寒,凉心缓脾,消痰止渴。除上焦之风邪烦热,咳逆喘息,呕哕吐血,中风失音,小儿惊痫。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平。清凉性解热药。主治阳明里热,善疗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清内热,去烦渴,利水。主身热口渴,五心烦热,小便不利。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这个竹叶、半夏都是下气的药,下气止逆,所以这个竹叶也是咳逆,半夏治呕逆,是下气止逆的。

《李冠杰康平本讲稿》

1.竹叶呢,也是一味寒性药,它解热、止咳、下气。

5.竹叶汤,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方子,它治什么呢?原文里说它是治这个产后的,产后出现的表证,而且人还看着面赤,竹叶汤它所治疗的表证,类似于一种感冒,它所治疗的感冒,是其它方子所治不了的。你像这个坐月子的妇女,虽然她有里热,你绝对不能有那种麻杏石甘汤或者是大青龙汤的机会,所以说,它是治的那种又陷于阴证,又有里热,又有里虚,又有表证,它治的是这样的一种表证,这样的一种感冒,所以说,你真要是碰到这样的病人,你还只能用这个方子,其它方子是不能用的。今天,我有一个病人,最初是在我们当地的中医院,把她赶出来的,现在已经快七年了,到春节已经七年了,这七年她一直在我这吃药,这不今天又来拿药了。这个病人,她最初的时候快要死掉了,然后她是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肝胆病,肾病,到医院里面,已经没法给她治了。说治这个,挨着那个,后来她老公就跟医院争取,病人这么重,我过了年以后出院不行吗,后来把医生给说烦了,医生说,你这病人还想治好啊,门儿也没有。后来没办法,他们就出了院,出了院以后,就来我这儿治,吃了一年的药,第二年她去北京看她儿子,就能在北京爬长城了,跟个好人差不多了。但是她一直心率偏低,她老公不让她停药,她停了药之后确实不行,停几天就不舒服,所以她一直吃着药。现在她停药,已经基本没问题了,她今天来拿药,我觉得她心率还有点偏低,60次左右,以前的时候40-50次,但是她比没有病的妇女看着精神还好。我就给她用过竹叶汤,因为她从医院出来,有一段时间,就有这个情况,她出院以后,经过我治疗,身体好转了,出现了感冒的症状,但是这个感冒症状很特殊,后来我就给她用这个方子,吃了以后,效果还不错。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竹叶:半热 水实 气实。

 

157.紫石英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宮,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生山谷。

《名医别录》:味辛,无毒。主治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結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生太山,采无时。(长石为之使,得茯苓、人参、芍药共治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共治霍乱。畏扁青、附子,不欲黃连。)

《中国药典》:本品为氟化物类矿物萤石族萤石,主含氟化钙(CaF2)。采挖后,除去杂石。本品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具棱角。紫色或绿色,深浅不匀,条痕白色。半透明至透明,有玻璃样光泽。表面常有裂纹。质坚脆,易击碎。气微,味淡。煅紫石英  取净紫石英块,照煅淬法(通则0213)煅透,醋淬。每100kg紫石英,用醋30kg。本品为不规则碎块或粉末。表面黄白色、棕色或紫色,无光泽。质酥脆。有醋香气,味淡。甘,温。归肾、心、肺经。温肾暖宫,镇心安神,温肺平喘。用于肾阳亏虚,宫冷不孕,惊悸不安,失眠多梦,虚寒咳喘。9~15g,先煎。

《中药学》:为卤化物类矿石紫石英Fluoritea的矿石。主产于浙江、辽宁、河北、甘肃等省。全年均可采挖,挑选紫色者入药。捣成小块,生用或煅用。甘,温,归心、肺、肾经。温肾助阳,镇心安神,温肺平喘。用于肾阳亏虚,宫冷不孕,崩漏带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肺寒气逆,痰多咳喘。9-15克,打碎先煎。紫石英有兴奋中枢神经,促进卵巢分泌的作用。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甘,温。温中降逆,镇心安神,暖宫助孕。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紫石英温下固涩。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紫石英:半寒 气实。

 

158.紫参

《神农本草经》:苦寒。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

《名医别录》:微寒,毒。主治胃大,唾血,衄血,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一名戎,一名童,一名行。生河西及宛朐。三月根,火炙使紫色。(畏辛夷)

《中药典》拳参:别名紫参、草河车、刀剪药、铜罗、虾参、地虾、山虾本品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春初发芽时或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去须根。本品呈扁长条形或扁圆柱形而弯曲,两端略尖,或一端渐细,有的对卷弯曲,长6~13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粗糙,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略具凹槽,全体密具粗环纹,有残留须根或根痕。质硬,断面浅棕红色或棕红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环。无臭,味苦、涩。除去杂质,洗净,略泡,润透,切薄片,干燥。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煎服,4.5~9g。外用适量。

《中药学》: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又名紫参。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东北、华北、山东、江苏及湖北等地。春季发芽时或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除去须根。切片生用。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肝息风。用于痈肿瘰疬,毒蛇咬伤,热病神昏,惊痫抽搐,热泻热痢,血热出血,此外本品还能利湿,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煎服,4.5-9克。外用适量。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草河车,重楼。苦,辛,寒。清热化饮排脓。主治里热,咳喘,吐痰,脓血。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紫参在《本草》上是苦寒药,它的治疗近似柴胡,它也治心腹坚、邪气积聚,同那个差不多,可是它通二便,利小便、通大便。可见这个下利也是一种自下,就是痢疾那个痢,他用紫参配合甘草来治疗。肺痛不可解,恐怕有问题的这里,有错简。那么这个方呢,治这种热痢,里急自下这种情况,可以用。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紫参:半热 水实 里实。

 

159.紫菀

《神农本草本经》:苦温。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蟨,安五脏。

《名医别录》:味辛,无毒。主治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中国药典》: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母根”)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或段,干燥。辛、苦,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煎服5-10克。

《中药学》: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根及根茎。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编成辫状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苦、辛、甘,微温。归肺经。润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有痰。煎服,5-10克。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皇汉医学》:为温性镇咳祛痰药,兼有和血作用。

《本草备要》:专治血痰,为血劳之圣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苦,温。温化寒饮。主治咳逆上气。

《胡老金匮要略讲座》

1.(射干麻黄汤)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这四味药啊,都治咳逆上气,全治上气啊,也治咳,咳逆上气。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紫菀:水实 气实 血实。

160.紫葳

《神农本草经》:酸微寒。主治妇人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瘦,养胎。

《名医别录》:无毒。茎叶,味苦,无毒。治痿蹶,益气。一名陵苕,一名芺華,一名陵时生西海及山阳。

《中国药典》:别名:凌霄花、紫葳、五爪龙、红花倒水莲、倒挂金钟、上树龙、上树蜈蚣、白狗肠、吊墙花、堕胎花。本品为柴葳科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K. Schum. 或美洲凌霄Campsis radicans (L.)Seem. 的干燥花及根。夏、秋二季花盛开时采收,干燥。根春秋采,洗净,切片晒干。凌霄:多皱缩卷曲,黄褐色至棕褐色,完整花朵长4~5cm。萼筒钟状,长2~2.5cm,裂片5,裂至中部,萼筒基部至萼齿尖有5条纵棱。花冠先端5裂,裂片半圆形,下部联合呈漏斗状,表面可见细脉纹,内表面较明显。雄蕊4,着生在花冠上,2长2短,花药个字形,花柱1,柱头扁平。气清香,味微苦、酸。美洲凌霄:完整花朵长6~7cm。萼筒长1.5~2cm,硬革质,先端5齿裂,裂片短三角状,长约为萼筒的1/3,萼筒外无明显的纵棱;花冠内表面具明显的深棕色脉纹。花:甘、酸,寒。归肝、心包经。凉血,化瘀,祛风。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癓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根:苦,凉。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脱臼,急性胃肠炎。煎服,花5~9g,根0.3~1两,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中药学》:凌霄花,为柴葳科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K. Schum. 或美洲凌霄Campsis radicans (L.)Seem.的花。全国各地均产,多为栽培,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以江苏苏州产者最优。夏、秋两季花盛开时采摘。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辛、微寒。归肝、心包经。破瘀通经,凉血祛风。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疹,皮癣,皮肤瘙痒,痤疮,便血,崩漏。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凌霄花。酸,微寒。凉血祛瘀,消癥瘕。主治血滞经闭,癥瘕,血热风痒,酒渣鼻。5-10克。

经方病理辨证体系:紫葳:血实。

 

特别声明:
1、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2、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3、本文内容来源网络,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联系我们

微信号:sishisuinanian

经方医学公众号
14:16 2022/8/15